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的传说 → 仙人桥 泰山众神的由来

(2008-04-28 00:50:10)
标签:

泰山的传说

仙人桥

天烛峰

回马岭的传说

岱庙壁画的传说

旅游

分类: 泰山文化传说故事

(泰山的传说)目录:仙人桥 探海石  丈人峰  店小二写"" 天烛峰  回马岭的传说 岱庙壁画的传说

-----  岱庙天贶殿  白氏郎的故事 --泰山众神的由来

仙人桥

在碧霞祠东南,有两崖陡立,相隔丈许,涧深数丈,非正午不见日月,两崖之间三石相连,悬于半空,风吹欲倾,纯属造化之奇巧,非神仙不能过,故名“仙人桥”。不过,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攀上攀下,留影于此,已不再是“非飞仙不能度了”。
泰山的传说 <wbr>→ <wbr>仙人桥 <wbr>泰山众神的由来
相传,吕洞宾因三戏白牡丹触怒了玉皇大帝,某日午时三刻就要斩首,吕洞滨整天消遥自在,这样了此一生,他怎能善罢甘休?便想尽千方百计躲过这一关。吕洞宾想来想去,想到了梁灏身上,梁灏是文曲星上凡,考场上屡试不第,今年八十二还不曾中得半个秀才,他那尺把粗的笔管,从来不被人注意,倒是个藏身的好地方,于是,吕洞宾便急急忙忙奔梁灏。吕洞宾找到梁灏,说明来意,向梁灏说道:“求老兄救我一命,他日,我保你科场高中。”梁灏见是散仙吕洞宾,便开口问道:“如何相救”吕洞宾说“倒也不难,到了那天,不管是风狂雷紧,还是鬼哭狼嚎,你只管把紧笔管不停地写,千万不要松手。否则,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相见了。”梁灏听说不过如此,,便欣然应诺。是日,和风丽日,哪里有什么风呀雷的,梁灏以为吕洞宾又耍什么鬼把戏骗人,谁知不一会,天空滚云翻墨,狂风大作,地动山,电闪雷鸣,仿佛就要天崩地裂,梁灏谨记吕洞滨之言,紧握笔管大书特书。午时三刻已过,梁灏还在大收不止,只听背后有人言曰,谢梁兄救命之恩,容当后报。梁灏抬头,才发现窗外已风住雷止,丽日当空了,吕洞宾见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忙道:“凭梁兄这般才华,明年我保你中头名状元。”说完便飘然而去。第二年,梁灏半信半疑地进京赶考,果然中了头名状元。皇帝见他年事已高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物,让他衣锦还乡了。梁灏有言在先,如果今生中得头名状元,就给碧霞元君亲自挂抱进香。这天梁灏在山顶还完愿,听到远处好像有人叫忙上前施礼,问道“先师为何端坐在此”。吕洞宾道“我已在此等你多时了,你已功成名就,想携你离开这里,以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我乃凡夫俗子,怎能随你前往?”“只要你跟我从桥上走过就行了。”梁灏若大一把年纪,怎能爬得上这悬崖峭壁,再说就是爬上去,还不摔到谷底碎户万段,便婉言辞谢了。无奈,吕洞宾只好一人从桥上飞走了。

泰山的传说 <wbr>→ <wbr>仙人桥 <wbr>泰山众神的由来

泰山的传说 <wbr>→ <wbr>仙人桥 <wbr>泰山众神的由来
泰山的传说 <wbr>→ <wbr>仙人桥 <wbr>泰山众神的由来
泰山的传说 <wbr>→ <wbr>仙人桥 <wbr>泰山众神的由来

