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灵应宫  泰山老奶奶寿诞

(2008-04-05 00:48:51)
标签:

泰山灵应宫

泰山老奶奶寿诞

分类: 岱麓丽区【泰山区】

灵应宫,原名天仙祠,是泰山老奶奶的下庙,相传每年春节前泰山老奶奶都要下山买东西,若买到谁家的东西,谁家在这一年就会发财兴旺,老奶奶下山就住在这里。

泰山老奶奶寿诞

阴历是三月十五,正好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生日.关于泰山老奶奶的生日,有说四月十五的,不过泰安这里都是按三月十五过。在这天,香客们会会聚在泰山老奶奶的三座主庙为老奶奶祝寿祈福,三座主庙是:上庙泰山极顶的碧霞祠,中庙:红门的小泰山,下庙:山下的灵应宫。在过去,泰山老奶奶过生日可是一件大事,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周围各省的香客要在一个月前就要动身,到泰山为老奶奶祝寿,为家人祈福消灾。这些在史书上和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和描述。

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

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

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

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

 

泰山灵应宫

“泰安城外古道院,殿宇插汉何清幽”是清人沈廷芳《铜楼歌》的一句,歌中所咏古道院就是地处泰城西南一隅的灵应宫,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下庙。


  泰山灵应宫南北长约150多米,东西宽约40余米,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泰山碧霞元君上、中、下三庙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建筑群。据民国时人李东辰著《泰山祠庙纪历》所述,明正德年间(1506—1521)泰安城西南创建灵应宫,为北京咸侯宫的香火院(《泰山通鉴》)。旧称天仙祠,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由明神宗颁敕对其进行拓建形成现今南到山门、北至宫后门、东到东更道、西至西更道的规模,并赐额“灵应宫”。这件事被记载到庙内的一块碑上,曰《重修灵应宫碑记》,但遗憾的是这块碑早已不知踪影,在清人唐仲冕的《岱览》中收录有部分碑文。清代重修。民国五年(1916)遭回禄之灾,大部分建筑物及铜像焚坏,仅存有南山门、钟楼、铜阙、正殿、北斗台与禅房等。解放后此院被两家企业长期占用,正殿曾一度成为企业的仓库,殿内11尊铜像被拉到殿外受尽风雨侵蚀(图,图片摘自《百年泰山》)。1982年6月国家文物局曾拨款用于正殿的维修。时至2002年由泰安市政府投资立项对灵应宫进行了第一期复建,将南半部分院内厂房、仓库拆除,恢复鼓楼、穿堂、回廊、崇台、东、西配殿及月老台等建筑物,再现当年“前后殿庑崇丽、回廊周密”的旧观。


  灵应宫山门前临灵山大街,因道路路基较低,使山门前出现一个高台,人们必须拾级而上方可进入山门,仿佛由此将喧嚣的尘世与这清幽的古道院,划了一个清晰的分界线。山门为砖石结构,单檐卷棚歇山顶,砖檐层层叠涩而上,拱形门,两侧有联,上有额。山门内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东侧为钟楼,原为早上敲钟报时之用,就是所谓的晨钟。楼约为民国重修时所建,内原有铜钟一口,1972年移至岱庙。钟楼西有2002年复建时发掘出的明钟楼遗址。晨敲钟则暮击鼓。钟楼对面为仿明式鼓楼,是根据原址发掘现象复建的,砖木结构,比钟楼体量略大,为方形五脊歇山顶,大出檐,亦分上下两层,木质地板。依照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左右应以轴线为中,相互对称的,而在这里,却出现了不对称,这是复建者的一次匠心独运,恰好将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示给了参观者。


