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2010-04-12 21:07:31)
标签:

国宝档案

泰山神启跸回銮

旅游

岱庙

分类: 岱庙石刻园{专辑}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

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天贶殿壁画、经石峪石刻、岱顶唐摩崖,被人们称为"泰山三瑰宝"。

目录:

1: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2:岱庙壁画的内容及它的价值—俞建华著   岱庙天贶殿壁画传说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

--------------------------------------------------------- 

天贶殿内北、东和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高3米多,长有62米。“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生动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观之一绝。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风景秀丽的泰山岱庙天贶殿,与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在天贶殿内,供奉着东岳泰山之神。神像身着衮袍,手捧玉圭,垂旒冠冕,俨然一幅帝王之仪。
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真宗时又相继加封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再次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至明太祖朱元璋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泰山神正像天子是人间的帝王一样,统管天下诸神;而人间的天子为求国祚永昌、福寿无疆,也要向泰山神跪拜,行三献之礼。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天贶殿建于宋代,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天贶殿内的巨幅壁画《启跸回銮图》描绘的就是泰山神——东岳大帝出巡的宏大场面。“启”是出发,“跸”是清道静街,亦作停留意,“回銮”是返回之意。壁画由泰山神《启跸图》和《回銮图》两部分组成,东壁为《启跸图》,西壁为《回銮图》,壁画长62米,高3.3米,颜色以红、蓝为主。全画共有天帝、诸神、天丁力士等人物697个,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加上车马幡旗,山水树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杂而不乱,刻画生动传神,充分展现了泰山神的威严之姿。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启跸图》,也就是出巡图,描绘了泰山神离开宫殿出巡时的场景。启跸前导中有狮子,头为卷毛,鼻下两条白色长须向前飘动,身体为青蓝色,尾作火焰状,背驮宝瓶,插有红色珊瑚,旁有火光围绕。御者浓眉大眼,手牵红色缰绳,昂首阔步,向前迈进。一人一狮,虎虎有生气。其后有十八学士,聚于九柱石桥上,柱顶各有一石狮,形态各异。学士皆穿官服戴纱帽,手捧朝笏,面带笑容,似在欢送大帝出巡。他们面部表情生动,神态栩栩如生,目光都仰视正前方的东岳大帝泰山神。只见泰山神双手举圭于胸前,端坐在玉辂(路)、也就是车辇之中,他身着青边黄袍,端庄威严。前后二例,可见启跸图的艺术水平。
与《启跸图》相呼应的则是《回銮图》。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回銮图》中,东岳大帝头戴冕旒,身穿黄袍,双手捧玉圭,端坐于四轮六马的辇中,神态安祥。辇上有华盖,顶为宝珠状,四角垂缨络,三面有帷幕,显出銮驾的华贵。周围近辇处为文臣及近侍,外围为武将,共118人,都骑马护卫。文臣执笏,近侍、武将执剑、枪、旗、长柄团扇等仪仗,四周以山石树木衬托,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气势。整幅图人物众多,器械繁杂,然布局有层次,疏密有间,故能繁而不乱,主题突出,很好地表现出泰山神威灵显赫,巡游天下的场面,使人一见而生崇敬之心。既是神仙信仰的形象宣传,又是道教艺术中杰出的作品。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该作品的的原稿是宋朝时宋真宗根据当时自己泰山封禅的景象,招募天下名家绘于岱庙的壁上。据记载,天贶殿在金至明代期间曾三次失火,清代又遇地震,原画似早已毁坏不存,但屡毁屡绘。一般认为,今天的画是出自清初刘志学的手笔。画的下半部基本忠于原作,保存了宋代画法,人物多用正面画法。画的上半部,亭台楼阁和树木带有明显的透视关系,为西洋画法。这也是中国道家文化遗留下来不多的作品中的一幅。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