泰山的传说 <wbr>→ <wbr>仙人桥 <wbr>泰山众神的由来

探海石

探海石,又叫拱北石,是泰山著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它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气宇轩昂地伫立在泰山之巅,道以待,为世人迎来辉煌的黎明。关于探海石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原来,中天门有座二虎庙,二虎庙供奉着黑虎神,虎为百兽之王,它奉碧霞元君之命整天在山上山下巡视,哪里有猛兽作浪,妖孽兴风,它就在哪里去惩治,保卫着泰山的安宁。有一年春天,春暖花开,游人如织,东海龙宫有个守门的海妖见自家门前冷冷清清,门可落雀,而泰山顶上却热闹非凡,便生了嫉妒之心,偷偷地到泰山顶上施放妖气,刹那间,山顶那如诗如画的云海,缭绕而至仙雾,即刻变得乌烟瘴气,山上顿时大乱。海妖见后,却在一帝幸灾乐祸地放声大笑。黑虎神正在山下巡视,见乌云笼罩着山顶,便知定有妖孽作怪,便提上元君赐给它的镇山之宝-擎天神棍真奔山顶,它见那妖孽还在山顶作法,便气不打一处来,狠狠持一棍打去,那海妖只听身后一阵冷风袭来,知道大事不好,急忙化作一缕青烟夺路而逃,山顶复又出现一派仙山琼阁的美景,但是,黑虎神由于用力过猛,那擎天神棍打在石上,一片火光散后,神棍断为两截,那断掉的一截顿时化作一块巨石,直指东海,怒目而视。从此,那东海妖孽远远看见擎天神棍立在山顶,便再也不敢到泰山作孽了。

----------

泰山的传说 <wbr>→ <wbr>仙人桥 <wbr>泰山众神的由来
丈人峰  

玉皇顶西北不远,有巨石陡立,如刀削斧劈,状似老叟,这便是泰山丈人峰。那么为何将此石尊为丈人呢?

据说,唐明皇来泰山封神,派张说为封禅使,前来做些准备工作,以迎圣上驾到,泰山封禅,是在山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山下辟场以祀地,报地之绩。张说奉旨前往,而他自己却另有打算,认为封禅动用黄金万两,无据无数,吃喝玩乐,大有油水可捞,再说事后还可以因功受赏,便乘机把女婿郑镒也拉上一齐赴岱。唐明皇到泰山封禅,千军万怪,车如流水如龙,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封禅仪式。事后按惯例,除太慰,司秆,司空三公以外,凡随行官员都晋升一级,并不赦天下,以示皇恩。郑镒本是九品小吏,由于他老丈人的作用,连升四级,骤迁五品,赐给大红官服,趾高气扬,威威武武,好不显赫。其他人早就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宫廷上下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唐明皇的耳朵里,皇帝马上召张说进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说默不作语。这时,有个叫黄幡卓的人在帝边一语双关地为他脱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此事在宫廷内外传为笑话。以后,人们便把祭坛旁边的那个高耸入云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遂把丈人称作“泰山”,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所以又把丈人叫作“岳父”沿袭至今。

-------------

店小二写""

岱庙汉柏院内,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着“第一山”三个雄浑的草书大字。这三个字看上去象是出自一人之手,其实是两个人合写的。

相传在宋朝时候,京里有一位老宰相到泰山游玩,他下山以后,对他的随从和地方官员说:“天下的名山大川我几乎都游遍了,我觉得没有一座山能和泰山相比,泰山真乃天下第一山啊!”地方官员就请老宰相题字树碑留念。老宰相谦虚地说:“我虽然很喜欢书法,可惜手拙写不好,我想请一位名书法家写‘第一山’三个字,刻碑立在岱庙里。”于是马上写信,差人去京城请当时的大书法家米芾来泰安州写这三个字。

米芾当时年事已高,身体有病,但一看是老宰相的手谕,也就抱病勉强启程。来到泰安州,见过老宰相,抱病提笔。他蘸饱了浓墨,凝思片刻,接着手起笔落,眨眼之间,一个笔力道劲、结构严谨的“第”字,便跃然纸上。大家看了,无不拍手称赞。接着又挥笔写了个“一”字,当他落笔写“山”的时候,顿觉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忽然眼前一阵发黑,出溜在桌子下边。大家一时惊慌,连忙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在床上,不多时便断气了。老宰相十分懊悔,一方面忙令人给米芾安葬,一方面另请书法家续写“山”字。

