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三笑石 [泰山:三重世界遗产]

标签:
泰山三笑石泰安天下第一山 |
分类: 岱麓丽区【泰山区】 |
目录
1:泰山的三笑石
中国泰山等6处地质公园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
三笑石:在普照寺南,有一块石头,上写“三笑处”,此石的来历有好几种典故,以下这个典故最有意思。
这个传说给这块石头赋于生命的意义,使它有了文化内涵,因此就有了诱人的魅力和奇异的风采。
----------
泰山南麓,凌汉峰下,普照坊前,有一石刻“三笑处”,此处的三笑与“庚黄”点秋香中的美人嫣然三笑,含义截然不同。这里有个典故,最初发端于庐山,山中有座庙,唤作东林寺,寺中有个和尚,人称慧远禅师,寺前有条河叫虎溪,老衲有个习惯送客从不过溪,世人皆知。可有一日,道教代表路静修道长、儒家代表陶渊明先生来到寺中,三人环坐,三教义理,相谈甚欢,至晚方散,禅师送客,路谈兴浓,不觉竟过虎溪,三人相顾,领会心神,不禁同时哈哈大笑,笑声很大,传到今天。今天看来,三人虽同处晋代,却犹如风流同治见不到香妃一样,事属杜撰,但故事却揭示了三教融合融洽的一面。那么“三笑处”为何写在了泰山呢?请往下看。
凌汉峰下,香水峪旁,短短几里路,竟深藏古寺名刹三座,还是儒释道三家,不管是身披袈裟双手合十的僧人,还是长衫书卷躬身致意的书生,以及道袍飘飘负阴抱阳行拳礼的的道士,泰山都给他们一个栖身之地,给他们一个生存机会,不同的礼节,不同的信仰,竟在一处和平共处,弹出和谐佳音,深得“三笑”之妙,充分反映了泰山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体现了泰山怀柔四方雍容气度!
-------------------
-----------
-----------
泰山:三重世界遗产
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
泰安《天下第一山》
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这座丰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这座丰碑的基石,来自中国的哪一座山,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石,取自泰山山脉的花岗岩,象征着重于泰山。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这座大厦,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这座大厦的基石,来自中国的哪一座山,人民大会堂的基石就是泰山石,象征着稳如泰山。
在山东父老心里,山东是孔孟桑梓之邦,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发祥地,而泰山在这个发祥地上又占很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山东同乡会会长张裕东的回忆中,有一次回国的时候,第一个就要爬泰山,他说:“泰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我们总要看看皇帝祭天,跟我们老百姓祭天有什么不一样,所以我们爬到玉皇顶,觉得跟天接近了。”说到和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登泰山的游客们张口就来,稳如泰山,重如泰山、老泰山,岳父、有眼不识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稳如泰山,还有泰山压顶不弯腰。老百姓这种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观念,就是把泰山当做一种伟大的精神支柱。不用讲别的,只提泰山这两个字,就给人,特别是中国人就给人一种暗示,是很崇高的。要不为什么叫泰山北斗,而不叫恒山北斗,不叫黄山北斗呢?
