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俄国形式主义与非马诗歌《鸟笼》的几点比较

(2007-07-29 19:07:21)
标签:

文化

感悟随笔

形式主义

非马《鸟笼》

分类: 留得枯荷听雨声
摘要:俄国形式主义中的陌生化与台湾诗人非马诗歌《鸟笼》中的技巧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共同的求新目的使得陌生化和非马提倡“思想和形式上有革命性的创新”、“比写实更写实,比现代更现代”有着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形式主义,陌生化,《鸟笼》

    按俄国形式主义的说法,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全取决于它是否可感。“作品的艺术性无非是感受方式所产生的一种效果,作品就是一种具有潜在可感性的容器,是艺术家工作过程的结晶,是物化了的存在方式和物质结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就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作为石头被感受。艺术的目的是提供对陌生事物的感觉,是把对事物的感觉作为视象,而不是作为认识提供出来;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和予其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只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一、陌生化和“新鲜感”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原则。他们推崇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什克洛夫斯基曾以托尔斯泰小说中的描写作解释,指出其中大量运用“陌生化”手法的例子。他指出托尔斯泰常常不用事物已有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第一次看到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如在《战争与和平》中,他称“点缀”为“一小块绘彩纸版”,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使读者对已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从而延长对之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强度,增加审美快感。

    在这一点上,非马也提倡诗歌要写出新意。他在芝加哥中国文艺座谈会上讲现代诗时曾强调说:“现代诗的第二个特征是新,在思想与形式上要有革命性的创新。第三个特征是象征性。第四个特征是浓缩。”在思想和形式上都要有所创新,给读者一种新鲜感,这个观点和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不谋而合。强调创新与“浓缩”,常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感。尤其在形式上,大都格局简约,意象尖新,使之成为一种典型的意象主义诗歌。而就其“意象”本体而言,它是意义与物象的有机交合体,是有所指的意指符号。因而,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是非马诗歌意象的另一意义深度。他的代表作《鸟笼》集中地体现了其简洁、新奇的诗歌技艺。请看: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本诗因为其奇妙的诗行排列曾在台湾文坛和海外华文诗界限广获评。全诗结构简单,分为两小节。第一节叙事——开笼放鸟,第二节点出事件的动机——还自由给鸟/笼子。全诗行句简短,多至四字,少则一字,简明醒目。若为一般的诗行排列,也只能算是一首好诗。但是诗人采用奇妙的诗行排列技巧,采用断行、跨行和空行的办法之后,使诗句产生了极大的想象的空白,可谓迭出新意,境界全出。特别出彩的地方是末尾一词“笼”。一般的观点是把自由还给鸟儿,但作者在这却扭转大众的传统观点,他是把自由还给鸟“笼”,而不是“鸟”,启发读者思考。再者,他把“鸟”和“笼”断行各占一段,诗歌的建筑美和形式美正是经由这种别具匠心的文字“建筑”而呈现出来。

二、内部研究和“社会性”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主题是文学性,倡导文学的内部研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文学史研究必然注目于文学形式的演进,特别是文体的递变;也决定了他们不限于在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中寻找这种演进和递变的原因。俄国形式主义要求消解内容,消解作者。他们更多的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规定文艺的本质,他们的内容是形式化了的内容,他们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本身:它的语言、风格、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

    而非马的诗学理想,是注重诗的社会性、现实性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在诗集《笃笃有声的马蹄》的序言〈诗路历程〉中,为自己规定了追求的目标“比现代更现代,比写实更写实”。他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思想和艺术两个“至上论”的主张。他认为诗的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彼此并不冲突,都可以达到至上的境界。

这点在《鸟笼》一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鸟笼》的美不仅在于结构形式之巧,更在于丰富的内涵:宇宙间的事物往往包含著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诗人的任务就在於用深邃的观察力和敏锐捕捉力,开掘出隐藏在事物深处的第二意、第三意、甚至更深的意义,并由此导出作品深沉的主题。这首九行十七个字的诗,包含著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鸟笼本来是关鸟的,它是限制别人自由的。但当它剥夺了鸟的自由的同时,也就给自己设置了笼牢,也就把自己置於不自由的地位。所以诗人说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但是,矛盾由此产生:看守鸟儿本是鸟笼的神圣职责,当鸟笼打开,还鸟儿以自由的蓝天;那么不再关鸟的鸟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当鸟儿成为自由的鸟儿,而鸟笼已不再有意义,这也许就是存在的悖论。这正是本诗的理趣。

1995年春,非马在原诗的基础上对《鸟笼》加以修改,请看:

 

打开鸟笼的

让鸟自由飞

又飞


鸟笼
从此成了
天空

 

    非马写成这首诗后,将它寄赠给另一位在密西西比河畔经商的诗人。这位诗人在异国经营小生意,一年到头枯守五尺柜台,食少事繁,单调烦闷,不亚于困於一个极端物质主义的”鸟笼”之内。这是冰冷的无从改变的现实。既然如此,何妨通达权变,做一只“自由飞进又飞入”的鸟:飞出则神游诗的世界,飞入则操持商务,于是鸟笼成了天空。

    以上,我们从内容和形式方面简要分析了俄国形式主义和非马诗歌《鸟笼》的异同。

 

参考文献:

伍丹《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和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几点比较》

张冰的《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