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关帝庙的 “汉柏第一”(汉武大帝八次封禅泰山)

标签:
“汉柏第一”旅游泰山关帝庙 |
分类: 泰山幽区【红门路】 |
史上到泰山封禅最“牛”的帝王
汉武帝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第一次到泰山封禅后,遵循“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在以后执政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八次到泰山封禅,成为历史上到泰山封禅次数最多的一位帝王,也是最“牛”的一位。泰山至今仍然保存着武帝封禅时的汉明堂遗址、柏树和无字碑三处遗迹。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封禅。”汉武帝封禅,是两封两禅,动静搞得特别大。他在封禅前,召集儒生讨论仪式,儒生们一人一个说法,难以施行。于是,汉武帝自定封禅礼仪。他到梁父山祭地,在泰山下设坛祭天。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下埋“玉牒书”。举行完这个仪式,汉武帝登上泰山顶,再次祭天。第二日从北坡下山,在泰山下的肃然山再次祭地。祭时用三脊草、珍贵的飞禽走兽及诸物,并以五色土封。封禅结束,改年号为元封元年。为了显示帝王的宽厚仁德,下令免去包括泰山在内五个县当年的赋税,并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两匹布帛。
这位帝王在位五十四年,文治武功,显赫一时,是汉代帝王中最有作为的一位,他不光把天下囊于怀中,还捎带着把到泰山封禅把这项仪式搞到了极致。他在实施封禅仪式时,提出了封禅泰山要具备三个“必须”:一是必须一统天下;二是必须天下长治久安;三是吉祥的天象不断出现。汉武帝首次封禅在泰山之顶立一块无字碑(今汉“无字碑”)。
“树碑立传,是寻常;树碑无传,则非常”。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天地报功,“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则是封禅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立无字碑用意何在呢?
汉武帝标新立异整了一通这样的“树碑无传”“非常”之无字碑。是不是汉武帝面对浩瀚无边的天宇,面对伟大的泰山,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他的尊敬,自己不敢在泰山神面前狂妄自大。“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于是只能从不同角度古雅浑朴毫无雕饰赞美了一番泰山。但也有人揣测,汉武帝骄傲自大,认为自己功高盖世,难以用文字表达。于是别出心裁,立了一块无字碑。
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看这通碑仍能感受到它的“古拙融为一体,内蕴着‘顶天立地’的雄伟气魄。”八百多年后的女皇武则天也效仿其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什么用意她也没说。后人猜测,认为是武后觉得自己功德太大,穷尽天下语言也无法表达;有的则说是她知道自已死后一定会引起铺天盖地沸沸扬扬地议论,自己管不了了,所以只好来个“沉默是金”任由评说。
明代邹德溥在《无字碑》诗中“绝岩植空碑,古人似有意。由来最上乘,原不立文字。”之句“悟”出了汉武帝“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本意”。谁又能说女皇武则天没有这个想法呢。
“封禅”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举行的最盛大一种祀典,是帝王与天地对话的一种手段。
“封”与“禅”不一样有两个意思,一般都是同时进行。“封”为祭天,在山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禅”为祭地,在山下的土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封泰山,禅亭亭。”《文献通考》中叙封禅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也有学者说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封禅”实际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一种手段,统治者借这个仪式告诉上天已经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同时也有统治者祈祷自己成“仙”的意愿在内。
其实,真正大规模的泰山封禅始最早始于秦始皇。据《史记》记载,“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始皇是第一个登上泰山的皇帝。
史料记载,从秦朝开始历代封建帝王都非常重视十分热衷对泰山封禅和朝拜。先后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帝王到泰山封禅和朝拜。