两千一百多年前,汉武帝登上泰山之巅,这位来自西部的皇帝环顾四周,发出了一连叠声的惊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过了一千七百多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遥望泰山,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岱山高兮,不知其几千万仞,根盘齐鲁兮,亦不知其几千百里,影照东海兮,巍然而柱天。
泰山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境内,主峰海拔1545米,是中国历代帝王祭天也就是朝拜大自然的地方。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泰山不是最高,那么为什么它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崇高,稳重和神圣的象征,成为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名山呢,这要从遥远的古代说起。
大约在二十五亿年前,地球发育史上,一次伟大的造山运动发生了,泰山第一次露出了海面,这就是地球史上,第一次造山运动的泰山运动。后几经沉浮,到了距今约六千万年前的新生带初期,泰山前的断裂带又大幅度抬升,这个抬升过程整整持续了三千万年。
在泰山脚下的蒿里山,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六万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暖温带或者亚热带的特点,就是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要热,泰山的地貌有其特色,就是我们常说的万卷书,它干了以后,可以像书页一样一层层掀起来,保存的化石相当好,在我国很有特色,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所以号称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泰沂山系这一片的化石很丰富,特别是三叶虫化石,驰名中外,原来生物演化的规律就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三叶虫那时,主要是海洋生物比较多,山旺化石是陆地上的湖泊沉积而成的。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四十到五十万年前,泰山东部就有沂源猿人居住。泰山南部新泰智人牙的发现,证明四五万年前,人类在泰山附近,已经发展到旧石器时代。
山东古老文化的起源,不是从别的省传过来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一个起源,我们把它叫做海岱文化,海岱文化包括黄海建安的日照等地,岱,就是泰山,泰山周围向外辐射的地区,我们就把它叫做海岱文化。
泰山周围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八千五百年前的后李文化,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四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和三千年左右的岳石文化。星罗棋布的古文化遗址,就像群星拱北斗一样,在泰山周围绕了一个巨大的海岱文化圈。
泰山雄伟博大的山体,拔地通天的气势,宛如稳坐大地的尊严的长者,在原始人的心目中,便逐步形成了稳如泰山的形象。原始人的生存首先依赖于自然,在原始严酷的环境里,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原始人梦寐以求的生存愿望,在洪荒年代,原始人对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敬如神灵,太阳能给人以光明与温暖,原始人首先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传说,东夷族的首领太昊和少昊,都被尊为太阳神,他们的名字昊字,就是天顶着红日,泰山位于最早看到日出的东方,于是原始人由太阳崇拜、东方崇拜,逐步演化为泰山崇拜,1961年7月19日,在泰山东南部发现的神秘符号,引起了中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符号上面是太阳的影像,底是弧形的,有尖,最底下是五个山峰,是一座山,按照我国古代祭太阳的习惯,都是在山顶上,架着柴火燃烧祭祀太阳。
祭天,中国的老祖先有五千年历史了,祭天好像是有一天迷信,但主要强调要尊敬天,尊敬大自然和宇宙,中国祖先说的这个天是指宇宙和大自然。
泰山西邻黄河,东依大海,巍峨的雄姿和茂盛的植被,形成了地方性气候,因此生云制雨,是泰山常见的自然现象。登泰山观日出的人,常常会感到失望,然而又常常会在失望中,得到一份惊喜。有时候山下烈日炎炎,山上却阴雨连绵。有时候山腰里大雨滂沱,山顶上却是晴空万里。有时候你还会看到泰山另一种惊心动魄的奇观,看到泰山怎样生云聚雾,怎样呼风唤雨。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公羊高就说过,泰山的云以石崖而兴起,瞬间连成一片,一会儿就大雨遍及天下。有时候当黄河泛滥时,人们便依托泰山,躲避洪水,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安如泰山的心理,而泰山也就成了先人生存和创造文明的家园。远古时期,泰山附近的东夷人,以鸟类作为图腾,在他们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鸟儿离不开山林一样。
两千五百年前,东方文化巨人孔子登上泰山,他是第一个不是祭神而是游览泰山的中国人。这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常常登山临水,寻找思想的灵感,陶冶高尚的情操,他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后,还留下了这么一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贡曾问孔子,仁慈的人为什么喜欢山,孔子回答说,你看这山葱茏伟岸,万民观仰,草木丛生,百鸟群集山林,各种动物得以休养生息,山中富藏矿产,山川生养万物而不知疲倦,四方人民各取所需也不限制,从山里吐出的风云,成为贯通天地的生命气息,如果没有山来给人们提供生存环境,国家怎么称其国家呢,这就是仁慈的人喜欢山的原因呢。孔子登游泰山,是一个由原始自然崇拜,走向人文崇尚自然的新阶段,一个人类文明新的里程碑。相传,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的大音乐家俞伯牙,曾学琴于程廉先生,三年不成,后来他沿着孔子的足迹登游泰山,观东海日出,看云雾变化,闻松风长啸,听水涛咆哮,拜大自然为师,琴艺大有长进,写出了著名的古琴曲高山和流水。