  穿堂,是一进院落的结束,是二进院落的开始,由此进入了第二组空间之中,古籍中所述“殿庑崇丽、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之地便倏地向参观者展开。原先崇台之上设有铜亭一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于岱顶碧霞祠,后于崇祯十六年(1643)前后被移至泰城遥参亭,至顺治五年(1648),铜亭又被移至灵应宫内。铜亭的精美引发了许多人的感慨,沈廷芳《铜楼歌》中咏道:“楼高丈余广袤称,轩窗栏楯工雕锼”、“是皆橿谷铜所铸,致与古六氏侔”、“腾光耀采射烈日,观者莫敢张两眸”。这铜亭的构件及神像均为铜铸镏金的,故而又被称为“金阙”。为重檐九脊歇山顶,此亭原四面装的隔扇,并能移动开关,原有四壁和天花板等,内祀碧霞元君铜像。据传说,神像、四壁、天花板等,均被侵略者盗走。建国后,为更好地保存这一古物,在灵应宫内放置了320多年的铜亭于1972年被移至岱庙。
  由崇台向后,即为主体建筑正殿。正殿建于方形石台之上,五脊硬山顶,上覆灰陶瓦,绿琉璃瓦剪边。五架梁八檩前廊式,面阔五间。内祀碧霞元君等像,清咸丰年间曾将天书观“九莲菩萨”、“智上菩萨”铜像移于殿内,民国五年的火灾毁殿,铜像多有熔毁。后“九莲菩萨”与“智上菩萨”铜像被分别置于斗母宫与红门宫。


   而今的灵应宫已撇去旧日的破败不堪,恢复了青春的容颜,成为泰城人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灵应宫铜像甚伟铸自有明① 缪润级 百炼休夸不坏身,金装头面已非真②。 羽流艳说登仙事,白日飞升有几人③?

【说明】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载《岱粹抄存》。诗从铜像被毁坏的事实,说明神是不可信的。作者生于清末民初,已具有一定的反迷信思想,亦属可贵。

【注释】

①灵应宫铜像:灵应宫,在黄里山东,为元君下庙。据《泰安县志》载:灵应宫“明万历中敕建,规模宏敞,前后殿各五楹。前殿于民国五年毁于火,融化铜像二尊。现有元君铜像及由天书观移来九莲、智上两菩萨铜像,并铜站像八尊”。解放后,庙基大部分被占用,铜像亦他移。

②百炼两句:育经过百炼的铜像,不要夸耀身体不会毁坏;金装的头面,已不是原来的真迹了。

③羽流两句:羽流,指道士。艳说,赞美的称谓。言道士们艳说人能成仙,可是大白天里有几个升天成仙的人呢

 

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

在山东有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如果你问他泰山在哪里,他也许不会知道;如果问他老奶奶山在哪里,那他就一定会知道了,而且他还会说那是他每年都要去的。泰山在当地又称老奶奶山,这位老奶奶就是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清人韩锡胙《元君记》载,秦始皇嬴政来泰山封禅,在岱顶发现一尊石雕女像,遂称其为神州姥姥,进行祭奠。宋真宗赵恒封禅时,疏浚山顶泉池,挖出一尊石雕女像,诏令更为玉石像,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岱顶建昭真祠(今碧霞祠址)祀之。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民间对碧霞元君的崇拜始于宋,盛于明清。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立《东岳碧霞宫碑》:“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数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施舍金钱币亦数十万。”

 

  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看看泰山老奶奶的房间

在泰山的后山,有一个风水宝地,这里就是后石坞,是传说中泰山老奶奶修行得道、的地方,也是她的坟墓所在的地方,一般是看不到的,因为今年的5月1日正好是泰山老奶奶阴历的生日,所以在后山的元君庙里,所有的大殿都开放了。我们在5月3日来这里拜见了老奶奶!!这里是满山的连翘,开的黄花,煞是好看,这里有泰山里特有的松树,有用于科研的泰山松园。

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泰山灵应宫 <wbr> <wbr>泰山老奶奶寿诞

 

