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泰山无极庙旅游 |
分类: 泰山旷区【西溪】 |
无极庙位于泰山天外村路景区,长寿桥北200米的山溪西侧。顺着山路走走歇歇,过了长寿桥西头,北行是无极庙,无极庙极小。
庙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和禅房组成。山门联曰:“天台岩下藏五百,须弥顶上隐三千。”院内石筑正殿三间,门额“太虚灵妙”,楹联称:“玉楼琼华高山阆苑,青琳翠水俯视昆仑。”东间前窗额称:“泰岳仙宗”,联语:“涵阴育阳,两仪之始;开天辟地,万法所宗。”西窗额“乾坤正体”,联曰:“普降甘霖,慈云垂荫;宏开觉路,宝月增辉。”正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西院为禅房院,有西屋、南屋各三间。
正殿上塑着无极娘娘,两旁配殿一边塑送生娘娘,一边塑眼光娘娘。这眼光娘娘怎么回事?一查才知道:眼光,俗称眼光娘娘,《道藏陀罗尼经》称眼光能治一切眼病。是中国道教佛像,泰山南麓有东西眼光殿,各元君庙有其旁祀。来源与送生相仿,雅称是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世人供奉眼光娘娘大概也有企求心明眼亮之意吧。小庙院子不大,里面苍松老槐,很显久远。无极庙的来历原来是这样:一九二五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封其夫人为"无极真人",并在竹林寺旧址建无极庙。一个镇守使竟然"封"自己的老婆为"真人",亦是怪事。这种事大概只有张宗昌的部下才干得出来。
外门有楹联:“天台岩下藏五百,须弥顶上降三千”。门额“太虚灵妙”,楹联称:“玉楼琼华高山阆苑,青琳翠水俯视昆仑。”东间前窗额称:“泰岳仙宗”,联语:“涵阴育阳两仪之始;开天辟地万法所宗。”西窗额“乾坤正体”,联曰:“普降甘霖慈云垂荫;宏开觉路宝月增辉。”这座庙的历史并不久远,是一九二五年张宗昌掌管山东时,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封其夫人为无极真人,就在这里创建此庙,供奉无极真人,历史意义不是重大,所以也就并不算如何珍贵。
小庙院子不大,里面苍松老槐,很显久远。只有这位大嫂一个人在看庙。
不知这幅壁画是何方神圣?
一进门,先看到一口大缸,是用来防火的?送生娘娘
正殿上塑着无极娘娘,两旁配殿一边塑送生娘娘,一边塑眼光娘娘。这眼光娘娘怎么回事?一查才知道:眼光,俗称眼光娘娘,《道藏陀罗尼经》称眼光能治一切眼病。是中国道教佛像,泰山南麓有东西眼光殿,各元君庙有其旁祀。来源与送生相仿,雅称是眼光母惠照明目元君。世人供奉眼光娘娘大概也有企求心明眼亮之意吧。
院内石筑正殿三间,门额“太虚灵妙”
楹联称“玉楼琼华高山阆苑,青琳翠水俯视昆仑。”
东间前窗额称:“泰岳仙宗”,
西窗额“乾坤正体”,联曰:“普降甘霖,慈云垂荫;宏开觉路,宝月增辉。”
黑龙潭东南有石亭,名西溪亭。清光绪年间泰安知府玉构题联:“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桥与栏之间是广阔石坪,光滑似镜,游人坐石上,听泉观景,赏心悦目。
桥北原有竹林寺遗址,今为竹林寺管理区驻地。西北有竹林寺墓塔林遗址,久毁。1925年,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号其夫人为无极真人,在此建无极庙。庙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和禅房组成,1986年整修。
长寿桥的传说 泰山黑龙潭上,有一桥飞架东西,似龙潭横生一道浓眉,与游人传情;如山涧跃出一条彩虹,为龙潭增姿加色。桥身朱红,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鸟瞰龙潭胜景,纵观西溪豁达之秀色,确是美不胜收。这便是引人注目的长寿桥。
长寿桥,是一九二四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张培荣所建,不过不是为了方便百姓。
据说张培荣怕老婆怕得出了名,尽管在兵士面前威风凛凛,在老婆面前却是俯首贴耳,百依百顺,对他来说,老婆的言语就是圣旨,就是军令。张夫人驾驭着这样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便挥霍无度,肆意玩乐。一天,她听说泰山风景优美,许多人都在那里修炼神仙,她也心血来潮,想修道成仙,立地成佛,于是就让丈夫到泰山来征地造庙。
