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岱庙汉柏  双束碑

(2008-05-28 17:59:13)
标签:

国宝档案

泰山龙袍

旅游

岱庙汉柏

泰山天神八宝

双束碑

分类: 岱庙石刻园{专辑}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CCTV视频播放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

在山东省泰山市的岱庙我们见到了这件华丽精美的黄锻绣龙袍。这件龙袍身长2.2米,展开的袖子长达4.4米,一个人站在下面显得非常渺小。再仔细一量,龙袍袖肥1.1米,下襟宽达2.3米,整体气势辉煌。这么大尺寸的一件龙袍,原来它是给一位神明穿的,这位神明就是泰山神。因此,人们就把这件黄锻绣龙袍叫做泰山神龙袍或泰山龙袍。泰山神,又被称为东岳大帝,是掌管泰山的主要神灵之一。漫长岁月中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使得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可谓“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人们把泰山逐渐神化,泰山神本来没有封号,只是以山为名,到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始封泰山为“天齐王”。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改封泰山为神,称“东岳泰山之神”,也就是泰山神。每年都有许多香客接踵朝山,乞求保佑。许多人都要进奉给泰山神绸罗绫缎,也有些穷苦的百姓买不起绫罗绸缎,就带来一块布,作为衣裳献给泰山神,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历代帝王对于泰山的封禅祭祀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祭祀泰山时更要奉上众多礼器,《泰山龙袍》就是清乾隆皇帝于公元1777年敬送给泰山神的。乾隆皇帝敬献给泰山神的黄锻绣龙袍是用上等的金丝彩线绣织而成,为亮丽的明黄色。精美的黄锻绣龙袍上还绣有十团龙,象征十全十美。泰山龙袍的制作来自当时著名的江宁织造,做工精细,至善至美,它巨大的尺寸、精美的设计都堪称绝伦,是一件兼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国宝,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

 《国宝档案》:泰山天神八宝

 http://vsearch.cctv.com/play_plgs.php?ref=tvprogcctv_20061026_155944

 

 据《山东省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776年3月,乾隆皇帝陪同他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来到了泰山。此时的皇太后已经85岁高龄,而且身体也大不如前。那么,85岁高龄的皇太后为什么还要来泰山呢?

皇太后喜欢游山玩水,一生中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乾隆皇帝对母亲非常孝顺,在位期间,曾经陪同母亲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到五台山。其中皇太后最喜欢登泰山,先后共三次到泰山祭祀,这次虽然已85岁高龄,但是她还想在有生之年能再上一次泰山。于是,孝顺的乾隆皇帝便陪同母亲第三次一起来到了泰山,这也是孝圣宪皇太后最后一次祭拜泰山。

 

  这次到泰山祭拜,孝圣宪皇太后准备了许多精美的祭器。在这些祭器中,有一组铜胎镀金掐丝珐琅天神八宝格外引人注目。

  这组铜胎镀金掐丝珐琅天神八宝,制作工艺极其精美,整组塑像由底座、天神、八宝三部分组成,在半球形的底座上,八位神仙分别头顶轮、螺、伞、盖、花、罐、鱼、结八件宝贝。

  天神八宝底座上饰有云纹,八位天神姿态各异,立于其上。一条飘带环绕诸神,并于头上方饰一朵祥云,云上有八宝。祥云和八位天神均采用了镀金工艺,底座、衣饰、八宝图案则是以掐丝珐琅组成。浓丽饱满的釉色,鎏光溢彩的镀金,加之天神的生动姿态,使这组器物成为泰山祭器中的珍品。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国宝档案_乾隆与泰山祭器 - 视频 - 播客 - 土豆网

