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2008-03-21 12:45:17)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情感梦想

千姿百态泰山松

旅游

五大夫松

泰山迎客松

分类: 泰山文化传说故事
山东泰山多古树名木。在上万株的古树名木中,千姿百态的泰山松独以其挺拔苍劲的雄姿,
迎风傲雪的精神,悠久深邃的文化积淀,成为泰山风景名胜中的独特亮点,也因此在京剧
《沙家浜》中,就有了一句气冲霄汉的台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
----------------
活文物:泰山古树名木(江山胜迹)

  泰山古树名树繁多,自古即“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这些古树中尤以古朴苍劲的松柏构成了泰山奇特的风貌,使人产生美感,被人传诵、敬仰。
  泰山不仅有融入历史文化灵魂的“秦松挺秀”、“汉柏凌寒”、“六朝遗植”、“唐槐”等千年古树,更有姿态各异的古油松林,构成了“对松最绝奇”的景观。众多的古树名木,或傍倚峭壁,或伫立幽处,或点缀在寺庙四周,衬托着岱庙的古朴与森严。参差错落的古树名木扩展了空间,浓缩了时间,折射了历史,成为泰山特有的景观。
  后石坞是泰山的奥区,万松罗列,松涛阵阵。“石坞松海”为泰山十大自然景观之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姊妹松”(见左下图)是后石坞的一颗明珠,两棵古松虬枝腾空,枝叶迎风婆娑,似一对姊妹相依相从。“天烛松”则镶嵌在拔地而起、直插云天的天烛峰之巅,它云来飞舞,风来摇曳,呈现出“造化钟神秀”的绝妙意趣。
  人们通过长期的审美活动赋予泰山古树名木以某种特有的品格,使这些阅世数千载的古树名木融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松为人君”、“槐之言怀也”的美誉,到“一品大夫”、“摩顶松”、“五大夫松”、“赤眉斧痕”等古树名木与泰山寺庙的建筑史、宗教文化史配合默契,动静结合,使人文的“古”与自然的“古”和谐地融为一体。
  古树名木是泰山悠久历史的“见证”,是考古学可靠的参照物。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说:“泰山庙中,柏树夹两阶,大士十围,盖汉武帝所植也。”今岱庙尚存6株。在汉柏院内,有清代乾隆皇帝亲绘的《御制汉柏图赞》,刻碑立于树旁,并有“汉柏曾经手自图,郁葱映照翠荫扶”的诗句。另外,泰山上还有着众多的唐槐,据传是唐高宗、玄宗两代皇帝登封泰山时,于沿途栽植为名山增色,以增皇
威。随着宗教的发展,寺庙宫观建立,古树名木大量存活于寺庙周围,成为研究泰山宗教文化的重要史料之一。
  从大量有关记载泰山古树名木的古籍、碑刻上,还可以看到泰山的植被变迁史及林业史。汉武帝刘彻,曾8次登封泰山,植柏树千株,首开泰山植树之先河。泰山景区内较大面积的植树,是清嘉庆年间所植,前后共植柏树22054株,其范围从岱宗坊沿盘路直至南天门下之升仙坊和独秀峰。
  泰山有许多古树名木独立成景,引人入胜。如普照寺内的“古松筛月”,“壶天阁”下1000多米长的“柏洞”。南天门下第一佳景“对松山”,大片的古松层层叠叠,气象非凡,真是“两壁苍松若乾坤之对峙,千岩飞雨响万壑之云涛”。“望人松”傲然屹立,犹如一巨人,倾身探臂,向中外游人热情招手,它作为泰山的三大标志之一,早已成了画家笔下的水墨丹青。
  泰山古树名木不愧为稀世国宝,活的文物。泰山有23株古树名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泰山奇观:千姿百态泰山松
山东泰山多古树名木。在上万株的古树名木中,千姿百态的泰山松独以其挺拔苍劲的雄姿,迎风傲雪的精神,悠久深邃的文化积淀,成为泰山风景名胜中的独特亮点,也因此在京剧《沙家浜》中,就有了一句气冲霄汉的台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