高山流水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俞伯牙弹琴非常好,但很多人都不懂,有一天,他走到这个地方弹琴,遇到一个人叫钟子期,他弹了一曲以后,钟子期说,你弹的曲是不是志在高山,他又弹了一曲,弹完后,钟子期又说,是不是志在流水哪,俞伯牙说,我现在可发现知音了,知音就是从这来的,就是知道我这个琴的音是说什么,可找到知音了,两人成了好朋友,然后俞伯牙走了,约好了某年某月还到这里,回来以后,钟子期已经死了,他就到坟前把琴挂到树上,从此不再弹琴了,因为没有知音了,高山流水就是这个意思。
如今俞伯牙的名曲高山已经失传,但是古人热爱自然的知音却世代相传,泰山以独有的气魄谱写了人与大自然的交响曲,就像依然流传的俞伯牙的名曲流水一样,山呼谷应,源远流长。
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泰山威灵赫赫的气势,曾使历代帝王为之倾倒,并以大自然为鉴,小心翼翼的省视自己的行为。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祭天,下令不准损伤草木,当他走到云步桥时,倾盆大雨劈头而来,他慌忙跑到大树下躲避。秦始皇以大树护驾有功,封大树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代第九品爵位,官虽不大,却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给树木封冠加爵的先例。
原来的大树已在公元1620年前被山洪冲没,现存的松树是公元1731年,清代钦差大臣丁造保补栽的。祈求江山永固的秦始皇下山走了,当了皇帝想成仙的汉武帝又上山来了。在中国柏树象征长寿,汉武帝八次登封泰山,植柏树一千多株,他是第一个在泰山植树的中国皇帝。公元1771年,熟读史书,又喜欢游览的乾隆皇帝来到泰山,他仰望汉柏感慨道:人类要想同大自然和谐共存,只有保护好大自然。回宫后,乾隆把他亲手绘制的汉柏图,派人刻碑,立在汉柏旁,以求后人保护汉柏,十九年后,八十高龄的乾隆皇帝,第十一次登游泰山时,在汉柏下久久的沉思,然后他写下了“既成图画复吟诗,汉柏精神那尽之”的诗句。
两千一百年的汉柏,照常每年开花结实,92年的种子,两千一百年的汉柏,真可谓古柏生贵子。这证明汉柏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而且有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汉柏的老干新枝已经化为一种人的精神,还要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
泰山历经沧桑,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管理,观赏,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好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依托,泰山的风景破坏了,泰山就不成其为泰山了,我觉得整个泰山,它的一石一木,都沐浴和浸润着中国的文化,而来登泰山的人,莫不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它是个集中地,又是个扩散地,同时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地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汉柏,唐槐,唐朝的槐树最多,因为这槐树原产中国,为了跟外国的洋槐区别,所以把叫国槐,"国槐"就是中国槐的俗称,唐朝,唐玄宗对槐树非常喜欢,他认为槐树是他的"士大夫",唐朝把槐树当做国树。
自古以来,泰山一直受到历代人的特别保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设有专门掌管泰山的“岳木”,后来对泰山的保护,历代都由朝廷派重臣任职,由国家颁布禁令,有效的保护了泰山的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
泰山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在于中间这条轴线上的长绿树,登天轴线的长绿树和长寿树,如松柏,槐树,银杏等的衬托,特别是松柏树的衬托,这些松柏把泰山的气势衬托得更加雄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松柏象征着江山永固,长生不老,所以它的意境就特别好。
根深叶茂,根不深,也就不能茂,但是油松有一个特点,在岩石裸露,土层瘠薄的时候,它的根就寻求在石头缝里生长,它有钻缝的能力,这样顽强的生活,你看它钻的地方,往这儿是找石头缝,这边也是找石头缝,上边也是找石头缝,抓住花岗岩缝隙的结构,树根就可以把石头撑开,它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有人用松树比喻中国人,泰山顶上一青松。
人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而森林曾经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从古到今,人们似乎都本能的对绿色的林木寄予深情和依恋。泰山现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一万多株,这在中国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们既是大自然恩赐的遗产,也包含着历代人的辛勤栽培和保护。植物学家认为,古树名木是价值不可估量的活文物。社会学家则认为,这些历经沧桑的活文物,已经从自然领域进入文化领域,融入了人的品格,凝聚了民族精神,成为富有文化内涵的自然遗产。面对茫茫林海,耳闻滚滚松涛,松涛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先人崇尚自然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从遥远的古代缓缓走来的脚步声。
封山育林,60年代后就义务造林,从55年开始育苗,从56年大面积造林,前面那些柏树,基本上都是义务造林栽起来的,林场育了苗,发给机关学校,让他们带着人上山栽去。泰山本来绿化就不错,有几千年的五大夫松,现在加以人工的绿化,这本身就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要做朋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物质条件,茂盛的植被使泰山充满了生机和灵气。
