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2017-09-27 18:50:43)
分类: 美学史

罐:最初的贮器与观念内容

远古中国进入到新时期早期晚段(前9000-7000年),五大地区产生各有特点的陶器文化,如下表: [1]

 

新石器早期晚段文化(前9000-7000年)

华南(甑皮岩二期,顶狮山一期,玉蟾岩早期

绳文圆釜文化系统

长江下游(上山文化

--罐文化系统

中原(李家沟文化

深腹罐文化系统

黄河下游(扁扁洞早期

素面圆底釜文化系统

华北东北(南庄头,东胡林。转年,于家沟,双塔一期)

筒形罐文化系统

 

如果说,釜是对炊食器强调,那么,罐则是对贮食器的彰显。出现五大地区中两大地区以釜为主,是对初期陶器水火和谐观念的承传的扩展,三大地区以罐为主,透出了新观念的出现。罐即是盛食器,又是贮食器,盛食器既有进食功能,还有展示功能。贮食器所贮食料为炊煮的起点,贮食之罐让先民安心而喜悦。贮食器贮存熟食是由炊煮到进食之后的又一终点,特别是巫王进食具有政治和文化功能,贮食器就有观念内容。《周礼·膳夫》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都讲过“王日一举”,回到远古,是巫王每天的第一餐朝食进行仪式性宰杀烹煮,此日的第二餐(倘为三餐制则第二、三两餐)则以头餐所贮存的食物进食。贮食器是一天所食的保障,让人安心而喜悦。这一方式应有久远的历史关联。其观念就体现在罐这一器物之中。上山遗址中,灰坑内一般都有陶器,为“有意安置”,应与祭祀有关。遗址出土的罐有三型(A3式,B2式,C1式)6式。 [2] 罐在新时期初期的出现在观念上意味着什么呢?从罐的文字及其词汇关联,可以进入到远古陶罐的观念。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浙江浦江上山文化的罐(资料来源:《发掘简报》)

《说文》释罐曰:“器也,从缶雚声。缶是食器进行盛和贮的功能之形,雚则是对器的本质表现,这一本质表现以器形和彩绘方式呈现出来。《集韵》讲:雚即鹳,是一种水鸟。雚又通萑。《说文》讲,萑既一种鸟,“从隹从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有毛角”,又是“艸貌。从艸隹聲。”而艸不仅是狭义的草,《说文》曰:“百芔(卉)也。从二屮。”艸是花草的总名。雚-萑的交融预示了后来在仰韶彩陶中鸟纹与花纹的交汇。回到更古老的新时代初期。空地中心的中杆仪式昼观太阳,夜观极星,极星代表不动的中央,太阳围绕中心运转,太阳被想象为鸟,鸟成为时间的象征,罐中之食,包括一天中的进食和一年的贮食,也与时间相关。太阳鸟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被赋予有不同的鸟类,雚是其中之一,雚是一种头有毛角的猛禽,代表秋天与刑杀。秋是庄稼成熟的呈现之季,又是万物开始收敛的贮藏之季。这与罐对食物之盛与贮相同构。雚的运动象征是太阳的运行,太阳运行有风与之配合,风把包括太阳在内的天的信息传给地上万物,并引起地上万物的变化,风与太阳具有相同的本质,也有具有雚的性质而为飌。罐--飌,透出了人对雚的认识不仅是专在鸟类上,更在鸟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本质联系。人在中杆之下,一方面通过中杆的投影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另方面通过观风而体会风的变化规律,进而体悟天道的本质规律,因此,觀乃雚之“见”,见即是由雚所代表的规律的呈现,又是人对由雚所代表的规律的察见。觀不仅是看、视、睹、望,而乃得到了本质之见。农业的生产和食物的制作,正是在天地的运行之中,最后呈现在中杆之下的仪式之中,盛食与贮食之罐,内蕴着天道的规律,当人的劳作最后凝结在盛食的罐中之时,人的内心充满喜悦之歡。《说文》曰:“歡,喜乐也,从欠雚声。”人感受到了雚,并与雚的本质之气(欠)有一种正面的互动,就体现为歡。在中杆仪式中,天地运转,日风流动,春种秋收,最后集中在罐所盛的食物之中,食物之气内蕴着天道的规律,人在与罐中之食的互动中,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喜乐。在雚---罐的内在同质中 [3] ,可以体会一种观念体系:人认真觀察由雚所代表的天道运行(包括太阳在中杆的投影和风向在季节中的转变),使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得了成功,这一成功最后由罐盛食物呈现出来,让人感受具有天人合一的最高愉悦之歡。在这一观念体系中,罐中之食集中了农业社会初期之美,而由罐中食产生的歡,集中了农业社会初期的美感。

虽然在上表的五大文化中,突出了陶器釜形和罐形之间的差异,但二者又是紧密关联的。后来仰韶文化的彩陶罐绘了“鹳鱼石斧图”。这一河南汝州出土的彩陶(约7000年前)呈现的就是斧(釜)与雚(罐)的关联。图中还有鱼,鹳能天上飞,鱼可水中游,罐面的图案透出了雚的广泛关联。上表中的长江下游的陶器文化,不仅有罐,还有盘,突出是盛食器有了扩展器形之势。同时,彩陶产生了出来,正是在以罐为特征的上山文化谱系中的义乌桥头文化(9000年前),出现了太阳纹的图案。再后的杭州跨湖桥文化(约8000-7000年前)彩陶也绘有太阳图案,以及西安半坡文化(6000前以上)的人面鱼图案,都与雚-罐一样,象征着天地运转之规律。



[1]此表据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22页)约改。其中长江下游一栏,原栏中为:“平底盆-圆足盘-双耳罐文化系统”。

[2]蒋乐平执笔《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2007年第9

[3]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四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141页:丁佛言说“雚鹳觀古为一字。”高田忠周说:“雚鹳古今字。”透出的都是其内在同质性。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釜-罐-盎:新石器初期陶器的审美观念(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