泰山中路云步桥上有大名鼎鼎的五大夫松。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突遇急风暴雨,于是慌忙躲到大树下避雨。因念此树护驾有功,始皇帝就封之为“五大夫”。“五大夫”本是秦代官阶中的九品,但是唐人却误以为是五个大夫,这样为始皇遮风避雨的大树也就成了五株松树。风雨沧桑,秦时“五大夫”早已无存。至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钦差丁皂保奉敕补栽,现在也已是五存其二。但“五大夫”的封号却因袭不变。

五大夫松西侧的望人松是泰山的标志性景观,树龄在500年以上,树高7.4米,葱茂的树冠下,孤枝下拂,犹如巨人倾身展臂,向来往游人探望、招手,故名“望人松”。

泰山山麓的普照寺为六朝古寺,摩松楼前的古松为六朝古松,距今已逾1500年。松下西北角,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诉苍穹。四山有时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长愿颂东风。”松西为筛月亭,取“长松筛月”之意。每至月朗星稀之夜,亭下静坐,看月影斑驳,山鸟啼鸣,不知今夕是何年。

六朝松西侧菊林院中有一株“一品大夫松”,高仅3米,但冠大如棚。该松原称“师弟松”,相传为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所栽。他常以松为伴,习文诵经,对松树感情有加,遂写一诗偈:“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清光绪年间一仕人至此,将师弟松改题名为“一品大夫”。

泰山山阴的玉泉寺大雄宝殿后山坡上,有棵“一亩松”。一亩松,因树冠遮幅逾亩而得名。树身凹凸起伏,树瘤累累,树冠匍匐横展,飘逸豪放,宛若一把遮天蔽日的巨伞。一亩松树龄已过800年。

后石坞地处泰山玉皇顶正北,有“古松园”之称。这里奇峰插天,古松漫山遍野。有的侧身悬崖,有的屈居深壑,有的横空欲飞,有的直刺云天,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铁干虬枝,成为一个古松的海洋。后石坞还有姊妹松、卧龙松、卧虎松、探海松、烛焰松……千姿百态,每一棵都是奇崛的风景。雨中,古松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如水墨画卷;雪中,古松冰清玉洁,尽显妩媚姿色;风中,古松涛声阵阵,令人俗念浑忘。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泰山古树名木(2)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视频)解说词34

一亩松.....
 
==================================================================================

