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武小平赏析

(2007-07-27 19:41:49)
标签:

洪武小平赏析

 洪武小平赏析


    自明一朝.铸钱数量急剧下降,与唐宋铸钱之盛况不可同日而语。洪武通宝钱为明代开国后第一种铸币,它上承大中之遗韵、下启明钞泛滥之先河,具有独特的地位而别具特色。洪武钱有三等,版别较为复杂,一般图谱均有收录。但对小平光背版式则不作细分,从收集到的实物来看:洪武光背小平钱其实可细分为数十个不同的版别。有一种洪武二字隶味较重而通宝二字类似瘦金楷体。一望可知四字非出一人之手,其通宝二字笔意极似大中光背小平之风格。或为大中通宝改范所铸。及其缘有狭阔之别,穿有广细之分。细审其字:洪字偏旁有分笔三点水和连笔二点水,武字戈部有带点和无点,止部未笔有出头和不出头的区别,通字可分为一点通和二点通,宝字有分足和放足的分别。整体钱文又可分为大字、小字、粗字、细字、异字等多种版式。对比那些背铸有纪地或纪值的洪武小平钱,大多可溯其源流,各有归属。由此可推知洪武纪地钱铸行在前,光背小钱铸行在后。虽然取消原有纪地的分别,但各地铸钱局铸造时各行其事,导致洪武通宝小平线的版式众多,也使今人能够接触到如此精美纷呈的洪武小平钱。现据本人收藏的洪武光背小平钱,择其稀者揭示同好,以期推动对洪武小平素背的研究。
    ①白铜洪武通宝小平,直径23mm,重3.85克,此品铜色白亮,制作较精。外郭边缘异常棱角分明无流通磨损状,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品母钱或样钱,因为此钱不具备母钱或样钱的特征。有关白铜钱近日有人撰写文章刊在较权威的泉刊上,云所谓白铜钱一律应为镍铜的别称。对铜色白亮的铜钱称为白铜是不科学等等观点,对此我们不能表示苟同,因为对铜色白亮的铜钱称为白钢,是钱币界一直约定俗成的称谓,它符合传统的通过目测和经验来鉴定铜钱的手段。有着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对于古钱币成分的科学分析应该是钱币鉴定的辅助手段,因为对于珍贵钱币来说进行破坏性鉴定是不可取的,由于设备、场地、费用等因素的制约,详尽地分析每一枚钱币的金属成份对于版别学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理论上讲每一枚钱币的成份都各不相同。同时用现代的镍铜别称白铜的原因,来否定长期延续的一贯称谓,也难免有喧宾夺主之嫌。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传统钱币学上约定俗成的名词,是不应该轻易否定的。同时也不否定科学的分析手段对于钱币鉴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洪武通宝武字少点,此品通宝二字有瘦金风格。特征是武字戈部少点。这种版式的洪武钱仅见一品,产生的原 因可能是铸造过程中的失误。
③洪武通宝隔轮。此品面文四字靠穿。为隔轮之特征,数量数少为仅见品,其通 字长尾,更添飘逸之感。
④洪武通宝细字,此品面文纤细,笔划生动,尤其通宝二字更见精神,宝字头部较常品为巨,有宋宣和巨头宝之遗韵。
⑤洪武通宝异字,此品洪字水部二、三笔为连笔,武字止都未笔不出头。虽非稀 见但亦较少。
⑥洪武大字长通宝。此品面文四字较常品明显为大,尤其通宝二字较长,洪武二字较宽,称为大 字不为过也。
⑦洪武通宝小字,此品为常见之品,面文四字小而规整,与上品大字相比可一目了然,又此品见且规范,文字有挺拔凝重之风骨,恐为明初洪武钱所颁行的版式。
⑧⑨洪武通宝阔缘大字、小字对钱,其中⑧为阔缘大字,其缘较常品明显为宽,两字体称为大字是相对图⑨小字而言,又图⑧洪字向左微倾,武字向 右做倾,钱文四字有旋转感,两品阔缘更显稀少,实为不可多得之品。
⑩洪武通宝正足宝、双点通。此品宝字特殊,与带品区别明显,正足宝钱式,明钱中历代时有发现,但均较常品为稀。此品宝字端正大方,且品相精美异常实为稀品。
⒒洪武通宝异武。此品类图⑦所列基本上为洪武常见之品,但字体较图⑦为细。但经细审可知其中武字戈部,钩部较短,通过与其它常品比较,分析得出这种现象并非常见。其戈部底与止部未笔基本持平整  个武字因此显得纤弱无力。从书法上讲或许为一种败笔,但对钱币分类来说倒是一种少见的现象。
⑿⒀洪武通宝异宝一对。此二品洪武通宝钱宝字与常品有异,图⑿宝字足部左短右长而图⒀宝字足部左长右短,形成一种有趣的变体。一般的洪武通宝足部分别不甚明显,但左短右长的分足却是少见。这种版式在其它明朝 铸币中也难得一见,故可特别命名为跛足宝。
⒁洪武通宝直笔通。此品类图⑥版式,但通字有异,特征为走之部分第二笔直笔,这种写法在宋钱大观通宝中也曾见到,但皆是难得一见之品。此品为数千枚洪武中仅见,确实稀若晨星。
⒂洪武通宝仿大中式,此品通宝二字绝似大中通宝中的“通宝”二字,而洪武二字的字体风格却与通宝有所不同。大中钱为朱元璋称王时所铸,铸行时间早于洪武通宝。而明朝开国后的第一种铸币“洪武通宝”,在形制等方面沿袭大中钱的风格是必然的。所以取大中钱范改范后铸造洪武通宝,也是节省人力财力的一种手段,此类钱币传世尚多而非稀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