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陈先云: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课例观摩展示

(2022-03-28 22:30:15)
标签:

转载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R7RkiaMvx17FQdKTC0BOZT7LFA1Rib7JtmPia7f7q0ticichUFryibO1EbiaMZ6RrVd6hWiaoDO7mN3ZXRH84fUaHjwicUw/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来源:本文节选自《小学语文》2022年第1-2期



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

——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推荐及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总结


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推荐及教学观摩展示活动”,2021年是第三届。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届活动的主题是“语文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活动提出了若干个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认识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单元语文要素中的知识、方法或能力训练点是如何分配的,教学中把握到什么程度?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册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如何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讲解与机械训练?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语文要素的落实中,实现两者协调发展?低年段教科书没有安排显性的语文要素,如何结合课后练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这些问题都是来自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教科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为了拟定2021年的活动主题,元旦前后,就“一线老师怎么认识理解语文要素,存在哪些问题”这个话题,我在北京东城区、天津市、重庆巴南区、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辽宁省大连市、内蒙古乌海市、河南濮阳市、山东淄博市、江苏盐城市、浙江温州市、安徽淮北市、湖北宜昌市、四川泸州市、福建厦门市、广东广州市、陕西咸阳市和宁夏银川市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些学校做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研。借这个机会,向提供帮助的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县教研员、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活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参与,提交了300多节课,内容包括汉语拼音、识字、阅读课、习作课。阅读课呈现出不同的文体,比如现代诗歌、古诗文、散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小说、说明文、议论文、古典名著、外国名著,等等。习作课,包括低年级的写话、习作单元、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等等,涵盖了统编教科书的全部内容,涉及语文课程内容的方方面面。

此次活动交流的9节不同课型的课例,是从300多节课例中挑选出来的,有低年级的写话,中年级的习作,有记叙文的教学(记叙文因为属于实用性文章,在小学阶段主要以实用文学习为主,所以选了一个记叙文),童话故事,阅读策略单元,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安排这些不同的课型,从中发现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以及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也是老师们在教学中比较关心的问题。

比如,低年级学生有书面表达、与人沟通的愿望,他想用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但是怎么突破写字量不足的问题?因为他想写的字不会写,怎么办?

如何将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自然巧妙地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并体现出阅读的趣味性?

材料作文在统编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年级开始学习如何整合信息,准确运用材料进行作文,为后续的材料作文做好铺垫?因为在统编教科书中安排了多次的材料作文,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怎么运用材料来进行表达。

阅读策略单元“预测”,老师们最大的困惑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何开展预测解决老师们的困惑?

六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是“有目的地阅读”,初中阶段提出运用跳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五年级的阅读策略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教学价值在哪里?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与阅读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有什么主要的区别,它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如何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营造充满笑声与智慧、全员参与的口语交际课堂,让学生做一名好的听众?

统编教科书只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单元,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的价值意义以及活动如何有效开展?

针对观摩课的课例,点评专家对这些问题做了较好的解答,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心得体会和宝贵的经验。我想,这些体会和经验来自一线教学实践,他们最有发言权,会对今后用好统编教科书,起到促进作用。

评价一节课没有好坏之分,不是说我们推荐的9节课就好,没有推荐的就不好。评判一节课没有好与坏之分,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目标,第二是教学过程,第三是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目标精准,能体现教材单元编排意图,与单元语文要素、课后思考练习题等提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因为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来落实体现,我们在确定每节课、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是不是与单元的语文要素、课后思考练习题提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习任务提示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反馈要具体、针对性要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或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因为教学对象是学生,我们所有一切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切的活动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反馈评价。

教学效果:这几年在使用统编教科书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理念,叫作“一课一得”。要能体现“一课一得”,学生要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在本单元所要求的语文要素方面有实际的获得。

这一个多月来,我大致看了将近100节课,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文体意识、目标意识、训练意识普遍增强了。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比如,文体意识,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如中年段的寓言教学,很多老师能够针对中年段学生能看出作品情境范围内的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这一特点来设定目标,开展教学,文体特点、阶段教学目标清晰了。

再比如,目标意识,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课时“教什么”明确了,语文教学活动所有的设计都在努力体现学与用相结合。

第二,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普遍提升,表现在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预示着小学语文教学开始走上正轨,课堂教学已经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

