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2008-04-15 08:47:33)
标签:

泰山西路

美景传说

泰山九女寨初探

分类: 泰山旷区【西溪】

泰山有五大游览区,即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山)和旷(登山西路)。泰山西溪谷阔幽奥,峻峰簇拥,林木荫翳,清泉奇石,因而被称为旷区。从泰山西溪的天外村路登山。蜿蜒盘旋的游览公路全长14.35公里,是1985年建成的,汽车行驶需要40分钟左右。步行石阶路到达中天门,约需要2小时。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天外村],位于泰山西溪谷口,大众桥西侧,是西路登山之始,路口巨石上书“天外村”。北为黑龙潭水库,1942年建,蓄水36万立方米。又北有建岱桥,1964年建。建岱桥东南侧是香油湾。

     [天地广场],位于西溪谷口,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方形广场和圆形广场(方形广场边长为36米,面积1000多平方米;圆形广场直径为108米,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部用泰山花岗石材铺装),在两广场连接通道两侧,安置12根高7.2米、直径0.9米的龙柱,表示从秦始皇至乾隆皇帝曾有12位帝王祭告泰山。在连接通道中央安置长27米、宽3米的以唐玄宗封泰山为内容的浮雕。方形广场四周栏板刻制历代名人关于泰山的名言名句,并对广场及其周围实施绿化。在圆形广场内建六个售票亭、配备建设门禁系统、实行刷卡检票,有序乘车;内圈为行车道,能同时停靠12辆旅游车,每小时发送游客8000多人,可满足旅游高峰期游客乘车需要。广场建成后,使天外村不仅成为集交通组织、信息展示、售票检票、游客购物和景观效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景区,而且与周围道路相连,成为景区与城市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广场东北西溪对岸,龙潭水库下新建一游览休闲公园,于2006年竣工。

  [龙潭湖],天外村之北是龙潭湖,日军侵华时于1942年建造,库容量约36万立方米,坝长165米。原来这里是一片景色奇绝的大石坪,有剑匣石、仙人石、惠我泉等景观,并有冯玉祥先生在泰山时,为了反对日军侵华而书刻的《墨子》中的《非攻篇》。水库构成山间平湖,山色湖光,相映成趣。每当夏秋时节,水从坝上溢出,形成瀑布,令人心旷神怡,是游人休闲避暑的好地方,也是冬泳夏游的露天游泳池。

  [建岱桥],过了水库迎面而来的是东西向建岱桥,泰山林场于1964年建,取建设泰山之意。桥东头是游人进山的售票处。

  [香油湾],建岱桥桥的东南侧溪谷内有一个小水湾,里面常年飘浮着一层层油花,人们叫做“香油湾”。 传说吕洞宾与张果老在此下棋,一卖油郎在旁观棋,后见油挑子已腐烂,香油漂在水湾,回家后村民皆不识,只言油郎进山200多年未归,方知误入仙界。油郎返回后不见仙人,只见西北飞鸦峰上有一对仙人影。如今站在桥上,远望飞鸦峰南崖,仍有仙人对拱而立,西方稍白者已被翠柏所掩。

 [白龙池],在建岱桥北的溪谷内是著名的白龙池。相传此处是东海龙王的小儿子小白龙在此潜居镇山治水。这里上有百丈崖悬流下掷,似玉龙腾飞,顺着峡谷穿山越涧泻入池内。池北有巨石,层崖峻削,若圭若舟,上刻“玄圭石”。每当山洪暴发,巨石如舟在激流中飘行;而雨过天晴,它又象巨龟出池,伏岸晒背,所以又叫“石舟”,俗称“晾龟石”。石之东侧,山崖如削,石峡中穿,北为三元石,上刻“白龙池”、“龙潭”等大字。此石与玄圭石上遍布题刻,清初史学家顾炎武曾在此考得宋人题名15首,后来又有人考得16首,现在大部分尚存。

