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理论:已有的和应有的(之六)

(2019-12-17 10:17:15)
分类: 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由小到大及在“大”中的多向演进

西方自率先进入引领着世界文化的现代性进程以来,一方面按自身的逻辑深入,另方面在与非西方文化互动,这两方面的合力,经过数百年的演进,于20世纪以来在文论上产生了一些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非西方的结果。在欧陆思想方面,其主流思想如现象学、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一个共点的特点是在文本世界的“实”下面发现了“虚”。对于精神分析来讲,文学作为心理的反映,心理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无意识是看不见的虚体,要从看得见的如意识一般本文中分析出来。现象学认为在被意向直观的文本结构后面,有一个对象之外与“无”相似的“世界”。结构主义要在众多同类文本的表层结构中,发现了由表层结构中不易发现的深层结构。在英语思想的分析哲学里,维特根斯坦把世界分为可以说的和不可以说的,等于承认一个不可说的“无”是存在的。总之以前的实体世界开始变成虚实合一的世界,反映到文学上,文学文本同样是由虚实合一构成的。如果说,现代思想发现了虚,且把这虚认为是隐匿起来的本质,那么,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种后现代思想,后结构、后殖民、新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则否定了后来的作为本质性的虚,而将现象的性质看成与其他现象的关联而产生。这样,文学作为一种现象,不是在文学本身去由实的表层到虚的深层,而是与其他现象(如社会、政治、伦理、宗教等等)关联起来而获得一种类似于以前的本质一般的定性。文学变成了可以与各种非文学的文化现象进行自动组合而获其新质。这样,文学不是像西方现代文论(如韦勒克的《文学理论》)那样,分为有价值等级的内部研究和分部研究,而是各种研究在本体论上一律平等的。在这一后现代的思路里,文学由小变大了。在在西方文论的深厚传统中和后现代新变中,如何关联文学现象与其他现象,阿多诺理论是代表,阿多诺是从包括文学在内艺术大类讲的,落实到文学意思不变。他说,文学一定要结合两个方面才能定义,一是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二是文学对世界的拒斥。文学必然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否定社会,才能成为文学,但文学坚持自主性同时就等于承认一个自己要从中取得自主的社会的存在,承认一个无时不在对自己施加影响,与自己处于一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从而又肯本否定了自己的自主性。 [i] 因此,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来讲文学,只有正确地呈出文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包括相互对立、相互支持、相互羞辱、相互荣耀、相互换位、相互隐喻等等)。这里可以把社会换成任一大词(如政治、伦理等),意思不变。如此把文学与任何它物关联起来形成的文学理论,变成了流派型的文学理论。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19831996)和塞尔登(Raman Selden)等编《当代文学理论导读》(19851997),卡塞(Gregory Castle)《布莱威尔文学理论导引》(2007)成为其典型(如后者共列16个流派和39位重要人物)。 [ii] 流派理论,有如下特点:一、把目前已知的各流派并列起来,形成文学理论的整体。当有新流派出现,加进去即可,伊氏著新版比旧版的不同就是加了几个流派。二、这样的整体从实质上讲,呈为后现代的碎片。三、每一文论流派的出现,都意味着一种思想与文论紧密关联并确定此派文论的具体面貌。文论可以与任何一种文论外的实体相连而形成一种新文论,从而文论与多种多样的实体(社会、政治、伦理、宗教、文化、种族、性别等)关联了起来,从而使西方文论由。随着流派型文论明显的由小变大。理论型文论也紧随而上,从两类文体中呈现出来,一是概论型著作,如卡勒的《文学理论简论》(1997)一方面在文学理论内部把文本与解释结合在一起,另方面把文化研究、身份问题、主体性、叙事学这类虽以文论为主但又有所跨界的问题纳入进来,最后又附录上了文论流派和运动。有了要由小变大的面貌。二是关键词研究型。如里楚钦(Frank Lentricchia)和马兰林(Thomas Mclaughlin)主编的Critical Terns for Literary Study(文学研究中的批评术语),该书1990第一版时只有两部分“文学作品”(包括8个关键词:再现、结构、作品、话语、叙述、语言组织、表演、作者)和“文学解释”(包括7个关键词:解释、意向、无意识、决定/非决定、价值/评价、影响、修辞),是一个小的文论。1995年再版时,加了第三部分“文学、文化、政治”(包括13个关键词:文化、经典、文学史、性别、种族、族群、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多样性、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欲望、伦理、阶级)。 [iii] 这一加,明显地由小变大了。

上面讲的西方文论出现了普遍性的西小变大的趋向,从历史的演进来看,是自20世纪以来,文论主潮由“理论”型演进转为“流派”演进,影响到理论形态本身的演进。然而,在自古希腊以来的现象-本质二分和一物与他物区分的传统中,“小”文论仍有着普遍的坚守,在英语世界,体现在从韦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1948)到米勒的《论文学》(2002)中,后者完全从文学是用陌生化的语言虚构一个新世界立论来讲文学的意义。把韦勒克的内部研究进行了与时俱进、画龙点晴的阐述。在俄语世界中,瓦··哈利泽夫《文学科学导论》(1999200020022004)坚持俄罗斯文论从美学到艺术到文学的层级进路,呈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把苏联时代的批评换为功能、阐释),文学史的展开结构。各部分讲到更细 [iv] 。有德语世界,诺伊豪斯(Stefan Neuhaus)《文学科学概论》(2003)则按照德国文论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两个部分展开。在文学理论方面,分出小说、诗歌、剧本来讲文学特性,而文学理论,则呈现一些重要流派,使二者保持张力。在欲大的同时将之收小。同时有了文学评价,但与经典放在一起。区别于苏俄的现实中的文学现象批评,而把批评与文学史经典作品结合起来。在欲扩的现象中其实未扩。在文学史方面只讲德国文学史,不把德国以外的文学史掺杂进来,以保证文学史呈现明显的逻辑。 [v]因此,基本上讲,还是在小文论的范围中予以深入。再看法国索邦大学卡帕农(Antoine Compagnon)在新世纪以来讲授的《文学理论》就是三大块:一,何为作者(从古今文论来看作者问题);二,文体(genre)概念(从古今文论来看作品的结构、修辞、类型、阐释、接受等问题);三,互文性(以当代理论为主讲文学之音和文学与读解之间的关联)。本来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一个把文学引向流派的由小变大的文论关键词,艾伦(Graham Allen)的《互文性》(20002003)典型地展现了文学如何在这一概念中由小(一般文论)变大(流派文论)的 [vi]。但卡帕农把互文性严格地控制在文学内的(如继承和文学挪用等)的相互作用上。保证了文论在文学范围中运行。然而,尽管各国文论都有对“小”的坚守,但20世纪以来文论流派的出现和不断的花样翻新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存在,因此,文论的由小变大已经成为主流。就是如上所述的著作中对小文论的坚守,也必须要应对大文论的影响,并在这一影响中讲述自己的小文论,并在讲述中有所让步。总之,西方文论的由小变大已为主流。


[i] See Theodorv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London, Melboume and Henley. 1984. P201

[ii] Gregory CastleThe Blackwell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iii]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 ed: Critical Terns for Literary Stud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Press, 1995  

[iv] []··哈利泽夫《文学科学导论》(中译为《文学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v] Stefan NeuhausGrundriss der Literaturwissenschaft. Tübingen und Basel: A.Francke2003

[vi] Graham AllenIntertextuality. London, Routledge, 2003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