国宝档案061011 乾隆与泰山祭器-视频-优酷视频-国宝档案专题节目

 80件泰山祭器“十一”首次亮相

10月1日至10日,泰山祭器精品展将在岱庙拉开帷幕。届时,80多件泰山独有的珍贵文物将首次亮相。
     据了解,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及工艺品。此次公开展出的泰山祭器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包括岱庙神轴、汉画像石、古籍、碑刻、供品等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所留藏珍品,年代从秦汉一直到清末。其中,《泰山圣母画片》、《右赵元帅神轴》、《关圣帝君神轴》、《文昌帝君神轴》、《送子娘娘画片》等三十多件神轴,《王君车出行图》、《车马行列图》等二十多件汉画象石以及青釉舍利塔、鲁侯鼎等二十多件铜器、玉器均为首次亮相,为泰山所独有。这些珍贵文物虽然年代久远,但保存都相当完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据了解,泰山祭器作为泰山所独有的旷世珍宝,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其价值无法估算,而以真品泰山祭器为主题的展览也很少举办。1997年,岱庙曾经举办过一次泰山祭器展览,当时只展出了30件真品。象今年这样数量全、规模大的展览还是第一次。此外,作为泰山的镇山三宝:黄釉青花葫芦瓶、温凉玉圭、沉香狮子其真品也将在这次展览中与广大游人见面.

 

====================================================================================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探索发现】国宝档案第455集 http://www.61sn.com/baiketanmi/3983/play455.html

国宝档案_岱庙汉柏》

 清代乾隆皇帝亲笔把它描绘了出来,并派专人刻下了这块《御制汉柏图赞》碑,

 竖在古柏一旁,同时赋诗一首:汉柏曾经手自图,郁葱映照翠阴扶。殿旁亭里相望近,名实宾主谁是乎。

 《国宝档案》:岱庙汉柏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泰山祭器

泰山是历代皇帝祭拜天地的地方,位于泰山脚下的岱庙,自然也就收藏了不少皇家御赐的文物珍品。

    沉香狮子、温凉玉圭、黄釉青花葫芦瓶被誉为“泰山三宝”,为乾隆皇帝分别于1762年、1771年、1787年御赐岱庙。沉香狮子为一对,是用名贵的沉香树根雕刻粘合而成,树根的天然造型,将狮子刻画的形神兼备;温凉玉圭是乾隆皇帝1771年冬为恭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寿辰拜谒岱庙时御赐。玉圭由上下两截组成,上凉下温,故名“温凉玉圭”;黄釉青花葫芦瓶系明嘉靖年间景德镇御窑烧制,乾隆御赐。瓶底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款,釉色嫩黄光润,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古朴敦厚,为瓷中极品。
    珐琅天神八宝也是乾隆皇帝陪母亲皇太后祭拜泰山时御赐岱庙的供品。这组祭器共8件,质地和工艺为铜胎鎏金掐丝珐琅,器高45厘米,由底座、天神和八宝三部分组成。底座为云纹掐丝珐琅,天神立于其上,背后升起一朵镀金祥云,分别头顶轮、螺、伞、盖、花、罐、鱼、结八件宝贝,服饰及八宝均由掐丝组成精美细致的图案,填以五彩缤纷的珐琅彩,制作工艺极其精美,堪称泰山祭器中的珍品。
 

考古文化----乾隆与泰山祭器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千年来,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
 
 星岛环球网-武则天泰山封禅立双束碑 铸乾封泉宝导致通货膨胀  武则天与双束碑

-好123,免费电影,视频,优酷电影,土豆,NBA,qq-国宝档案-专辑-电影

国宝档案_双束稗: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位于巍峨的泰山脚下,历史上的岱庙是中国历代帝王崇奉泰山神灵,举办祭祀大典的主要场所。如今的岱庙...《双束碑》,通高3.18米,宽1.05米,碑首作殿阁九脊歇山顶,雕刻精致,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双束碑》的造型极为独特.

 

双束碑全称岱岳观造像记碑。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道士郭行真所立。原立于王母池西岱岳观老君堂殿前, 1968年为保护部分珍贵泰山碑刻,将其埋入岱庙内炳灵门外。该碑1982年重见天日,1983年移立于岱庙碑廊,是泰山保存最早的唐代碑刻。
双束碑是因其形而得名。碑身二石并立,方座,覆仿土木结构歇山顶式帽。同座一顶,二石相束而立,所以有“双束”之谓,二石相依并存,又有了“鸳鸯碑”的说法。碑首代表天,碑座代表地,双碑代表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寓意二人共同治理天下,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吻合。
碑四面刻文,碑文记载了唐代六帝一后在137年间的斋醮造像之事20余则,另有宋人插刻四则。题记中有武则天改唐易周称帝的九则刻文,采用了她的自造字。题记的内容情节比较详细,且都与武则天有关,而这些内容在正史礼志中很少记载。因此,双束碑是一道研究唐代政治、宗教和历史,特别是武则天历史的实物资料。