  白龙池历史悠久,根据宋代碑刻所记,自汉唐以来至宋,历代帝王均派重臣到这里投金龙、玉简,焚香祈雨。宋代元封五年即公元1082年,神宗皇帝曾封白龙为“渊济公”,并建神龙祠一座。明代泰安知州袁枪还在此题写白龙颂歌:“白龙之潭,渊渊莫测。有祷则应,沛降甘泽。粒食生民,四境既宅。灵承神庥,永祀功德。”2000年在原址复建宋式石室渊济公祠。明代李养正有《白龙池》诗:“传闻池上好,秋水白泠泠。纡曲穿山谷,纵横照日星。雨晴龟曝背,风软鹤梳翎。吾欲寻珠去,白龙醒未醒。”

  民间传说,小白龙曾变成一健壮青年,到岱南田家做工。田老汉见他勤劳忠厚,就把女儿许配给他。白龙每天浇田都是遍地透,但就是听不到辘轳声。邻居们非常纳闷,就暗地窥探,只见白龙身长数丈,银鳞万点,寒光夺目,于是人们惊呼相传。小白龙见事情泄露,就告别爱妻来到白龙池居住。据说古时在此求雨求雪是很灵验的,所以自汉唐以来,历代官民常在此处求雨求雪。

  白龙池东有招军岭,西有飞鸦峰,前有锣鼓湾,后有黑龙潭。每年夏暮秋朝,在这里可看到黑螭白龙,神潭水府,云烟吞吐,轰雷掣电,被古人誉为“龙洞甘霖”,列为泰安八景之一。

  [黑龙潭],由此顺谷而上就是黑龙潭。潭之北高崖耸立,绝壁环围,这就是东百丈崖。中溪之水自崖巅悬流下泻,似天河落地,直冲崖下石穴,如虎啸龙吟,溅珠迸玉,又是一番奇观,人们称它为“老龙窝”;又因瀑流好似古代士大夫的垂绅,又名“天绅泉”。长瀑下流之水,又顺峡谷直泻黑龙潭。石潭因常年溪水冲击,腹大口小,形若瓦坛,深广数丈,传说与东海龙宫相通,所以被称为“黑龙潭”。龙潭之西有西百丈崖,再往南又有南百丈崖,每年夏秋之季阴雨连绵,三条瀑流犹如玉龙从云中凌空而降,古称“云龙三现”,是泰山十大自然景观之一。因此泰山人有谚语:“冒雨游山也不嫌,游山遇雨景更添。”2000年盛夏,《泰安日报》社某记者,在老龙窝的百丈崖上发现了众多的天然壁画:天马行空、美女出浴、鲤鱼跳龙门、猛虎出山及著名世界油画蒙娜丽莎头像等。

  龙潭东南方有西溪石亭,北侧有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泰安知府事宗室玉构题联:“龙跃九霄云腾至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长寿桥],在百丈崖之上,有石桥横跨西溪,是1925年军阀张培荣创建的月牙形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再加两侧置以红色箭杆铁栏,与青山绿水相映,玲珑别致。桥头两侧有石亭,遥遥相对,东为“云水”,西名“风雷”,1965年建,供游人小憩赏景。

  [阴阳界],由于桥北涧底平缓,溪水潺涓而来,骤然飞落绝涧,似银河倒流,生云化雾,气势磅礴。在大型花岗岩的崖边上,有侵入岩脉,形成几条白色的平行纹路横贯东西,如果游人冒险越过此线,定会滑下深涧而丧生,因名“阴阳界”。据传,这里就是奈河以西阴曹地府的北界。为防意外,冯玉祥先生在泰山时曾在界北设铁栏防护,后来铁栏被冲毁,今又重设护栏。

  桥与栏之间是广阔的石坪,被山洪溪流冲刷得光滑平整,民国年间吴迈在此大书“洗我国耻”,巩如峰草书“还我山河”。游人多在此静坐赏景。

  在黑龙潭的西北方是著名的扇子崖,从这里出发,沿途有1500多级石阶,行程3公里。那里的盘道都是民国年间道士梁鸿峻募化修建的,1995年迎胜村又进行了重修。

  [无极庙],从长寿桥西头北行是无极庙,1925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封其夫人为无极真人,就在这里创建此庙,供奉无极真人。

