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典艺术:引言 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之三)

(2010-06-01 12:15:36)
标签:

杂谈

分类: 艺术研究

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

中国之道,从图形上说,就是太极图。太极图看起来很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为儒道所共奉,去孔庙去道观都可以看到太极图。太极图所包含的理论核心和复杂演释,在宫廷在民间都受到信奉、广为流传。太极图既可以表现为理性和科学的图式,又可演呈出神秘和迷信的方术,中国文化从天文历法到算命看相,无不以太极图的理论为基础。在这一意义上,你懂得了太极图,就算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懂了中国文化。

太极图的起源,可以找到8000年前的前江山文化中的大型石磬和圭型石器;65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有了与八卦相关的八角星纹图案。这种图案分布非常广泛,南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到鄂与川交界的大溪文化,北达长城地带、内蒙古东部和辽河西地的小沿河文化,东起海岱、山东和江苏北部的大汶口文化,西至甘青黄土高原的马家窑文化,大致包括了夏商周三代所控制的疆域,其时间下限在4000年前夏王朝的建立之时。其中最明显的是5000多年前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出现的太极图。(图1-2三代以后,夏商的各种易学著作丰富着太极图的内容,也扩大着它的相面,太极图到《周易》开始集大成,从先秦到清代,甚至到今天的结合着现代科学对它解释,使它散发出奇异的光辉。太极图是中国文化特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蕴含了不变与可变的统一,包容性和可释性的统一,它就像中国文化本身。

 中国古典艺术:引言 <wbr>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之三)

        

1-2 屈家岭文化太极图

太极图的确切起源已经消失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去寻找它的发生史,其中原始氛围中天文观测应为最重要的一环,正如“天”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远古的天文观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立杆测影。在远古这是最神圣的事,《周易》说,创立作为太极图理论基础的八卦而进行的仰观俯察是由巫师型首领伏羲来实行的。因其神圣,测影之杆和立杆之地当然也是神圣的。杆的形状可以多样,可以是图腾柱,可以是旗形,可以是树形,等等。其地可以是空地,可以是坛、是台,等等。古文字中的一系列字,如:高、昌、京、崇,等等,都是立杆之地,最典型的似应为灵台。其俯视平面为“亚”型,侧面为“危”就是宗庙、社坛、宫殿、神主、人主所在地。一则以史料为根据推导出来的立杆观测太阳的故事可以作为太极图来源之一进行理解:

立杆,为日表,观日影,在表上刻上太阳运行的记号为“卜”。把日表分为东阳西阴各四个刻度,就是“圭”,在圭上加卜,就是卦。怎样就杆而圭而卦而太极图呢?假定地平线作“一”,建木于上,与之垂直。以建木为座标,太阳在树下,称为“杳”,太阳升起,离开地平线,称为“旦”,八、九点时,太阳升到一定高度,叫做“旭”,十点时,日在木中,叫做“东”;十一点,日向树干东侧斜靠近,叫“昃”,正午十二点,日在树顶,叫“杲”,十三点,日西斜,仍叫“昃”,鸟归巢时,栖于树,叫“西”,日再下沉,光耀无力,叫“昏”,将落山时,叫“夕”,太阳沉没之后,归于原点,日在木下,叫“杳”,这时进入夜晚。“杳”是原点、起点和归宿点,可视作0,杲是极点,物极必反,是阴阳两极的临界点,也是0,杳为地极,杲为天极,把太阳的上述运动表述出来,就是:

杳——旦——旭——东——昃——杲——昃——西——昏——夕——杳

0     1     2     3     4     5     6     7     8     9     0

于是杳==杲,19同,28同,37同,46同,50同,将其抽象化就是“圭”。以上是以一天而论,如果以一年而论,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在地平线上出没的方位是以有规律的方式变化的。春分时秋分时,太阳在地平线的正东正西出入,建木与地平线垂直,上南下北;夏至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东北落下,日影最短;冬至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东北落下,日影最长,于是,二分二至四立出现,图中可呈出三种太极曲线:一是夏至线(阳)与冬至线(阴)相交为   ,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   ,简化为 × ,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   ,简为“十”。因此,八卦是太阳在建木(日表)上的八个时间位移的计量标志。依四阴四阳在建木上的分布规律,其识读和运算的顺序是:阳部自旦由下向下,(1——4)到杲(5),再越过中轴(杲)到阴部,自杲向下(6——9)到杳(0)把杲和杳都视为0,将太阳在天上的圆运动与在圭表上的反映结合起来,就成了太极曲线。[1][1]

这还是一种理论推导。 田合禄先生在太极图是立杆测影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复原了太极图:“将圆盘二十四节气分成二十四个等分,每分显示十五天中日影盈缩情况。再将圆盘用六个同圆的半径成六,每等分代表四个影长单位,表示一个月的日影盈缩情况。将二十四个节气的日影长度点用线连接起来,阴影部分用黑色描绘出来,即成太极图。(1-3)图中大圆圈表示太阳黄道视运动(实质上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圆盘逆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右行,由表顺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在一年中移位的轨迹(实质是地球自转的轨迹,称为赤道。黄道与赤道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即两条鱼尾角。这个交角现为23.16.21(黄赤交角随年代有微小差异)。由此造成太阳直视点在地球上相应的南北往返运动,称为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出现四季,以生万物,所以太极曲线是生命曲线,太极图表示太阳回归年的阴阳周期。[1][2]

