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89401.jpg
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
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一.东市和西市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gif/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98f03.gif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gif/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99504.gif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东市的面积,据文献记载:“南北居二坊之地”。据考古实测: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广24米,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市周墙处大街北(即春明门大街)宽120米,东、南、西三面各宽122米。这一宽阔街道的效用是便于商业运输和市民入市前车马的停靠。
东市分布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以西、西安铁路局以北的地方,其街宽都近30米,约是西市街宽的1倍。今天西安交大校园尚有西区部分建在东市和市东街道之遗址上。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东市》),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西市,隋称利人市,在皇城外的西南部。
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里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等记载其规模相当庞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这在对两市遗址进行全面勘察与测量时得到证实。"作为长安城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市场,西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也就是将若干个同类的商品聚集起来,以'肆'(或相当的'行'、'店')为单位组成的,市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局和平准局。交易区也都是集中在一个四面有墙、开设市门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031米,东西927米,面积0.96平方公里,其范围在今西安莲湖区东桃园以东、老糜家桥以西、东桃园桥以北、中国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先劳南市场位置。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9be05.jpg
大唐西市复原图
发掘时,西市的北面、东面尚有夯筑的围墙基址,墙基皆宽4米多。西市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均宽16米的平等街道各两条,四街纵横交叉成"井"字形,将整个市内划分成9个长方形区域,其中东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南北向二相距309米,各街两侧均设有水沟,在水沟的外侧还发现有1米宽的人行道。
西市的9个区域四面均为街道,这样每个区域的周边都临街,便于交易。每个区域内还有便于内部通行的小巷,在有的巷道下还有砖友砌的暗排水道与大街两侧的水沟相连。临街部分出土的商业店铺遗址表明,房屋的规模不大,面阔4至10米,进深3米多,均沿街毗连;而出土的同类物品相对集中的现象,也证明了某一类型店铺的存在,如珠宝商的店铺就多料珠、珍珠、玛瑙、水晶等制品,铁器店铺就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铁钉、铁棍与小铁器残块等。"
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这些外国的客商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官僚,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则时有少年光顾。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
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并设有门吏专管。
二. 三大宫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9e407.jpg
太极宫图(点击看大图)
西内太极宫
太极宫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据考古实测并参考文献记载可知,宫城东西宽2830.3米,南北长1492.1米。其中掖庭宫宽。702.5米,太极宫宽1285米,东宫宽832.3米,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墙的一部分,西墙则与今西安城的西城墙在同一直线上,其南段为西安城西墙的北部所压;南墙则在今西安城内西五路以南80米处,今之“西五台”恰在宫城南墙之上;东墙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内革命公园的西端,向北经尚平路一带。宫城南面隔横街与皇城相望,北面为’西内苑,东墙外为兴安门街,西墙外为芳林门街,宫城中太极宫、东宫、掖庭官南北宫墙长度“相齐”,即南北宫墙长度相同。
宫城城墙为夯土板筑,墙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墙基宽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东城墙部分的宽度是14米多。这比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墙基宽9米一12米来看,构筑得更为坚固高大。
太极宫东、西、南、北四面共开有十个城门。其中南面开有三个城门,中为承天门,左永安门,右长乐门;西面和北面各开有二个城门,西为嘉猷门、通明门,也是掖庭宫的东门;北为玄武门、安礼门;东面通向东宫只开有一个城门,名通训门,也就是东宫的西门。东宫南北尚开有四个城门,南面二门,为广运门、重明门、永春门;北面一门名玄德门。掖庭宫因为宫女所居,故只开东西门,不开南北门,西面门只称西门,无他名。
在所有的这些城门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承天门了。承天门位于太极宫南墙的正中,门址在今西安城内莲湖公园南侧。据考古探测其东西残存部分尚长41.7米,已发现三门道,中间门道宽8.5米,西侧门道宽6.4米,东侧门道宽6·4米,门道的进深为19米。门址底下皆铺有石条和石板,建筑极其坚固。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门前有广三百步的宫廷广场,南面直对朱雀门、明德门,宽约150米一155米的南北直线大街,位置十分重要。承天门为太极宫的正门,是封建皇帝举行“外朝”大典之处。如元旦、冬至,设宴陈乐都在此处进行。朝廷遇有赦宥,或除旧布新,或接待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门听政。像唐太宗册李治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钦藏献盟书等,都在此举行大朝会。承天门楼还是皇帝欢宴群臣之处。先天二年(713年)九月已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并向楼下抛撒金钱,让百官争拾。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a3510.jpg
太极宫复原鸟瞰图(点击查看大图)
