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thing——中国现代哲学关键词研究之五
(2013-02-21 09:34:39)分类: 哲学问题 |
这里指出了两点,第一,事物来源于古代的物,第二,事物是一大共名。但最为重要的是,事物一词是对译西文中的thing,thing只是“物”,当thing变成事物的时候,第一,中国文化里,如《马氏文通》说,物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类。“在天之日月星辰,在地之河海华岳,人伦之君臣父子,物之有形者也。怪力乱神,利命与仁,物之无形者也。”[2]更是一个“物”有虚实合一的整体,由形气两部部分所组成。thing则在物的类型上只为有形的实体,在物的个体上只强调实体存在。第二,多了一个“事”,在古代汉语里,事物是“事”与“物”两个东西,“物”类似于现代汉语的事物,是静态的,“事”类似于现代汉语的事件,类似于西文里的event,是动态的,难于定位观察的,正在运动过程中的,无法预料其结果的。现代汉语把事与物放到一块,正是(巧妙地运用古代汉语语法中偏义复词的原理)用静态的“物”吃掉了动态的“事”。在“事物”一词中,“事”的含义没有了,只剩下“物”的含义。虽然在事物一词的定型过程中,全盘西化的胡适发表的《实验主义》和坚守传统的熊十力出版《新唯实论》,都是一会用“事物”,一会用“物事”,但“事”的含义都被消解了。“事”“物”成了只有“物”没有“事”的事物,哲学的基本单位就在事物这一概念中被静态化实体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