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泰山仙人桥
泰山仙人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15
  • 关注人气:2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王母生日

(2008-07-07 00:13:07)
标签:

爱在中国行

吕洞滨

王母池与吕祖洞

旅游

分类: 岱麓丽区【泰山区】

王母池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

-------------

吕洞滨也有一座庙  王母池与吕祖洞  

泰山东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庙的后面是风景清幽的小蓬莱。
  这座庙的东楼,下临溪谷。楼上有块匾,上书"山不在高"四个大字,取"有仙则名"的意思。楼下有个不大的水湾,清澈见底,山雨大作之时,咆哮如雷,浪花四溅。这个水湾,名叫虬在湾,俗称虬子湾。
  相传,小蓬莱有一条神虬,在溪涧中修炼,不知犯了什么天条,被王母娘娘囚禁在这个小水湾里。它在这湾浅水中,既不能兴风,也不能作浪,终年蜷缩着它那细长身子,过着囚禁的生活。
  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来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道士,自称姓单,人都称他单道士。他白天游山玩水,化缘讨斋,晚上住在虬在湾东岸的石洞里。
  这年中秋节的夜里,皓月当空,王母池内外,寂静清爽。单道士带着一壶酒,拿着一支箫,还带了文房四宝,来到虬在湾的石坪上,席地而坐,喝一会酒,吹一会箫。悠扬的箫声,引得潜藏在水底的神虬跃身水面,还不断向老道点头朝礼。这时,老道用竹箫敲着石坪,大声喊道:"功业已满,就此飞升,此时不走,还待何时?!"道士拿起毛笔,在虬头上点了一笔。再看那条虬,在水中一滚,立刻化做一条墨龙,腾空而去。泰山上空,马上乌云翻滚,大雨倾盆。
  风雨过后,又成了月光明亮的世界,从此单道士也就在泰山上失踪了。第二天,人们在石坪上见到了一首墨迹飞舞的大草字,写的是"昔年此地我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虬蛟识吾面,使我踪迹不沉埋。"后面大书"回回翁"三字。
  以后人们从单字的两口和回字的两口,恍然悟出了,这是吕字的变形,知道这是吕洞宾专门来泰山解脱神虬升天的。因此人们就把他所住过的石洞,称做吕祖洞了。

====================================================================================

吕祖洞
王母庙东临绝涧,传王母常在涧内梳洗,所以俗称"梳洗河"。吕祖洞在梳洗河东岸,与王母池隔河相望,其间有八仙桥相连。洞内有台,原祀吕祖石像,传吕祖曾修炼于此。吕祖即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号纯阳子,相传为唐京兆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修道终南山,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是八仙中与泰山关系最密切的一位,现仍有三戏白牡丹、大闹蟠桃会诸多传说流传。民间尚有吕洞宾点虬升天的传说。据传,吕祖洞前的小河内有一种虬,一日吕洞宾为洞前的景色所陶醉,在石壁题诗,神虬在其后顶礼膜拜,吕洞宾戏点其额,神虬即刻飞升天庭。洞内宋人伪书的《吕祖诗二首》大概就源于此。其一曰:"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其二曰:"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通九垓。无赖蛟虬识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虽然吕洞宾得道成仙,有了点石成金的本领,但诗中也不难看出独往独来的寂寞与冷清。" 然而,不管神仙是如何的孤独与寂寞,中国人好像自古至今都在虔诚而执着地追求和向往着神仙生活。从叱咤风云的秦皇汉武,到庸庸碌碌的平民百姓,无不梦想着有朝一日,得遇仙人指点,度出人世苦海。这恐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神仙能永远年轻不死;神仙能实现凡人可望而不可得的一切愿望;神仙能永远享受现世的快乐等等。正是因为神仙能即刻实现人类的一切梦想,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神仙成了实现梦想的偶像,整天为衣食生计而奔波的芸芸众生,升仙的欲望也就尤为强烈。而吕洞宾成仙后。度了两个弟子,一个是采茶女何仙姑,一个是柳树精,吕洞宾既可度人,又能度物,所以才倍受人们的崇敬与爱戴。吕祖洞周围的风景十分幽美:溪水涔涔,松柏郁郁,王母池朱红色的建筑群隐蔽于绿树之中,晨钟晚磬,丽鸟长鸣,自古有"小蓬莱"之称。诗曰;"五夜慧灯山送月,四时情籁水吟风。"个中意境,读者诸君细细品味,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