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亦以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称雄当时。其地居龙首原余坡,地势较高,俯视宫城,如在掌握:是宫城北面的重要门户。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票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以诸卫将军领之,其兵名之飞骑,后经不断扩充,从百骑、千骑到万骑,武则天垂拱元年改为左右羽林军,因此,这里成了中央禁军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历次宫廷政变的策源地。神龙元年,张柬之翦除张易之兄弟、景龙三年(709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翦除韦后等三次宫廷政变均发生在这里,这与左右羽林军的布设以及争夺禁军主力的较量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在平静之时这里仍然是皇帝举行盛宴、歌舞升平的重要场所。
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曾于玄武门宴群臣及河源王诺曷钵,“奏倡优百戏之乐”;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二月已丑,中宗登玄武门楼观宫女分朋拔河为戏,并“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猬亵。上与后观之,以为笑乐”。
太极宫宫内布局也非常讲究,严格按照古代宫室建筑原则执行。宫内主体建筑采用“前朝后寝”的原则,以朱明门、肃章门、虔化门等宫院墙门为界,把宫内划分为“前朝”和“内廷”前后两个部分。朱明门、虔化门以外属于“前朝”部分,以内则为“内廷”部分。“前朝”部分又按照《周礼》“三朝制度”进行布局。以宫门承天门及东西两殿为外朝,是“举大典,询众庶之处”;以太极殿为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临此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另外,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及宴请朝贡使节等也多在此殿举行。高宗以后,皇帝多·移居大明宫和兴庆宫,但每遇登基或殡葬告祭等大礼,如德宗、顺宗、宪宗、敬宗即位,代宗、德宗葬仪仍移于此殿进行,它在长安三内诸殿中地位最尊。为行事方便,在太极殿的东侧设有门下内省、宏文馆、史馆,西侧设有中书内省、舍人院,为宰相和皇帝近臣办公的处所,以备皇帝随时顾问和根据皇帝旨意撰写文书诏令。最后,以内廷地区的两仪殿为内朝,是帝王与宗人集议及退接大夫之处。二仪殿因在禁内,只有少数大臣可以人内和皇帝商谈国事,故举止较为随便,这里也经常是太宗欢宴大臣与贡使之处,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它是太极宫内第二大殿。“内廷”部分也就是“后寝”,在唐代即所谓“北人虔化门,则宫内也”。其中两仪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为唐代皇帝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及后妃居住的生活区。全宫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仍然与整个长安城总体布局相一致,以中轴部位突出主要建筑,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南北排列,处于全宫的中部,其他殿院与阁门分布于两侧,左右对称;这就从建筑布局手法上,突出了这些象征封建皇权统治的殿门的重要地位。
太极宫是都城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加上东宫尚有殿阁宫院二十多所,整个构成都城长安一组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其中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除主要政殿太极殿、两仪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内宫读书之处,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较有名,它与东宫邻接,隋文帝废太子勇为庶人即在此殿宣诏,唐初李渊赐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赐李元吉居武德殿,这更方便了他与太子李建成的勾通往来。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还曾在此殿听政,可见地位也不一般。
’
凌烟阁因功臣图形于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画像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曾为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图形,表彰其政绩以及辅弼之功。这就是所谓的“凌烟
阁二十四功臣”。其实唐代图形功臣于此阁共有三次,除贞观年间的一次外,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又为功臣郭子仪、李晟等画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九月,总汇前代功臣褚遂良、李光弼等二十七人图像,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遴选。第三次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七月,绘唐初以来“堪上凌烟阁功臣”王蛙如、岑文本、李岘、马周、马遂等三十七人图形,“立阁图形,荣号凌烟”。图形凌烟阁成为唐朝褒奖功臣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陕西省麟游县文化馆还藏有宋人游师雄摹刻的唐凌烟阁功臣画像残石,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大唐帝国的许多荣登此阁的名臣。
太极宫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宫与掖庭宫。两宫面积均小于太极宫,为纵长方形结构,建于隋初。
掖庭宫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大致分三个区域,中部为宫女居住区,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西南部为内侍省所在地。内侍省是宦官机构,所谓“内侍奉,宣制令”q),掌管宫中的一切大事小情。1978年5月,曾在西安城内西五台以西,距今西安西城墙240米处发现了唐“光化二年(899年)岁次已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已丑建”的《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位置恰在原掖庭宫的西南,从而证明这里确曾是内侍省无疑。
东宫为太子居住之处,亦称春宫、储宫。从隋太子杨勇、杨广到唐高祖时原太子李建成、后太子李世民及太宗时太子李治等都居住在这里,从玄宗以后,皇太子“但居于乘舆所幸别院”,才往往随其父皇住在皇宫内别院。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a561a.jpg
太极殿复原图
东宫中的最主要宫殿为明德殿。隋时称嘉德殿,唐初更名为显德殿。后因中宗李显为太子住东宫,避其名讳,改称明德殿。它为东宫第一正殿,是皇太子接见群臣和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渊逊位后在此殿举行登基仪式。当时太宗即在此殿听政,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太上皇李渊由太极宫迁居大安宫后,太宗李世民才去太极宫中太极殿听政。另外,东宫中的崇文馆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政殿。它建于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唐代在此设“崇贤馆学士”,以侍讲宫中。崇文馆又是唐代的贵族学校。
唐制规定:“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另外,崇文馆也是宫内秘籍图书校理之处,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图书馆。
太极宫是初唐政事活动的中心,高祖、太宗在这里君临天下,成就了一代圣制,“贞观之治”政令皆由此地发出,贞观君臣论政的许多著名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高宗龙朔以后,政事活动中心东移大明宫,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与昭宗仍有部分时间在西内听政,这里仍保留着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