徂徕山—泰山老奶奶的老家 

碧霞元君,因为她有求必应、乐善好施,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泰山老奶奶”。
  碧霞元君传说为石敢当之三女。石敢当住在徂徕山。他一辈子为人正直,家里很贫穷,靠种地过日子。家里虽贫穷,但很讲义气,常帮乡亲做点好事,很有威信。他一辈子没生儿,只生了三个姑娘,大姑娘、二姑娘出嫁了,家里还剩了个三姑娘。这个姑娘从小勤快,心地善良。两个姐姐出嫁以后,家里日子难过,为了帮父母过日子,三姑娘整天到徂徕山里砍点柴到山阳集上卖,好买粮吃。有一天,她正在山里砍柴,遇上暴风,昏天黑地,雨下得很急,她在山里也找不到避雨的地方,雨下的时间很长了,一直下到黑天。三姑娘在山里迷了路,出不来了,她很着急,越急越找不到路,正在她为难的时候,发现远处有一个灯火,她就朝灯火走去。走近一看,见是从山洞里出来的亮光。三姑娘虽然害怕,为了避雨,为了找个藏身之处,还是壮了壮胆子,向山洞走去。走进山洞一看,是个老嬷嬷围着一堆火在烤火。三姑娘一看是个老嬷嬷心里就很高兴了,上去给老嬷嬷跪下,说到山中来砍柴,遇到风雨了,迷了路了,求老嬷嬷收留她,住一晚上。老嬷嬷也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件事,留三姑娘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早晨,三姑娘砍了柴就回家了。从这以后,每逢三姑娘到山里砍柴,必定要到这山洞里来看看这个老嬷嬷,有时砍点柴禾给她,有时上山沟里给老嬷嬷提点水啊,打扫打扫山洞啊,就这样,有几年的时间,她和老嬷嬷的感情越来越深。
  有一天,老嬷嬷对三姑娘说:
  “你不是个凡人,是个仙女下凡,造化大,你在徂徕山住不了呢,徂徕山已让你压得落下去三尺了。”
  现在徂徕山的山势和泰山不一样,是平顶,最高峰叫太平顶。为什么峰顶没尖,是平顶呢?就是让三姑娘压平的。
  老嬷嬷就和她说:
  “你不能在徂徕山呆了,你走吧!”
  三姑娘说:“我走,可上哪里去?家里有父母。”
  “从这里,往西北走,约走五十里路,那里还有个大山,叫泰山。你到泰山去住吧!泰山现在还没个当家人,你去吧!去了以后,在某天,那里会有各路神仙去集会,选泰山主。去了以后,在半山腰的某个地方,有棵大松树,你在树底下挖上三尺以后,你会发现一个木鱼子,拿出来,搁一边。再往下挖,再挖三尺,然后把你穿的绣花鞋脱下一只埋下去,再埋上木鱼子,这样就行了。等封泰山主的时候,你再到场。”
  三姑娘听了以后,就找到了这棵树,挖了三尺,真挖出了个木鱼子,她就把这木鱼子搁在了一边,又挖了三尺把她的绣鞋埋上了。
  到了老嬷嬷说的这一天,玉皇大帝召集各路神仙,南海龙王啊什么的,都到泰山集会。集会的目的,就是说天下各个名山都有了山主了,泰山还没有,看看谁坐泰山合适。照各路神仙的意思,还得按老规矩,谁到泰山来得早,谁就是当然的泰山神。玉皇大帝采纳了这个意见。就问:
  “到底谁到泰山来得早啊?”
  这时,柴王站出来了,说:
  “我来得最早,我应该当泰山主。”
  玉皇大帝问:
  “你来泰山早,你有什么凭据?”
  “我在大松树底下埋着念经用的木鱼子呢,不信可以去看看。”
  这样,众神仙一听,有凭据啊,看看去吧!有没有这个凭据。正在这时候,三姑娘也走出来了,说:
  “我来得最早!”“你来得最早有什么凭据呢?”
  “我是在一棵树底下埋了绣花鞋。”
  众神仙一听,有了分歧了,各有各的理,那就去看看吧!
  到树下挖,挖地三尺以后,挖出个木鱼子,说明柴王来得早。这时,三姑娘不干,还叫往下挖,一挖挖出一只绣花鞋,这就断定是三姑娘来得早,因为她的鞋是在底下。
  这样泰山当家人得由三姑娘来当。就封三姑娘是泰山君主,封号是“碧霞元君”。
  对此柴王很有气,一气之下,就把山顶上所有的松树都拔了去了。拔了以后,他用一个挑子,一头一捆,挑走,为的是晒死三姑娘。柴王拔完了树,挑着往下走,走到南天门,觉着越挑越累得慌,自己寻思寻思:
  “这事办得有点太‘朝巴’③了;树,我已经给她拔了,我还挑走干什么?有什么用?不能办这种傻事。”
  所以,走到南天门这里,就把挑子放下来。
  “叫它滚下去算了!”
  他使脚把前边这一捆蹬下去。蹬到前边山坡上,就是现在对松山的一片松,长得挺旺,这是柴王挑的前一捆松。后边的一捆,蹬到现在后石坞那里,也长了一片很好的松林。
  这样山顶上就没有松树了。三姑娘很苦闷,常常落泪,想家,所以现在山顶上有些小树叫“哭泣树”,就是三姑娘的眼泪变的。
她做了泰山的碧霞元君以后,常常苦恼。那个老嬷嬷,实际上是观音菩萨,来超度她。每当夏天,泰山顶上总是有很多云遮着,就是观音让云给三姑娘遮遮太阳哩!