岱庙壁画的内容及它的价值— 俞建华著

泰安城内的岱庙是山东最伟大的庙字建筑之一,大殿名天贶殿,建于宋代,殿内及四周回廊均有壁画。历代屡经废兴,回廊早已无有,大殿也经过多次改建,但是现规模仍然非常庄严伟大,并保存有精美伟大的壁画,为山东寺庙中仅存的巨幅壁画杰作:大殿神龛两旁及东西山墙有两幅巨大壁画,高在一丈以上,每幅长在十丈以上,内容系东岳大帝巡行故事。东部描写大帝从宫中出巡,名曰“启跸图”;西部描写大帝回宫,名曰“回銮图”。其场面之伟大与内容之繁复在古代壁画中尚属少见。在高度的三分之二以下,为大帝及随从人物;三分之二以上为山石树木建筑物等补景。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东部启跸图,自神龛之东向东展延,转南山墙,所画次序如下:殿中侍者8人,墀下卫士上下16人(已模糊),树石童子2人,桥上送行学士18人,侍者2人,东岳大帝1人,坐四轮6马大辇,执辕马者2人,辇后护卫文武人员109人,文官执笏,1有髯人坐8人亮轿,1红袍青年坐8人亮轿,左右并进,各有执伞者8人,狮子2头,背驮宝瓶,索狮者各1人,白象1匹,1人骑捧宝瓶,瓶口有五彩光气上升,牵象者1人,左右卫士4人,骆驼2匹,牵者2人,麒麟2匹,骑者2人,仪仗队步行两行32人,树前骑士10人(北壁至此止)骑士4人,仪仗队步行32人。上行中2人,毁于炮火,损上身。骑士4人,大树1株。树前骑马军乐队24人。麒麟2匹,骑者之人,供桌1张,上设金如意,左右侍者8人。夜叉2人,迎驾之官22人,夜叉伏虎2人,1红面官,夜叉侍者1人(东墙至此,自大树至此约四丈,多损毁剥蚀),全图共299人。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西部回銮图,自西山墙南端向北转至北墙神龛旁。计画送驾文武官 22人,侍者2人,长髯2人,夜叉侍者2人,文武护卫6人,夜叉2人,抬虎夜叉2人,夜叉侍者2人,远景廊下5人,密集骑士不易数清,约100人,东岳大帝坐辇执圭,御者4人,骑士4人,执伞1人,坐8人轿者2人,狮子2匹,侍者2人,骑士4人,武骑士4人,白象1匹,执宝瓶骑者1人,牵者1人(西壁至此止下部约三尺处多磨损,南部中心为搭舞台时穿一洞,失1人上身),大树1株,骆驼2匹,各负画轴,牵者2人,麒麟2匹,骑者2人,桥上仪仗队28人,马2匹,牵者2人,武士骑兵20人,执大旗者2人,军乐队8人,旗队5人,麒麟2匹,骑者2人,扛旗夜叉2人,迎驾文官8人,侍者2人,乐队16人,仪仗队16人,宫中如宦者12人,北墙至此止,下部稍有剥蚀)回銮图共331人。两图共630人,其他马匹、骆驼、狮子、麒麟、白象各若干,并补以山石树木、桥梁、宫殿及一般建筑物。如此巨大壁画毫无隙地,而布置井然,疏密相间,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在构图上说,也不失为伟大精密的作品,现代画家已绝无此魄力。

 至于画法特点,上下两部分显然不同。上部多为建筑物,样式颇似苏州一带的弄堂房子,绝非北方所有,画法均用西洋画的透视画法,但不一定合理,每幢房子有焦点,近大远小,倾斜度数颇大,格式极似市上流行的“洋片”,显然是清初西画输入以后的作品。但在下部人物主题方面则纯为传统旧法,宫殿桥梁全用中国传统的均角透视,人物前后远近亦无大小之分。人物面部除一小部分侧面外,多用正面七分面,面部尚有变化,大部分有表情,衣纹铁线描,色彩平涂无润染,用笔谨严,但不够挺拔。至于山石树木,则用笔草率与顶上建筑物作风不一致。为什么一幅画上有两种不同的作风呢?我想主题人物方面是原来的稿本,重绘时照描,无大变化,其他山石树木则重绘时由画家随意挥洒,而其时正是西画输入之时,画家视西画为新奇,遂在顶部与主题无关处加以模仿,因之形成不相协调的局面。这种“夹生改”的办法,在解放初期的国画创作上是常见的,所不同者,人物是新的,补景是旧的而已。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这两幅画有没有价值呢?我想毫无问题,它是具有的,理由如下:

一、虽非原物,但至少还保存了宋代壁画的原样,我们可以借此追想宋代壁画的面貌。现宋代壁画保存极少,敦煌虽有宋窟一百窟以上,但内容公式化,殊少精品;山西虽多壁画,然仅系元明时代遗物,并无原画。

二、现存壁画,最多者为甘肃的敦煌、榆林、炳灵寺、麦积山,次之为山西的永济、稷山、赵城、大同、浑原,北京的法海寺,而山东仅剩岱庙一处,真所谓“鲁灵光殿巍然独存”,我们山东人应当以拥有这样的大壁画而自豪。

三、现存壁画除山西永济、赵城为道教题材,其余均系佛教题材,而岱庙壁画属道教题材,尤为稀有可贵。

四、壁画上部虽有清初的画,然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可作为中国人物初期学习西画的历史看,亦有参考价值。

五、在美术史、绘画史、壁画史上均有它的地位。

六、象这样伟大精密丰富的壁画绝非现代画家们所能措手,象这样的构图也绝非现代画家所能想象。

七、这是山东民间艺人硕果仅存的伟大杰作,我们可以在其中学到不少东西。

----------------------------------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封禅和祭祀泰山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寺庙建筑中规格最高的。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为9.6万平方米,约合160亩。庙内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86间,碑碣184块,汉画像石48块,古桧、侧柏212株。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遥参亭

http://www.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405/081501381.jpg    为岱庙前庭,凡古代帝王有事于岱宗,必先至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所以又被称为“草参亭”。亭为二进院落。前院正殿,明清时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知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后院中立四角亭,1983年重建;后山门内东侧有1990年立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书《李白登岱六首》诗碑。
   
    亭前有石坊,额书“遥参亭”。两侧铁狮对峙,旗杆高竖。坊前为双龙池,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
   
    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正阳门

http://www.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405/081501572.jpg    庙有八门。南向五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各门之上均有楼,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富丽堂皇,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8年。
   
    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大元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创塑州学七十子记》、《康熙重修青帝宫记》等;西侧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大元创建藏峰寺记》、《供祀泰山蒿里祠记》、《可摘星辰方碑》、《泰山赞碑》等。
   
    天贶殿

    位于仁安门北,是岱庙主体建筑,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绘斗拱,画瓦盖顶,檐下8根大红明柱,规模宏大,辉煌壮丽,与北京的故宫,曲阜的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殿内祀泰山神,面容肃穆,气氛庄严。像高4.4米,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铜鼎、铜釜、卤簿等。
   
http://www.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405/081502023.jpg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
   
    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汉柏院

http://www.huaxia.com/uniwaysimages/200405/081502134.jpg    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
   
    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
      
     东御座

    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正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
      
    铜亭铁塔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显示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仅存3级,1973年移此。

--------------------------------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

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天贶殿壁画、经石峪石刻、岱顶唐摩崖,被人们称为"泰山三瑰宝"。