最近我就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做了一次实证研究,选择了10多个省、市的城市学校、县城学校和乡村学校。我跟这些地方的教研员反复强调,这个单元的习作教学一定要是平时的常态课,不需要做特意的准备,学生写的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我手里有两本学生的作文集,这是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小学的学生作文集。这个学校的学生基本上能写五六百字,其中有一个学生,给钟南山爷爷写了一封信《钟南山爷爷,我想对你说》,写了将近1200字。鹤壁市淇县实验学校是一所县城的小学,我读了这所学校的一个学生罗梓萱同学写的片段,是给他爸爸写的,在此与老师们分享一下。那晚的夜色很好,天空就像一块黑蓝色的幕布,又像喷上了一层亮晶晶的油漆,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像不计其数的小眼睛在眨巴,此时的月亮像一个大银盘似的,玉玉的、莹莹的。正当我陶醉在这美不胜收的风景中时,您回来了,浑身黑黝黝的,背微微弯曲,迈着沉重的步伐进了家门,完全不顾坐在门前的我和弟弟。

这是五年级学生写的一个片段。读了这两所学校学生的作文,我感受很深,一是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二是学生能够选择典型的事例来写,同时注重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个单元在语文要素的要求上提出了“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也是围绕着情感来选材的。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能够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这非常不容易。

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对学生进行作文评价时,要求小学毕业生能够达到写出四五百字作文的水平。现在多数五年级学生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基本上没什么困难,并且学生的字书写得端正整洁。这得益于广大教师的努力与培养,也与教师们能够正确地理解把握统编教科书“阅读与表达并重”、落实《语文园地》《书写提示》栏目有关;从统编教科书倡导的题材入手,也就是说从内容入手,从生活入手,从兴趣入手有关,跟教师们在习作指导上的观念转变有关。

但是从本次活动过审提交的课例来看,教学中有两个问题具有普遍性。

第一,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问题,特别是视频资源,一些教师的课堂上,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课程资源目的性不强,实效性不足,不用行不行?如果不用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建议还是不使用为好。“双减”背景下要思考如何减轻师生查找资料的负担,要珍惜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哪怕是一分钟,也要珍惜利用好,发挥它的价值。

第二,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家作品或拓展阅读课文原文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比较普遍。统编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设置的《快乐读书吧》栏目,有计划地安排了每学期系列阅读篇目和内容,明确了阅读的要求,提示了阅读的方法。小学阶段的阅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个人不反对学完一篇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但是要想清楚为什么要拓展阅读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说阅读课文原文。我们要想一想,我们在课堂上推荐的作品,内容是否存在价值取向问题。价值取向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需要加强研究。

这次各地推荐的课例,有的习作课还要再推荐学生阅读的篇目。不太清楚,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图是什么?前面也谈到了“一课一得”,习作课要做习作课应该做的事,要明确习作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是什么。

选文修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大家的认识,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很容易引发社会舆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推荐让学生阅读课文的原文,因为课文的原文都是经过修改、审查,通过以后选入教科书作为课文来使用。我不大清楚,为什么要让学生读课文的原文。

写作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作家多半是写作意识强的人。为什么小学生叫习作,不叫作文,也不叫写作?作家写作是把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传达出来,达到与人交际、沟通和抒发感情的目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以读者为中心,很少从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遣词造句、运用语言。一篇文学作品编入语文教科书,作为课文供学生阅读、学习,其阅读主体发生了变化,功能价值也随之发生改变,所以语文教学应注重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为什么选文要修改?就是要发挥它的文本的教学价值,并引导学生去领会。

关于选文的修改,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凡选文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拉到篮里就是菜。”(叶老是江苏苏州人)意思是说,不做修改的文章是不能直接选入语文教科书用作课文的。进入教材作为课文的作家作品,一般来说都要进行修改。正如吴研因先生所说:“即使是名家的诗文,也不容易入选,偶然选了两篇也得再三斟酌,使它没有一个字晦涩、含糊,没有一个句子杂乱敷衍,不能合用。”叶老还有一句话,叫“文从字顺”。

对于拓展阅读课文原文,或者引导学生比对原文的做法,我是不太认可的。这涉及作家作品选入教科书文本的教学价值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这一次提交的课例中,有一些课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也跟老师们强调一下,提示一下,我个人不赞成让学生读原文,比对原文。

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这虽然是一句大白话,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问题出在哪里?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语文课没有上成语文课,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产生了分歧。历史上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论争要比其他学科多,语文教学最容易受到教育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小学语文,存在的跟风现象要比中学语文严重。

当前语文教学到了深入理解、全面贯彻统编教科书编写理念、编排意图的新阶段,教材关系到国家事权,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持续不懈地推进统编教科书的价值体系、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语言体系、文字体系等的贯彻落实;应该基于统编教科书的理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语文教学研究,使统编教科书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良好氛围可持续保持下去,不断向着高质量的目标推进。

以上是我对此次课例推荐及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进行的一个简单的总结,仅供老师们参考,不当之处也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转载]陈先云: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课例观摩展示

本文作者:陈先云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审、研究员,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小学语文》杂志主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