老宰相在岱庙里呆了七八天,全国有名气的书法家都请遍了,但都配不上米芾写的这两个字。有几个书法家写了几个“山”字,但和米芾的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觉得不很协调。老宰相为了这事很伤脑筋,心愿实现不了,有些闷闷不乐。他在岱庙里住着感到无聊,便换了便衣,叫上一名随从人员,出岱庙南门,往通天街走,想看看市容,散散心。走不多远,见有一家酒馆,酒馆门口有一个招牌,上写“泰山酒家”四个字。老宰相抬头一看,愣住了:这四个字是哪位书法家写的?字很有工力。他本不想喝酒,但为了寻访那位写招牌的书法家,便信步走进了酒馆。老宰相刚坐下,就见一个年轻的店小伙走过来问道:“先生,要多少酒,几个菜?”老宰相喝酒只是引子,所以随便回答:“半斤酒,两个便菜。”不一会,年轻的小伙计用盘子端了来。把酒菜摆好,退到一旁坐下,一面等着应酬客人,一面用手指蘸着水在桌面上不停地横写竖划。老宰相因为隔得较远,也看不清他划的什么,觉得这个店小伙怪有意思,就问他:“我看你们门口招牌上的字写得不错,是请哪位书法家写的?”店小伙脸一红,笑了笑回答说:“写的这么孬,还算书法家?”说完不好意思地走到里间屋去了。

老宰相听了店小伙的回答,很不满意,觉得这店小伙有点目空一切。因为他急于打听写招牌字的人,酒也没喝下两盅,就喊掌柜的算账,在算账的时候,又借机寻问:“掌柜的,你门口的招牌是请哪位书法家写的?”掌柜的一看面前这位老先生相貌不凡,知道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不明白他问的意思是褒还是贬,怕实说了降低他酒馆的名声,就故意回答说:“这是本街一位老先生写的,不算什么书法家,只是喜欢笔墨。”老宰相一听说当地人写的,很高兴,忙问:“他叫什么名字?我想请他给我写个字。”这一问,把掌柜的问住了。“他……”“他”了半天没说出来。这时,跟随宰相来喝酒的人忙说:“这是当朝相爷,今日来逛泰山,见泰山气势雄伟,壮丽可观,想立一块石碑,写上‘第一山’三个字。可是请了当代大书法家米芾写了‘第一’两个字,‘山’字还没写,他就不幸去世。相爷急于找一个写好字的人续写这个‘山’字,不想你和相爷捉起迷藏了。”掌柜的一听,“扑通”跪倒在地,说:“小民有眼不识泰山,向相爷赔罪!刚才我说的是假话,这招牌上的字,是本店小伙计自己写的。”老宰相心中大喜,这才明白刚才店小伙为什么不好意思回答的原因。忙叫掌柜的把店小伙叫来,当场表演,重写“泰山酒家”这四个字。老宰相叫人把纸裁的和米芾写字的纸一样大,当店小伙写到泰山的“山”字时,老宰相不禁拍手叫绝,连说“好,好,好!”因为他写的这个“山”字,和米芾的字体一样,象出自米芾一人之手。老宰相立即命人请工匠镌刻,并问店小伙:“你写这样一手好字,是怎样练的?”店小伙说:“我是个穷人,从小一天学屋门儿也没进过,因为我喜欢写字,买不起纸,抽空就用手指头蘸着水在桌子上练。因为天天练,掌柜的看我写得不错,他不愿意花钱请写家写招牌,就叫我写了。”

老宰相听店小伙这么一说,十分感慨地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从此,老宰相便把店小伙请进相府,专门练习书法,后来这位店小伙真的成了一名大书法家