三.里坊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a6c1f.jpg
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l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朱雀大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以此为界将全城分成东西两半。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根据考古实测,这11条街道以朱雀街最宽,约为150米(北部最宽处达155米),也是全城最宽的街道。其以东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7米、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5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63米、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在略去建筑施工上的误差以及地形地势的影响,仍基本上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另一方面,隋初在设计大兴城时,东、西、南、北均各开三门,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通向南墙城门的三条街道都要宽些。启夏门街与安化门街宽度大体相当。外郭城墙内侧四面的顺城街都窄,大体在20米一25米左右。这样设计既保持了东西对称布局的特征,同时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东西向的14条街道也是同样布设,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墙中门)、金光门(西墙中门),宽达120米。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将居民区划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a7d24.jpg
唐长安城里坊碑刻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这种描述在唐代诗文中多有反映。
唐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区按坊里划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 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唐长安城到底有多少“里坊”,历来说法不一。或云110坊,108坊,109坊,莫衷一是。应该说,随着都城建设的发展,长安城里坊之数前后是有变化的,大的增减变化大致有三次。最初,隋修大兴城时,按外郭城的面积以东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来分割,将之划分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以朱雀街为中界,街东与街西各55坊另1市。但当时都城东南隅曲江一带并未设坊,故街东减去一坊,实际大兴城应为109另2市,街西55坊加西市,街东54坊加东市,这是隋朝初建到唐初时的坊里数。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修建大明宫,为开通丹风门南北大街,将郭城东北部丹凤门前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来庭四坊。这样,街东比初唐的54坊增加2坊,成56坊,然与此分合时间差不多久,也就是高宗、武后东封归来,以皇子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这就是后来的十六王宅,位于朱雀街东第五街,即皇城东第三街从北向南第一坊。这一坊无坊名,“尽一坊之地筑入苑”,这样,经过高宗时期这两次改建,朱雀门街东又形成55坊另1市的格局,因此,从高宗到开元初时,长安城共有里坊110坊另2市。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为建兴庆宫占去街东隆庆坊一坊之地。这样,街东坊里又减少一处,由原来的55坊变为54
坊。兴庆宫后来虽又向胜业、永嘉、道政坊增扩,但并未引起坊数的变化,这样,街东54坊、街西55坊,合计全城共有
109坊另2市,这是从开元二年以后长安城中的坊里之数,经此变故,长安城坊里之数基本再无变化。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ab52b.jpg
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尤如今天的居民小区,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这些小区均呈长方形形状,由于各街道宽窄不一,故各小区大小也不完全一致。全城里坊面积大小可分五类(参表7—1)。大体来说,最大的应属皇城东西两侧12坊,南北长约808.5米,东西宽约955.5
米,面积有0.7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朱雀街东西两侧的18
坊,南北长514米,东西宽477米,面积约0.25平方千米
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
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各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只有皇城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史言“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事实上,长安城南36坊面积本身就相对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开东西街已能满足需要,无须再开南北街。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又各有十字巷,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这些巷的宽度一般达
2米多。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东、某门之西、某门之北。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
“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这些称谓在唐人文集中常可见到。
四.皇城及寺庙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acd31.jpg
唐长安城皇城(点击大图看小图)
皇城紧附宫城之南,面积约5.2平方千米,南北七条大街,东西五条街。承天门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迥自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至于皇城内安上门街东和含光门街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完全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
现存的西安古城墙系明代初年将唐长安城的皇城和部分太极宫东扩建筑而成。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兴盛时期,长安城是全国宗教活动的中心,长安城宗教林立,不仅有本土的道教,还有自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南北朝至唐代从波斯传入的袄教、景教、摩尼教等,
佛教在唐朝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以佛教、道教最为兴盛,其佛教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af239.jpg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071114/001372d8a0ba08a4eaf93d.jpg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