  庙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和禅房组成。山门联曰:“天台岩下藏五百,须弥顶上隐三千。”院内石筑正殿三间,门额“太虚灵妙”,楹联称:“玉楼琼华高山阆苑,青琳翠水俯视昆仑。”东间前窗额称:“泰岳仙宗”,联语:“涵阴育阳,两仪之始;开天辟地,万法所宗。”西窗额“乾坤正体”,联曰:“普降甘霖,慈云垂荫;宏开觉路,宝月增辉。”正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西院为禅房院,有西屋、南屋各三间。1986年对其进行了整修;1992年再次整修后重塑神像。

  庙门外有碑碣三块,记述了创建无极庙和长寿桥的经过。

  [天胜寨],从无极庙西北行,不久就是天胜寨遗址,这里是西汉末年震惊全国的大型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的根据地。它东临深谷,高岸陡绝,仅有天然石门可通,地势十分险要,岩壁上书刻着“寨门”二字。门内尚存柱窝及旗杆座,北崖上还有金贞佑三年即公元1215年的题刻:“公府东至大滩,寨部领人夫勾当使州,委差修完山。”西行后忽见地势开阔坦荡,这里有石台、石凳及房基等遗迹。北面有一洞,门额称“玉皇洞”,因在洞中可窥天三处,故又名“三透天”。洞前有当年赤眉军在此留下的张旗石、柱窝、石臼等。西南山岗上是跑马场,与此相隔一深涧,赤眉军官兵曾将千日砍伐的柴草填平深涧后作为马道,一旦发生战事,即可将马道一火焚之,所以自古至今泰山周围有“千日打柴一日烧”的谚语。玉皇庙东北有一高岗,传为点将台。台北有山坳,西有三座石洞,其一门额称“仙阳洞”。石洞都很宽阔,中间有石墙相隔,为民国年间道姑修行处。

  当年赤眉军领袖樊崇为暂避官府镇压,转辗山东半岛,然后进入泰山山区,利用这里的山险地势,修栈道、设望哨、开校场、筑房宅,建立根据地,扩充壮大队伍。王莽于地皇三年即公元22年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兵十几万,东征赤眉,在今日东平县之东的无盐进行会战,官兵大败,廉丹死于乱军之中,王匡落荒而逃,20余名著名将领被杀,一万余人被歼灭,这就是著名的“无盐大捷”,此战也称“成昌之战”。赤眉军由此发展到几十万人,于更始二年即公元24年兵分两路直杀长安。途中因“人心思汉”便推举年仅15岁的牛官、泰安满庄人皇族刘盆子为帝,立年号为“建世”。所以天胜寨又叫刘盆子寨。如今傲徕峰之北的松棚一带还有刘盆子洞,俗称“牛王洞”。

  从天胜寨上行,只见路北有高峰耸立,形似雄狮,因名“狮子峰”;行至峰之西南再细细观望,便又像骆驼了,所以又称“骆驼峰”;而峰巅西侧又宛如雄鸡之冠,俗称“鸡冠峰”。从寨址至鸡冠峰下,有一片片古藤罗树,每当春末夏初之时,五彩缤纷的藤罗花鲜艳夺目,香气扑鼻,招引群蜂飞舞,彩蝶盘旋,装点得山崖分外妖娆。在这一带的路北断崖上,还有一幅天然的白蛇图,盘曲飞舞的长蛇让人顿时想起了雷峰塔下的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

  再往前的路南侧有一巨石,酷似一个朝向西南方的神龟,惟妙惟肖。游人至此或围坐观赏,或抚摸玩耍,留连忘返。

  [扇子崖],再向上又见一怪峰,如同巨扇,故叫扇子崖。明代人杨博在此题书“仙人掌”。其峰峻拔奇特,丹壁如削,惊险难攀,望而生畏。元初通慧律师行全僧,曾在此筑茅屋修行。明代举人王无欲又在崖巅修建石屋读书修身,后来又在崖下建了一间茅草屋,自号“西山别业”。西汉末年,赤眉起义军曾于顶设望所。据考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当年进京赶考游览扇子崖受到启发,把这儿的许多景物写进了故事里。扇子崖就是铁扇公主的扇子,傲徕峰是傲徕国原址,还有魔王洞、石猴观海等。清人孙宝僮有诗赞曰“剑锋怒刺天,积铁拔千仞;俯临鬼谷幽,旁依丈人峻”。民间传说有“打开扇子崖,金银财宝往家抬”谚语。1995年迎胜村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在扇子崖上修建了铁梯;在崖前创建了阁楼式茶舍和餐馆。