------------------ 

“岱庙里最高大的建筑天贶殿,是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之处。殿内北、东、西三面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原为宋代绘制,现存为清代重绘的作品。这一幅壁画明说是描绘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宏伟场面,实际上所表现的正是宋真宗东巡封禅泰山的威严气派。画以殿后门为界,东半部是 “启跸”,西半部为 “回銮”。启跸反映的是帝王出巡时开路清道的情景。前行道路一般百姓禁止通行,金銮殿前有殿中侍、墀下卫士、十八大学士等人送行,东岳大帝端坐四轮六马大辇,前有两乘亮轿陪行,穿红袍的是泰山神第三子炳灵王,留须髯的是道教神仙延禧真人。大辇四周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前面祥兽奔腾,鸾旗飞卷,骑士严阵,仪仗整齐。再前是宫乐齐奏,夜叉鸣锣,麒麟开道,十八城隍接驾。回銮仍然是这一派基本的队伍,只增加了两个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整个画面上共计六百九十七人。如果把这一幅壁画巨制和近年在岱庙中排演的仿古代封禅仪式连起来看,真可成由古及今一个风俗画的长卷。”
--------------------------- 
岱庙天贶殿壁画传说:
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为了感谢“天书”,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墙上画一幅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
泰安县令接旨后,精心组织施工,大殿很快就建好了。可是,殿中的壁画却让他费尽了心机。当时,县令把附近有名的画师都找来了,让他们设计出草稿请皇上审定,结果反反复复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满意,并下旨道:十天之内不设计出好的画样,就拿县令问罪。
 
