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泰山的传说仙人桥天烛峰回马岭的传说岱庙壁画的传说旅游 |
分类: 泰山文化传说故事 |
(泰山的传说)目录:仙人桥
探海石
-----
仙人桥
在碧霞祠东南,有两崖陡立,相隔丈许,涧深数丈,非正午不见日月,两崖之间三石相连,悬于半空,风吹欲倾,纯属造化之奇巧,非神仙不能过,故名“仙人桥”。不过,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攀上攀下,留影于此,已不再是“非飞仙不能度了”。
相传,吕洞宾因三戏白牡丹触怒了玉皇大帝,某日午时三刻就要斩首,吕洞滨整天消遥自在,这样了此一生,他怎能善罢甘休?便想尽千方百计躲过这一关。吕洞宾想来想去,想到了梁灏身上,梁灏是文曲星上凡,考场上屡试不第,今年八十二还不曾中得半个秀才,他那尺把粗的笔管,从来不被人注意,倒是个藏身的好地方,于是,吕洞宾便急急忙忙奔梁灏。吕洞宾找到梁灏,说明来意,向梁灏说道:“求老兄救我一命,他日,我保你科场高中。”梁灏见是散仙吕洞宾,便开口问道:“如何相救”吕洞宾说“倒也不难,到了那天,不管是风狂雷紧,还是鬼哭狼嚎,你只管把紧笔管不停地写,千万不要松手。否则,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相见了。”梁灏听说不过如此,,便欣然应诺。是日,和风丽日,哪里有什么风呀雷的,梁灏以为吕洞宾又耍什么鬼把戏骗人,谁知不一会,天空滚云翻墨,狂风大作,地动山,电闪雷鸣,仿佛就要天崩地裂,梁灏谨记吕洞滨之言,紧握笔管大书特书。午时三刻已过,梁灏还在大收不止,只听背后有人言曰,谢梁兄救命之恩,容当后报。梁灏抬头,才发现窗外已风住雷止,丽日当空了,吕洞宾见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忙道:“凭梁兄这般才华,明年我保你中头名状元。”说完便飘然而去。第二年,梁灏半信半疑地进京赶考,果然中了头名状元。皇帝见他年事已高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物,让他衣锦还乡了。梁灏有言在先,如果今生中得头名状元,就给碧霞元君亲自挂抱进香。这天梁灏在山顶还完愿,听到远处好像有人叫忙上前施礼,问道“先师为何端坐在此”。吕洞宾道“我已在此等你多时了,你已功成名就,想携你离开这里,以报答你的救命之恩。”“我乃凡夫俗子,怎能随你前往?”“只要你跟我从桥上走过就行了。”梁灏若大一把年纪,怎能爬得上这悬崖峭壁,再说就是爬上去,还不摔到谷底碎户万段,便婉言辞谢了。无奈,吕洞宾只好一人从桥上飞走了。
探海石
探海石,又叫拱北石,是泰山著名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它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气宇轩昂地伫立在泰山之巅,道以待,为世人迎来辉煌的黎明。关于探海石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原来,中天门有座二虎庙,二虎庙供奉着黑虎神,虎为百兽之王,它奉碧霞元君之命整天在山上山下巡视,哪里有猛兽作浪,妖孽兴风,它就在哪里去惩治,保卫着泰山的安宁。有一年春天,春暖花开,游人如织,东海龙宫有个守门的海妖见自家门前冷冷清清,门可落雀,而泰山顶上却热闹非凡,便生了嫉妒之心,偷偷地到泰山顶上施放妖气,刹那间,山顶那如诗如画的云海,缭绕而至仙雾,即刻变得乌烟瘴气,山上顿时大乱。海妖见后,却在一帝幸灾乐祸地放声大笑。黑虎神正在山下巡视,见乌云笼罩着山顶,便知定有妖孽作怪,便提上元君赐给它的镇山之宝-擎天神棍真奔山顶,它见那妖孽还在山顶作法,便气不打一处来,狠狠持一棍打去,那海妖只听身后一阵冷风袭来,知道大事不好,急忙化作一缕青烟夺路而逃,山顶复又出现一派仙山琼阁的美景,但是,黑虎神由于用力过猛,那擎天神棍打在石上,一片火光散后,神棍断为两截,那断掉的一截顿时化作一块巨石,直指东海,怒目而视。从此,那东海妖孽远远看见擎天神棍立在山顶,便再也不敢到泰山作孽了。
----------
玉皇顶西北不远,有巨石陡立,如刀削斧劈,状似老叟,这便是泰山丈人峰。那么为何将此石尊为丈人呢?
