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般姿态壮笔墨,一样求索大胸怀 ——观李敦兴书法

(2007-09-13 07:11:58)
标签:

人文/历史

 张法 

韩国书法家李敦兴先生的两本书法集,《法古创新,独造世界:鹤亭李敦兴书艺术》(2003)和《鹤亭李敦兴书艺术四十年展》(2005),真是让人感慨良多。

 

一,多样书体,一体多姿,

书法是东亚特有的艺术形式,最能代表东亚人的独特性。观李敦兴先生书法,犹如进入了一座东亚式的园林,曲径通幽,景色多样,令人应接不暇。有中文有韩文。中文书法,就字体讲,有篆、隶、楷、行;就篇幅讲,有的字多而言长,如“般若心经”、“证道歌”……,呈阔大气象。有的字少而句警,五字,四字,三字,二字,如,天地有正气、拈花微笑、曲则全、古拙……字少而意长;有适中的诗体,八句、六句、四句不等,观书读诗,诗意洋溢;有一幅幅的对联,如“云飞月走天不动,浪打船摇道未移”,如“白是幽云碧是山,一身无事寄清闲,”书法中有意蕴,意蕴由书法呈出。在不同的字体的篇幅中,显出了不同而多样的风格和境界。

本来,书之体,篆、隶、楷、行、草,就有由体的不同而来的韵味,篆书之古意,隶书之厚纯,楷书之雅正,行书之个性,草书之狂放。而李敦兴的书法,其令人感叹之处,不仅在于把各体的特色,作了具有个人性的表现,更在于,对每一体,他都作了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探索,力图把每一体的特性给予更为广博、深厚、细微的多样发挥,仿佛要让人感,每一书体的内涵是多么的深不可测,每一书体的变化可怎样丰富多姿。你看——

同时篆体,“易”这一幅,写得形象而古;“岩穴三冬”这幅,既古又细,既雅且丽;“法古创新”四个字,古味足又错落有致;“气和神逸”,四种体态,让人恍然进入了远古的仪式,感受到古代仪式中的内心的律动。

同是隶书,“过兴龙溪有感”,“同心草”都可谓雅丽,但前者稍细窈,后者稍腴秀;隶书“高峰”则有拙意,平平常常却令人回味,隶书“箴言15章”带有古意,古而正,隶书“云飞浪打”也带古意,但有摇曳之姿。隶书“光州义名”一笔笔,一字字,一行行,既拙而雅,既丽而诚,行行之间;字字之间,严整方正,显肃穆之气;笔笔之间,点画之中,顿错中有诚,长短中有情,枯湿中有心。

楷书是李敦兴先生写得较少的,但就是在写得少的楷少中,也显出了其求变化求丰富的追求。你看“高峰先生神道碑”,正正堂堂,很有风骨,再看“般若心经”则正雅中有了自然之意,随和之趣。

行书是最容易明白地表现个性,也是两本书法集中写得皆多的书体。在这里,李敦兴先生的行书可以致分为两类,一是写诗和对联,二是写格言警句,前者写得极为流丽,达到了男女老少内行外行都要称好的境界。后者则有多种类,需要仔细分析。让我们且先看写得漂亮的行书。李敦兴先生的行书之所以写得流丽漂亮,除了用笔运墨的高超技巧外,还在于他对全篇布局的精到安排。同是流丽漂亮,也显得多姿多彩。其多样性面貌,同样是除了用笔运墨的高超技巧外,也在于对全篇布局的精心安排,比如,其谋篇的特点之一,在全部字中,出现两字相连,三字、四字、五字相连。要几字相连才好,怎么出现,多少频率,其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行书作品的不同风貌。“登神仙楼”全诗二十八字,两字相连的有六处十二字,二十六字不连,其节奏构成了整个书法的风貌。“乍雨乍晴”全诗五十六字,十四处二字连(其中题记三处),两处三字连,一处四字连。二十四字不联,其节奏构成另一种韵味。“孤蓬”全诗五十六字,八处两字连,一处三字连(画栋高),一处四字连(已雕新岁),一处五字连(霄汉悉中老),其行笔节奏构成另一种面貌。一幅书法非得其中有字连相吗,不一定。“乐天歌”全歌二十七字,除重复的字以两点省略外,全为一字一位,无一字相连,但整诗显出字不连而意相连,所谓“笔断意连”,非常流丽,显出另一种风貌。如何连字,让连字构成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风貌,只是李敦兴先生的“法宝”之一,只要你去细看,还可以发现他具有的其它创作法宝。对本文来说,重要的,是从中透出了李敦兴先生追求多样性和独创性的一颗心。理解了这颗心,就可以理解何以他的行书写名言警句时显出了更多的风情。有的大气浑厚,如“鸢飞鱼跃”,有的古拙率意,如“方圆相生”,有的刻意求美,如“识心见性”……

 

