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先秦理性向秦汉宇宙模式的演化

(2011-02-10 21:05:01)
标签:

杂谈

分类: 艺术研究

从先秦向两汉思想主潮的演化历程正好与先秦的理性化思想主潮的历程形成有趣的对比。先秦理性化运动,在思想启蒙方面,先是儒家以“仁”从人性论上开其先,继而道家以“道”从宇宙论上随其后,最后法家以“法”完成了新的大一统。其历程是从儒家到道家到法家。秦皇以法家的霸道完成帝业,但很快垮台,汉初用道家的无为而治进行社会恢复,到武帝独尊儒学达到帝国的高峰。并从此奠定了儒家在以后两千年的统治地位。从秦皇到汉武的变化,是从法家到道家到儒家。在社会结构方面,如果以家、国、宇宙(人的自然本性)构成一个稳定三角,那么,秦以帝国行政系统过用过分的严刑凌法破坏了天人平衡(人劳累不堪)和家国平衡(家受国的压迫),汉初以道家无为来恢复天人平衡(休养生息),在经济复苏之后采取了儒家的家国平衡(文汉武功)。家开始成长,形成士族。在士人的形象上,可以向上追溯到西周,向下扩展到东汉来进行比较。西周的士,是隐存诸侯、大夫、士这样一种政治家族合一的管理人员之中的,实际上包括着师吏文功能的统一。到先秦,士可以说分裂为儒家之师,道家之隐,法家之吏,在秦皇时士仅成为吏,在汉武时儒生抬头,进入师位,王莽时达到“道”的理想,后汉从光武帝起,士已是师吏文统一。这里仍然要清楚的是,两汉的道家和儒家不是先秦的道儒,而是在大一统的新基础上的道(黄老之道)和儒(汉代经学)。同样,汉代士人师吏文的统一也与西周时管理阶层功能统一不同,是在中央集权大一统中的功能统一。

再来看春秋到秦到汉的思想体系的演化。西周是神性的天人合一,到春秋理性化开始是天人分离。传统的天道作为一个背景被时而拒斥,时而以新方式出现。孔子的“天”,墨子的“天”,庄子的“天”,屈子的“天”。战国的大一统趋势,一个新宇宙论的天人合一开始出现。这就是《周易》《吕氏春秋》《荀子》。汉代,一个新宇宙从《淮南子》、《黄帝内经》《礼记》中的《王制》《郊特性》《礼器》《玉藻》《明堂》《月令》,到董仲舒《春秋繁露》、史马迁《史记》加上《白虎通》完全完成了。一个神秘的天又重新出现了,不过是以阴阳五行的结构出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皇和法家是显示人的力量的顶峰,但就是在这个顶峰里,也仍然可以感到一种传统的影响,这从秦皇的向天帝比附和与天帝相竞争表现出来,他确实认为有一个天帝,并认为自己就应该类似于天帝。其实,就是在孔子用理性去悬搁传统的神性,老庄用理性去编织传统的神性,墨家用理性运用传统的神性的先秦理性精神的主潮中,神性思想也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时代的主流压抑着。当法家让一种行政理性代表一切的时候,原始思想已经开始在民间大为流行。汉初的无为而治,人民在休养的同时,原始思想同时在民间滋长。另一方面,大一统在结束春秋战国的政治分裂的同时,也要结束学说分裂,新的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这种思想统一需要把神性思想组合到理性思想中来。于是我们看到,当汉武帝尊崇儒家时,这个儒家已经是一个整合了各种思想,并且包含着神性思想的儒家了。李斯在使秦强大的《谏逐客书》里的一段话,正可以用来形容汉代的思想一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汉代的思想一统包容了从远古以来的各种传统,从原始社会中的神话、传说、历史到先秦理性中的道、墨、法、阴阳。但这种包容,既不是向先秦的回归,也不是向原始的回归,而是当代性的创造。这个当代性就是一个容纳万有的气——阴阳——五行的宇宙。一切思想,无论来自何处,一切材料,不管来自何时,统统被整合进汉代新创的阴阳五行结构之中。

