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仪式中心从宗庙到宫殿的演进(之二)
(2016-02-11 06:56:54)| 分类: 美学史 |
先讲第一个方面:都城结构的变化。李自智考察春秋战国的众都城,将其分为五类:一是宫城位于城廓之中的环套结构,以鲁故城、魏安邑故城及楚纪南城为代表;二是宫城与郭城分为毗连的两部分,齐故城、郑韩故城、燕下都故城和中山灵寿故城为代表;三是宫城与郭城分为相依的两部分,但宫城并由三个小城呈品字形相连排列组成,仅有赵邯郸故城;四是有宫城而无郭城,其宫城亦由三个小城呈“品”字形相连排列组成,如侯马晋都遗址。五是无单一的宫城,而是分为若干自成一体的宫殿区。属此类者为秦都雍城。 [1] 在这五类中,第一类是春秋时代的主型,是承接夏商周而来的,既《吕氏春秋》讲的国中有宫而宫中有庙的结构,后四类是新时代的演变,特别以第二第三型为主(第四、五型是单例,可看成第二、三型的变调),其演进的主要特点是宫城离开城郭而另立,这一结构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主要的内容,是已经具有政治营运功能的正寝的宫城离开原来的大城而自为一城。用王鲁明的话讲,是构成了宫庙分离的结构。 [2] 当然这一结构又相当固定,基本上的作为宫城的小城在作为大城的西南方向。构成了杨宽所讲的“西城东廓”的结构 [3] 。演进到秦汉,当二者又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城之时,帝王行政的正寝已经成为前殿,而“宫”这一曾经以庙为中心的概念已经与庙分离开来了。宫殿已经取得了语汇上的胜利,但殿与庙谁为中心还在拉据或曰摇摆之中。且放到后面去讲,这里只讲都城结构。中国都城在东西南北的起源时,有一个南方圆形之城向北方的方形之城的演进,更为重要的,有一个东南之城的坐西朝东结构和西北之城坐北朝南结构的互动。 [4] 春秋战国的宫庙分离仍是在这一东南与西北的互动框架内进行的。春秋战国,文化上总体是东方先进于西方,因此,都城的基本结构是坐西朝东,因此,西城(宫城)东廓(大城)虽然体现了宫庙的分离,但又是符合坐西朝东的总体结构。秦国先祖来自东方,而受封西北,自春秋崛起到战国强大,不断向东方各国学习,而兼有东西之长。在都城结构上,从非子邑到西垂到汧城到平阳到雍城,直到咸阳,其都城结构都呈为城之整体结构坐西朝东,而宫殿区的结构又坐北朝南。 [5] 西汉继承了秦的坐西朝东的城市格局,到东汉洛阳,京城结构才转为坐北朝南。而京城结构的由坐西朝东转为坐北朝南,又是与庙制改变进入到决定性时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从宗庙中心到宫殿中心的转变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庙制的改变。这就关联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