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泰安灵应宫 |
分类: 岱麓丽区【泰山区】 |
这是泰山下面的灵应宫。 灵应宫位于泰安城西南隅,蒿里山东,系碧霞元君的下庙。南北长153米,东
西宽44米,面积6732平方米,在碧霞元君三庙中规模最大。殿宇以元君殿为主体建
筑,前后贯穿宫门、钟鼓楼、铜亭、东西禅院、后大殿、宫后门等。是坐北朝南的
二进庙宇。创建年代无考。原名天仙祠,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奉敕拓建,赐
额今名。清代重修。后遭火灾,现存南山门、钟楼、正殿、禅房和北斗台等。
山门南临灵山大街,单檐卷棚歇山顶,砖石结构,拱形门,面阔5.25米,进深
7米,通高6.9米。山门内东西两侧原有钟鼓楼,现仅存东侧钟楼,为单间方形两层
卷棚硬山顶,边长4.6米,东西两面各开一门,木制楼板,东有石阶。
正殿建在方形石台阶上,五脊硬山顶,上覆灰陶筒瓦。五架梁八檩带前廊,5
间,面阔21.5米,进深12.75米,通高6.75米。
禅房位于正殿东侧,五脊硬山顶,3间,面阔6.35米,进深4.55米,通高6.75
米。 禅房前有台,高2.9米,东西长11.4米,南北宽9.6米。中开一拱形洞门,高2
米,宽2.29米,过门洞可至正殿。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格。
现已修复免费对游人开放。
============================================================================
泰安灵应宫【碧霞元君下庙】
泰山灵应宫道观,位于泰安市区蒿里山东麓、灵山大街西段,系碧霞元君(泰山圣母)之下庙。始建年代无考,原名“天仙祠”,明万历三十九年(1601年)奉敕拓建,赐额“灵应宫”。明、清、民国期间多次重修,现为道教活动场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修复,建筑为单间方形两层卷棚硬山顶形式。楼东西两面各设一门,内原有泰山碧霞祠“大铜钟”,现存岱庙。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早已圮。现建筑于2002年,在原地基遗址上,按明代风格予以复建。其建筑形式为单间方形无脊歇山顶。于民国期间修复的钟楼相对照,可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差异。
始建年代无考,面阔三间,悬山顶,是中轴线上可作为过道的厅堂。穿堂南门悬乾隆御匾“灵应宫”,原祀哼、哈二将,是进入灵应宫第二进院落的主要通道,现有建筑为2002年在原址上按明代风格复建,并使用了遗址出土的所有石构件。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台上置明朝末年由岱顶碧霞祠迁移来的铜亭,志书载“上为金阙,俗名铜楼,栋宇栏楯以及像设皆范铜镀金为之”,登此台,可祭拜碧霞元君等诸神,又可俯览院内风物,是古代泰安城的著名景点。后因庙废,1972年将铜亭移入岱庙保护。现有建筑为2002年按清代风格在原址上复建。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面阔五间,内祀眼光圣母,俗称“眼光奶奶”、“眼光娘娘”。眼光圣母被认为是医治眼疾的神祗。现有建筑在原遗址上按明代建筑风格复建。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面阔五间,内祀送生圣母,俗称“送生娘娘”、“送子娘娘”。是职司生育及保佑儿童的神祗。现有建筑在原遗址上按明代建筑风格复建。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现有建筑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修复的。大殿坐落在方形高台之上,无脊硬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现为灵应宫的主要建筑之一。大殿内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眼光奶奶及送生娘娘三尊神像,同被认为是庇佑众生、赐寿、赐福有求必应的女神。
北斗殿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现有建筑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修复,基本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格。坐落在方形高台之上,面阔三间,无脊硬山顶,内祀北斗真君,是一位司命之神,并有“北斗主生,南斗主死”之说,颇受民间敬畏。殿下高台中间有门洞可达第四进院落。
始建年代无考,明清多次重修,后圮。现有建筑是在原址参照北斗殿的形制复建。殿坐落在方形高台之上,面阔三间,无脊硬山顶,内祀月下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祗,传说其袋中藏有“赤绳”,暗系在男女双方脚上,能使他们成为夫妻。殿下高台中间有门洞可达第四进院落。
=================================================================================
灵应宫在清代拓建时形成较大规模,“前后殿庑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东有御座为皇帝的行宫,西有西道院为道士的生活区,其范围东至东更道,西至西更道,南至灵山大街,北至宫后门前街,是碧霞元君上、中、下三庙中最为宏大的一组古建筑群。其建筑格局采用了沿轴线布局的传统手法,主要建筑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穿堂、崇台、元君大殿、后大殿和宫后门,前后共五进院落。灵应宫1916年毁于火灾,仅存山门、钟楼及元君殿等建筑。