封建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到宋元以后基本告一段落。明、清两代不再进行封禅而改为祭祀。乾隆是祭祀泰山的“痴迷者”,曾十一次朝拜泰山,有六次登上岱顶。随着清朝的灭亡,沿袭了五千多年的封禅仪式宣告寿终正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望岳》这首诗可谓赞誉泰山“五岳独尊”的千古绝唱。
郭沫若说“泰山是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泰山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远去了帝王封禅的使命,但在这个世界上难有第二座山能象它那样,根植在整个民族的心中。毫无疑问,泰山已经同黄河、长江、长城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
---------------------------------------------------
关帝庙大殿东有过厅,穿厅北去上台阶为第三层平台,此处有古
-------------
这棵柏树位于泰山登攀盘山道的起点关帝庙内,品种为桧柏,相传汉武帝封禅泰山所植,树高7米,胸径1.2米,树冠16米,蹲踞苍古,干枝横卧斜逸,扭曲连环,气象峥嵘。又因一本三枝,也称为结义柏。看到这棵苍柏,不仅感叹,高大的苍柏古朴沧桑,岁月却不能摧残它顽强的生命力。
---------------------------------------------------------------
----------------------------------------------------------------------------------
汉武大帝八次封禅泰山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西汉第六位皇帝,汉高祖刘邦之曾孙,17岁登基,在位54年,开创了西汉自高祖以来的鼎盛局面。历代史家评价汉武帝最多的有三件事:一是平定边患,扩大疆土;二是独尊儒术,治国安邦;三是"尤敬鬼神之祀"。他21年间八次东临泰山封禅。这位盛世名君在成就空前伟业的同时,也把泰山封禅大典演绎得超乎寻常。
空前绝后的泰山封禅
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是在他即位后的第30年(公元前110年),此前30年他集中精力处理边患和修治内政。边境既定,内政已修,他便开始了频繁而盛大的祭祀封禅,大概他觉得至此才有资格和时间行报天告地之大礼。这一年三月他启程东巡,先到嵩山祭中岳,而后兴致勃勃地东往泰山。此时泰山花草未生,登山未免扫兴,武帝便命人立石于泰山顶,自己则转而往海边巡游去了。四月,泰山草木已生,武帝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泰山脚下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贺,并因首次封禅改年号元鼎为元封。他诏告说,我以微小的身位居于至尊,小心谨慎惟恐不能当此重任,自己德薄,又不熟悉礼乐,当我以礼祭祀太一神后,昼夜间有光芒四照之景,如此异常之象,我感到恐惧,于是登封泰山,又禅梁父,次禅肃然山,先自革新,愿与大臣们从新开始。然后,武帝广赐牛羊酒布等,又免奉高、历城等地年租,大赦天下,而且诏许凡天子车驾所经之处,免除一切劳役。武帝封禅后广施仁德,俨然盛世天子,他随后下令,在泰山脚下为诸侯修建官邸,以备他们随驾迎驾封禅泰山之朝宿,泰山附近因此宫殿馆舍群起,常年有达官要人往来住宿,逐渐繁荣起来。
汉武帝为泰山封禅令群臣考证古制、演练仪式、建造官邸、修筑明堂,可谓兴师动众,但他意犹未尽,第二年再次来泰山封禅。此后,他又六次驾临泰山封禅,分别是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从记载来看,汉武帝封禅泰山平均不到三年即有一次,频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汉武帝舍钱的故事
西汉国都远在长安,距泰山千里之遥,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往返一次费时、费财之大可想而知。但汉武帝乐此不疲,所虑者主要有两点,一是江山社稷,一是长寿永年。每次封禅,武帝选择的路线都不相同,借机寻仙是他心存的私愿。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中评价武帝"尤敬鬼神之祀",他还在文中写道:"我如实记录下武帝的祭祀之事,只求让后世方正博学的君子能明了真相。"不单单司马迁对汉武帝大肆封禅有看法,老百姓对此更有许多怨恨。在泰安流传着一则《汉武帝舍钱的故事》,对武帝封禅提出了善意的批评:汉武帝留恋富贵权势,到处寻神求仙,花了无数金银,使得国库空虚起来,就增赋加税,百姓生活苦难贫寒。一年,武帝听说泰山奶奶显灵能让人长生不老,就带领群臣来到泰山,打算先拜泰山奶奶,然后封禅。路上,泰山附近沿途乞讨的乞丐突然多了起来,无论谁,钱再多也施舍不到山顶。武帝想,我是一国之君,金银无数还能舍不到山顶?他让人从济南郡装了满满20车铜钱,每个乞丐一枚,一路施舍过去,不料想乞丐越聚越多,未到山腰钱已散尽。武帝心有不甘,又让人从泰安府拉来20车铜钱,可是舍光了还是打发不尽乞丐,再叫去拉钱,告知银库已空。武帝举头一望,离山顶还很远,只好对乞丐说:"今天我没钱了,你们都回去吧!"