王母娘娘与吕洞宾

岱宗坊的东边有个冰清玉洁的水池,唐朝称为瑶池,因为西天王母每逢生日都在这里举行蟠桃大会,后来就干脆叫做王母池了。

    相传就在这瑶池,西天王母和散仙吕洞宾,两人还认真地红过一次脸儿,吵过几句嘴巴。神仙们闹乱子该说有些神奇吧?说起来也轻松,和凡人吵架也差不了多少。

    这年,王母过生日,照例是在瑶池举行蟠桃大会,名义上是请各路神仙前来赴宴,实际上王母也有个“小算盘”:孬好收点寿礼,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各路大仙接到王母请客的“ 红贴”,谁敢怠慢?有的翻箱倒柜,有的东当西借,千方百计备上一份厚礼,如期到会,偏偏有个吕洞宾不大买账,一个子儿没花,只掐了一朵牡丹送到王母驾前,王母嘴上不说,心里却是老大不痛快,暗生一计,要给吕洞宾一点颜色看看,以儆效尤。

    说话间宴席摆好,按照王母指定的座位,众仙依次入座,排到末了,单单没有吕洞宾的座位。吕洞宾气愤不过,连饮几杯,借着酒劲,走到王母面前,问她为什么一样客两样待?岂不知王母早有准备,正等着他来找茬呢!她见吕洞宾问,便借机拍案而起。

    “你还有脸问我!你身为散仙,六根不净,酒色财气,无有不占,吃酒挟醉,调戏牡丹,潜进龙宫,杀人越货,你还配做神仙?”

    王母满以为先发制人,揭了对方的短,定能让吕洞宾无地自容。谁知吕洞宾不仅没有愧色,反而仰天大笑,戏谑地说:“要说酒色财气,比比王母,小仙还自愧不如哩。远的不说,就说今天这蟠桃大会,上陈琼浆玉液,下列歌舞美女,也算得有酒有色;众仙献寿,多有奇珍异宝,您也发财不小;就我吕洞宾一个未肯趋炎附势,你就大动肝火,气儿也不算小啊!”

    “ 你!……”西天王母一时无言对答,不禁恼羞成怒,“你给我滚!”]

    吕洞宾仍旧笑嘻嘻地笑着:“请客的是你,逐客的也是你,这就是你万仙元尊的博大胸襟吗?”

    “怪我瞎了眼,请来你这个泼货!”

    “咳!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这老根不正,才结出我这个歪腚葫芦哩!”吕洞宾说罢,拂袖而去。

吕洞宾这一捣,弄得众人不欢而散,把个王母气得直翻白眼,从此以后,再也没到泰山设会庆寿。吕洞宾也一气之下离开泰山,到海外仙山云游散心去了。王母池东面的吕祖洞,至今还空荡荡的呢。

------------------------------------------------------------------- 

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

=======================================================================================

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

-------------------------------------

吕祖洞的传说;吕祖,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道教所崇拜的唐代八大仙人之一。 

  相传吕祖是唐代京兆人,曾有“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之说。他原籍山西河中府人,姓李,因父为京官,被奸臣所害,通令满门抄斩。当时,幸好吕祖与夫人外出,未被拿获,小两口才连夜逃出,埋名更姓。因夫妻二人逃亡在外,故而改名两口之吕,取名吕祖。

 后来,吕祖遇到了仙人钟离权,钟见吕祖气度不凡,日后定能大有作为,便授以炼丹秘诀。吕祖夫妇便修道在终南山。

不料,官府搜查越来越紧,钟大仙十分为他们担心,便对吕祖说: “连日来官兵查防甚严,此地不便久留,我看小弟还是及早离开此地,以免误了大事。”吕祖夫妇为难地说:“官府通缉天下,哪里还有安身之处?”钟大仙沉思片刻,从怀中抽出一图,对吕祖说:“东岳泰山,乃道家神仙之宅,拿着此图,到那里定能受到保护。望小弟赶快起程,处处小心,不可疏忽。”