 =============================================================================

天烛峰

在泰山后石坞东南,有两座兀立峻拔的石峰。形若巨烛,东西遥遥相对峙。这就是泰山有名的“天烛峰”。峰下岩穴深邃,涌泉不竭,苍松蔽日,峰险崖陡,风景十分幽静而秀丽。不仅是游人的游览场所,更是诗人、画家的必游之地。是泰山独具风格的风景区。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天烛峰,只有深沟密林。妖魔鬼怪时常在此伤害人命。因此,这里便成了人迹罕到、荒凉阴森的地方。自从有了这天烛峰以后,这里的妖魔鬼怪才被赶跑,人们才敢到此游览。那么,这天烛峰是怎么来的呢?当地有个发人深省的传说。从前,泰山上住着大田和小田兄弟两个。这年大田15岁、小田13岁,兄弟俩早丧父母,别无亲人,靠在泰山打柴、卖柴为生。

一天,大田、小田兄弟俩翻过泰山顶,要到后山去打柴。这时,有个道人拦截说:“孩子,你们不能去后山,那里常有妖怪伤人!

“有妖怪伤人?!”兄弟两个惊愣了。大田问那道人:“为啥不把妖怪赶跑呢?是无人敢去,还是无法治它?

“法子贫道就有。”道人叹息地说:“只是无人能办得到!兄弟俩齐问:“啥法能治妖怪?

“大凡妖怪者,无不怕光明也!”道人又说:“若有人能在那里点起长明烛灯,将山沟照亮,妖怪自不敢再在此伤人害命。”道人叹息一声:“唉,只是无人献这长明灯啊!”说罢,摇头叹息地离去了。

道人的言语,深深地印在大田、小田的心中。一年以后,兄弟两用卖柴积攒的钱,买了两担蜡烛,各自挑着,来到了现在天烛峰这地方。大田往东,小田在西,兄弟两个一齐燃起蜡烛,举在手中,照耀着整个山谷。一支燃尽了,他们又燃起一支。烛油顺着他们的手臂流下来,冷固在脚下,他们也不动一动。蜡烛一支支地燃,烛油越积越高,最后竟把兄弟二人固在了蜡油中,成了两盏高大的、长明不熄的巨烛,日日夜夜地照耀在山谷之中……

从此以后,怕见光明的妖魔鬼怪,再也不敢在此伤害人命了。这里便成了一处风景幽美的游览区。至今,凡是到此游览的人们,都要瞻仰一番这两座矗立峻拔的天烛峰,知道这个传说的人,都会怀念起为众人而英勇献身的大田和小田兄弟两个……

 

回马岭的传说

乾隆皇帝来游泰山,来到之后,就叫县知事做好登山的准备。县知事不敢慢待,立时把所用的东西准备齐全。皇帝问县知事:“预备好上山用的了吗?县知事说:“都准备好了!只是泰山要饭的多,圣上要一路施舍小钱,恐怕钱不够开支。”

皇帝一听,气愤地说:“我是一国之主,难道几个要饭的还难住我了吗?好你用麻袋装上几袋,看够舍的吧?

县知事只好遵令预备。第二天,乾隆皇帝出了城,到了岱宗坊。向北一望,路两旁要饭的,真是无边无际。无论如何得边走边舍钱,好几个人忙不过来。不久,钱就快舍光了,接着随舍随运。不管怎么运,总是不够舍的。末了,县知事只好报给皇帝。乾隆听了,再向北一望,路旁要钱的一个挨一个,真是寸步难行。只好叹了一口气,拨马而回。县知事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今天要钱的这么多呀?他挺纳闷,一夜未睡。天刚亮,他亲自跑去查访。到了北山坡一看,一棵草上顶着一个制钱。这时,县知事才明白,这是泰山老母嫌皇帝高傲自大,叫泰山的草都变成要饭的,看看皇帝有多大本事,哪能比上泰山老母的本领?因此,乾隆被迫拨马而回。从此,这个回马的地方,就叫“回马岭”。

===============================================================================

岱庙壁画的传说......