 

  泰山封禅之唐高宗、武则天封禅(图)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wbr> <wbr>岱庙汉柏 <wbr> <wbr>双束碑

揭秘岱庙“双束碑”

在岱庙内保存着大量的历代帝王碑刻,总计约有200余通。这其中有一块特殊的石碑,它就是“双束碑”,由两碑并立而成,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皇帝和皇后双双封禅泰山而专门修建的。众所周知,只有帝王才具有封禅泰山的资格和权利,那么,这位和皇帝一起封禅泰山的皇后是谁?“双束碑”又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双束碑”高3.18米、宽1.05米,碑首作殿阁九脊歇山顶,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它的造型极为独特,这使得它在众多碑刻中独树一帜。它的碑身是由两块相同的长条形的方石合并而成,上下共镶嵌于同一碑座和碑首间,故名“双束碑”;又因其双石并立,形似鸳鸯并栖,亦名“鸳鸯碑”。这样的碑形格式在国内极为罕见,这使它具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特点。“双束碑”造型别致,充分彰显了设计者精巧的构思。

原来,“双束碑”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双双封禅泰山而建立的。双碑并束,对于唐高宗来说,是皇帝皇后永不分离的爱情象征,充满了柔情蜜意;而对于武则天来说,皇帝皇后并驾齐驱,寓意武则天与唐高宗同顶一片天,同踩一块地,是对帝、后共治天下的暗示。国宝碑刻“双束碑”看似普通,它的背后却深藏着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深邃的智谋和居心。

 唐朝贞观23年,李治即位,皇后是美貌多才、精明能干的武则天,武则天通晓文史、机智过人,到了李治在位后半段,天下大事基本都是武则天说了算。李治登基不久,决定要对泰山进行封禅。武则天巧用心思,实现了和唐高宗李治一起封禅泰山的愿望。然而,她并不满足,还要在泰山封禅史留下自己的烙印,这在国宝“双束碑”中就有体现。“双束碑”碑文四面环刻,全是真书,字迹自然,古拙可爱。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封禅的诸多细节及一些歌功颂德的诗句。不知为何,武则天在命人修建“双束碑”时还特意留出了许多空白处。后来,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等五人先后登封泰山,也在“双束碑”的空白处记下他们的诸多封禅事宜。由此,“双束碑”上共有24则唐代刻辞。铭文多是作功德,言符应,记录了唐朝六帝一后140年间派遣道士至泰山岱岳观建造像的史实。其中许多情节比较详细,且正史礼志很少记载,实为难得的史料。

 
泰山,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刘爱民

泰山素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之誉。它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同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雄伟博大的泰山,积淀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天下名山。泰山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和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从风景角度看,构成自然景观的基本要素是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泰山自然景观美的突出特征是雄 
 
所谓“泰山天下雄”主要指泰山雄伟高大的自然景观,而成因则是因为泰山特有的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泰山自然地理位置和高拔的地形,相应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泰山的气候、水文和植被,构成独特的泰山自然景观。泰山地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新构造活动比较强烈。其构造特点为断块掀斜抬升,形成泰山南坡陡峻高拔的三大台阶式的地貌景观,构成“朝天”景观并带上富有节奏感的自然美。泰山海拔1545米,是华北大平原东部丘陵中最高大的山,与其相邻的诸山都低于泰山,因而大有异峰突起,东天一柱之气势。在空间形象上,造成层峦叠嶂,凌空高拔的势态。泰山的地貌形态另一特点,就是总体上的雄伟形象与群体组合上多种地形相结合,形成变化无穷的微观空间,成为丰富多彩的景观形象。气象气候要素,则是变化的不稳定的要素。种种变化的乃至瞬息万变的气候现象与稳定不变的丰富的泰山地貌景观相结合便产生了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泰山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不但具有各种气候景观要素,而且由于海拔较高,靠近海洋因而使气象气候景观更为多样化。泰山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下暖温带,山上中温带。泰山的气温随高度而降低,雨量则承高度而增加,有“十里不同天”之感。山上太阳辐射较强,紫外线也较强,日照丰富。这不仅有利于植物生长,而且亦有利于登山者的健康,登山过程犹如一次富有疗效的日光浴。岱
顶可以说是三季如春冬如玉的神奇世界,即春秋相连无夏天。岱顶在一定的月份,均有可能观赏到“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锦带”、“碧霞宝光”等奇观。