三十六集电视系列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解说词

《泰山》之三十三 泰山古树名木(一)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泰山列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从此,泰山也就成了全世界宝贵的文化与自然财富。
翻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清单,泰山上的二十三株古树名木榜上有名,成为泰山自然景观的一大亮点,被称为泰山悠久文明史的活档案。
历史上泰山的原始植被非常茂盛,据《史记》记载:“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悠悠岁月,沧海桑田,泰山饱经了千万年的风霜后,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汉柏凌寒”、“秦松挺秀”、“唐槐抱子”、“青檀千岁”、“六朝遗植”、“对松绝奇”等古树景观,成为泰山的珍贵自然资源。
岱庙,号称“东岳神府”,它既是历史文物荟萃的博物馆,又是古树名木生长的风水宝地。岱庙特殊的地质环境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使得300年以上的200多株古树名木在这里繁衍生长。
汉柏,在岱庙中共有六株,其中五株为侧柏,一株为桧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记载:“泰山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围,盖汉武所植也。”由此可见,汉柏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高龄了。
从公元前110年起,汉武帝曾经八次来泰山封禅,在泰山上下先后种植了一千余株柏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泰山上植树的皇帝,从此泰山翻开了人工植树的辉煌一页。
六株汉柏中,“汉柏凌寒”的树形最显风骨,它高11、5米,树围3、4米,冠幅10、2米,虽然它的西干曾经被大火烧过,但是仍然仅靠树皮上一条32厘米宽的生命线活了下来。清代乾隆皇帝看后为之感慨万分,下令在树的一旁立起了亲笔描绘的《御制汉柏图赞》碑,称赞道:“既成图画复吟诗,汉柏精神那尽之。”
这棵汉柏叫“赤眉斧痕”,名字的来历取自晋代的《从征记》:“赤眉尝砍一树,见血而止,斧痕犹存。”当年赤眉军集结泰山时,为了发泄对西汉王朝的痛恨,便举斧砍树,树没砍断,斧痕却成为记录这段历史的见证。(侧柏)
“古柏老桧”是汉柏中唯一的桧柏,它与一棵侧柏同栽一起,树高3、2米,树围4、9米,虽然历经沧桑,仍然枝繁叶茂,年年开花结籽。(桧柏)
“挂印封侯”讲的是三国名将关公的故事:关公被俘后,曹操用加封侯爵来收买他,关公重义气,拒封侯,将侯王大印挂在树上,毅然离去。(侧柏)
在岱庙西院中央的这棵古槐,树根部直径1、94米,为唐代遗植,被称为“唐槐”。在唐代,国槐树是一种给皇帝进贡的珍贵树种,唐代的帝王来泰山封禅,所到之处都要种上槐树,以示皇威。(国槐)
明代“大可数抱,枝干荫阶亩许,蔚为壮观”的唐槐,到了兵荒马乱的民国年间,曾经多次遭到摧残,枯萎而死,但枯死的树干又长出了一棵小槐树,取名叫“槐中抱子”。看到现在长成大树的子树景观,清代大学士张鹏翮诗句浮现在我们眼前:
潇洒名山日正长,烟霞为侣足徜徉。谁能欹枕清风夜,一任槐花满地香。
泰山上最大的紫花玉兰在岱庙的配天门前。紫花玉兰,通称木兰,是玉兰的变种树,树龄80多年,树高5米。春天来临,紫红色的花朵俏立枝头,给初春的岱庙平添了一份俏丽。
紫藤,落叶大藤木,因花为紫色而命名。泰山上,百年以上的紫藤树有八棵。红门宫外孔子登临处石坊边的紫藤树,树径20厘米,树龄已有200多年,树形如苍龙飞舞,盘绕在石坊之上,给生硬的石坊增添了生机。
王母池院里的簇生狗牙腊梅,高6、5米,树龄300多年,是泰山上树龄最老的腊梅树,每当寒冬腊月,花朵怒放,开满枝头,王母池的周围都能闻到腊梅散发出来的袭人清香。
 “六朝遗植”指的是普照寺筛月亭旁的六朝松。六朝松为油松,相传为六朝时种植,距今有1500多年了,松树高11、5米,主干粗壮,枝叶繁茂,疏密相间,状如华盖的树冠,像一张绿网罩在天空,每当晴空月夜,满地银光闪闪,在筛月亭的衬托下,一幅充满诗意的“古松筛月”图呈现在面前。1961年郭沫若先生到此游览后赋诗一首:“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诉苍穹。四山有时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长愿颂东风。”
斗母宫庙里的南蛇藤,身长14米,树基直径15厘米,躯干苍劲盘旋,似蛟龙出海,是南蛇藤中较为少见的奇树。
卧龙槐在斗母宫西门的盘道旁,据考证,为明代嘉靖年间种植,树龄已经有300多年。卧龙槐树形奇特,双树相距8米,下部连为一体,如卧龙翘首,很多游客到此都要驻足细细品味一番,据专家介绍,卧龙槐曾经遭雷击倾倒,树上的一条枝干着地后生根,经过百年的生长形成了“卧龙”奇观。
 
《泰山》之三十四  泰山古树名木(二)
 