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为了感谢“天书”,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壁上画一幅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

泰安县令接旨以后,精心组织施工,大殿很快就建好了。可是,殿中的壁画却让他费尽了心机。当时,县令把全县有名的画师都找了来,让他们设计出草稿请皇帝审定,结果反反复复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满意,并下旨道:十天之内不设计出好的画样,就要拿县令问罪。

县令本想借建造大殿的机会立上一功,以便升迁做大官,不想这下却惹怒了皇帝,眼看升迁的事就要泡汤,他十分气恼,于是把气出在画师身上,下令五天之内,如果画不出皇上满意的画稿,将重打80大板,打入死牢。

县令在公堂大发雷霆以后,回到家中,夫人见他一脸的哭丧样,便知又遇上了麻烦事,问清缘委后,对县令说:“老爷真是糊涂,如果把那些画师都打入死牢,你还想不想活命?

“此话怎讲?”县令神情紧张地问道。“你想,如果把这些画师都打入死牢,老爷再去请谁来设计画稿呢?以妾愚见,作画是需要灵气的。你这样粗暴地对他们,他们还有什么作画的心情?不如与他们以礼相待,给他们好吃好喝,让他们安心画画,或许能帮老爷度过这一关。”

县令闻听此言,也觉得有理,便又下令对画师酒肉相待,精心侍候。

却说那些画师只想画不好画稿,皇帝老子怪罪下来丢了性命,早就吓得七魂六魄都没有了,谁还能安下心来画画,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县令的夫人传出话来说:“皇上不是嫌你们画得不够气派威风吗?皇上来封禅的时候你们都见过了,照着那种场面画下来,皇上准满意的。”一句话提醒了众画师,他们连夜赶制,第二天便把画稿送到了县令手中。县令呈给宋真宗,果然赢得了皇上的欢心,于是,岱庙就有了这样气势宏伟的壁画。

 

岱庙天贶殿

岱庙天贶殿比故宫金銮殿矮三砖!..........

天贶殿踞岱庙正中,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这富丽唐煌的天贶殿,无论就规模还是形式,都与北京的金銮殿相差无几,据说它们之间,还有万缕千丝的联系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仅仅是个小山神庙,周围是断壁残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气,不避风雨。庙里的道士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给拨钱,他就下决心自己攒钱修庙。
一晃一年过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钱和化缘得来的银子统统收起来,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道士把钱拿出来一查,修庙的钱已经够了。他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说:"山神爷,我给你老人家修庙的钱够了,过不了多久;你就甭担心风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没想到,道士的举动被一个前来投宿的小偷看见了。等道士睡下以后,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钱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发现后,像丢了命一样急得直哭。抬头一看,山神爷还依旧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就埋怨道:"山神爷呀山神爷;我都快急死了,你还笑!我省吃俭用一年有余,好不容易攒了这些钱,你自己都看不住家,这庙还怎么修?!"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胧中,只见山神笑着向他走来:"别着急,庙自然要修,还不用我们自己动手。现在京城里皇帝的女儿,得了重病,请了各地名医都没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给她诊治。到那时,庙自然就有了。"说完,从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递给道士。道士一睁原来是个梦,可手里确是三包香灰,于是,他便收拾收拾进城。
一到京城,只见城门前许多人都在围着看告示,一打听,是皇上最宠爱的公主生了一种怪病:脸上长满了疮,丑陋之极。皇上下令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将满足这个人的任何心愿。道士这可高兴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到了后宫,道士一看公主的病,和山神说的不差分毫,可是他想到治好疮就能修庙,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这样,道士连上了三天,那疮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结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点疤也没落。
皇上得知爱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兴,就把道士召进金銮殿,要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纳闷,世上还有见了财宝不动心的人,忙问:"你想要什么?"道士就把他攒钱修庙的事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庙。修座小庙还不是小事一桩,皇帝便一口答应了,向道士要修个什么样的。道士哪里见过世面,他向四周环视了一下说:"我看你这屋不错,就修个这样的吧。"一个贫道穷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样的金銮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么给什么,怎能失信于民?就很不情愿地说:"好吧,就修个这样的,可要比我的金銮殿矮三砖才成。"矮三砖就矮三砖,道士没说的,连忙向皇帝叩头谢恩。
所以,现在的天贶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只不过矮三砖而已。