 植被在构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植被是优良生态环境的标志。泰山植被,主要受气候和人为两方面的影响,气候影响植被的区系、种属及其分布的自然特点,而人类则是改造、维护植被的主宰力量,其影响力是起决定性的。泰山植被不仅覆盖率高,而且类型多样,
大体可划分为19个类型。泰山植被的景观价值要比科学价值更有意义。繁茂的植被使泰山雄伟中显秀丽,增加景观色彩与层次。泰山植被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大量古树名木。既可作为一个景点的陪衬,也可以构成某一景点的主要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如“秦松”、“汉柏”、“唐槐”等。人们通过审美,赋予松、柏、槐以某种特有的品格,因而相映感发,使这些阅历世事数千载的古树名木,融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泰山植物景观中最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物。泰山水文景观,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中溪和西溪,后山的天烛峰和桃花峪。


  泰山因裂隙构造发育,所以裂隙泉分布很广,从山麓到山顶,有名的泉水有数十处。这些名泉不仅水质优良,而且又是有名的景点。泰山泉水无色透明,品味甘冽,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故泰山之水历来被誉为泰山三美之一。

    构成泰山高大形象的自然因素,首先是高度。其次,主峰突起,群峰偃伏环卫,构成主从对比关系。第三,形体巨大,基础宽广,厚重安稳。第四,苍松、古柏、巨石的烘托,亦加强了泰山的雄伟、庄严形象。至于烟海云涛,铺天盖地,气势磅礴.当人们深入到博大的泰山怀抱中,就会发现泰山的自然美是丰富多彩的。泰山除了宏观上的总体上的雄伟形象以外,雄中也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美的形象。泰山美在雄,而妙在登。只有通过登,才能深刻领略其雄。故自古以来,从帝王到百姓,皆强调登泰山。只有通过登山,才能把泰山雄伟景观和人生的奋进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的精神交融,进而激励人生。泰山自然与文化融合是以自然景观为物质基础主体,以人文景观为装饰和点缀的交融。

    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南北通道与黄河中下游的通道交叉枢纽之侧,这对泰山影响的扩大及其文化的弘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人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于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使泰山形成了“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泰山因其高,气候产生垂直变化,山上多云雨,山下少雨水,因而被认为是“云出导雨”的神山。故上泰山求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帝王祭祀的重要内容。古代先民对山神的崇拜,逐渐被传统者所利用。使之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和帝王假神道而天下。泰山因其高而被视为连接天地,“直通帝座”的天堂。因此,受天命而为帝王的“天子”必去泰山封禅。泰山既是帝王告天祭地的场所,统治天下的精神支柱,也是历代农民起义队伍反抗暴政,“替天行道”的根据地之一。帝王把泰山看作是假“神道设教”来巩固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而广大人民,则把泰山看作是伟大精神、崇高形象的象征。“重如泰山”、
“稳如泰山”等哲理意识深入人心。各种神话的渲染,使泰山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神山,这就为宗教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自然崇拜是以泰山为直接崇拜对象,而宗教活动则是以各种神祗为崇拜对象,泰山成为一处神圣的宗教活动场所。由于宗教的发展,泰山也出现了宗教建筑和一系列宗教文化。道教逐渐衰微,直至今天,保留下来的道观宫庙尚有20余处。北齐所刻经石峪《金刚经》成为举世文明的杰作。南北朝时期,佛家提倡的“轮回说”与道家的泰山为冥界、魂魂所归附之说,如出一辙。因此,在泰山的佛道共处,大大深化了泰山宗教的社会影响,丰富了泰山的历史文化内容。