 吕祖接过图一看,原来是道家护身法宝——五岳真形图。夫妇二人十分感激,大拜之后,便自称回回(也是双口所合)道人,日夜兼程,直奔泰山。

 回回道人千里跋涉,刚入泰安境内,泰山神就见山前鸟飞兽遁,便知有大仙北来,随即召集众仙下山远迎,设宴欢庆。吕祖长揖答谢众仙:“承蒙诸位错爱,大礼相迎,小仙实不敢当。我乃钟大仙之徒,道术初学,此来还须众仙指教。”随之,吕祖又将遇难之事告知山神。山神十分同情吕祖,便安置他夫妻二人到岱阴摩云岭下的石屋修炼。吕夫人因担惊受怕,加之旅途奔波之苦,不久就病故了。妻子死后,吕祖悲痛万分,日夜守着妻子,几天不思茶饭。以后,吕祖掩埋了妻子,才来到岱阳王母池畔的石洞继续修炼,故取号“纯阳子”,自称“洞宾”,他住的石洞自然就成了“吕祖洞”。

  一天,岱麓五贤之一的宋涛正在青岩洞专心苦读,忽见一位道人来访,打着赤脚,衣服破旧,而且胸前还悬着两个大瓢。宋涛忙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师父到此,有何贵干? ”

  “访学求教,来此别无他意,只想听听先生读书罢了。”

  宋涛忙让道人进洞。晚上宋涛设酒宴款待道人。酒至半醉,道人忽然意态粗恶,幻术攸变,奇异莫测,接着便不辞而别。宋涛不知所措,尾随出洞,道人早已无影无踪了。

几天后,岱麓居民乞仙却病,道人又出现在众人面前,一字不语,扔下片纸便飘然而去。众人忙拾起那张纸,只见上面写道:“纯阳游岱岳,转转寻同侣”,后边的落款是“单道士”。这时,宋涛才恍然彻悟:“‘单’‘善 ’相通,善者道也,上为双口,原来是吕祖思念老伴,故地重游。

======================================================================================

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

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

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

泰安的王母池与吕祖洞 <wbr>王母生日  

----------------

泰山王母池考 任双霞 辛芳

 

 一、王母池简史

泰山王母池道观,古称群玉庵,位于泰山南麓,山、城结合部的中溪谷口,座落于飞虬岭下,东傍梳洗河,北临虎山水库,属于泰山名胜带“丽区”。清人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中记载:群玉庵,祀王母。宋皇佑间炼师庞归蒙辈居此,赐紫服,题名于石。后人增置药王殿、观澜亭。……庵前……古有王母桥,今废。旁为吕公洞,唐双碑韦洪诗谓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谓之‘金母洞’。上有王母楼,俗称梳洗楼。

    “群玉庵”一称由何而来,难以稽考。据三国时曹植《仙人篇》中“东过王母庐”,崔爱国、吉爱琴认为此地已有早期建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所跨处也。”刘慧认为,这是王母池以水为号之始。唐代李白《泰山吟》六首有“朝饮王母池”的句子,是否有庙,并无文献证据。由《双束碑记》可知,唐大历七年,代宗遣内侍魏成信至岱岳观修斋,并投告王母池,这是官方认可王母池的较早记载。但此时官方的几次拜访、投告等行为,目标都是岱岳观。“瑶池”独立地位还不是特别明显,可能是岱岳观的附属,是否有庙,也无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文献的王母池殿宇记载是宋元祐八年,宋人李谔的《王母池办置花园记》刻石,原来立于王母池内二山门的墙根处,可惜今轶。元祐八年,岱岳观重修王母殿,及砌垒山子(山墙),办置花园一所。泰山文献中,多有用这通碑文只言片语,来引证王母池历史之处。聂剑光《泰山道里记》引用了李谔的说法:按宋李谔记称,黄帝建岱岳观,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宋代的李谔将一则神话传说采录到碑刻中,勒石在王母池。说明宋代时“群玉庵”一名由来已久,又无准确文献记载,已经无从追考了。聂剑光认为“其说荒远,不可稽然。”在泰山地方文献相关记载中,“群玉庵”虽不可考,但指称今天的王母池道观并无歧义。但从文句中看,宋代的王母池与泰山中庙岱岳观密不可分,在王母池置办花园,也是在岱岳观重修的工程范围之内。