=========================================================================================

白氏郎的故事 --泰山众神的由来

俗话说“济宁州的货全,泰山上的神全”,这话一点也不假,什么“万仙楼”呀①,“千佛洞”②呀,泰山上的神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全呢?这里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在很古以前,吕洞宾③铁拐李等八人来到泰山上居住修仙。在泰山上同时修仙的还有一个女子叫白牡丹。这一天,吕洞宾出来游玩,见到白牡丹,见她长得有十分人材,真象一朵牡丹花那么美;人间哪有这样的女子,因此起了不良之心。
    吕洞宾回到洞里之后,心中时刻想着白牡丹,抽空就去找她,二人说些情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洞宾戏牡丹”。
    半月之后,白牡丹怀了孕,吕洞宾却折去了五百年的道业。白牡丹再也不能继续修仙了,众仙也都笑话她,她在泰山上无脸居住,羞答答地直向东南而去,一直来到了徂徕山的前杯,在一个小村子南面的破庙里住下。以后生了个儿子,白牡丹给他取名叫白氏郎。
    白氏郎长到八九岁,真比别的小孩伶俐,白牡丹就叫他到山阳庄去上学。两庄相隔五、六里路,中间有一条小河。说来也奇怪,白氏郎一到河边,便有一个老头说:“别脱鞋了,我背过你去吧!”白氏郎便趴在老头的背上,老头就把他背过去了。放学回来,老头又在河的西岸把他背过来。天天都是这样,眼睁睁进了腊月。这一天,白氏郎放学回来,白牡丹对他说:“你过河可要小心,别冻坏了脚。”白氏郎说:“我过河从来不脱鞋。”白牡丹惊奇地问:“不脱鞋怎么过河?”白氏郎就把老头背他过河的事说了一遍,白牡丹听后很纳闷,便说:“你再上学的时候,问问他为什么背你?”白氏郎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白氏郎又来到河边,只见这老头早就在这里等着呢。白氏即便问他:“这么多人你不背他们,为什么偏偏背我呢?”老头说:“他们没那个命。”白氏郎连忙问:“我有那个命吗?”老头说:“那当然了,你是一朝人王帝主,以后要当皇帝。”白氏郎听后,记在心里。
    白氏郎回到家里同母亲说了这件事,白牡丹听后,非常高兴。
    这一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白牡丹在家忙着买菜、蒸糖瓜、办年货,还准备着摆供,打发灶王爷上天。家中又很贫寒,又没有亲人,因她生了个私生子,别人都瞧不起她,借没处借,求没处求,非常着急。又和众邻居闹了饥荒(吵架),自己在家生闷气,气还没消,白氏郎哭着回家来了。白牡丹连忙问他:“好孩子,你哭的么?”白氏郎说:“人家的孩子都骂我,说我是没爹的!”白牡丹听后,连忙说:“好孩子,别哭了,叫他们先骂着吧,你好好上学,我给你下饺子去。”白氏郎不哭了。白牡丹来到饭屋里,心想:只因没男人,街坊邻居也给气吃,孩子上学也受人欺侮。她越想越恼,越想越气,拿起了一根火棒,抬头看见了灶王爷,使用火棒放着灶王爷的脸说:“灶王爷啊灶王爷,你看着吧,要是俺的儿得了帝,我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非杀个血流成河不可!”她越说越气,越气越用力,连着打了十几火棒,把灶王爷的鼻子打破了,把门牙也打掉了。这灶王爷来到天上见了玉皇大帝,跪在地上便说:“大帝啊,可了不得了!”玉皇大帝一看,灶君满脸是血,一个牙齿还在外边搭拉着,问:“怎么啦!”灶君说:“这是白氏郎他娘打的,她还说:‘要是她的儿得了帝,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非杀个血流成河不可。’”玉皇一所很生气,说:“这还了得,当一个平民百姓,谁还不得罪几个人,有仇就杀那还能行,再说还没得帝就把灶君先打了一顿,要是得了帝还要天吗?”便吩咐四员天将:“到来年的龙节(旧历二月二)先抽去白氏郎的龙筋。”