   “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也是一座蕴藏着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将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他的审美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等名言名句,也都是先秦时代泰山审美的成果。《汉书》作者班固、文学家蔡邕、著名学者马融、应劭等都曾登览泰山。应劭还写了《泰山封禅记》,记录了汉光帝登封泰山的实况,为第一篇泰山游记。此后,三国诗人曹植的“晨游泰山,云雾窈窕”,晋诗人陆机的“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都是咏泰山的名句。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登泰山写了咏泰山自然美的诗歌《泰山吟》。唐宋以后,诗人,旅行家、画
家、游人接踪而至,畅神审美,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泰山美学资源得到了深度发掘和颂扬。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的《望岳》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反映泰山壮美的千古绝唱。宋诗人苏轼、黄庭坚、赵孟頫,都有诗文墨迹,金诗人元好问《登岱》把山水审美提高到更高层次。明清时代,文人学士乃至平民百姓游览泰山蔚然成风,不可胜举,他们为泰山创作了大量诗文、墨迹和摩崖石刻,大大发展和丰富了泰山的文化内容。直至今天,游览观光、审美求知终于成了泰山的主导功能。游览名山大川,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审美,二是求知。审美与求知互有联系又有侧重。中国历来提倡
“行万里路,读百卷书”。因此,“壮游天下”也是为成就人才的一种途径。

    泰山的人文景观包括建筑物、构筑物、摩崖刻石、道路等。泰山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宗教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其主体是表现通天拔地的泰山自然景观,主题是登山封禅,朝天览胜,祈求国泰民安为主的思想内容。泰山古建筑,保存至今的有古长城、汉武帝无字碑、魏四门塔、唐灵岩寺慧崇塔、宋天贶殿、灵岩千佛殿、辟支塔等,它的价值不仅在于集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的名山文化的例证,还在于为我们留下了建筑如何去顺应自然之势,并以自己所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意境的优秀范例。泰山古建
筑,无论是寺庙宫观,还是书院行宫,在建筑环境艺术手法中最突出的是紧扣泰山雄伟庄严的主体形象与自然造化的意境。其表现:一是庭园内外、登道、碑坊两侧,皆植松、柏、槐银杏等树龄长,形态端庄、生命力强的树种,历经一、二千年,成了“有生命的文物”。二是泰山古建筑不仅从大环境上因山就势,而且在小环境的处理上亦是充分体现巧借自然。泰山的人文景观中,还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及各种碑碣。从大量的摩崖石刻中,可以看出泰山作为古代山神崇拜对象,逐渐向游览审美对象的转变过程。《秦刻石》,亦称李斯刻石,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名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经石峪金刚经石刻,则是将书法溶于自然节理之精妙,既遒劲雄伟自然,更形成了相应成趣的和谐之美。泰山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时代连续,上自秦汉,下到明清,历代皆有巨制。作者有帝王、乃至官僚、文人、僧道、及近代革命者。纵观泰山人文景观艺术风格的最大特色,就是宏观构思上的整体和谐,微观艺术处理上的融于自然,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人文景观起到烘托和渲染泰山雄伟形象和气象万千的态势,从而达到雄者益雄,秀者益秀的美学效果。

    正因为泰山具有特殊的内蕴,即自然山体宏大,所以,泰山无论在帝王面前,或在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泰山几千年来深入到整个民族亿万人的心中,并以其自然和文化融于一体之独特性,成为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此文发表于《泰山研究》第二期 

-------------------------------------

泰安岱庙之旅:观“镇山三宝” 赏千年汉柏[图]

http://www.nen.com.cn   2005-04-19 23:16:21  东北新闻网

http://www.nen.com.cn/77991658293035008/20050419/375518.jpg 岱庙汉柏  双束碑" TITLE="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岱庙汉柏  双束碑" />
图为采访团在泰安岱庙采访

    泰山因她瑰丽雄奇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世界。但来到泰山脚下,却不可忽略登览泰山的第一景,“朝天”乐曲的第一章——岱庙。4月19日,“中国网络媒体山东游”采访团抵达山东泰安,参观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的“神宫”岱庙。

    岱庙是泰山上下最大的古建筑群落,位于泰山南麓,其建筑结构完全依照中国古代宫城的形制营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必在此处,所以又有“天子庙”之称。庙内古木参天,殿宇巍峨,碑帖林立,布局宛若皇城。

    岱庙有三大镇山之宝,各为沉香狮子、温凉玉圭和黄釉青花葫芦瓶。

http://www.nen.com.cn/77991658293035008/20050419/375519.jpg 岱庙汉柏  双束碑" TITLE="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岱庙汉柏  双束碑" />
沉香狮子

    历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留下了众多的祭祀用器,制作工艺精美,为稀世之宝。而在众多宝贝之中,尤以这三件宝物为贵,并称为“镇山三宝”。