    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提到的庞归蒙被赐紫服,其实是对宋皇祐五年的《李若清等题名》的误读。这些题名与《办置花园记》刻在同一块石头上,《岱揽》认为如聂剑光等人右读,文句有误,应该左读,文中是李若清等道人分别掌管何种道职,并被道正赐予紫服嘉奖一事的记载。左读按职位高低从大到小,庞归蒙位卑,名列众人之后;右读则文句不通。由此可知,宋皇祐间,王母池已是比较正规、纳入官府统一管理的道观了。

    建中靖国元年,“泰山大雨,涧谷水溢,王母池亭宇砌石皆被冲去。后由道士募工重修。”据姚建荣《重修岩岩亭碑》,正隆末年,金军与各支抗金义军在泰山附近数次激战,泰山王母池东岩岩亭毁于兵燹。

    明嘉靖间殿庑亭阁方具规模,清代多次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山东巡抚陈预奏请岱庙等多处倾圮,请求修整,获准。乃委泰安知府廷璐与历城名匠魏祥住持工役。工竣后,魏祥以余资修添女厕十余所,改修王母池、斗母宫东厅各一座。

    现在所见的王母池建筑,主要是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的结果。80年代至今,王母池经过多次扩建,修缮旧的殿堂,才使得这座庙宇保持秀丽的面貌。

 

二、王母池子考

 现在泰安当地人把道观称为“王母池”,道观内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母池子”,道观东侧的石渠称为“梳洗河”。可是这几种指代并非从来如此固定而且明确,因此考证“王母池子”、“王母池”、“梳洗河”这几种指代是必要的。学者吕继祥曾经考证过“池”的所在,认为王母池原来在梳洗河内,与虬在湾同出而异名。严文圣也持同样论点。《岱史》引用《图志》,认为王母池就是瑶池,也就是虬在湾:(王母池)一名瑶池,又名虬在湾。《泰山道里记》云在白鹤泉东北,飞虬岭下。《水经注》云,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西北为王母殿,殿东跨涧为王母楼,俗名梳洗楼,圯。故址犹存,其水为中西谿所迳,遂名梳洗河,《山海经》所谓环水也。

    据孔贞瑄《泰山记胜》所述王母池水势与规模,并区分群玉庵与“池”,可见当时认定的“王母池”不在群玉庵内,并非现在王母池道观内部的王母池子:池受小蓬莱之水,深广可胜小艇。左吕仙洞,右群玉庵。夏秋山水暴涨,声沉沉作江潮吼,震摇城市如殷雷未吐,郡人有竟夕不能寐者。

    《泰山志》记载王母池“池大盈亩,悬流注之”。道观内的水池,东西长仅7.3米,南北宽不过3.45米,无论如何不足以盈亩;平时水深不过两米,更无法“深广可胜小艇”。王母池子与道观内的王母泉相通,本是泉水汇集于此,而王母泉一年到头细流涓涓,不会随着季节出现暴涨或者断流的情景。梳洗河内的虬在湾,南北长30余米,东西宽25米,足以盈亩;在虎山水库截流水源前,丰水期潭水深,水域广,足以泛舟;夏秋水势暴涨时,水流自高处奔涌而下,激流湍然,声势如雷也是可能的。因此,“王母池”所指代的水塘,应该是今梳洗河内的虬在湾。