据说,唐明皇来泰山封神,派张说为封禅使,前来做些准备工作,以迎圣上驾到,泰山封禅,是在山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山下辟场以祀地,报地之绩。张说奉旨前往,而他自己却另有打算,认为封禅动用黄金万两,无据无数,吃喝玩乐,大有油水可捞,再说事后还可以因功受赏,便乘机把女婿郑镒也拉上一齐赴岱。唐明皇到泰山封禅,千军万怪,车如流水如龙,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封禅仪式。事后按惯例,除太慰,司秆,司空三公以外,凡随行官员都晋升一级,并不赦天下,以示皇恩。郑镒本是九品小吏,由于他老丈人的作用,连升四级,骤迁五品,赐给大红官服,趾高气扬,威威武武,好不显赫。其他人早就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宫廷上下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唐明皇的耳朵里,皇帝马上召张说进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说默不作语。这时,有个叫黄幡卓的人在帝边一语双关地为他脱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此事在宫廷内外传为笑话。以后,人们便把祭坛旁边的那个高耸入云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遂把丈人称作“泰山”,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所以又把丈人叫作“岳父”沿袭至今。
-------------
店小二写"山"
岱庙汉柏院内,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着“第一山”三个雄浑的草书大字。这三个字看上去象是出自一人之手,其实是两个人合写的。
相传在宋朝时候,京里有一位老宰相到泰山游玩,他下山以后,对他的随从和地方官员说:“天下的名山大川我几乎都游遍了,我觉得没有一座山能和泰山相比,泰山真乃天下第一山啊!”地方官员就请老宰相题字树碑留念。老宰相谦虚地说:“我虽然很喜欢书法,可惜手拙写不好,我想请一位名书法家写‘第一山’三个字,刻碑立在岱庙里。”于是马上写信,差人去京城请当时的大书法家米芾来泰安州写这三个字。
米芾当时年事已高,身体有病,但一看是老宰相的手谕,也就抱病勉强启程。来到泰安州,见过老宰相,抱病提笔。他蘸饱了浓墨,凝思片刻,接着手起笔落,眨眼之间,一个笔力道劲、结构严谨的“第”字,便跃然纸上。大家看了,无不拍手称赞。接着又挥笔写了个“一”字,当他落笔写“山”的时候,顿觉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忽然眼前一阵发黑,出溜在桌子下边。大家一时惊慌,连忙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在床上,不多时便断气了。老宰相十分懊悔,一方面忙令人给米芾安葬,一方面另请书法家续写“山”字。