武帝到了山顶,跪在泰山奶奶面前磕头行礼,抬头看时,忽见香台上方香烟缭绕形成14个大字:"一人求神花万贯,众人如草废家园。"等到烟雾散去,武帝惊呆了,四下望去,见他刚才舍钱的地方,一丛丛草上顶着钱,一朵朵花上托着钱,一棵棵树上挂着钱,顿时大悟,因自己挥霍无度,百姓怨恨,托泰山奶奶告诫于他。于是武帝取消封禅大典,立即返回长安,重拟诏示,减轻赋税,西汉王朝又开始富裕起来。
---------
明堂、汉柏、无字碑
汉武帝封禅泰山留下的遗迹,比较有名的有三处:明堂、汉柏和无字碑。
今泰安东北约15公里处有汉武帝明堂遗址。小山之上有一片高土台基,台基上可见夯土墙基,虽然建筑荡然无存,但仍可捡拾到汉时"太阳纹"砖瓦。相传泰山下黄帝时即有明堂,但极为简陋,"四面无壁,以茅盖,四周通水,入口西南,名昆仑楼"。武帝来时,建筑早已不存,济南人公玉带献上"黄帝明堂图",但武帝修造明堂,名为仿黄帝旧制,实则大兴土木,建成了一座兼有颁布政令、召见大臣之用和祭祀神灵祖先的殿堂,明堂因此成为一时皇权的象征。每逢封禅大典,武帝从昆仑楼入明堂,拜诸神列祖,而后登山祭祀,行礼时山上举火,山下应合,景象壮观。
----------------
岱庙东南处汉柏院内现有汉柏五株,相传为武帝封禅时亲手所植,至今已历2100多年。五株汉柏枝茂叶盛,苍劲挺拔。此处汉柏原有六株,其中一株已经枯死,但双枝并矗,树皮脱尽,质如铁石。这株汉柏就是《水经注》中所说的"赤眉斫一树,见血而止"的那一株。当年赤眉军曾想砍伐此树,但一刀下去,刀口血流不止。就是这棵千年名柏,没有毁于古时赤眉军,后来却毁于一个军阀士兵之手。1928年军阀孙良诚率部驻扎在岱庙内,有一士兵听说了当年赤眉军伐树的故事后,看汉柏上刀痕尤在,心生歹意,便提刀过来想验其真,被一个名叫尚士廉的道士劝止,那士兵不听劝阻,道士便状告到孙良诚那里,孙略知汉柏贵重,很想得一护树有功之名,便集合部下,当众用军棍罚戒了那个士兵。哪料事后,那士兵意欲报复,没机会找到道士,便把一腔怨恨投向汉柏,他乘夜黑有风,将一浸透汽油的棉团塞进树洞点燃,当人们发现时,汉柏树心已经烧焦。就这样,千年古柏死于一旦,六株汉柏失去一株。
----------------
立于泰山极顶玉皇宫门前的无字碑留给后人两个谜团:一是此碑究竟是秦始皇所立,还是汉武帝所立?二是此碑无字究竟何意?对于何人立碑,自古有"秦碑说"、"汉碑说"的争论。明末学者顾炎武在《考古录》中说:"取《史记》反复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郭沫若先生也是主张"汉碑说"的学者,1961年他登临泰山,挥毫写下了《登泰山观日出未遂》一诗:"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东辟石巍然。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尽管郭老没能一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但他的"回思汉武年"却将思绪挥洒到历史的深处,勾勒出另一番气壮山河的历史图景。
无字碑高达数丈,上下渐削,顶端如帽,给人高耸稳重之感,且石色莹白,虽经百世露浸雨湿而不生苔藓。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他频繁到泰山封禅,用以显示其"受命于天"、"功德贯世"。据说,武帝见历代帝王都在泰山上树碑立传,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功德盖世,非一小小石碑所能言表,所以别出心裁,取来它山之石立于绝顶,以示他高上加高、无以复加的功德。
----------------------------
再往北走,就是“汉柏第一”了,人们必须从它的枝下才能通过。这棵被称为“汉柏第一”的古柏,枝叶繁茂,冠盖如棚,扭曲盘旋,遒劲刚毅的身姿似蛟龙出海,呼之欲动。它的树枝伸出墙外,似乎在向来往的游客挥手致意。
从“汉柏第一”往北走,也是人们祈福的地方。只是这红色的“求福牌”能让人如愿以偿吗?
揭秘泰山关帝庙门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