  [傲徕峰],扇子崖之西是傲徕峰,又名芙蓉峰(另一说其东一峰是芙蓉峰)。因巍峨突起,有与岱顶争雄之势而名。峰虽高不过泰山主峰之半,但犀利峥嵘,傲然不向泰山低头。所以古有民谚:“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

  峰之西南,绝壁之下有月亮洞,阴森可怖。内有清泉,冬春两季渗泉沿洞顶下滴,结冰为柱,似龙宫冰穴。史载,民国初有道姑在此修炼,一天道姑正在洞中盘膝打坐,忽觉身轻上浮,她自以为功成道就,天仙召唤,惊喜若狂。但抬头一看,见大虫长舌似火,虎视眈眈,道姑惊呼而逃。

  洞外岩壁上有一幅天然形成的赭红色双环太阳图,直径达50厘米,在黑色花岗岩体的衬托下宛如红日高照,大自然的造化真乃神奇绝妙,让人惊叹不已。

  扇子崖北有一石猴,又名“石猴观海”,是孙悟空的化身。再北是松棚和火焰山,又有牛魔王洞,这就是《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住的地方。

  [青桐涧],傲徕峰与扇子崖交接处有山口,山口后是长谷绝涧,因旧时多青桐,故命名为“青桐涧”。这里就是泰山女儿茶的原产地。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年一个少女到扇子崖采茶,遇到了歹徒,少女便顺手摘了一把青桐芽,纵身跳下悬崖,就在将要落地的时候却被一位神人搭救了。他就是威镇四方的泰山石敢当,少女和他一见钟情,结婚生子,生下了一男一女。

  壶瓶崖,涧北是壶瓶崖,危岩万丈,绝壁如削,巍峨壮观;崖之上怪石嶙峋,星罗棋布,又有一巨石宛如宝瓶,因之而名。吴承恩把这个石瓶当成了观音菩萨的宝瓶。游人站在山口,东瞻扇子崖如半壁城垣,摇摇欲坠,让人心惊目弦;西望傲徕,层叠而上与天接;北眺壶瓶崖,高耸入云,连绵数里。

  [扇子崖庙],在山口前有扇子崖庙,明代王无欲创建。原有石庙,名为无梁殿,祀玉皇大帝,后来坍毁。民国年间道士梁鸿峻重修,1995年迎胜村又进行了重修,并且重塑了神像。现在东院内有正殿三间,无梁殿与拜棚相连,供奉着元始天尊及众天神;殿前有平台,台上设石桌、石凳。

  西行穿越过厅是西院,自东而西有圣贤洞、地母宫、吕祖祠、太阳庙、太阴庙,分别供奉着地母、吕祖及太阳神和泰山老母等。自庙西侧沿石阶南行下至山谷半腰,有石洞南向,清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建,里面供奉着玄武神像,题额“镇武洞”。1924年重修时又额“玄天上帝”,玄武神被尊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再沿阶而下是会仙庵旧址,今房基尚存,并有小石庙。跨涧而过是弄水岩,双峰崛起,涧水东流,至西百丈崖下注西溪。

  [竹林寺],继续游览西溪,再往前走就是绿竹千竿的竹林寺景区驻地。原来是西溪古刹竹林寺的遗址,古寺不知所始,自唐之后屡经兴废;元代元贞年间法海僧重修时,文学家李谦在重修碑中曾经记述道:“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到了明代,高丽僧满空拓建,于明末仍然很兴盛。后来,寺在大火中焚毁,于是就有了“悬云寺的故事”。原来寺内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找到了一个罕见的泰山人参娃娃,就用大锅偷偷烧煮,并下山邀请亲朋好友共同享用。临行前再三嘱咐小和尚:“千万不可给我乱掀锅,一定等我回来再看!”老和尚走后,小和尚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不知里面煮得是什么?感到十分新奇,于是揭开锅一看:原来是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人参娃娃啊!小和尚再也忍不住了,拿出来就狼吞虎咽的吃掉了,又用锅里的人参汤把寺院浇了一圈。待老和尚领着客人回来后,眼看着整座寺院慢慢地升上了天,小和尚在天上隐约听到师傅的哭骂声和小狗的狂吠声。2000年在此复建唐代风格的古寺,为二进院落:前院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组成;后院为大雄宝殿和东西厢房及环廊。整个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依山而建,层递而上,气势恢宏。