老宰相在岱庙里呆了七八天,全国有名气的书法家都请遍了,但都配不上米芾写的这两个字。有几个书法家写了几个“山”字,但和米芾的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觉得不很协调。老宰相为了这事很伤脑筋,心愿实现不了,有些闷闷不乐。他在岱庙里住着感到无聊,便换了便衣,叫上一名随从人员,出岱庙南门,往通天街走,想看看市容,散散心。走不多远,见有一家酒馆,酒馆门口有一个招牌,上写“泰山酒家”四个字。老宰相抬头一看,愣住了:这四个字是哪位书法家写的?字很有工力。他本不想喝酒,但为了寻访那位写招牌的书法家,便信步走进了酒馆。老宰相刚坐下,就见一个年轻的店小伙走过来问道:“先生,要多少酒,几个菜?”老宰相喝酒只是引子,所以随便回答:“半斤酒,两个便菜。”不一会,年轻的小伙计用盘子端了来。把酒菜摆好,退到一旁坐下,一面等着应酬客人,一面用手指蘸着水在桌面上不停地横写竖划。老宰相因为隔得较远,也看不清他划的什么,觉得这个店小伙怪有意思,就问他:“我看你们门口招牌上的字写得不错,是请哪位书法家写的?”店小伙脸一红,笑了笑回答说:“写的这么孬,还算书法家?”说完不好意思地走到里间屋去了。
老宰相听了店小伙的回答,很不满意,觉得这店小伙有点目空一切。因为他急于打听写招牌字的人,酒也没喝下两盅,就喊掌柜的算账,在算账的时候,又借机寻问:“掌柜的,你门口的招牌是请哪位书法家写的?”掌柜的一看面前这位老先生相貌不凡,知道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不明白他问的意思是褒还是贬,怕实说了降低他酒馆的名声,就故意回答说:“这是本街一位老先生写的,不算什么书法家,只是喜欢笔墨。”老宰相一听说当地人写的,很高兴,忙问:“他叫什么名字?我想请他给我写个字。”这一问,把掌柜的问住了。“他……”“他”了半天没说出来。这时,跟随宰相来喝酒的人忙说:“这是当朝相爷,今日来逛泰山,见泰山气势雄伟,壮丽可观,想立一块石碑,写上‘第一山’三个字。可是请了当代大书法家米芾写了‘第一’两个字,‘山’字还没写,他就不幸去世。相爷急于找一个写好字的人续写这个‘山’字,不想你和相爷捉起迷藏了。”掌柜的一听,“扑通”跪倒在地,说:“小民有眼不识泰山,向相爷赔罪!刚才我说的是假话,这招牌上的字,是本店小伙计自己写的。”老宰相心中大喜,这才明白刚才店小伙为什么不好意思回答的原因。忙叫掌柜的把店小伙叫来,当场表演,重写“泰山酒家”这四个字。老宰相叫人把纸裁的和米芾写字的纸一样大,当店小伙写到泰山的“山”字时,老宰相不禁拍手叫绝,连说“好,好,好!”因为他写的这个“山”字,和米芾的字体一样,象出自米芾一人之手。老宰相立即命人请工匠镌刻,并问店小伙:“你写这样一手好字,是怎样练的?”店小伙说:“我是个穷人,从小一天学屋门儿也没进过,因为我喜欢写字,买不起纸,抽空就用手指头蘸着水在桌子上练。因为天天练,掌柜的看我写得不错,他不愿意花钱请写家写招牌,就叫我写了。”
老宰相听店小伙这么一说,十分感慨地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从此,老宰相便把店小伙请进相府,专门练习书法,后来这位店小伙真的成了一名大书法家。
天烛峰
在泰山后石坞东南,有两座兀立峻拔的石峰。形若巨烛,东西遥遥相对峙。这就是泰山有名的“天烛峰”。峰下岩穴深邃,涌泉不竭,苍松蔽日,峰险崖陡,风景十分幽静而秀丽。不仅是游人的游览场所,更是诗人、画家的必游之地。是泰山独具风格的风景区。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天烛峰,只有深沟密林。妖魔鬼怪时常在此伤害人命。因此,这里便成了人迹罕到、荒凉阴森的地方。自从有了这天烛峰以后,这里的妖魔鬼怪才被赶跑,人们才敢到此游览。那么,这天烛峰是怎么来的呢?当地有个发人深省的传说。从前,泰山上住着大田和小田兄弟两个。这年大田15岁、小田13岁,兄弟俩早丧父母,别无亲人,靠在泰山打柴、卖柴为生。
一天,大田、小田兄弟俩翻过泰山顶,要到后山去打柴。这时,有个道人拦截说:“孩子,你们不能去后山,那里常有妖怪伤人!”