两千多年前,在道教创教之前,泰山就是方士修炼的好地方,现在从泰山上下,依山傍水的道观可以清楚地看出,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佛教传入泰山后,其超脱尘世,清静悠远的追求,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一拍即合。泰山的历代建筑大都与山石林泉融为一体,令人在凝固的静思中,感受到大自然流动的生命,南天门镶嵌在自然天门之中,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凭人工之力,人工天门有意,自然天门有境,这种人意与天境融合的意境,把人们带进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南天门山峰夹峙,就像一个天门,山的地形就像天门,自然的天门,我们在自然天门中,又建了一个人工的南天门,这是在元代,从此,南天门就有了这么一个形象,登上南天门就到了仙境了,就到了天界了。人工的形象和自然天门的形象巧妙地吻合,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杰作。
泰山因为跟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它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他山是代替不了的,全世界也没有第二座山是这样的,就是两千多年来,帝王自己不去封禅,也派大臣去祭祀,老百姓和文人也登泰山,泰山上留下的历史足迹,全世界最多的一个山,泰山不仅仅是山东的泰山,而是全世界的泰山,全人类的泰山。
1987年世界遗产专家卢卡斯考察了泰山后说,泰山把自然与文化独特的结合在一起,这意味着中国贡献了一种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遗产,这是中国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
泰山的整体构思是一以贯之,一就是登天,所以,沿途建筑的名称,刻石的内容,都微少着天,就是要登天,从通天街开始,一直到玉皇顶,我觉得人发现了自然,发现了自然的美,但是又从自然当中发现了人,你看这个盘道,像一条龙一样上升的,游人在往上登,而且这个盘道本身就是一个历代的建筑,所以说,在自然当中又发现了人的力量,所以人和自然是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
在中国只有泰山才有这么一条从山下直通极顶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长达九公里,34段自然景观,34处人工建筑,在6811层天梯上,把天、地、人贯穿为一个完整的序列,创造了一条人类投入大自然的通天之路,通过人与自然合作的旋律,演奏出一部庄严雄浑的朝天神曲。中国没有第二座山,像泰山这样崇高、稳重,向上、永恒,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而中国人的观念追求,又恰恰与泰山的自然生态相契合,于是充满了生机的泰山,便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了一条人类走进大自然,寻求国泰民安的通道,它得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崇尚和爱护,得到了国际的认同,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上也很少有第二座山,像泰山这样,将人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完整的保存了一幅宏大的发端于太古,贯穿至当代文明的自然文化长卷。
------------
中国泰山等6处地质公园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新华网贝尔法斯特(英国)9月18日电(记者何大隆)中国泰山等6处国家地质公园18日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8日在英国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召开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会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专家对各国申报的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进行评审。
此次参加评审的候选世界地质公园有:西班牙3处、挪威1处、葡萄牙1处、巴西1处和中国6处。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等人代表中国参加了评审会,向评审专家展示了中国6处候选公园的主要内容,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评审专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根据评审程序,在评审会之前,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组对全球所申报的地质公园进行了认真的现场考察和评估,最终确定12处地质公园作为候选单位。经本次评审会再次讨论,最终通过了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共计12处,其中中国泰山(山东)、中国王屋山—黛眉山(河南)、中国雷琼(广东、海南)、中国房山(北京、河北)、中国镜泊湖(黑龙江)和中国伏牛山(河南)地质公园被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
会议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了世界地质公园授牌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秘书处负责人玛格丽特·帕查特向第二批被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授牌。中国雁荡山(浙江)、中国克什克腾(内蒙古)、中国兴文(四川)和中国泰宁(福建)等4处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从帕查特女士手中接过了刻有“世界地质公园”字样的玻璃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