因此,对于汉代,真正要把握的是两个东西,一是新的社会结构的建立:这就是从三代的家国合一到秦汉的家国同构。二是汉代的由阴阳五行建构起来的大一统宇宙。

中国社会结构,远古时的众氏族是一类,五帝时的众酋邦是一类,夏商周的朝廷又是一类。三代之中,夏商的朝廷与万国关系是不牢固的家国天下合一。其中,各国内部,家与国是合一的。各国与朝廷则是不合一的,而是朝贡关系。王朝与众国处在不断的征伐之中,周的封建制以分封同姓诸国为基础,建立起了真正的家国天下的合一。

 

 

 

 

 

 

               天子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家   大夫            大夫

                                            家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士

                                               

   家   家  家   家    家   家   家   家

 

这是天下秩序的最优结构。秦王建立了强化了行政系统(法)而忽略了家的血缘力量,同样无视天的自然规律。汉初通过道家的无为而制恢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武帝通过独尊儒术恢复对家庭之爱的尊重。一个新文化结构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帝王

                     

                                 

                

                                   

                                   

                 家 家    

 

远古(女娲伏羲)的宇宙是人神互渗的,炎黄五帝的人神互渗开始了一个有中心的系统化演进,夏商周开始一种神性为主的天人关系,春秋战国的理性化通过士人思想和政治活动,分离天人而从人开始启动理性思维,扩及于天,确立一种理性的天人关系,运用于政,达到一种行政理性。但先秦理性精神并没有也不想彻底排除打倒神性思想,这从孔孟中可看到,从老庄中可看出,从墨子中可看出,从屈原中也可看出,而只是让理性和神性各有自己的领域。秦汉的统一,同时就意味着理性思想和神性思想的统一。而这个新的天地人的统一就是汉代的气——阴阳——五行的宇宙结构表现出来了。“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春秋繁露.郊语》)整个宇宙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为一,又可以从基质上把握为二(阴阳),还可以把握为四(四时、四象)、五(五行),扩展为八(八卦)、为十(十端),衍展为六十四(六十四卦),为万物。整个宇宙构成了一个有秩序、逻辑、层次又可伸缩、加减、互通、互动的整体。这特别明显地在五行层次上透露出来:

 

 

季节

方位

位置

内脏

道德

帝…

句芒

太皋

祝融

炎黄

长夏

后土

黄帝

西

蓐收

少皋

玄冥

颛顼

 

  这里我们看到一张宇宙的相互联系网络图。既有竖向上的种类事物(天文、地理、时间、

空间、颜色、声音、气味、人体、道德、鬼神等等,)的分门别类的联系,又有横向跨越事物分类而从根本性质(五行)上的交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构成了生理与心理的相相情感与道德的互渗,色、声、味的趋同,自然与社会的互动,时空的合一,抽象与具体的互转,人与鬼神帝的同质,一句话天人的互感。特别要强调的就是董仲舒的这套宇宙体系,不纯是一个自然界的体系,而是把社会、政治、道德、法律、文艺融入其中的天人互动体系: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不可不异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不顺如叛,则命司徒诛其率正矣。故曰金胜木……金者,司徒。司徒弱,不能使士众,则司马诛之,故曰火胜金……夫土者,君之宫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春秋繁露.五行相胜》)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为生,夏为长,季夏主养,秋为收,冬为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春秋繁露.五行对》)

  在《史记.天宫书》和《黄帝内经》里,我们可以看到气、阴阳、五行、八卦、万物在天文和人体中详尽的展开。汉代的这种气、阴阳、五行、八卦、万物互感互动的宇宙图式既为汉代艺术容纳万有的特点提供了哲学基础,又为其大气磅礴奠定了内在的逻辑构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