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远古历史和文化性格看故宫(之一):世界史与中国理性时代的建筑定型

(2014-03-21 21:00:10)
分类: 建筑文化

                              张法

             

【内容提要】故宫体系中,内蕴着中国文化远古的核心,“中”的起源和意义,以及“中”在三类建筑形式,空地、坛台、宫庙中的体现和逻辑演化。而这一逻辑演化,又内蕴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故宫体系,中国,空地、坛台、宗庙、宫殿

 

从天空俯瞰下去,现代由天安门、前门、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形成的天安门体系,仿佛被安置在故宫的怀抱之中。这显出了天安门体系与故宫之间的关系,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天安门体系除了其彰显的现代内容,还有碰上与故宫的历史关联,故宫体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呢?这就是本文细讲的内容。

 

               世界史与中国理性时代的建筑定型

得从古代的京城体系讲起,如果你的手上有一张古代的北京地图,从直观上就可以看到,古代的京城是一个三级层套结构。由最外面一圈,即由城墙包围起来的整个范围叫京城,京城之中用蓝线标出的一个整体叫皇城,皇城之中用红色围起来的一个长方块是宫城,即紫禁城。古代京城就是这样一个京城、皇城、宫城的三层结构。[1]在日常用语中,可以用紫禁城来泛指京城,也可以用京城来专指紫禁城,二者可以互换,因为紫禁城是京城的核心,说紫禁城也就说到了京城的本质,说京城也包含着它的核心紫禁城。在整体的意义上,京城不仅指由外城墙所环围起来的空间,也包括城外的三坛,地坛、日坛、月坛,还包括与天子周期性活动相关的京郊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以及北京城之外属于京畿的城镇,如《日下旧闻录》中在城市、官署、苑囿、郊坰之外,还有京畿,列有:通州、三河、清武、宝坻、宁河、蓟州、香河、霸州、保定、文安、固安、永清、东安、涿州、房山、良乡、昌平、顺义、怀柔、密云、平谷,以及遵化、玉田、丰润。因此,古的京城是在一个京城体系之中,但用墙围起来的京城是核心。

元明清京城系又直接根据于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关于中国文化京城体系的理论。先秦文献中,关于京城,有两种论述,一是《周礼》(主要在其《考工记》与“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相关的叙述里);二是《管子》(主要在《度地》、《乘马》、《八观》、《大匡》、《小匡》等的言说中)。前者从文化理想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论述,后者从现实功用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外在形制上,春秋以来的城市,多体现了管子模式,在内在精神上,中国的京城,一直在向《周礼》模式靠拢。从京城模式特别是从其中的象征体系来讲,《周礼》是先秦时代的人对周代以来的政治-伦理-文化制度的文字总结,先秦时代,既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从远古到先秦的进行全面总结的时代,又是一个在全新的基础上进行崭新开创的时代。《周礼》对中国文化京城模式的理论叙述,可以被看是中国文化从远古(原始)向先秦(理性)演化的建筑定型在理论上的凝结。这种定型构成中国文化京城模式的关结点,对理解中国文化的关系非常重大,它一方面预示了中国京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基本面貌,另方面又内蕴着从先秦伸向远古的逻辑线索。由于明清故宫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周礼》的原则,二者可以进行一种逻辑上的并置,《周礼》是一个标准的理论文本,明清故宫是一个标准的建筑文本,前者始于两千年前,后者终于两千年后,由于有《周礼》,可以把明清故宫作为一种建筑模式提到两千年前,由于有明清故宫,可以把《周礼》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延顺到两千年后。由于二者具有这种内在的同一性,明清故宫与《周礼》一样,蕴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它蕴含了两千年间中国文化的现实内容,第二,它深藏着中国文化从远古到理性演进的历史内容。第三,它以建筑的形式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容。

对中国文化来说,第二个内容具有一种关结点的意义。世界文化的演进,从一般共性上,可以分为五段,首先是从数百万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以氏族为主体的原始社会,各种文化基本上相同,神性多以动物植物天文现象为形象,其思想内容,把美洲的图腾(totem)思想略作修改,可以用来指称这一时期[2]。然后是公元前3000年~前700年神庙文化时期,神具有了人的形象,且居住在宏伟庄严的神庙之中。这时,各大文化(古埃及文化,美索不达比亚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前玛雅的奥尔梅克文化)已经开始显出了差异,呈现了各自的特色,这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四边型城堡、商代宫室、奥尔梅克的神庙显示出来。再后是公元前700年~公元前200年的轴心时代,中国、印度、地中海三大文化圈实现了哲学突破,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文化基型。在中国是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在印度,以是《奥义书》、佛陀、大雄为代表了各种宗教思想;在地中海,有希腊的以巴门尼德、柏拉图、索福克勒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为代表的哲学、科学、文艺思想;在以色列是以利亚、以赛亚、耶米亚、以赛亚第二为代表的先知运动;在波斯是琐罗亚斯德的善恶二元斗争思想。这些思想确立了各大文化的特殊范型。轴心时代各大文化的文化范型一旦确立。以后的历史发展都是这一思想的丰富,演绎、发展。其中各大文化演化、衍生、影响了一批子文化,地中海文化中,不但希腊思想和以色列思想融和成了西方思想,而且形成了三大子文化,西方天主教,东方东正教,以及以阿拉伯文化为核心,融和以色列、波斯等地中海东岸文化而产生的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印度文化主导了东南亚、中亚、东亚。轴心时代是现代性以前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从轴心时代往回望去,神庙文化不过是走向轴心时代的一个中间站。有的文化永远也没有走到轴心时代,如埃及文化、玛雅文化、凯尔特文化……因而,走向轴心时代的定型就有了一个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人类文化生长在地球这片广袤的土上,那么,神庙文化和轴心文化一个最明显的外观就是这土地上闪亮出来的不同而多姿的建筑,不同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外观内蕴着的,是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定型在一种以宫殿为中心的京城模式上,它不同于神庙文化时期的古埃的金字塔,巴比伦的梯形宫、印度的四边型城堡,奥尔梅克的神庙,也不同于轴心时代古希腊的神庙、古印度的佛塔、还不同于在轴心时代基础上生长出的基督教的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当我们从如是广阔如此多样的文化视野中来看待中国以宫殿为中心的京城模式的时候,一串一串的问题会不由自主地涌冒出来:

为什么中国文化会定型在这样一种以宫殿为中心的京城模式上呢?

这样一种以宫殿为中心的建筑形式又是怎样从原始文化中一步一步地演化过来的呢?

这样的演变内蕴着怎样的一种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呢?

如是的提问,让我们的目光从两千年前《周礼》型的京城,投望向更为遥远的过去。借着考古学的轻舟,可以荡过千年万年,来到物人两非的远古,从一个遗址溯向另一个遗址,可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1] 地图上还可以看出外城(南面)与内城(北面)之分,关涉到历史的具体情况,与本题关系较远,略去。

[2]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说:图腾实在即我国所谓姓。《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说文》“姓,人所生也。”姓即生,古代较原始字无偏旁乃其通例,这字同时表现图腾的动作,是动词而为生育、生长。因为同图腾共同皆共认出自他们的图腾(生),与图腾有同持(性)故皆冠以与图腾共同的名字,即姓。(参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历史的剖面》,中华书局,2010,第60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