“有妖怪伤人?!”兄弟两个惊愣了。大田问那道人:“为啥不把妖怪赶跑呢?是无人敢去,还是无法治它?”
“法子贫道就有。”道人叹息地说:“只是无人能办得到!”兄弟俩齐问:“啥法能治妖怪?”
“大凡妖怪者,无不怕光明也!”道人又说:“若有人能在那里点起长明烛灯,将山沟照亮,妖怪自不敢再在此伤人害命。”道人叹息一声:“唉,只是无人献这长明灯啊!”说罢,摇头叹息地离去了。
道人的言语,深深地印在大田、小田的心中。一年以后,兄弟两用卖柴积攒的钱,买了两担蜡烛,各自挑着,来到了现在天烛峰这地方。大田往东,小田在西,兄弟两个一齐燃起蜡烛,举在手中,照耀着整个山谷。一支燃尽了,他们又燃起一支。烛油顺着他们的手臂流下来,冷固在脚下,他们也不动一动。蜡烛一支支地燃,烛油越积越高,最后竟把兄弟二人固在了蜡油中,成了两盏高大的、长明不熄的巨烛,日日夜夜地照耀在山谷之中……
从此以后,怕见光明的妖魔鬼怪,再也不敢在此伤害人命了。这里便成了一处风景幽美的游览区。至今,凡是到此游览的人们,都要瞻仰一番这两座矗立峻拔的天烛峰,知道这个传说的人,都会怀念起为众人而英勇献身的大田和小田兄弟两个……
回马岭的传说
乾隆皇帝来游泰山,来到之后,就叫县知事做好登山的准备。县知事不敢慢待,立时把所用的东西准备齐全。皇帝问县知事:“预备好上山用的了吗?”县知事说:“都准备好了!只是泰山要饭的多,圣上要一路施舍小钱,恐怕钱不够开支。”
皇帝一听,气愤地说:“我是一国之主,难道几个要饭的还难住我了吗?好你用麻袋装上几袋,看够舍的吧?”
县知事只好遵令预备。第二天,乾隆皇帝出了城,到了岱宗坊。向北一望,路两旁要饭的,真是无边无际。无论如何得边走边舍钱,好几个人忙不过来。不久,钱就快舍光了,接着随舍随运。不管怎么运,总是不够舍的。末了,县知事只好报给皇帝。乾隆听了,再向北一望,路旁要钱的一个挨一个,真是寸步难行。只好叹了一口气,拨马而回。县知事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今天要钱的这么多呀?他挺纳闷,一夜未睡。天刚亮,他亲自跑去查访。到了北山坡一看,一棵草上顶着一个制钱。这时,县知事才明白,这是泰山老母嫌皇帝高傲自大,叫泰山的草都变成要饭的,看看皇帝有多大本事,哪能比上泰山老母的本领?因此,乾隆被迫拨马而回。从此,这个回马的地方,就叫“回马岭”。
===============================================================================
岱庙壁画的传说......
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龙颜大悦,为了感谢“天书”,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贶殿,并在殿内壁上画一幅巨幅壁画,表现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场面。
泰安县令接旨以后,精心组织施工,大殿很快就建好了。可是,殿中的壁画却让他费尽了心机。当时,县令把全县有名的画师都找了来,让他们设计出草稿请皇帝审定,结果反反复复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满意,并下旨道:十天之内不设计出好的画样,就要拿县令问罪。
县令本想借建造大殿的机会立上一功,以便升迁做大官,不想这下却惹怒了皇帝,眼看升迁的事就要泡汤,他十分气恼,于是把气出在画师身上,下令五天之内,如果画不出皇上满意的画稿,将重打80大板,打入死牢。
县令在公堂大发雷霆以后,回到家中,夫人见他一脸的哭丧样,便知又遇上了麻烦事,问清缘委后,对县令说:“老爷真是糊涂,如果把那些画师都打入死牢,你还想不想活命?”