    再说白氏郎这天又上学去,白胡子老头仍然在河边等着。白氏郎来到跟前,老头说:“我就背你这一次了。”白氏郎忙问:“为什么?”老头说:“你娘说瞎话了。”接着就把事情的原因说了一遍,白氏郎听后,连忙跪下说:“好爷爷,你想办法救救我。”老头说:“我也没办法救你了,玉帝已下了御旨,来年龙节抽你的龙筋。现在还只有一点办法,就是在抽龙筋的时候,一定咬着牙,不要吱声,这样只能抽没了你身上的龙筋,抽不了你嘴里的,剩下一个龙牙玉口,你说一句还当一句。”说完老头就不见了。
    白氏郎回到家里,娘俩抱头哭了一场。白牡丹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别哭了,到那一天我把你藏起来,叫他们找不着你就行了。”白氏郎一听也是好主意。一过了年(春节),娘俩就数着天数过日子。谁知又数错了天数,这一年的正月是小月,二十九天,本来已经是二月二了,白氏郎还认为是二月初一呢!起早他又上学去。刚走到半路上,只见天上忽然起了一块黑云彩,一个闪跟着一个雷,真是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白氏郎一看,知道坏了。他见路边有一块坟地,跑到那里,趴在供台石桌子底下。刚刚趴下,只听一个沉雷,把石桌子掀在了一边,开始抽他的龙筋。白氏郎咬着牙,闭着眼,忍着抽筋扒皮和脱胎换骨的难受,一声不吭。
    龙筋抽完了,只剩下一个龙牙玉口。从此白氏郎也不上学了,急得他疯疯颠颠的。他恨透了神,他想:母亲说的话要不是神给她报告,玉皇怎么知道呢?他决心把全部的神都扣押起来,叫他们永远不露头。这时,他家里的生活更困难了,家里除了白氏郎用的一个葫芦外,再没有别的了,白牡丹已经要了饭。白氏郎就拿起了这个葫芦说,“我要用它把所有的神都装起来。”来到了饭屋里,看了看灶君,气得他咬牙切齿地说:“灶王爷,到葫芦里来吧!”只听“吱”的一声,一阵小旋风过后,灶君真的进葫芦了,白氏郎一看大喜。因他是龙牙玉口,说一句当一句,这葫芦也真的成了他的装神葫芦了。
    白氏郎提着葫芦,走出家门,一直向东,边走边装,周游了天下的名山名水、庙宇、仙洞,把所有的神都装起来了。也不知过了几年,这一天又来到了泰安神州。
    这里先不说,再说那号称泰山奶奶的碧霞元君在泰山顶上掐指一算,大吃一惊:不好!白氏郎装神已到了神州,眼睁睁就要装到自己头上。她低头一想,心生一计,连忙派了四条火龙。把白氏郎团团围住。这时白氏郎提着装神葫芦来到莲子洼,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走得又饥又渴,浑身象着了火。正在这时,只见从北面来了一个老太婆,左胳膊挎着竹篮,右手提着个瓦罐。白氏郎一见连忙向前迎去,谁知行走更困难,一步一喘,好似上了火焰山。白氏郎费了好大的劲才来到老太婆的跟前,弯腰施了个礼说:“老婆婆,你干什么去?”“给俺儿子送饭去。”“拿的什么?”“这是单饼,这是米汤。”白氏郎一听连忙说:“好婆婆,我又渴又饿,给我点儿吃吧!”老太婆一听连忙说:“这可不行,这是给俺的儿吃的,你吃了叫俺的儿吃么?”“好婆婆,你救救我吧!我饿坏了。”老太婆故意停了停说:“咱一不是亲戚,二不是朋友,凭什么给你吃?这样吧,你若跪下磕个头,叫我三声亲娘,我就也给你吃,也给你喝,你若不叫,我走了。”白氏郎想:过去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他又四下里看了看没有一个人,于是就双膝跪倒,磕了四个头,叫了三声亲娘。老太婆连忙答应了三声,就拿出了单饼、米汤,白氏郎吃饱喝足,转眼之间,老太婆不见了。