【泰山灵应宫】

http://www.tsdj.org/edit/UploadFile/200710312547402.jpg 泰山老奶奶寿诞" TITLE="泰山灵应宫  泰山老奶奶寿诞" />

碧霞元君下庙——泰山灵应宫

泰山灵应宫道观,位于泰安市区蒿里山东麓、灵山大街西段,系碧霞元君(泰山圣母)之下庙。始建年代无考,原名“天仙祠”,明万历三十九年(1601年)奉敕拓建,赐额“灵应宫”。明、清、民国期间多次重修,现为道教活动场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应宫在清代拓建时形成较大规模,“前后殿庑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东有御座为皇帝的行宫,西有西道院为道士的生活区,其范围东至东更道,西至西更道,南至灵山大街,北至宫后门前街,是碧霞元君上、中、下三庙中最为宏大的一组古建筑群。其建筑格局采用了沿轴线布局的传统手法,主要建筑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穿堂、崇台、元君大殿、后大殿和宫后门,前后共五进院落。灵应宫1916年毁于火灾,仅存山门、钟楼及元君殿等建筑。
为有效保护这一文化遗迹,恢复其历史风貌,2002年,泰安市人民政府投巨资实施了维修工程。2006年11月交由泰安市道教协会管理使用,作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现对外开放的灵应宫,系明、清时期庙宇的前半部分,其全面恢复工程尚在进行中。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修复,建筑为单间方形两层卷棚硬山顶形式。楼东西两面各设一门,内原有泰山碧霞祠“大铜钟”,现存岱庙。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早已圮。现建筑于2002年,在原地基遗址上,按明代风格予以复建。其建筑形式为单间方形无脊歇山顶。于民国期间修复的钟楼相对照,可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差异。
 穿 
始建年代无考,面阔三间,悬山顶,是中轴线上可作为过道的厅堂。穿堂南门悬乾隆御匾“灵应宫”,原祀哼、哈二将,是进入灵应宫第二进院落的主要通道,现有建筑为2002年在原址上按明代风格复建,并使用了遗址出土的所有石构件。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台上置明朝末年由岱顶碧霞祠迁移来的铜亭,志书载“上为金阙,俗名铜楼,栋宇栏楯以及像设皆范铜镀金为之”,登此台,可祭拜碧霞元君等诸神,又可俯览院内风物,是古代泰安城的著名景点。后因庙废,1972年将铜亭移入岱庙保护。现有建筑为2002年按清代风格在原址上复建。
 眼光殿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面阔五间,内祀眼光圣母,俗称“眼光奶奶”、“眼光娘娘”。眼光圣母被认为是医治眼疾的神祗。现有建筑在原遗址上按明代建筑风格复建。
 送子殿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面阔五间,内祀送生圣母,俗称“送生娘娘”、“送子娘娘”。是职司生育及保佑儿童的神祗。现有建筑在原遗址上按明代建筑风格复建。
 君殿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现有建筑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修复的。大殿坐落在方形高台之上,无脊硬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现为灵应宫的主要建筑之一。大殿内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眼光奶奶及送生娘娘三尊神像,同被认为是庇佑众生、赐寿、赐福有求必应的女神。
 北斗殿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现有建筑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修复,基本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格。坐落在方形高台之上,面阔三间,无脊硬山顶,内祀北斗真君,是一位司命之神,并有“北斗主生,南斗主死”之说,颇受民间敬畏。殿下高台中间有门洞可达第四进院落。
 月老殿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后圮。现有建筑是在原址参照北斗殿的形制复建。殿坐落在方形高台之上,面阔三间,无脊硬山顶,内祀月下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祗,传说其袋中藏有“赤绳”,暗系在男女双方脚上,能使他们成为夫妻。殿下高台中间有门洞可达第四进院落。
 