自从汉武帝首开了泰山人工植树的先河之后,泰山的植树活动历代不绝,现在依然保留下来的大面积古树林就有“柏洞”、“对松山”、“后石坞”等风景区。
“柏洞”形成于清代,现有古柏342棵。清嘉庆元年(1796年)泰安知府金綮在泰山盘道两旁植柏树千株,清代嘉庆二年(1797年)山东布政使康通基植柏树万株,当时,泰山的盘道两旁布满了柏树,成为泰山用侧柏作行道树的先例。
位于壶天阁下面的“四槐树”,相传是唐代鲁国公程咬金重修泰山盘路时种下的,其中最高的一棵有24米,树围4米,古雅壮观,1987年7月泰山连降小雨,古树的枯朽部分全部浸透,以致折倒在盘路上,专家从折倒的树干上测算证实,此树确实为唐代种植。老树虽然倒了,小树又从老树的根际部分自然生长出来。四棵槐树倒了三棵,剩下的一棵也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壶天阁被誉为“神仙胜境”,许许多多的进香者都想在此求得神仙大慈大悲的保佑,壶天阁门洞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壶天生悲”古树奇观,非常巧妙的点化出了壶天阁的意境。
银杏,又名白果和公孙树,是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有着近3亿年生活史。银杏,树形高大,叶子秀雅,树龄高寿,是一种园林绿化的理想树种。泰山上树围直径1米以上银杏树就有31株,最大的一株在玉泉寺大雄宝殿的前面,树高40米,树围7、4米,树龄已有1300多年,清代光绪年间《重修谷山玉泉寺碑》这样记载:“有银杏三株,簇生,每大二十余围,诚旷世所罕见,闻而慕之。”深秋时节,枝干粗壮,树叶繁茂的银杏树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金黄色的树叶闪光耀目,与雄伟的古建筑相映生辉。
在泰山上众多的古松中,冠幅最大的要数“一亩松”了。一亩松树高12、5米,树围3米,树龄800多年,冠幅897、8平方米,折合1、3亩,因此取名一亩松。
板栗,是泰山上栽培利用最早的果树,金代《谷山玉泉寺》碑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涧隈山胁间,植栗树千株,迨充岁月用。”碑文记录了僧人善宁、法朗、崇公等人为了修复寺庙,辛勤劳作,在寺庙周围种植了千株栗树功绩。在玉泉寺南面的山谷中,这棵栗树已有800多年的树龄。
“青檀千岁”在灵岩寺的南院,因双株并列又名“鸳鸯檀”,相传树龄在千年以上,是灵岩寺的一大景观,北面的一株树高7、5米,树围1、84米,南面一株树高6、5米,树围2、2米。青檀,又名翼朴、云檀,我国的特有植物,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云步桥上面的“秦松挺秀”著名景观指的是五大夫松,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封泰山,在此遇雨,避雨大松树下,因松树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在秦代,官爵共有十二级,“五大夫”是第九级,“五大夫松”并不是五棵松树,而是官爵级别。明代万历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602年,泰山山洪瀑发,五大夫松被大水冲走,我们今天看到的两株“五大夫松”,是清代雍正八年钦差丁皂保奉皇帝之命重修泰山时补栽的,树龄已有260多年。
两株松树相距9米,南北并列,南面的一棵树高5、5米,树围1、5米,北面树高6、5米,树围1、53米。五大夫松虬枝蟠蜿,苍劲挺拔,被列为泰安的八景之一,明代泰安知州戴经赞颂道:
野鹤孤云自往还,空名千载列朝班。奋髯特立云霄远,偃盖长留岁月闲。
岱岳托根真峻地,赢秦承命却惭颜。四时秀色何曾该,桃李春风未许攀。
“望人松”位于五大夫松上面的拦住山东侧,树高7、4米,树围2、35米,主干向东南倾斜,在距根际3、3米高的位置斜长出一条孤枝,如巨人伸臂招望游客。望人松以其独特的身姿,赢得了中外游客的赞赏,成为泰山的重要标志之一。
“两壁苍松若乾坤之对峙,千岩飞雨响万壑之云涛”,“郁葱葱,青濛濛,千株万株插芙蓉”,“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赞美对松山的。对松山是南天门风景区的第一佳境,它就像泰山主峰的两座山门对峙而立,两面山峰上的一千多株古松千姿百态,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神奇的自然造化使这里成为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后石坞是泰山的幽奥境区,这里万松罗列,松涛阵阵,穿行松林之中,你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古松。
 “姊妹松”位于后石坞九龙岗对面的山脊上,两株300多年树龄的古松南北并肩而立,楚楚动人的身姿形如姊妹。南面树高6米,树围1、52米,北面树高5、5米,树围1、9米,两树相依,挺拔而立,凛然不屈。姊妹松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故事:很久以前,泰山山后有个姓马的恶霸,看中了一对美貌动人的民女,想霸为己有,姐妹俩誓死不从,跳下山崖自杀身亡。后来在她们跳下去的地方并排长出了两棵松树,人们便给它们取名叫“姊妹松”。
卧虎松在元君庙的南侧,树干身躯巨大,枝干似龙角虎爪,斜卧的树形如猛虎腾空。
在历史的长河中,泰山的古树名木见证了泰山的历史文化,它们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着大自然的风雪雨霜,诉说着人类文明的故事,展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繁衍着希望和未来。
 