为有效保护这一文化遗迹,恢复其历史风貌,2002年,泰安市人民政府投巨资实施了维修工程。2006年11月交由泰安市道教协会管理使用,作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现对外开放的灵应宫,系明、清时期庙宇的前半部分,其全面恢复工程尚在进行中。
钟 楼
鼓 楼
穿 堂
崇 台
眼光殿
送子殿
元君殿
月老殿
-------------------
36集电视系列片泰山解说词 《泰山》之二十九
元君下庙——灵应宫 视频:泰山灵应宫
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神山”,很早之前就有“济南府的人多,泰山上的神多”说法,不过,在泰山上众多的神灵当中,还要数碧霞元君和泰山神的名气最大。被民间尊称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是华夏民族所崇拜的“东方女神”,国内现存祭祀碧霞元君的庙宇有上百处,作为碧霞元君“发源地”的泰山上就有上、中、下三座碧霞元君庙,碧霞祠是上庙,红门宫是中庙,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下庙——灵应宫。
灵应宫,位于泰山脚下蒿里山的东北侧,原名“天仙祠”,创始年代没有记载。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奉皇帝昭令拓建,同时赐名“灵应宫”。清代乾隆35年(1770)在宫的东侧又修建起了驻跸亭,使它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成为泰山碧霞元君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应灵宫的建筑形制与东岳神府岱庙几乎是一样,只不过是建筑面积小了一些,所以又有“小岱庙”之称。
在灵应宫的南北中轴线上共有五进院落,东侧是驻跸亭,西侧是道院,但是,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在清末和民国战乱年间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灵应宫是2001年泰山管理部门,在原址上按照原貌重新修复的。
走过宫中的穿堂是灵应宫的主院,院内有崇台、主殿、配殿等建筑组成。
崇台,原来是安置“金阙”的石台,在主殿中央的正前方。“金阙”就是最早安置在碧霞祠的明代铜亭,由于灵应宫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后来废弃,建国以后,泰山文物部门就将这里的部分珍贵文物分散保存起来,这里的九莲菩萨铜像移存到红门宫,钟楼里的铜钟和崇台上的铜亭转移到了岱庙保存,铜亭虽然移走了,但是登上崇台仍然有一种身在亭中的感觉。
崇台下面的这两块石碑,分别记录了清代末年和民国年间重修灵应宫的经过。
穿过崇台下面的廊洞,向北看去就是灵应宫的三进院。在院子的主殿中央祭祀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两侧分别祭有眼光神和送生神。
明代万历年间《东岳碧霞宫碑记》有这样一段话:“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由此可见,碧霞元君的女神形象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那么,碧霞元君为什么能够受到广大民众的崇拜呢?历史上这样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东岳碧霞宫碑记》)可见,碧霞元君几乎就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女神,不过,她的主要神功还是表现在送生保育,祛病防疾和除暴安良的方面。
繁衍生息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们一生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由于碧霞元君有送生保育的职能,四面八方许许多多的求子香客就来到泰山的碧霞庙中,给碧霞元君和送子娘娘烧香磕头,祈求送生,同时,还要从这里用红线栓一个木制娃娃回去,近年来,在泰山上又出现了拴娃娃的演化现象“栓子”和“压子”。人们能够把繁衍的希望寄托于碧霞元君,还是应当归结为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对神通广大的女神崇拜,从西王母到碧霞元君都是女性,人们繁衍的精神需求寄托于女神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碧霞元君的陪祀神中,眼光奶奶就是碧霞元君具有祛病防疾功能的代表。在医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百姓无知,得了病只能是听天由命,靠虔诚来感动神灵,靠精神来战胜病魔,有时甚至到了非常极端的程度,一些信仰者为了表示对神的虔诚,登泰山时一步一叩头,一直到碧霞祠,如果许愿一旦实现,就来到山顶的舍身崖上,跳崖舍身,以身还愿,为此,不知有多少人丧生舍身崖下。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舍身崖的边沿修筑起一道围墙,防止再有无知悲剧的发生,他同时将舍身崖改名为“爱身崖”,提醒舍身许愿的人们珍爱生命,用余生来孝敬父母。有诗这样称赞何起鸣这一举动:
纲常生死重于钧,何事无端说舍身,一自短垣围绝险,不教渔夫再迷津。
——明·萧协中