=======================================================================================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比较传统的说法是,碧霞元君乃是泰山神(黄飞虎)的妹妹,也就是纣王的黄皇后。黄飞虎被姜子牙封为泰山神后,黄皇后跟随至此。
 
  相传当年碧霞元君为了独占泰山,用各种方法,战胜了柴王爷等很多对手,终于成了一山之主。虽如此,碧霞元君仍贪得无厌。她依仗自己父亲玉皇大帝的权势,不断将管辖范围向四周扩张。这样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愤慨,大家纷纷到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状。
  一天,姜子牙带着《封神榜》来到泰山,给碧霞元君划定管辖范围:从泰山极顶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当场就和姜子牙争吵起来。
  姜子牙不气不火,好言劝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们可以再作商量嘛!"
  "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问。
  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说:"你可以找件东西来,往山下扔,东西落到哪里,你就管到哪里,你看行不行?"
  碧霞元君心想,就凭我的本领和力气,扔个百儿八十里是没问题的!便答应说:"好,就这样办!不过,咱可要说话算数,谁也不许反嘴呀!"
  "一言为定,绝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经,十分认真地说。
  这时,碧霞元君弓腰拣起碗口大的石块,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拦住,说:
  "慢!石头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别家神仙不承认也不好办啊!依我看,还是扔件别人都没有的东西最好。"
  碧霞元君也觉得这话有理,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喃喃自语道:"这可叫我扔什么东西好呢?"
  姜子牙慢吞吞地启示道:"依我看,你穿的这绣花鞋别人都没有。你将它扔出去,既好寻找,别人也不敢不认帐!"
  碧霞元君听了,心想:对,我把一只绣鞋扔下山,一只拿在手中,谁敢不认帐?!于是便脱下一只绣鞋,用上全身气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绣鞋以后,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齐在山脚下,找到了那只绣鞋。只见那只绣花鞋跟朝上、头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门。他们一算里程,从这地方到极顶,只不过二十来里。这时,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计,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认了。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坊门,取名岱宗坊,成了登泰山的起点。泰山脚下,凡是从泰安北关登山的人,都必须以这里为起点向上攀登。 
--------------
阴历的3月15日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泰安人不会不知道吧?
泰山老奶奶的官名叫碧霞元君,人们有时也称呼她泰山奶奶或泰山娘娘。民间对泰山老奶奶的崇拜可以追溯很远,根据北宋辛酉年的一块《东岳元君香火社碑》拓片推测,北宋时就有香社到泰山朝拜碧霞元君。不过在泰山老奶奶统领泰山之巅以前,泰山原本是一个男人与男性神灵的天下。
泰山在周代就成为周天子祭祀的大山之一。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家学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中土、木、金、火、水化为“五德”,做为统治者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依据。五行相次转移,相克相生,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历史上帝王政权的交替就是五行相克相生,五德依次流转的结果。阴阳五行学说形成后,出现了“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的观念,泰山位居东方,自然被纳入了阴阳五行学说之中,成为万物初始的地方。而“五德终始说”又与古已有之的对泰山的崇拜相结合,发展成为改制应天的“
封禅”说。
封禅大典是古代帝王对泰山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根据阴阳五行学的观点,帝王易代是由于五行转移了,新王受天命统领天下,需要告祭上天。于是,帝王们在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礼地,以此来确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定天下为一尊,自以为是水德天下。即位后第三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便封禅泰山,立石颂德,成为中国