     [马蹄峪、黄西河],继续沿溪行再往前就是是马蹄峪、黄西河。因为此处上纳龙峪之水,又经中天门黄岘岭西侧,是西溪的上源,其西山岭曰黄溪岭。前面不远是黄西河石桥,跨桥而过,在路旁有深池,因周围有马蹄的痕迹而名马蹄湾,又因有“仙人草履”之迹,所以被称为“马蹄峪”,又叫“仙趾峪”。黄岘岭南侧有白杨坊,三阳观,顺路南下到普照寺。

  [九女寨],自马蹄峪往上转弯处有向北的大山谷,古时经常有猛虎出现,即称为大虎峪。此出有一听泉。沿着峪中野径逶蛇曲曲约行3公里就是“九女寨”。明人查志隆撰《岱史》云:“昔有九女避兵于此。”至今峰顶还存在着房基和枯井。《泰山道里记》载:“地多石英,白者如水晶,有色淡紫者莹沏五棱。《魏书》: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增崇宫殿,凿泰山之石英也。”寨峰南有石人悬立,似猪八戒捧爵饮酒,故名“八戒饮酒”。其西北为三尖山,今称“龙角山”。自山阳看双峰突兀似龙角,从山阴则见三尖之峰耸峙天表。这里峰峦峻峭,草木郁郁,山鹰盘旋,野兽出没,人迹罕至,阴森可怖。仰视峰巅,毛骨悚然,惊汗流背。山之阴便是桃花源索道站。

      关于九女寨还有另一版本传说:刘六、刘七和九女起义后来到泰山经营。九女是刘六、刘七的妹妹,武艺高强。刘六和刘七在扇子崖前的天胜寨。九女驻守在龙角口后面的一座山上,义军将士家属全归九女带领。这个山寨不仅是义军泰山大营的大后方,也是通往泰山后边的要道。后官兵围困泰山大营,刘六、刘七突围而走,只有九女镇守的山寨陷在官兵的重围之中。因此寨三面是深谷峭壁,一面只有一线通道,叫老虎崖,单人尚需侧身行走可过,官兵只是望寨叹息。这山上虽有方圆几十亩的平地,可以练兵,可以种田,但是缺水,平常都是从山下往上挑。官兵围着山寨不撤兵,想熬得九女他们粮尽水绝,困死在山上。 一天夜里,九女手拄宝剑愤力往石梁上猛地一戳,竞出了一眼井,泉水甘甜不绝。此井和捣米石臼,至今还留在九女寨中。查阅史料,刘六、刘七乃于明代起义,主要活动地区是河北、河南和湖北,没有进入山东,也没有其九妹一说。所以,此一版本完全不足信,乃今人杜撰之故事传说。      

  从马蹄峪前行是黄西河水库,1984年动工,1988年竣工,蓄水60万立方米,2005年进行了重修,供中天门及岱顶用水,解决了泰山主景区吃水难的问题。水库东南有养鹿场,由此向上沿凤凰岭步行可直达中天门。

-----------

九女寨初探:

九女寨在泰山主峰西鹿角山前山峰顶上,寨内石屋已全部倒塌,只有寨门及寨墙保存稍好。山寨东、南、西三面全部是悬崖绝壁,只有北面寨门方向有小路与外界相连,小路也是人工填造垒砌而成。寨墙全部用石垒成,建筑在悬崖前山峰顶之上,几成悬空状,异常险峻。

      根据明人查志隆撰《岱史》曰:“昔有九女避兵于此。”所以就叫九女寨,至今峰顶还存在着房基和枯井。但此山寨具体形成的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勘察考证。

      明萧协中有《九女寨》诗:“千峰攒峭接青云,虚寨曾回九女裙。不独避兵还避世,花香草绿自氛氲。”