    原来这老太婆就是泰山奶奶变的,她骗了白氏郎后,收了四条火龙,来到泰山顶上,专等着白氏郎的到来。
    白氏郎吃饱喝足,提着宝葫芦继续向前走,逢庙装神,遇洞收仙。这一天正是三月二十八日,来到了泰山,顺着东盘路,一直向上走。来到半山腰中,见这里有一个大门楼,他就走上去,把他的葫芦挂在大门楼上,在上面坐了坐,因此,这楼就是“万仙楼”。
    白氏郎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向前走,来到“碧霞祠”,见了碧霞元君,刚想念咒,只见碧霞元君大怒道:“好没良心的白氏郎,你吃了我的单饼,喝了我的汤,还拜了我四拜,叫了三声娘,你装别人我不恼,不该上山装你娘。”
白氏郎一听,大吃一惊,抬头一看,原来是送饭的老太婆,白氏郎急忙跪倒。“砰”的一声,葫芦掉在地上摔碎了,骨碌碌顺着山沟向下滚去。众神慌慌张张都爬出来,四处躲避,逢庙的进庙,遇洞的钻洞,因此从山顶到山下,各个洞里,各个庙里,都有了神仙。
    泰山奶奶说:“孩子,你已把众神邀到这里,御旨已下,都归我管,保佑神州,国泰民安。你也该认认你父亲了;你父亲就是吕洞宾,在山脚下修仙,快找他去吧!”
    白氏郎走后,再说众神安好了座,都来到山顶上给泰山奶奶谢恩。这一天正是古历三月二十八日,据说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上山烧香磕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白氏郎寻父心急,一口气跑下山来。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有丈余宽,没底的深,两岸都是陡壁,他为了难。
    再说吕洞宾在洞里掐指一算,知道儿子在找他,就来到河边。白氏郎见有人来,刚想开口,吕洞宾开言道:“我就是吕洞宾,要是我的儿子,上我的手上来。”接着把手伸过对岸,白氏郎站在他手中,吕洞宾把手一攥,立时把白氏郎化为脓血,吕洞宾放在嘴里吃了,还了他五百年的道业。
    白氏郎住过的石庙从此后就叫白氏郎庙子,这个村子就叫“白氏郎庙子村”。以后人们叫着顺嘴,就叫“白庙”,就是现在的白庙大队。
    注:
    ①万仙楼:在泰山东路,《重修泰山志》卷三云:“在观音阁北,旧称望仙。”下有隐真洞,其东涧水潆行汇为碧泉,夹涧多樱桃绿竹,曰樱桃园。北为桃源峪,或谓之桃花涧,前人题刻纷纷。惜唐代题名已鑱毁,仅存十数字可识。
    ②千佛洞:即指泰山灵岩寺之主殿千佛殿。"
    ③吕洞宾(798-?):俗称。八仙之一,名喦(一作岩),号纯阳子。相传为南京兆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又传他本姓李,唐宗师,武则天执政,残杀百姓,他改姓吕避乱。曾在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方,自称“回道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其道尊为北五祖之一。关于他的传说极多,宋元以来小说戏曲中多有他的故事。泰山地区也有他的很多传说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