“此话怎讲?”县令神情紧张地问道。“你想,如果把这些画师都打入死牢,老爷再去请谁来设计画稿呢?以妾愚见,作画是需要灵气的。你这样粗暴地对他们,他们还有什么作画的心情?不如与他们以礼相待,给他们好吃好喝,让他们安心画画,或许能帮老爷度过这一关。”
县令闻听此言,也觉得有理,便又下令对画师酒肉相待,精心侍候。
却说那些画师只想画不好画稿,皇帝老子怪罪下来丢了性命,早就吓得七魂六魄都没有了,谁还能安下心来画画,就在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县令的夫人传出话来说:“皇上不是嫌你们画得不够气派威风吗?皇上来封禅的时候你们都见过了,照着那种场面画下来,皇上准满意的。”一句话提醒了众画师,他们连夜赶制,第二天便把画稿送到了县令手中。县令呈给宋真宗,果然赢得了皇上的欢心,于是,岱庙就有了这样气势宏伟的壁画。
岱庙天贶殿
岱庙天贶殿比故宫金銮殿矮三砖!..........
天贶殿踞岱庙正中,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这富丽唐煌的天贶殿,无论就规模还是形式,都与北京的金銮殿相差无几,据说它们之间,还有万缕千丝的联系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仅仅是个小山神庙,周围是断壁残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气,不避风雨。庙里的道士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给拨钱,他就下决心自己攒钱修庙。
一晃一年过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钱和化缘得来的银子统统收起来,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道士把钱拿出来一查,修庙的钱已经够了。他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说:"山神爷,我给你老人家修庙的钱够了,过不了多久;你就甭担心风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没想到,道士的举动被一个前来投宿的小偷看见了。等道士睡下以后,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钱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发现后,像丢了命一样急得直哭。抬头一看,山神爷还依旧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就埋怨道:"山神爷呀山神爷;我都快急死了,你还笑!我省吃俭用一年有余,好不容易攒了这些钱,你自己都看不住家,这庙还怎么修?!"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胧中,只见山神笑着向他走来:"别着急,庙自然要修,还不用我们自己动手。现在京城里皇帝的女儿,得了重病,请了各地名医都没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给她诊治。到那时,庙自然就有了。"说完,从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递给道士。道士一睁原来是个梦,可手里确是三包香灰,于是,他便收拾收拾进城。
一到京城,只见城门前许多人都在围着看告示,一打听,是皇上最宠爱的公主生了一种怪病:脸上长满了疮,丑陋之极。皇上下令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将满足这个人的任何心愿。道士这可高兴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到了后宫,道士一看公主的病,和山神说的不差分毫,可是他想到治好疮就能修庙,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这样,道士连上了三天,那疮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结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点疤也没落。
皇上得知爱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兴,就把道士召进金銮殿,要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纳闷,世上还有见了财宝不动心的人,忙问:"你想要什么?"道士就把他攒钱修庙的事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庙。修座小庙还不是小事一桩,皇帝便一口答应了,向道士要修个什么样的。道士哪里见过世面,他向四周环视了一下说:"我看你这屋不错,就修个这样的吧。"一个贫道穷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样的金銮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么给什么,怎能失信于民?就很不情愿地说:"好吧,就修个这样的,可要比我的金銮殿矮三砖才成。"矮三砖就矮三砖,道士没说的,连忙向皇帝叩头谢恩。
所以,现在的天贶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只不过矮三砖而已。
=========================================================================================
白氏郎的故事 --泰山众神的由来
俗话说“济宁州的货全,泰山上的神全”,这话一点也不假,什么“万仙楼”呀①,“千佛洞”②呀,泰山上的神为什么这么多,这么全呢?这里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白氏郎一听,大吃一惊,抬头一看,原来是送饭的老太婆,白氏郎急忙跪倒。“砰”的一声,葫芦掉在地上摔碎了,骨碌碌顺着山沟向下滚去。众神慌慌张张都爬出来,四处躲避,逢庙的进庙,遇洞的钻洞,因此从山顶到山下,各个洞里,各个庙里,都有了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