二,争奇创境,穷力追新

看着李敦兴先生这些多姿多彩的书法,不禁使我想起了唯美的六朝:“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又想起了天才的盛唐:“欲上青天揽明月”,“语不惊人死不休”。李敦兴先生的书法追新,至少有两个亮点较为突出,一是篆隶上,二是在结构上。他写了较多的篆体隶体,篆体显出古,隶体通向拙。书家写隶,多重正、雅、古、丽的一面,而李敦兴先生的隶书,除了注重正、雅、古、丽,也很重“拙”,“乐知天命”有率拙之趣,“自胜最贤“有雅拙之味,“枯藤、老树、昏鸦”在隶书中杂以篆体,拙而有古意。在这一幅中,特别突出了李敦兴先生对篆体的兴趣。篆在汉字中最接近于象形的古体,天然地具有了苍茫古意。而篆体到了李敦兴先生的手中,得到了一种百态并放的盛景。“宋益智书”,是雅正规矩的类型,“无心染着”,则有了拙意涩味,“惟情”显现了在造型、笔画、浓淡上的考究,“心旷神逸”则端庄而流丽……对于一个已经掌握了技艺的书法家来说,写篆体容易,但要让篆书呈出超越篆书的千姿百态来,不容易,当李敦兴先生把篆书写得如此多姿多彩,意味着篆书已在他的心灵中占有了相当的地位。也许正因为如此,篆书之意渗透在他以隶书和行书写的书法作品之中,从而使这些作品也有古意在其中流动。也正是这一点,使他的书法充满了变化,暗藏着巨大的玄机,让我们要时时地面临着意外和惊喜。

李敦兴书法时时给人的意外和惊喜,也从其作品的结构造型上一再地显示出来。“独超物外”,隶书中带篆意,显出古拙,四个字放得方正,但“外”字的结体独特:左边“夕”高,右边“卜”的一点很长,一种独特性呈现出来。“行易知难”中,“知”字小而“行”字窄,一种独特的味道流出。具有古意的“方圆相生”一幅,布局上四个大字与一组小字,四个大字是不整齐的,但大字与小字相呼应,就整齐了。形成一种大与小,齐与不齐之间的一种虚实相生,圆转相成的辩证关系。“行不由径”,中间“不由”二字合为一体,让人感到结构上的新意。隶书“心过水影”中,水作篆形,放在高端,让人感到新意。篆书“日月无私照,把日字加上光芒,日月二字形成直观上的象形字,与无私照三字的篆体形成对照,让人感到新意。“血泪”“血”为隶体,“泪”为行书,一隶一行,是一种对照,血字一撇写成一点,与泪字三点一道构成四点,让人有一种泪的直观想象。以上的例子,透出了在李敦兴先生书心中,穷力追新,是他一个巨大的书写动力和创作情结。也许理解了这一点,可以理解李敦兴先生书法何以这样丰富地呈现为多样书体和一体多姿。

 

三,书法之后,书人之心

书法是东亚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载体,从行、楷、隶、篆全面地进入书法,意味着全面地进入东亚文化。从另方面讲,只有全面地理解了东亚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东亚的书法。当李敦兴先生把东亚的书法全面地艺术地多彩地呈现出来之时,一种东亚的知识体系、思维理路、体物方式、感受程序,已经在他胸怀之中了。因此,他在不经意地创造书法作品的时候,流淌出来的是东亚的思想。他书法的多样书体和一体多姿是与他思想的广采博取兼收并蓄相关联的。这样当我们欣赏他的书法的时候,同时也在欣赏一种东方的思想。在他的书法中,我们看到了如下的格言:

儒家方面,有:鸢飞鱼跃;易;思无邪;天地有正气;气和神逸;乐知天命,“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家方面,有:和神养素;谷神不死;有若无;实若虚;和光同尘;曲则全;鹤舞云端……

佛家方面,有:拈花微笑;内外无佛;来去皆空;圆同太虚;自性清静;五蕴皆空;一切为心造;心造自得;离迷即觉;心无染着;应无所住生其心……

士人意识方面,有:读圣贤书;慎独;清廉;以廉为训;积德前程远,存仁后地宽;为天下得人难……

在日常意识方面,有:远祸召福;行易知难;诚虑宏深;善断大事……

由上可见,李敦兴先生的胸中东亚思想的丰富性与其手上书法艺术的多样性,有一种极有意思的同构。在这一意义上,理解李敦兴先生的心灵与理解李敦兴先生的书法是一样重要的。

 

四,艺术圣境,上下求索

李敦兴先生思想的丰富性与手中书法的多样性,是他多少年来艰苦求索的结果,同样也是他不倦创新的体现。在这一意义,我们观他的书法,犹如看他的生平:他经过无数的努力,攀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其所达到的境界,已经蔚为大国。但从他从书法中呈现的风格的多样性和创造的刻意性上,可感到,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骄傲,仍然带着一种东亚人特有的倔强,为更高的境界而奋力,甚至是为之拼搏。

在李敦兴先生为艺术的化境而进行的上下求索和努力拼搏中,因其艺术样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会引出很多重要话题。我们知道,能引出重要话题,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伟大性的体现。这里且就艺术形象与思想境界之间的关系,作一点初步的讨论。对李敦兴先生的有些作品,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够得到方家的指教。比如,“易”这一幅,从艺术形象上说,很不错,有哲学的古意和远古的拙味,但易为宇宙之道,既是永恒的不易之易,又是现象的变易之易,还是认识的容易之易,而宇宙之中,日月往来构成一天之晨昏和一年的四季,因此日月为易,从这一角度看,对“易”中的宇宙大化意味的体现,是不是还可进一步的提升呢?又比如,“拈花微笑”,这一禅宗的源头故事,包含着以心传心的巨大哲理,而我从这一幅书法里,还没有体会这种禅宗智能的意味,是不是我对这一作品的理解是有问题的呢?

我想,很多人都会对李敦兴先生的书法感到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书法创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极有意思的话题。而今,他仍像古往今来的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为了书法艺术的圣境,还在自己开创的道路上,上下求索着,刻苦努力着,从他的书法中,我感到,一条古人所说的境界,人与书俱老,正在向他开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