      古籍关于九女寨记载如下:1、《魏书》:“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增崇宫殿,凿泰山之石英也”。2、《岱史》又曰:“九女寨,在岳顶西三尖山下,一峰高处,相传九女避兵于此。”3、《泰山小史》记载:“九女寨,在岳顶西。山势崔嵬,险峻特甚,而一峰最高处,传谓九女避兵于此。”4、《岱览》:“黄西河。其西,为九女寨,奇石攒簇若花跗,上有废垒,《岱史》云:昔有九女避兵于此。”5、《纪胜》云:孤峰绝涧,深藤密箐,山鬼叫啸,岩鹘骞腾。门多鹿豕豺虎踪迹,空庭落叶,废宇封尘。空庭落叶,明月清风,自作来往,鼠翻丹灶,蠹蚀秘诠。忽闻松柏谡谡,恍疑空谷足音。”6、清人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地多石英,白者如水晶,有色淡紫者莹沏五棱。”    

      九女寨的传说太多的与农民起义有关,现将历史上与泰山相关的农民起义收集如下:

      1、《庄子盗跖》篇记载柳下跖痛斥孔丘于“泰山之阳”,唐人杨倞《荀子》注中也说:“跖,泰山之盗也。”这些资料都说明当年柳下跖曾在泰山一带活动过。今天泰安县泰山附近群众的传说中,就留下了很多有关柳下跖的故事。当地人说:“泰山是柳下跖当年屯兵的地方。”泰山主峰西面的傲来峰上,有块“插旗石”,传说柳下跖在这块石头上树起过起义军的战旗。峰东有“大教场”、“小教场”,是起义军当年操练兵马的场所。泰山西南麓还有当年柳下跖的“上马石”。其东面不远,今擂鼓石路旁还有一块大“擂鼓石” (原在泰安机床维修厂内),城东南的那座英雄山,以前叫“号令山”。泰山西麓的那条大道,叫做“川道”(一名“御大道”)。当地人生动、形象地说:柳下跖当年占据泰山的时候,在“柳王洞”驻扎,当贵族、富商们经过“川道”时,其部下在“号令山”上发出信号,北面的“擂鼓石”上便有人擂战鼓向山上通报。于是,柳下跖便在大、小教场集合队伍,亲自率领下山出击,给那些剥削者以应有的惩罚。此外,泰山西麓还有个“九女寨”,传说为柳下跖造反队伍中女兵驻扎之所。尽管古籍中也有柳下跖“取人妇女”的传说,但应该认为,在柳下跖的造反大军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女奴参加。傲来峰下的松棚以西,还有起义军的跑马场。据传这里原来山谷不平,不便跑马,起义军便砍来柴草,把它垫作跑马场。后来为西汉末年在此屯兵的赤眉军所用。当官兵向赤眉军反扑时,一把火把跑马场烧掉了。至今在群众中还流传关“千日打柴一日烧”的谚语。  

       2、《岱史》云:“汉刘盆子等聚兵于上(傲徕峰)。有演武场、张旗石及柱窝、碓()之迹。”按《泰山纪事》云:“岱西南峰最陡峻处有刘盆子寨。琅琊人樊崇起兵于莒,转入泰山,后议立盆子时,兵已数十万,鼓行而西。则盆子固未尝据此,特此崇归盆子部下,名刘盆子寨耳。”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在莒聚众起兵,队伍迅速发展到万余人。义军转战于青(即青州刺史部,辖今山东德州市、齐河县以东,颊河、渤海以南,泰山、沂山及诸城,胶县、海阳以北及河北吴桥地区)、徐(即徐州刺史部,辖今山东东南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安徽东北部)一带,地皇二年(公元21年)、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与新莽军队两战获胜。在地皇三年战役中,为了交战时便于识别敌我,义军朱红涂眉,故称“赤眉军”,此战称成昌之战(在今山东东平西)。战后赤眉军西进河南,史料中未见赤眉军驻军泰山。

      3、唐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八七五年,山东、河南一带的灾民在王仙芝、黄巢的领导下举行起义。起义军奋战七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于公元八八一年一攻占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大齐政权建立不久,遭到唐军反扑,于公元八八三年被迫从长安退到泰山。黄巢壮烈牺牲在泰山不侧的狼虎峪。至今泰山尚有黄巢寨黄巢冢等遗址。