无极庙修成,张夫人便身穿袈裟,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中,张培荣率所属各县的大小官绅和附近的百姓,对"无极真人"叩首作揖,顶礼膜拜,并刊印无极真经,散布各县,开卷便是无极真人的道装神象。张培荣尊其夫人为神女仙子,自愧不如,便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石碑立于无极庙门外。
在天街,景区旅游处工作人员向韩国吉原女子高等学校的学生发放了泰山特色纪念品。泰安电视台、泰安日报等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学生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高采烈地讲到:“攀登泰山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导游的讲解也让我们感悟到了泰山博大精深的文化。此次中国文化探访游使我们收获非常大。”
自去年泰山景区与韩国观光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旅游处把韩国作为重要的境外客源市场,瞄准山东半岛地区实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入境接待旅行社,积极走出去狠抓直接促销。经过旅游处与青岛国旅泰安分公司共同努力,积极沟通协调,促成了此次大型旅行团队泰山之行。此次活动的开展,将对泰山景区韩国客源市场的深度开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行中,承蒙泰山学院蒋铁生教授相告,在泰安东郊发现有新的泰山石敢当雕像。9月20日离泰返京前,尚有半天余暇。在蒋铁生教授和泰山管理委员会竹林景区王杰区长的陪同下,乘车来到位于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办事处的杨家庄村(属于桑家疃行政村),考察了村中的七圣堂和现存于庙中的两块被称作泰山石敢当的石雕像。
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attachments/2008/09/1_200809221941201gSC0.thumb.jpg
“七圣堂”纪庙
杨家庄的七圣堂,始建年代无考。康熙二十一年的重修碑中,称为“观音堂”;乾隆年间的碑刻已经改称“七圣堂”。可见该庙最初是供奉观音的。负责修庙的老人相问:该庙供奉观音是不是应该属于佛教的庙?我回答说:观音信仰在我国已经完全民间化、本土化,我是把观音当作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来看待的。在山东的许多村庄中都建有观音庙,建庙的时间大多在明末清初。实际上,许多乡村庙宇中供奉的神灵是难分佛道的,而且无论供奉的神灵是谁,主持庙事的则往往是道士(可以成家生子的火居道士)。
杨家庄的七圣堂在1952(或1951)年先被当作“识字班”使用,后来曾被当作小学,大约20年前又成为幼儿园。近年幼儿园搬出以后,开始恢复为庙宇。七圣堂正在重修中,修庙事宜是由村里几位热心的老人负责操持的。在大殿前有两个横幅,上面写满了捐款修庙的人名和款额。村委会对修庙的事态度很明确:支持修复,但没有资金可以资助。现在大殿的建筑已经修复,殿内正在塑像,七尊神像泥胎已经塑好,还没有上彩。大殿的三面墙壁上,画有彩绘,内容是观音经变图,据蒋铁生教授介绍,这些彩绘是清代的。
七圣堂中供奉的是哪七位神灵?负责修庙的张大爷(72岁)告诉我:七位神灵分别是:观音、关公、文昌、赵公明、药王爷、马王爷、二郎神。其中的马王爷是负责处理民事纠纷的神灵,民间有马王爷三只眼的说法(多一只法眼),就与他的这种功能有关。
由于曾经作为学校和幼儿园使用,现在的七圣堂院落比较大,东西有七八十米长,南北有三十米宽。除主殿外,还有曾被作为教室使用的与大殿连为一排的平房数间,这些平房准备作为接待室,也在修整中。
七圣堂比较难得的是现在还保存有清代康熙、乾隆、同治等年间的近十通碑刻,其中有重修碑、有庙产碑、有民众题名碑。在大殿前偏西侧处原有一钟,今钟已不存,石质的钟架依旧树立。在钟架的石立柱上,刻有一段文字,落款是乾隆年间,内容未及细读,想必是与铸钟立架有关的内容。
据老人们讲,七圣堂过去是有庙会的,在日本鬼子来了以后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有庙会活动,庙会的日期是七月初七。过去的七圣堂还有道士,道士就是本村的,姓刘,大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刘姓道士从七圣堂转到泰山的三阳观,最后死在三阳观。七圣堂原来是有庙产的,庙周边的五亩地都属于庙产,原来是可以养活道士们的。
