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顶的“聪明正直石” 无字碑 泰山岱顶石刻集锦【10】

标签:
聪明正直石旅游无字碑 |
分类: 泰山妙区【岱顶】 |
帝王登泰山,乾隆来的最多,先后11次。有一回,在碧霞祠东侧的驻陛亭稍事休息后,便沿岱顶东岳庙西侧的崎岖小路继续前行,道窄路不平,不小心给绊了一脚,侍从来不及搀扶,眼看龙体就要倒地,可巧,路的西侧有一块石头自然而立,御上便及时伸手,一把撑在了石头上,避免了倒地的尴尬,却惊出了一身冷汗,暗自庆幸之时,圣上联想到近日朝中阁老之间的政治内耗,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当面笑脸迎,脚下使绊子的恶劣情形,不禁有感而发,对身后众人说:“做人啊,聪明固不可少,但是正直、磊落更为重要,只有坦诚相待、真诚沟通,才能做出聪明的事,才能做个正直的人!”“聪明正直”四字由此定格。
--------------
话说,乾隆封禅登泰山,不小心被绊到,幸亏路边有这块石头撑住他,才没使他摔倒,而当时旁边的大臣随从都傻站着,没人上前搀扶,乾隆很生气,就对大臣们说:“你们还不如这块石头,聪明正直。”于是,封这块石头为“聪明正直石”。
---------------------------------------------------------------------------------
-----
大观峰景区介绍:
位于玉皇顶前、平顶峰下的大观峰,峰上最著名的是刻着唐玄宗《纪泰山铭》。《纪泰山铭》又叫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禅泰山的纪事碑。整个碑“文词雅训,隶书遒逸,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有明代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原来有唐玄宗从封大臣题名,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时的《封禅朝觐颂》在西侧,后来均毁。再往西是云峰,常有云雾笼罩而得名。今云峰上有康熙帝题“云峰”,其下有乾隆帝诗刻《夜宿岱顶作》。大观峰和云峰上题刻遍布,重重叠叠,能认出来的80多处。“天日苍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汉”、“青碧丹崖”等大字与《纪泰山铭》辉映;唐刘仁愿、宋赵明诚、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闰章等历代名流题刻历历在目。峰东南有宋代摩崖碑,上原有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御制功德铭》,后明人翟涛在其上大书“德星岩”,将其铲毁。今仅剩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崖上有“泰山乔岳”、“俯仰乾坤”、“天柱东维”、“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等大字题刻。西南盘路旁有柱石突兀,南刻“一拳石”,北书“聪明正直”,清代孔贞所谓“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义”。
-----
-------------------------
-----------
在泰山极顶,顺口说出民国时期山东主席诗作“远望群山、一锅窝头”,同学对上该主席另一大作“趵突泉里常开锅,就是不能蒸馍馍”。
岱顶的无字碑
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至今仍是一个谜。
有关此碑,人们曾作多种推测。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他们在赋诗吟咏时表述了上述看法,如明代王在晋称:“东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清代乾隆皇帝更断言:“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
不过,核以史实,这种看法颇难成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与原鲁国的儒生讨论封禅望祭山川的事情,于是“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可见,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碑是刻有文字的,并不是无字碑。再说,焚书之举是秦始皇在三十四年(前213)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后施行,因而不可能在六年之前就有了焚书的计划,并为此立无字碑。
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推测,认为此碑原本是有字碑,后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原有的文字被风化剥落殆尽,以致成了无学碑,但这一看法也有问题。从现存的无字碑看,风化的并不严重,而且它在宋代已被称为无字碑,秦代所立的有字泰山碑,在宋代尚能辨认出一百四十六字,如果无字碑也是秦代所立,那么到宋代不可能剥蚀得一字不存。
由于上述两种说法都难以成立,又有人推测,此碑很可能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可见,汉武帝确实曾在泰山顶上立过石碑,而且史书上没有说他曾“刻石”,因此说“无宇碑”为汉武帝所立不是没有理由的。
清代顾炎武即在《山东考古志补录•辨无字碑为汉碑》中,否定无字碑为秦碑的说法,力主无字碑系汉武帝所立。他论证说,《史记》记载秦始皇刻石,无不先言立石,后言刻石,“立”和“刻”都作了明确记载。如果秦始皇在泰山别立一座不刻文辞的无字碑,《史记》不可能不加记载。同样,如果汉武帝在泰山立石后,又刻上文辞,《史记》《汉书》也不可能不记载。顾炎武的看法是颇有说服力的,但人们对此说还是存有一些疑问,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怎么会只立一座无字碑,而不利用这一机会在碑上刻以文辞为自己歌功颂德呢?这毕竟与汉武帝的性格不太符合。显然,在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前,无字碑之谜还无法真正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