    岱庙内多名木古树,其中最为古老的当推汉柏,据载为汉武帝亲手所植,2100年过去了,古柏依然生机盎然,苍劲挺拔。

http://www.nen.com.cn/77991658293035008/20050419/375520.jpg 岱庙汉柏  双束碑" TITLE="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岱庙汉柏  双束碑" />
汉柏

    更为奇特的是,庙内一株老唐槐已死,但枯死的树心中又生新树,婆娑多姿。“唐槐抱子”正寓意着过往历史如烟,生命生生不息。

http://www.nen.com.cn/77991658293035008/20050419/375521.jpg 岱庙汉柏  双束碑" TITLE="国宝档案:泰山龙袍  岱庙汉柏  双束碑" />
唐槐

    岱庙里有一块扶桑石,因“摸福”而著名。人们原地正转三圈再反转三圈之后向前走,如果摸到扶桑石正对着的大树上的疤痕,就说明这个人是有福气的,预示着未来的好运。很多游客走到这里都不免一试,为肃穆的岱庙增添了一丝趣味。

    对于泰安人来讲,岱庙与他们世代相依相存。围着扶桑石转圈摸福,老人们在庙墙下养花遛鸟,春天赴庙会,夏天晒太阳,秋天登高望远,冬天看汉柏凌寒,好一副惬意的画面,这也许就是人们内心深处向往的神仙生活吧!

-------------------------

武则天与泰山仙童玉女像

在武则天执政后的几十年里,每遇重大关头,她都要派人到泰山设坛做法事,并塑造神像。传说中她曾让道士在所塑的元始天尊像旁塑了一对仙童玉女像,但望着新制作的仙童玉女,人们会想到被她处死的孙子、孙女。

在武则天执政后的几十年里,每遇重大关头,她都要派人到泰山设坛做法事,并塑造神像。第一次是显庆五年(660年),她37岁,开始垂帘听政。这次,她命令道士们造了一尊佛像居于中央,又造一对道教的神仙像立在两侧,以表示佛教高于道教。第二次是仪凤三年(678年),她派人制作了道教的元始天尊像。此后,武则天陆续在泰山造天尊神像五次,造李唐皇家的祖先老子神像一次。
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已经78岁。年初,她先游嵩山,然后去汝州温泉。到了四月,她又去三阳宫,大宴群臣,饮酒作诗。七月回洛阳。八月,出来个儒生苏安恒上书,慷慨陈词,请她退位,搞得她十分窝火;九月,她的孙子、孙女、孙女婿竟在私下议论她,她听到告密,大怒,立刻将三人处死。事情来得突然,转眼之间,三个年轻人已葬入城外荒野。十月,她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离开东都洛阳,回到已阔别20年的旧京长安,住进大明宫。接着,她下令大赦天下,又找来金台观的道士赵敬,命他去泰山设醮造像。从汉代到唐代,世人普遍相信,人死之后,灵魂归于泰山。

武则天告诉道士,此次造像,要在泰山的天尊神像前,造一对仙童玉女像,因为死人的灵魂到了泰山,会追随天尊,担任侍从。武则天的这一创意,也有着古书上的依据,如东晋时的道经上说,元始天尊下降到东岳泰山,派侍从玉女取神仙灵芝草、不死之药。于是,道士奉敕,前往泰山岱岳观,在这年十二月,造了天尊像和仙童玉女像,并刻碑作记。
望着新制作的仙童玉女,人们会想到被处死的三人:一是李重润,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太子李显的长子,19岁;二是李仙惠,即永泰公主,唐高宗和武后的孙女、李显的第七女,17岁,长得蛾眉凤眼,身材纤秀,酷似少女时的武则天,但此女性情温柔,面含羞涩,使武则天凝视她的时候,有几分鄙夷的神色;三是李仙惠的丈夫武延基,武则天的侄孙子,20岁。

后来,这些造像荡然无存,就连岱岳观也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遗址。唯有其中的玉女像,被后人视为泰山碧霞元君的最早塑像。有史料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皇帝封禅泰山,在玉女池旁见到一尊旧玉女像,就是武则天所造的那尊。元明时期的道教经文则认为,这尊玉女像,是天仙玉女在泰山第一次现身。又因为仙童玉女像造在泰山岱岳观内,从而有了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泰山玉女是泰山神的女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