碧霞元君保护民众、除暴安良的正义形象早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有关的民间故事在泰山地区也广泛流传,善良的百姓每当遇到困难和冤屈时候就想得到碧霞元君的解救。相传在很早以前,一位长相美貌的民女到泰山来烧香还愿,被一位丑陋的贪色县官看中,想占为己有,民女大声哭叫誓死不从,这时,民女的哭声惊动了碧霞元君,她随即变作一位老太太赶到这里,对县官说:“你大笑三声,如果路边的石头让你笑动了,闺女你就领走,否则闺女归我。”结果,县官三笑石头未动,碧霞元君三声大笑,巨石抖动起来,吓得县官跪地求饶。(三笑石)
作为泰山女神文化见证的灵应宫,不仅是一座融汇几个朝代的建筑精品,它还是一所让我们重温民族历史文化和历史朝代变革的大学堂。
灵应宫,位于泰山脚下蒿里山的东北侧,原名“天仙祠”,创始年代没有记载。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奉皇帝昭令拓建,同时赐名“灵应宫”。清代乾隆35年(1770)在宫的东侧又修建起了驻跸亭,使它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成为泰山碧霞元君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应灵宫的建筑形制与东岳神府岱庙几乎是一样,只不过是建筑面积小了一些,所以又有“小岱庙”之称。
在灵应宫的南北中轴线上共有五进院落,东侧是驻跸亭,西侧是道院,但是,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在清末和民国战乱年间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灵应宫是2001年泰山管理部门,在原址上按照原貌重新修复的。
走过宫中的穿堂是灵应宫的主院,院内有崇台、主殿、配殿等建筑组成。
崇台,原来是安置“金阙”的石台,在主殿中央的正前方。“金阙”就是最早安置在碧霞祠的明代铜亭,由于灵应宫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后来废弃,建国以后,泰山文物部门就将这里的部分珍贵文物分散保存起来,这里的九莲菩萨铜像移存到红门宫,钟楼里的铜钟和崇台上的铜亭转移到了岱庙保存,铜亭虽然移走了,但是登上崇台仍然有一种身在亭中的感觉。
崇台下面的这两块石碑,分别记录了清代末年和民国年间重修灵应宫的经过。
穿过崇台下面的廊洞,向北看去就是灵应宫的三进院。在院子的主殿中央祭祀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两侧分别祭有眼光神和送生神。
明代万历年间《东岳碧霞宫碑记》有这样一段话:“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由此可见,碧霞元君的女神形象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那么,碧霞元君为什么能够受到广大民众的崇拜呢?历史上这样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东岳碧霞宫碑记》)可见,碧霞元君几乎就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女神,不过,她的主要神功还是表现在送生保育,祛病防疾和除暴安良的方面。
繁衍生息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们一生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由于碧霞元君有送生保育的职能,四面八方许许多多的求子香客就来到泰山的碧霞庙中,给碧霞元君和送子娘娘烧香磕头,祈求送生,同时,还要从这里用红线栓一个木制娃娃回去,近年来,在泰山上又出现了拴娃娃的演化现象“栓子”和“压子”。人们能够把繁衍的希望寄托于碧霞元君,还是应当归结为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对神通广大的女神崇拜,从西王母到碧霞元君都是女性,人们繁衍的精神需求寄托于女神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碧霞元君的陪祀神中,眼光奶奶就是碧霞元君具有祛病防疾功能的代表。在医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百姓无知,得了病只能是听天由命,靠虔诚来感动神灵,靠精神来战胜病魔,有时甚至到了非常极端的程度,一些信仰者为了表示对神的虔诚,登泰山时一步一叩头,一直到碧霞祠,如果许愿一旦实现,就来到山顶的舍身崖上,跳崖舍身,以身还愿,为此,不知有多少人丧生舍身崖下。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舍身崖的边沿修筑起一道围墙,防止再有无知悲剧的发生,他同时将舍身崖改名为“爱身崖”,提醒舍身许愿的人们珍爱生命,用余生来孝敬父母。有诗这样称赞何起鸣这一举动:
纲常生死重于钧,何事无端说舍身,一自短垣围绝险,不教渔夫再迷津。
——明·萧协中
碧霞元君保护民众、除暴安良的正义形象早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有关的民间故事在泰山地区也广泛流传,善良的百姓每当遇到困难和冤屈时候就想得到碧霞元君的解救。相传在很早以前,一位长相美貌的民女到泰山来烧香还愿,被一位丑陋的贪色县官看中,想占为己有,民女大声哭叫誓死不从,这时,民女的哭声惊动了碧霞元君,她随即变作一位老太太赶到这里,对县官说:“你大笑三声,如果路边的石头让你笑动了,闺女你就领走,否则闺女归我。”结果,县官三笑石头未动,碧霞元君三声大笑,巨石抖动起来,吓得县官跪地求饶。(三笑石)
作为泰山女神文化见证的灵应宫,不仅是一座融汇几个朝代的建筑精品,它还是一所让我们重温民族历史文化和历史朝代变革的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