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式,你选择哪一种?
(2008-09-24 01:22:01)
标签:
杂谈 |
两年时间漫长的牛市和一年时间漫长的熊市,让我们意识到,任何一个宏观经济或者股市的运行周期都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这个时间不是用天来计算,是要用月甚至是年来计算的。在一个市场化较为充分的资本市场中,股票的涨跌基本上会伴随或超前于经济的景气周期,由于经济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资本市场的运行周期也会相对漫长。但对于宏观经济,我们很难去判断它的拐点何时来临,因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实在太多,正如我们在一年之前很难预测到华尔街会发生金融危机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再过半年之后还会发生些什么。正如我们知道历史的车轮会始终前进,但具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前进,却很难预测。
历史是一面明镜,这里要再一次提到股改,股改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所有的股东利益实现平等,也让大股东关心公司的经营情况,也让所有人更关心公司的业绩,价值投资的思想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如今这么被人念叨。随着这两年的扩容,股市的内在运行动力越来越强,现在已经很难有一种专门的力量可以对十几万亿的市场轻易的下命令,这完全而不像2001年以前的政策市,现在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弱。
从2001年到2005年的五年大熊市中,我们的经济基本面其实很好,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1%以上,通货膨胀率很低,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但我们的股市却从2200点跌至990点,为何?只是因为我们的股市没有实现市场化,此时的股市更多的是一个政府利用的工具,人们对于股市的圈钱游戏、金融黑幕以及各种财务陷井深恶痛绝,股市被认为是赌场,所以不再进入股市,导致大跌。但990点绝对反映不了当时的经济实际情况,所以在股改完成后,股市上涨达两年之久,最高达到6200点,可视为对于股市压抑五年之久的一个集中报复。但6200点时60来倍的市盈率是绝对不能支撑公司的股价的,所谓物极必反,又从6200点跌至最低的1800点。
有人会对1800点的市场做出解释说,这里面有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大小非解禁的原因;有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原因;有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困难的原因;有政策调控的原因;有房市陷入困境的原因;有经济不景气的原因等等。这些因素列举出来都没错,但要知道,资本市场让人迷惑之处正在于,只有事后才知道会发生那么重大的事情,比如美国人早知道雷曼和两房要破产,估计他们在年初就会大举救市一样,宏观经济很难预测。再如大小非解禁,我们去年就知道大小非将来要解禁,但为什么那时候我们无视大小非的存在呢?如果知道大小非解禁会让股市如此糟糕,股市便不会上涨到6200了。通常,对于很多经济现象,我们事后只能去观察和解释,但真要准确预测,却很难。
正是因为很难预测宏观经济,才使得我们的投资决策变得很困难。通常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有两种可以让你保持长久盈利的方式,一种是长久的坚持持有某几家十分优秀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行业低迷的时候可能会强于同行业的公司,而在行业景气的时候股价肯定会表现更加优异,从而跑赢大市,巴菲特和但斌先生在许多公司上都在坚持这一种投资方式。他们坚持这种方式的前提是,承认自己对于宏观经济的变化反应迟钝。但斌在别人问他为什么没有在60倍市盈率的价位上抛出万科时,他回答,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也许还有对公司的潜力考虑不到的地方。我想,巴菲特的持有一辈子的公司如可口可乐,之所以没有抛出,并不是因为其没有被高估的时候,他的考虑可能跟但斌是一样的。
另一种方式是,在行业景气高潮来临的时候退出,再在不景气的时候进入,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赵丹阳,他在去年5月份3500点的时候退出,如果在短时间内看,也许会认为他过早的退出了,但如果把时间稍微放长,又会认为他是对的。再如果把时间放得更长,也许又会觉得他是错的。我不知道赵丹阳此时是否已经进入市场,但光就坚持这种思想来看,已经是很难了,因为如果在3500点退出,意味着他去年的利润要远比别人少,意味着他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不再进入市场,在这期间,他会不会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对于一个投资人来说,绝对是痛苦的。如果他在2400点便进入市场,至今还需要忍受200点下跌,他的痛苦我们又何尝理解?如果他至今不买入,万一大盘再一次逆转,他将做何选择?这里,我对赵丹阳的评价是,佩服其勇气和坚忍,道一声珍重。
以上两种方式,长期来看都能长久盈利,前者的前提是承认历史的车轮不管如何曲折都是前进的,宏观经济总是上升的,这其中优秀的公司又总能超越大市,获得超额利润。后者是承认经济的发展总是以波形前进,有高潮必然有低潮,赵丹阳的选择是摒弃最高点和最低点,选择追求一个次低点和次高点之间的利润。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承认自己无法判断宏观经济和股市拐点的来临,都抛弃了追求暴利的可能。在根本上,这都是大智若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