      4、刘六(名宠)、刘七(名寰)兄弟,河北文安县刘庄子村人,明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军首领。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大太监刘谨独揽朝政,集军政大权于己手。其家人梁洪,仗势欺人,横行无忌。闻刘氏兄弟得朝廷赏赐颇丰,便向刘氏兄弟勒索金银财物,刘氏兄弟严词拒绝。梁洪勒索未遂,恼羞成怒。暗向其主子刘谨诬告刘氏兄弟等是畿南强盗。刘谨偏信谗言,派遣都御使柳尚义等画影图形,调兵缉捕。刘六、刘七闻讯逃匿。官军将其家抄掠焚烧一空,并逮虏了妻孥。刘氏兄弟陷入无路可走的绝境,只好落草为“寇”。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刘六、刘七率领的一支起义军,与陆完指挥的官军交战,屡屡失利。为保存实力从河北南部,变服易马北上回文安,攻下香河、宝坻、玉田,进击武清,巡抚都御使宁杲和京畿防务都指挥王杲均被起义军打败,京师有复震再度戒严。义军在霸州与官军展开一场大战,义军死伤惨重。再复辗转南撤。5月初,义军渡淮河,意与河南义军会合,可是河南义军已经全军覆没。随走光山、确山、乘船到夏口,复登陆火烧汉口。官军指挥满弼追到,混战中刘六中流失,与其子仲淮皆落水而死。同年7月,刘七在一次激战中中箭落水死于江中。一场轰轰烈烈畿南农民大起义,至此告终。刘六、刘七家乡刘庄子位于文安县马务营村西北4.5华里,吕公务村东南3.5华里,现在旧村遗址尚存,今文安县丰各庄村刘姓即其后裔。史料上未记载刘六、刘七进入山东,更无其九妹一说。

       以上四次起义在史籍和故事传说中都与泰山有关系,其中记载盗跖与泰山,特别是九女寨最为清楚;其次是在史料和传说中都记载了赤眉军在九女寨附近傲徕峰活动过;黄巢虽兵困泰山,但很明确看出他与九女寨毫无关系;至于刘六、刘七虽今人有故事演义说其与九妹在泰山驻军,九妹守后寨,因而称九女寨等等仅仅算做杜撰故事。更有力的证据是明代撰《岱史》之人查志隆、写《九女寨》诗之人萧协中都与刘六、刘七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也都没有提及刘六、刘七,更无九妹。

       2009年1月3日,初次探访九女寨,观寨中石屋规模及倒塌残垣断壁石块、捣米石臼、吊桥轴石孔,认为此寨建筑绝非九女子力所能及。翻阅史料传说发现故事传说不足信、史料有缺憾;虽仍赞同查志隆 “昔有九女避兵于此”,但更揣测九女寨之石英。

       《魏书》:“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增崇宫殿,凿泰山之石英也”;清人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地多石英,白者如水晶,有色淡紫者莹沏五棱”。从聂剑光《泰山道里记》里可以看出,自魏晋到清代一千多年里九女寨附近一直是重要的优质石英矿。那么由此就可以推断,九女寨一带长期以来不乏有众多的开采石工;这些石匠长期在此劳作,自然也带来了很多家眷。因此,可以说这些石匠应该是寨子石屋、石臼、吊桥以及水井的建造者。取名九女寨很可能是缘于家眷住所,九女应是众女;古文中“三”、“九”为“多”之意。但也有可能是石匠及其家眷共同居住山寨,本文开篇所说“山寨东、南、西三面全部是悬崖绝壁,只有北面寨门方向有小路与外界相连,小路也是人工填造垒砌而成。寨墙全部用石垒成,建筑在悬崖前山峰顶之上,几成悬空状,异常险峻”。这里水攻无源、火攻无碍,单人过老虎崖需侧身方过,石匠们为了防止猛兽和匪盗而选择险峻山寨作为居所是理所当然的。

        明人查志隆撰《岱史》曰:“昔有九女避兵于此”,故称九女寨。很值得赞同,原因是“昔有九女避兵”反映的是人民百姓渴望生活安全、和平、安定。

       无论是本文揣测还是明人查志隆记录,九女寨都深刻反映着人们对生活安全保障的高度重视和人们对和平安定的美好憧憬。由此而言,九女寨应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人间天上。