 

泰山古树名木特色  来源: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者: 裴敦和  时间: 2006-9-4 8:38:07
 泰山古树名木,以其龙钟苍翠,古朴典雅的身姿,赫赫闻名的高寿与神奇美好的传说,备受历代人们的喜爱和赞扬。它与泰山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其发展的脉络是从自然到人工。它们除固有的植物学名称之外,还被人们赋予显著的地方特色而命名。使其从静态的植被变为生气勃勃的动态景观,融入了人格化、情感化、哲理化的境界。它饱经风霜,历尽沧桑,既是大自然的恩赐,又凝聚着前人的辛勤汗水。它是历史的佐证,文明的标志,堪称为活文物。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泰山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之时,将泰山最珍贵的23株古树名木,列入了遗产清单目录,为世人所关注!如今已将泰山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进行了全面普查,计有27科,46种,19800余株。现将其特色分述如下:

一、    优越的生态环境

    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是华北大平原最高的山峰,海拔1545米。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号称“五岳之首”。古老的泰山生成于太古时期距今已有25亿年之久。其岩石为泰山杂岩,主要是片麻岩和花岗岩构成,山峰岩石多裸露垂直开裂,给树木根系伸展造成有利条件。其中大部分土壤为中性棕色森林土,pH 6.1—7.3,厚层土可达60厘米。泰山属于温暖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1132毫米,进而使泰山植被茂密,林木葱葱,花草繁盛,覆盖率高达79.9%。据《史记》载:“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朱樱满地,古木参天”。唐代诗圣杜甫在“望岳”诗中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二、适地适树、松柏苍翠

    数以万计的古树名木,其中以松柏为主,据西晋张华《博物志》云:“松本石气,石裂受沙即产松,松三千年更化为石,泰山多松亦多石耳。”古时,人们对松、柏不分,统称为松,如今,按照固有的植物学名,分别查得古松(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计4500余株,古柏(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 Franco)计11700余株,共计16200余株,为泰山古树名木总数的82%,而且,它们生长的自然界线分布明显,即以海拔800米为界,以上适宜油松生长,以下适宜侧柏生长。如今,泰山的自然景观已成为松柏苍翠、四季常青、古色古香的鲜明特色!

   随着泰山宗教的发展,寺庙宫观的修建,与此同时在其院内及周围广植树木、花草。有的还将栽植的种类和数量载入史册。例如:清代康熙十七年《重修岱庙历履碑》所述,院内共植各类树种648株,以此来衬托富丽堂皇的“宋天贶殿”,与神同在,而“流芳千古!”如今,在泰山众多的寺庙院中都有遗存的百年、千年乃至数千年的古树名木,尤其在历代僧人及使男信女虔诚的爱护和管理之下,树姿婆娑,生机盎然,尽而显现出神奇的风雅,给人以追思怀古!