    唐代《双束碑记》记载,大历七年(772年)唐代宗遣使到岱岳观修斋,并投告“瑶池”、建中元年(780年)“登岱岳因访瑶池”,唐代“瑶池”一称毋庸置疑。王母池道观内的水潭开凿于道光年,据民国泰安县志记载:清光绪六年,邑宰曹钟彝以郡城乏水,开渠引涧水,自北门入,从西南隅出。恭亭前作双龙池以蓄水,商民便之。道光前,已经有以“王母池”命名的记载。与“瑶池”的称呼几乎同时,在《双束碑记》中,也可见“王母池”一名:《淄州刺史王圆游记》提到“大历十四年,…各携茶果相侯于回马岭,因憩于王母池”。唐代诗人李白《泰山吟六首》中,有“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的句子。宋皇祐间的《王母池办置花园记》,宋代官员以“王母池”一名称呼此地。

    待到元明,“瑶池”一称渐渐式微,“王母池”逐渐成为正名。由元代至元二十九年《王母池禁约刻》可知,“王母池”作为庙宇的正式称谓出现在文告中。明代李养正诗作《饮王母池》中,王母池、瑶池二名并用,其中,也有文人出于怀古幽思,以古称“瑶池”称谓庙宇的可能性。

    清代以降,王母池一名越发模糊。据乾隆四十七年《泰安县志》,其中《卷三·山》认为王母池即瑶池,包括“虬在湾”:王母池,亦曰瑶池。中有潜虬化龙去,因名虬在湾。今于上立王母殿,别有池有桥。可是后面一句令人迷惑,似乎指向今王母殿前的水池。据王母池文献资料,王母殿的殿址自明代至今,并无变动;王母殿位于二山门内,自水池进殿,要拾级而上,确实殿址在水塘“之上”,在梳洗河内的虬在湾之西,也在谷底低洼处的虬在湾“之上”。紧接着同一本书的《卷七·祠祀志》又说:王母殿,在老君堂东。殿下临虬在湾,有泉侧出,汇为池。甃以石栏,曰瑶池,又名王母池。此处明确指出王母池就是道观内的水塘,却又陷入了另一个疑问:此时的虬在湾指哪一个?从这本志书修纂的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可见,清代当时的人对“王母池”这一地名的界定十分模糊。可能一名多指,也可能一地多名。

    《岱揽》卷十二《分揽二·岱阳中》提到,“群玉庵祠王母,西厢为药王殿,东厢为观澜亭,辟东牖梳洗河,潺湲其下。庵前有幡竿,石上有宋人题名。重门外石□丈所,下临方塘一鉴,蓄紫鳞噞喁荇藻。”这个方塘没有被叫做“王母池”。民国十八年的《重修泰安县志》中,祠宇志介绍“群玉庵”词目时说,“群玉庵,即王母池,在老君堂东。王母池下临虬在湾,王母池者,侧出之泉所汇,甃以石栏,曰观澜亭。又增置八仙殿。”民国县志中的“王母池”已经是庙宇的专称,与“虬在湾”是截然分开;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庙宇得名王母池,就是因庙宇内的王母泉水集汇为池。而同书的《舆地·山水志》中还有个相反的说法:“王母池在白鹤泉东北,一名瑶池,又名虬在湾……”文句与《岱史》相同。

    与乾隆县志一样,民国县志在“王母池”的指代上,重又陷入了一个名词、两种定义的局面:王母池一方面是指庙宇群玉庵;另一方面,也是梳洗河内水潭的名称。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王母池一名自清代以来,所指称的范围变大了,泛指群玉庵以及周边左近的梳洗河等景观,清代以来,在文献中,它们向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且看民国县志对于“王母池”条目的记述:王母池……出飞虬崖下,池上为群玉庵,祀王母;西为药王殿,后为八仙楼,塑像颇工。前有飞鸾泉、曹公渠……之东有观澜崖,下为吕公洞。又东跨涧为楼,俗名梳洗楼,圮。因名其水为梳洗河。此山为中谿,《山海经》所谓环水也。其中很多景观无法分离,都是作为王母池整体景观的一个部分,比如吕公洞、观澜崖(亭)、梳洗楼、梳洗河、虬在湾等,都与王母池或者“王母”传说相关,因此属于广义的“王母池”范围,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从属和卫星式的环绕分布,在文化或者象征的意义上,也是王母池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或者有力补充。正是它们的存在,使得王母池的文化体系层次丰富,意味悠长。