-------------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泰山西路美景传说(九女寨初探)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走天涯分队之小尖子-傲来峰-青铜涧

1、今天的行程,先是阴天,空气湿度也很大,在小尖子处,我们远望傲来峰,雾气飘在半山,山峰岱色在雾气中更具灵气和大气,同行的清心说:雾是地上的云,云是天上的雾,很是形象。在我们到达傲来峰的时候,欣赏到了雾气给我们带来的美景——雾凇,一阵大雾吹来,飘摇的松针覆了一层白色的冰花,在风中摇曳,如朵朵白花,又似根根银针。来到傲徕峰顶,一朵云彩,伴着大雾,从山下涌上来,云从头上过,雾从指间飘,俨然进入了仙境一般,这美妙的景色,转瞬消失,在我们欣赏着青桐涧的万丈山崖时,天空突然放晴,向东望去,南天门处尽收眼底,在云朵中或隐或现,犹如天上的街市,真想如孙悟空那样翻个跟头云,到天街上耍耍!在即将离开傲来峰顶的时候,回望天空,一朵大大的白云在东南天空中漂浮,有一种荡涤心灵的洁净,让人震撼。
      2、从傲徕峰向北,远可望火焰山,近可欣赏扇子崖、壶瓶崖、以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山崖,扇子崖以南,以扇子崖为龙头,蜿蜒盘曲,似一条巨龙,拔地而出。扇子崖向北,顺山涧,宝瓶崖等,万丈山崖,鬼斧神工,如一把把犀利的战剑,似千军万马,更如一道屏障!从傲来峰顺山涧下至宝瓶崖下,此一路,一边是松满山,一边是山崖高耸,如倾塌状,又如刀削山壁,鬼斧神工。沟中处处桐满涧,想来春夏定是奇香无比。在沟中欣赏和在傲来峰顶欣赏青桐涧,别样的风景!
      3、在傲来峰、元君庙以及下山的路上,碰到了不少驴友,除了本地驴外,更有济南、淄博的驴友,两个体会,一是驴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了一种时尚的锻炼方式;二是作为一名泰山人,从这次驴行,发现了好多以前没有见过的美景,从今后,不管自己爬过多少次山,断然不敢说自己了解泰山了,泰山真的太深奥了,值得每个热爱她的人用一生、用虔诚、用对生命和自然的爱去解读!
------

大小尖子,一般是指去傲来峰的路上的两个尖顶山峰,其实小尖子不小。泰山上的尖子,除了这两个大家公认的尖子外,还有两个尖子,是当地农民所叫的东大尖子和西大尖子,东西尖子在现在蓄能电站的西边,东西尖子高度一般,路也很好走。。。

傲徕峰,又名芙蓉峰,峰高不过泰山主峰之半,有傲然不向泰山低头之势,故民有谚语“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东南,绝壁之下有月亮洞,内有月亮泉。泉水自洞顶下注,冬结冰柱,春来依然,似龙宫冰窟。其实,扇子崖就是西游记里铁扇公主的扇子,傲徕峰是傲徕国原址,还有魔王洞、狮驼岭、石猴观海等。。。远眺傲来峰:

站在峰巅上,在浩瀚飘渺中看戏般观赏着云起云落,时而云雾蒸腾蔓延天空,时而千军万马奔涌而来,千奇百态的云在苍穹中自由翻滚。扇子崖如此的渺小,舍身崖陡峭的无情,黄溪河水库在溪谷中时隐时现。。。
凛冽的风,自偏西北向东南那个吹,云一片灰,一块白涌动着。一会儿如袅袅炊烟飘荡着,徐徐散开;一会儿如棉絮向前涌动着;一会儿如洁白的羊群撒欢地奔跑;一会儿如潮涌铺天盖地自西北向南蔓延,顷刻间,灰压压缩小了天地的距离。玉皇顶在云雾中,恍如梦幻中的朝圣之地;龙角山一点点地被一层又一层的烟云遮盖,如羞涩的新娘。唯有火焰山不曾让厚重的烟雾包裹,始终展现着自由的魅力。
--------------------
新的一年心中留下了每个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电话:0538-6681447 qq:1114190807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http://photo0538.blog.163.com/  快乐驴行,驴行快乐 QQ:8716225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