三、历史悠久的佐证

   “秦松”,司马迁《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五大夫本是秦代官阶,第九品爵位)。明代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松树被暴风雨冲殁。但是“五大夫松”坊仍立于此,同时岩壁上刻有“秦松”二字,清晰可见。明代张文题“大夫松”诗云:“席卷乾坤事远游,登封曾此驻骅骝;大夫松在君安在,涧底湍声哭未休”。

  “汉柏”汉武帝刘彻,曾七次登封泰山,植柏树千株,首开泰山植树之先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云:“泰山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围,盖汉武帝所植也”。而今岱庙内尚存活六株。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子昴,在泰山中庙岱岳观中见“汉柏尤在”,遂题“汉柏”石碣。清代乾隆皇帝(公元1776年)登泰山见“汉柏”郁郁葱葱,感叹万分,遂成腹稿,回宫绘制后,刻碑立于树旁。并题诗“即成图画复吟诗,汉柏精神那尽之,不仅笑指碑图问?久后还能似此无”。当代书法大师舒同题字“汉柏凌寒”。画家刘海粟题“汉柏”均刻碑立于树旁。

   “六朝松”,在普照寺院内,有株古松,传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时所植,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岱览》载:清光绪年间,铁岭曾瑞篆刻“六朝遗植”立于树旁。1961年,当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游此赋诗:“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弯凤诉苍穹……”。

   “唐槐”,岱庙院内有株唐代所植的槐树,它树冠庞大,遮天蔽日,枝干古朴、苍劲。1776年,清代乾隆皇帝为古槐题诗一首曰:“兔目当年李氏槐,    伢杈老干依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据赵新儒《泰山小史注》云:“民国十九年战役,驻军就其地饲马,污染古槐枯萎,1952年,在劈裂的树基处,又栽一幼树,得名为“唐槐(怀)抱子”,深得民心。

  “宋银杏”,佛爷寺(又名谷山寺)殿台前,银杏三株,参天而立。清光绪十二年碑文载:“岱之北,有谷山寺,即所谓佛峪寺也。……尤足异者,有银杏三株簇生,每大二十余围,诚旷世所罕见,闻而慕之。”究其年龄,与寺庙同时,即为宋代,故得名为“宋银杏“。

四、丰厚的文化内涵

    1.文人墨客的渲染:在朝阳洞以北,两峰对峙,古松苍翠,层层叠叠,得名为“对松山”。唐代诗仙李白曰:“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清代乾隆皇帝赞曰:“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当代文豪郭沫若曰:“人来看万松,雾至万松蒙”。在后石坞数以千计的原始油松林,远看似松海,近看千姿百态,得名为“石坞松海”。清代周汉题:“松峰叠翠”。又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元鼎题:“松籁云壑”。上海美学大师白华先生赞曰:“泰岱青松,绝妙第一。”在岱庙千姿百态的古柏群中,有文人墨客寓景抒情的八大名柏,即“挂印封侯”、“双干连理”、“赤眉斧痕”、“百鸟朝凤”、 “灰鹤亮翅”、“麒麟望岳”、“云列三台”、“汉柏凌寒”等。人们慕名而来,伴它留影,以作怀念!另有文学艺术家,以《泰山小史》云:岱顶“玉皇庙前,万松侍卫”。由此在现代京剧“沙家浜”脍炙人口的唱词中:“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十八个雷霆打不倒……”。

    2.因树姿长势奇特而命名:五松亭西侧,登山盘道旁,有株古松,在身高3.3米处,斜长出一孤枝,与树体呈90度折曲斜下,似探身招手,欢迎远方的来客,故得名为“望人松”。如今它已被列为泰山活的象征。当代诗人朱复戡题诗曰:“古松独立在岗前,探手致意不计年;历尽风霜青未了,风流人物看今朝”。后石坞九龙岗上,有两株古松并列而生,双干挺拔,树冠同向生长,相依相从,宛如玉女遨游,故得名为“姊妹松”。赞曰:“根相连、干相依、枝相攀、叶难分”。当代诗人范曾题诗曰:“宛约风姿少女身,纷纷风雪入年轮;青松不老人寻遍,已逝花容有泪痕”。后石坞有拔地通天,近百米高的“天烛峰”,顶端有株古松,它既没有高耸入云的干躯,又没有均匀对称的庞大树冠,也失去了自身的遗传基因,屈为古树名木中的侏儒,随遇而安。它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承受着严冬的雪压和零下几十度的冰冻,以其惊天逆转的力量,阅尽人间春色,为泰山知名度增光添彩。故得名“天烛松”。赞曰:“以石为母,不求于土,云雾为乳,自强不息!”斗母宫门外,有株古槐,早年被暴风吹倒,树身顶端落地生根又长成大树,其姿犹如卧龙翘首,故得名为“卧龙槐”。