 

中国古典艺术:引言 <wbr>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之三)

1-3 太极图复原

以上说明立杆测影是太极图的一个来源,但远古的情况甚为复杂,立杆在远古,绝不仅是天文意义,陆思贤说:“图腾柱具有立杆测影的意义以后,方位神、节令神、岁神等等,都能在图腾柱上找到解释的依据,图腾神也就升格为各种天神,作为氏族的标帜,一个村落或聚落遗址中,如果是单一的一个氏族,就是立一根图腾柱,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氏族,则有几根图腾柱;如果是一个群体部落的话,为要表示有多少氏族组成,图腾柱也就成群。”[2][3]虽然柱杆多而成群,但不会乱,参《周髀》和古神话,可以绘出一个九杆(表)的古代图形。在神话思维框架中的天上星相与地上氏族会按照一种符号体系有规律地组织起来。以上的解释,都只顾及了太阳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到月亮,我们知道,《易》是由日月两大基质结合而成的。中国文化中月亮的作用绝不低于太阳,这从中国的历法不是西方文化式的阳历,也不象伊斯兰文化式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太阳的运动当然是太极图的一个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就是我们找到了月亮与太极图的关系,太极图也不是仅与天文有关。比如,现代科学揭示了,太极图与气功师的发功时的脑电图相似,还发现了,太极图与气功师的丹象图相似。(1-4)太极图的经典出处是《易》,《易》中的各种图形显示了天地人的相通。只有这种天地人的相通上,才能揭示出太极图的本质,从而揭示出中国思维的本质:一种整体功能的本质。现代科学的一系列发现,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科学,以遗传基因为代表的生命科学,以生态学为代表的环境科学,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象物理学,都与太极图暗合,但太极图并不等于现代科学。记住和思考这个“不等于”非常重要!

 

中国古典艺术:引言 <wbr>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之三)

1-4 大脑丹象图(资料来源:束景南《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

太极图的来源,从中国文化的哲学来语言表示,才是概括性的,也是定论性的,从古人的话语本身,可以呈出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的特点。太极图在《周易》的总结中,来源于后天八卦图,这图又在于《说卦》中的一段话:“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数往则顺,知来者逆。”其运行,先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然后转回,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形成一个S曲线。这句话与上面立杆测影而来的太极图相比,它所总结的不仅是太阳的运动,而是宇宙间八种基本因子——天(乾)地(坤)山(艮)泽(兑)雷(震)风(巽)水(坎)火(离)——的总结。这八种因子,分别与各种事物相通,如乾,为天、为圆、为玉、为金、为冰、为马、为君、为父……坤,为地、为布、为斧、为文、为牛、为臣、为母……八卦代表的是宇宙万物。因此,由S曲线而来太极图是对中国宇宙根本规律的概括。整个《周易》所总结的,就是由太极图而来的内容。且不从六十四卦,和带有总论性的《十翼》,就从太极图直观,就可以体会到中国的一些基本原则。如:

1太极图是中国的天道:一个无穷循环的圆。其循环是由阴阳互动所推动的,黑为阴,白为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黑从从大到小,又化入白,白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再化为黑,阴阳转化,运动无穷,“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周易》),“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反者道之动”。这就是中国诗中的“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日月相替,昼夜交替;“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冬去春来,年去年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天地相交,人生循环;中国文化根本的不变性,本质的连续性,发展的生动性,不就与这生动S型循环观念相契合,相关联?

2太极图中白又可为“无”,黑又可为“有”,阴阳相对同时又是有无相生。如果要讲对立统一的话,中国哲学有两种,一是阴阳相对,二是有无相生。前者强调两个不同的实体,后者强调一个实体和一个虚体。强调两个实体,是从具体事物着眼,如天地,君臣,父子、男女……强调一虚一实,重在具体事物与宇宙大化的关系,如器皿中的实体与中空,建筑的实的墙面与空的门窗,人体的形貌与神态,而联系这有与无的,是气,气将有无一以贯之。重视有无相生是中国哲学和思维的特点,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特点。

3太极图中,一半黑(阴)一半白(阳),但黑中有一小白点,白中有一小黑点,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懂得此,就懂了中国和谐的内在根据,对立双方有内在的共同性。同时也知道了任何事物都是在大网络之中,不能完全切割开来,不能来一个固定不变的定性。一个男人在家与女人相对,为夫,是阳;在朝与君相对,为臣,是阴。北京紫禁城,以景运门、乾清门、隆宗门形成一条东西中轴线,将皇宫分为南北两区,外朝在南,属阳,内朝在北,属阴。外朝前三殿,太和殿在前,是阳中之阳(太阳),中和殿在中,是中阳(阳明),保和殿在后,是阳中之阴(少阳);内廷三宫,乾清宫在前,是阴中之阳(厥阴),交泰宫在中,是中阴(少阴)坤宁宫在后,是阴中之阴(太阴)。这是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建筑上的具体体现。

总而言之,太极图所蕴含的就是道,当你从中国哲学关于道的各种表述中,就可以理解到,太极图表现的:就是不可道而又确实存在的“无”,是具体可言的“理”,是千变万化的“易”,是天人合一的“一”,是包含着宇宙整体性的“气”……



[1] [1]  王大有、王双有《图说太极宇宙》第39-4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 [1] 吴桂就《方位观念与中国文化》第60-61页,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 [2]陆思贤《神话考古》第18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