县令本想借建造大殿的机会立上一功,以便升迁做大宫,不想这下却惹 怒了皇帝,眼看升迁的事就要泡汤,他十分气恼,于是把气出在画师身上,下令五天之内,如果画不出皇上满意的画稿,将重打八十大板,打入死牢。
县令在公堂上大发雷霆以后,回到家中,夫人见他一脸的哭丧样,便知又与上了麻烦事,问清缘委后,对县令说:“老爷真是糊涂。如果把那些画师都打入死牢,你还想不想活命?”  “此话怎讲?”县令神情紧张地问道。
 “你想,如果把这些画师都打入死牢,老爷再去请谁来设计画稿呢?以妾愚 见,作画是需要灵气的,你这样粗暴地对待他 们,他们还有什么作画的心情?不如与人们以礼相待,给他们好吃好喝,让他们安心画画,或许能帮老爷度过这一关。”县令闻听此言,也觉得有理,便又下令对画师酒肉相待,精心侍候。
却说那些画师只想画画,如果画不好,皇帝老子怪罪下来就要丢了性命,早就吓得七魂六魄都没了,谁还能安心下来画画。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县令的夫人传出话来说:“皇帝不是嫌你们画得不够气派威风吗?皇上来封禅的时候你们都 见过了,照着那场面画下来,皇上准满意。” 一句话提醒了众画师,他们连夜赶制,第二天便把画稿送到了县令手中。县令呈给宋真宗,果然赢得了皇上的欢心。于是,岱庙就有了这样气势宏伟的壁画。 
--------------------------- 
天贶殿:天贶殿踞岱庙正中,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为中国三大宫殿(另两处是北京的金銮殿和曲阜的大成殿)之一。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这富丽堂皇的天贶殿,无论就规模还是形式,都与金銮殿相差无几,据说它们之间,还有万缕千丝的联系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仅仅是个小山神庙,周围是断壁残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气,不避风雨。每逢雨天,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里边还滴答。庙里的道士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给拨钱,他就下决心自己攒钱修庙。
一晃一年过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钱和化缘得来的银子,统统收起来,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道士把钱拿出来一查,修庙的钱已经够了,道士甭提有多高兴,他的笑声和银元的响声一样清脆。他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说:“山神爷,我给你老人家修庙的钱够了,过不了多久,你就甭再担心风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
没想到,道士的举动被一个前来投宿的小偷看见了。等道士睡下以后,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钱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
第二天,道士发现后,象丢了命一样,急得直哭。抬头一看,山神爷还依旧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就埋怨道:“山神爷呀山神爷,我都快急死了,你还笑!我省吃俭用一年有余,好不容易攒了这些钱,你自己都看不住家,这庙还怎么修?!”晚上,道士哪里还有心思吃饭,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胧中,只见山神笑着向他走来,说:“别着急,庙自然要修,还不用我们自己动手。现在京城里皇姑得了重病,请了各地的名医都没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给她诊治。到那时,庙自然就有了。”说完,从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递给道士。道士一睁眼,原来是个梦,可手里确有三包香灰,于是,他便收拾收拾进了京。
一到京城,只见城门前许多人都在围着看告示,一打听,是皇帝的女儿生了人面疮,说是谁能治好,要什么给什么。道士这下可高兴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 
到了后宫,道士一看皇姑的病,和山神说的不差分毫,龇牙咧嘴的怪吓人,可是他想到治好疮就能修庙,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听那疮还吱吱哑哑地叫着讨饶。就这样,道士连上了三天,那疮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结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点疤也没落。
皇上得知女儿的病治好了,非常高兴,就把道士召进金銮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纳闷,世上还有见了财宝不动心的人,忙问:“你想要什么?”道士就把他攒钱修庙的事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庙。修座小庙还不是小事一桩,皇帝便一口答应了,问道士要修个什么样的。道士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的人,哪里见过世面,他向四周环视了一下说:“我看你这屋不孬,就修个这样的吧。”一个贫道穷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样的金銮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么给什么,怎能失信于民?就很不情愿地说:“好吧,就修个这样的,可要比我的金銮殿矮三砖才成。”矮三砖就矮三砖,道士没说的,连忙向皇帝叩头谢恩。 所以,现在的天贶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只不过矮三砖而已。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局部)1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局部)2
(国宝档案)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局部)3 
岱庙游览【6】天贶殿 <wbr><wbr> <wbr><wbr>壁画 <wbr><wbr>《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岱庙游览【6】天贶殿 <wbr><wbr> <wbr><wbr>壁画 <wbr><wbr>《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岱庙游览【6】天贶殿 <wbr><wbr> <wbr><wbr>壁画 <wbr><wbr>《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岱庙天贶殿壁画之印象  王英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02级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171#,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原为宋代壁画,描绘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泰山主神之一—东岳大帝巡游天下的情景,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实借神权以宣扬皇权。清代根据原稿重绘并加以补充,壁画中的建筑均采用西方的焦点透视画法,人物则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故整个壁画风格不甚统一。
关键词:岱庙天贶殿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焦点透视法宋代特点