     3.因与古建筑结合相益增辉而命名:灵岩寺御书阁门洞上方,有寿逾千年的青檀一株,它紧贴朱墙,根基盘结,似龙蛇飞舞,故得名为“云檀”。壶天阁门洞上方,有两株古柏分列两旁,形似卫士列班。双柏自墙缝斜生向上,给人以“人在洞中行,树在天空生”的遐想,故得名为“壶天生柏”。(壶天“佛语乃神仙居住的地方。)

 4.以数字而得名

    “一亩松”:在玉泉寺大殿东北处,有株古老苍劲的油松,它冠大荫浓,遮荫面积达897.8平方米,折合一市亩,故而得名。

   “双柏树”:在三阳观西南方位,有两株古柏,并列生长,树干挺拔,凌空风表,情同手足,而得名。

    “三义柏”:在万仙楼前,三株古柏列植,由南向北,长次分明,(南者为长,中者为次,北者为三),树姿端庄秀丽,寓意为三国时代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得名。

   “四槐树”:在壶天阁下,相传唐代鲁国公程咬金所植的四株槐树,如今,虽剩一株,但已是名扬四海,并已列为泰山景点,故而保留原名。

   “五松亭”:在朝阳洞下,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负责整修泰山的内务府,郎中丁皂保,在此栽植五株松树,并建一亭,由此得名。

   “六朝松”:在普照寺摩松楼前,有株古松,它偃盖婆娑,蟠枝屈曲,如虬龙,近人张心言题联:“高不自鸣看碧岫烟云若隐,老当益壮问青松岁月几何?”故而得名。 

   “十里松”:在灵岩寺,有长达十里,古干新枝、叶组成的林荫大道,大有曲径通幽,引向古寺山门,赞曰:“十里青松,翠荫浓”。并刻石立于道旁,而得名。

 五、古树枯槁虽死犹生

    1987年,一个阴雨连绵的夏日,四槐树景点,一株相传为唐代鲁国公程咬金所植的槐树,突然倾倒,庞大的树体横卧在登山盘道上,阻碍着交通。市政府立即组织专家现场论证,并拨专款。将原树基处进行保护,以期萌生。另将死树体架起支撑加固,让游人从树身下通过,而成一景,以示后人。北京大学美学家杨辛教授题诗《咏枯槐》:“生也峥嵘,死也峥嵘,铁骨横空,元气永存”。在岱庙阁老池旁,有株早年枯死的古柏,它已是干枯,其枝、叶、皮皆无,但树体的纹理清晰可见,在原有生理的作用下,以右转的方向拧至顶端,而峥嵘挺立,耸如华表,展现人间,赞曰:“枯柏存豪气,宁死而不屈”。在朝阳洞以北,也有一株早年枯死的古柏,在遗址处的岩壁上刻有四个大字“独立大夫”,据说是为羞五大夫松而得名,有诗曰:“虬枝万千嵌危峰,稷稷清风翠影浓。自是腰间森傲骨,当年不受大夫封。”以此刻于岩壁上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在岱庙七米高的北城墙上曾有十八株古柏排列生长,得名为“十八罗汉”,但早年夭折,现仅存五株枯木孑然于城桓,回味无穷!

    活着的古树名木,是无价之宝,但是古树枯槁之后,也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作用,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当今独特的旅游资源。仍需要继续加强保护研究、探讨。化腐朽为神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