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g/attachments/2008/09/1_200809221943441dvHX.thumb.jpg
杨家庄纪石
这次去杨家庄,最吸引我的是与泰山石敢当有关的雕像。
自从去年出版了小书《泰山石敢当》以来,朋友们凡是有与石敢当相关的信息,便会及时告诉我,而每一次得到这些好心友人的相告,便会为拙著写作时没有能够得到这些资料而懊悔。信息得到的越多,自己反而释然了:仅仅这么一个小小的石敢当,就会留下这么多遗憾,学问真是无法穷尽的,资料更是无法求全的,只要自己当时尽力了,也就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了。
大家所说的杨家庄的石敢当,刻绘在两块天然石块上,两块都是浮雕。其中一块浮雕是武士形象,手持宝剑,类似木版年画中秦琼敬德门神的形象,线条流畅,刻绘精致,形象十分生动。另一块是浅浮雕,线条形象已经有些剥蚀,人物形象已经有些模糊,刻绘线条粗犷,形象朴拙。村民们把武士形象的石雕称作“石爷爷”,另一块称作“石婆婆”。石爷爷大约有一米高、八十厘米宽;石婆婆和石爷爷基本一样大小。
过去,七圣堂周边没有建筑。庙后(北边)是庄稼地,庙前(南边)十多米是一个水湾(水塘),湾前面及时泰莱公路。石婆婆原来树立在庙前偏西靠近水湾处,石爷爷最初在庙后大约五十米处,后来庙后盖房子,便将石爷爷移至庙后西北角。现在,两块石雕都被移到庙的院子里保护起来,怕被偷走。
我看着石婆婆,就想起了山东民间拜石头为石干娘的习俗,一问,果然村里就有村民拜石婆婆为石干娘的,他们还能说出这些孩子的姓名。拜时,拿些贡品摆到石婆婆前面,上个香,烧点纸;拜石干娘后,逢年过节、初一十五要来烧香。
这两块石雕是不是泰山石敢当呢?从现在了解的情况看,当初七圣堂周边是没有民居等建筑的。如果民居靠近庙宇,庙宇属于阴地,不利于民居中居住者,因此树立泰山石敢当抵挡阴气,这事符合中国传统空间布局要求的。可是,当年七圣堂周边并没有民居建筑,那么,树立这两块石雕的目的何在呢?难道是为了保护庙宇自身?不得而知。
仔细观察这两块石雕的人物形象,石婆婆和过去在莱芜扬庄发现的泰山石敢当形象有些接近,只是杨家庄的石婆婆手中看不出是否持有宝剑;而石爷爷的武士形象过去也有发现,莱芜曾发现有石大将军石雕像,也是武士形象,石大将军在当地是被当作泰山石敢当来看待的。
对杨家庄七圣堂的考察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而已。不过,看过庙宇,听完老人们的介绍,我建议蒋铁生教授不妨安排两个本科生来做一些调查,帮着整理一下碑刻文字,记录下修庙募捐的情况,尤其是要对老人们做访谈,记录庙宇历史发展和这些老人个人生平的口述资料。这样也锻炼了学生们调查和整理碑刻的能力。这些内容,做两篇本科学士论文还是绰绰有余的。
从今年开始,全国进行文物普查(第三次?第四次?),普查时限为三年。这次普查要求进村进户,全面摸清我们国家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存家底。杨家庄的石雕像就是蒋铁生教授带领学生在泰山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然,这些雕像本来就已经在当地存在了数十年或者数百年,实际上,学者们只是重新发现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的价值,或者说是重新对这些文物进行了解释。这些文物往往缺少文献的支持,缺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参考。对于这些文物(主要是民俗文物)的内涵,我们首先要尊重当地老百姓自己的解释,要从与当地民俗事象相结合的角度理解这些文物。
------------
河南小伙爬泰山遇险坠崖12天喝尿吃野草生还
“救命……”7月17日,一队“驴友”在泰山登山时,突然听到一侧山涧里传来呼救声。报警后,救援人员赶到,发现了浑身结满血痂的河南小伙子小程。原来,独自到泰山游玩的小程,在山顶看日出时不慎坠下近20米高的悬崖,所幸,悬崖上的树木和岩石挡住了他。被摔昏迷了一天的小程苏醒过来后,靠着喝雨水、自己的尿,吃蚂蚁、野草等,支撑了12天后,竟神奇地生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