 三、附属景观

 梳洗河“源出岱阳黄岘岭之中豀,山海经所谓环水水。南流过回马岭、水帘洞、桃花峪、饮马湾,下注王母池。有古梳洗楼基此河,所由名也。”《泰山道里记》言及的王母梳洗楼已不存,石渠却因此得名“梳洗河”,自从虎山水库修成,石渠水势渐小,不过未曾断流。河上原有王母桥一座,亦名“环水桥”,为明代张虎所建,早已不存。现河上所筑石桥为清代重修,名为“八仙桥”。桥东北石壁上一个天然石洞,相传吕洞宾在此修炼,现名“吕祖洞或“吕公洞”:《泰山图志》云,在王母池南东崖下。唐韦洪诗谓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称“金母洞”,方广如夏屋,传纯阳子炼丹于此,内有纯阳石像。吕祖洞与王母池道观第三进院落的七真殿相呼应,七真殿又叫做“吕祖殿”,主祀吕洞宾。溪旁原有的王母梳洗楼,现已不存;传说王母在梳妆河梳洗,以瑶池为澡盆。吕洞宾偷看王母娘娘洗澡,被发现后,罚入溪畔的石洞内打坐,石洞名也由“金母洞”改称“吕祖洞”。

    梳洗河中,依依垂柳下,有碧水一潭,叫做虬在湾。中溪水流经八仙桥下的窄陡河道,丰水期水势激越,沙石携裹而下,年深日久,竟冲出一个大水湾,常年积水,湾底的累累巨石被冲刷成得洁白而光滑,在水势涨落间,这些条石忽隐忽现,似虬龙浮游。当地人说,虬在湾的得名与吕洞宾的传说有关。

    在吕祖洞有政和八年的回回翁题字:昔年此地我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蛟虬知我字,使我踪迹不沉埋。吕祖是否真正在此修炼、此地是否真有虬龙,是否真的被吕祖度化,关系到这些能否成为历史。并非只有“历史”才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重要的或许不是说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说。当地文人认为,这些故事“颇疑此碑必是当时道士托为仙迹,夸耀于人者也”。为何在遭到文人质疑其真实性后,并未妨碍吕祖故事口耳相传,能够依然流传至今,在王母池屡屡听到香客说起?这说明这些传说跟王母池有不解之缘。它们与王母池关系密切,来解释王母池的相关风物。虬在湾传说的流传基本动力不在于其真实性,而在于为事物为何如此提供一种相对逻辑圆满的解释,在于它表达的观念和理想符合民众的预期。也就是说,王母池作为一组景观,它景观的完整性、意涵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来自这些附属景观,来自这些看似无稽的怪谈。正是这些无稽,综合地汇成王母池的“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任双霞: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研究所2007级博士

    辛芳: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 

王母生日  

明清以降,王母娘娘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清代北京竹枝词《都门杂咏》中有一首《蟠桃宫》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宫本叫太平宫,在东便门内,宫内主祀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会,届会时百戏竞陈,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也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海外、港澳的香客不在少数。

泰山王母池道观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由240多名香客签名刻勒的《合山会碑》(现存王母池院内)载:“泰邑城东石碑庄有祭泰山之会,由来已久,饮和食德,咸获神庥,靡有缺遗矣。……会中人恐世远年湮之后,善事或有不继者,故于道光十五年挂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誌,以永建此会云。”近年港台同胞也不断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维修、粉饰金身或刻碑送匾。

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当然不是因为她曾是“豹尾、虎齿、蓬发、戴胜”和“司天之厉及五残”的丑陋凶神,而是因为她操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死。

王母娘娘(西王母)能使人长生不死之说甚早,据《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曾为周天子谣曰“将子无死”;《淮南子》讲:“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晋时期成书的《汉武帝故事》和《汉武帝内传》中,明知这个不死之药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鸭卵,形圆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此仙桃因与西王母有关,故有称之为“王母桃”者,如《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华林园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吃王母仙桃可长生不死,不仅影响帝王(如汉武帝)、民间,就是古代较为严肃的科学家也这样认为,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

另外民间不仅认为王母娘娘操有不死之药,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如汉焦延寿的《易林》卷一载:“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