Abstract: Originally painted in Song Dynasty, the fresco inside of the Tiankuang Hall of Mount-Tai was repainted in Qing Dynasty. With the figures of the fresco remain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style, the background, however, was painted with perspective, which came from the West. Therefore, this masterpiece was a combination of two distinct styles of the two dynasties.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是古代祭岱的主要场所。天贶殿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是岱庙中的主体建筑,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建,殿内及四周回廊均有壁画。历代屡经废兴,回廊早已不存,大殿也经过多次改建。大殿神龛两旁及东西山墙有两幅巨大的壁画,即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局部)
这幅壁画原绘于宋代,清代根据原稿重绘并加以补充。据史料记载,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城垣房舍几尽”,东岳庙大殿、配天门等墙垣坍塌。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东岳庙竣工,由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委张所存督工营缮,全部工程历时十年。殿宇门墙皆予重建。同期,在岳庙施工期间,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泰安大汶口颜谢村人)等人应召在峻极殿(即今岱庙大殿)绘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构图宏大,画笔精工,时人推为巨作。[《全德堂刘氏族谱》]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全长62米,高3.3米,描绘了东岳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宏伟场面。整幅壁画,经大殿后门为界,东半部是“启跸图”,西半部是“回銮图”。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金銮殿前有殿中侍、墀下卫士、大学士等端立恭送,他们面部表情生动,神态栩栩如生,目光都仰视正前方的东岳大帝泰山神。只见泰山神身着青边黄袍,双手举圭于胸前,端坐在六马所驾的玉辂(车辇)之中,端庄威严;前有两乘亮轿陪行,穿红袍的是泰山神的三子“炳灵王”,留髯者为道教神仙“延禧真人”;车辇四周有护随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再向前是祥兽奔腾、鸾旌飞卷,接着是武骑士、仪仗、宫廷乐队;最后是夜叉鸣锣、麒麟开道和十八城隍接驾。回銮图与出巡图基本相同,仅增加了两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满载而归。壁画共计675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虽是毫无隙地,但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构图中的伟大精密之作,为古代艺术的瑰宝。
    这幅壁画虽经清代重绘,但仍保留着明显的宋代特点。
    宋代绘画繁荣兴盛。宋朝在建国之初就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徽宗时成为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盛的时期。绘画题材内容广泛,绘画分科变细,有佛道、人物和、山水、屋木、走兽、花卉等门类。工笔绘画有突出成就,青绿重彩仍然流行,但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形简意赅的写意画也开始抬头。北宋初期,宗教人物画继承了唐以来的传统,创作仍较活跃,不少名家参加了寺观壁画的创稿与绘制。画风主流为吴道子一派的式样。宋代壁画题材虽仍延续唐代的内容,但更流行关于战争、乐舞等情节的刻画,追求激烈热闹的气氛,更多地搀入现实生活场景,以取悦世人,反映出宋代宗教壁画中的世俗化倾向,这些特点在《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中都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皇权与神权合一的思想在宋代宗教壁画中也屡有体现。据记载宋代著名宗教画家武宗元在洛阳上清宫画三十二天帝像时,即将赤阳明和天帝绘成太宗赵光义的肖像,使真宗惊异而礼拜。《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借描绘泰山神出巡的浩荡宏伟场面,实际表现了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借神权以宣扬皇权。
    此外,在壁画的一些细节方面亦保留有宋代特点:
其一,壁画中玉辂驾六马。《宋史·仪卫》中曾提到:“皇帝乘玉辂,驾青六马。”
其二,壁画中人物的服装形制与宋代相同:文官佩软角幞头与方顶展角幞头,而武官头戴凤翅盔。
其三,画中的交椅为宋式。
其四,旌幡上的图饰也为宋式。启跸图中玉辂的旌幡上皆为升龙图饰,回銮图中则皆为降龙图饰,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从《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的画法特点上看,其人物用工笔重彩,山水用水墨皴擦;人物仿宋画风,山水用传统散点透视,平面感强;而楼阁用西洋焦点透视,有深远感,因此,整个壁画的风格不甚统一。
    具体来看,壁画的上部多为建筑物,均用西洋画的透视画法,但不一定合理,每幢房子有焦点,近大远小,倾斜度数颇大,显然是清初西画输入以后的作品。但在下部的人物,则纯为传统画法,宫殿桥梁全用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人物前后远近也无大小之分。人物面部除一小部分侧面外,多用正面七分面,面部大部分有表情,衣纹作铁线描,色彩平涂无晕染,用笔谨严,但不够挺拔。山石树木,则用笔草率,与顶上的建筑作风不一致。俞剑华先生认为,画中“主题人物方面是原来的稿本,重绘时照描,无大变化,其他山石树木则重绘时由国家随意挥洒,而其时正是西画输入之时,国家视新法为新奇,遂在顶部与主题无关处加以模仿,因之形成不相协调的局面。”这种中西结合的方法,“可作为中国人物初期学习西画的历史看,亦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岱庙壁画的内容及它的价值》,俞剑华,载《岱庙天贶殿壁画》,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国美术通史》第六卷,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4)《世界美术全集之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薜永年,赵力,尚刚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外美术史讲义》,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业基础理论教材
(6)《山东省导游资格考试教材》陈向群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中国旅游指南·泰山》《中国旅游指南》编委会编,中华书局,2000
(8)《泰山通鉴》,曲进贤主编齐鲁书社,2005
(9)《Touring China—Selected Tour Commentaries》(Volume I),China Travel &Tourism Press, 2000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