历史上第一位按五德之运改制而封禅的帝王。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泰山举行了第一次封禅大典,他一生共封禅了六次。自秦汉以来,诸朝均有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的帝王亲临泰山举行浩大的封禅大典。明清两代虽然不称封禅,但帝王或亲自拜祭,或遣官员代祭,对泰山的礼遇始终不衰。
--------------
泰山在封禅的仪式里扮演一个祭祀场所的角色,而它自身的神灵化则与人们的鬼神观念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先民相信鬼神的存在,神灵升入天堂,鬼魂归入地下,他们都具有给人带来祸福的能力。至于鬼魂具体的归处,开始并不明确。从战国至两汉,泰山神逐渐被塑造成冥界的主宰,泰山成为众鬼的归宿。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的注释中,讲了这样一个关于泰山神的故事:泰山人胡母班在泰山遇到一位绛衣使者,称泰山府君要召见他,使者命胡母班闭上眼睛。一会儿的功夫,胡母班来到一座府第,见到了泰山府君。泰山府君托胡母班捎信给自己的女婿河伯。胡母班按照吩咐,送完了书信,在回家的路上扣树求见泰山府君时,看见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正戴着枷锁做苦力。胡母班向府君求情,给父亲乞得了一个社公的差事。胡母班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儿孙都死了,于是又到泰山府君那里追问原因。府君将胡母班的父亲召来询问缘由,胡父说:“我实在想念孙儿们,所以把他们都召到地府来了。”在胡母班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泰山神是冥界众鬼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之事。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对泰山神不断加封,使泰山神的地位一升再升,终于确立了东岳大帝在泰山山顶独尊的身份,成为神界的帝王。
当东岳大帝统领泰山之巅的时候,泰山老奶奶还只是泰山神仙体系里的一个“小字辈”。关于泰山女神的传说由来已久,西王母、九天玄女等神仙人物都曾被安置在泰山。这些女神通常司职生育。中国古代的妇女要祈求的事情固然很多,但在一个重生的社会环境里,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儿育女”,民间因此生发出众多的送子娘娘、子孙娘娘。在娘娘的队伍里,泰山老奶奶这个小神因为产生在与生育观念密切的泰山(先秦时泰山象征万物之始),逐渐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崇拜,民众将各种关于生育的神话传说集中到泰山老奶奶的身上,最终将其塑造成古代妇女信仰的主要偶像。
尽管是拥有超自然力的神灵,人们仍然为泰山老奶奶安排了10多个不同版本的“前世”传奇。拨开这些故事曲折离奇的外表,我们发现它们主要有两个不同的母题:民女得道和仙女下凡。
据《岱史》记载: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有一个叫石守道的善士,他的妻子金氏生了一个女儿名叫玉叶。玉叶相貌端庄、聪明伶俐,从小喜欢道学,曾参拜过女神西王母。玉叶14岁时受到女神的点化,想入山学道,得到曹道长的指点,到泰山黄花洞修炼,后来羽化成仙,成为泰山的女神。
同样是民女得道升天,民间流传的老奶奶的身世故事更加丰满、动人。传说在很久以前,泰山南面的徂徕山有一个为人正直的农民,他叫石敢当。石敢当一家很穷,靠种地度日。石敢当有三个女儿,大姑娘和二姑娘都出嫁了,只有三姑娘在家里。三姑娘从小勤劳,心地善良,为了帮父母过日子,她每天都上徂徕山砍柴,然后到集市上去卖。有一天,三姑娘正在山里砍柴,遇上风雨迷了路,遇到一位老婆婆,就在她的山洞里住了一夜。从此以后,每次上山砍柴,三姑娘都要去看望这位老婆婆。有一次,老婆婆对三姑娘说:“你去泰山吧,那里还没有个当家人,你去吧”,并教给她当泰山主人的办法。后来与众神仙争夺山主时,三姑娘用老婆婆交给她的方法取得了胜利。这样,三姑娘成了泰山的当家人,被封为“碧霞元君”。
凡女得道的说法在中国民间神仙体系里很常见。平民百姓也可以升入仙界,不受自然和社会的约束,逍遥自在,造福于民,体现了一种平民意识。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黎民百姓对现实生活积极抗争,寻求精神补偿和力量的努力。泰山老奶奶代表了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的欲望,广为平民百姓拥戴。
对泰山老奶奶身世的另一种安排充满了贵族的气息。有人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道藏》有一部《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经文说碧霞元君是位天仙,她受了玉皇大帝的指派,统领泰山仙界的神兵,监查人间的善恶;还有人说,碧霞元君是玉皇的妹妹,身份又被抬高了一级。
将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用父女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可能是为了给两神同主一山制造一个合理的借口,并且借助东岳大帝的官方身份抬升碧霞元君这个平民化神灵的地位。当民间对碧霞元君的崇拜高涨到超越东岳大帝的信仰时,碧霞元君是玉皇之妹的说法应运而生。“血缘”的高贵为碧霞元君制造了一个名正言顺地在泰山神系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最高地位的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