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禁诅咒、戒剃头忌讳多多

标签:
董易林民俗节日夏至饮食养生家居 |
分类: 民俗传统 |
夏至节禁诅咒、戒剃头忌讳多多
文/国际周易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3/0619/20130619095429682.jpg
天儿越来越热了,早几天还有降雨祛暑,金乌一出来,徒留知了在枝头不知疲倦地声声叫着夏天。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也快到了。今年阳历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北京这天的日长约15小时,杭州市为14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民间重要的节日,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载:“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辽史•礼志》),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清朝时“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许多古书中记载着一些大同小异的“夏九九歌”,描述了夏至后的气温变化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景:“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歌中所述,虽不能普遍符合各地情况,但较客观地反映了夏至之后,从开始热到最热,再逐渐转凉这一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夏至日照最长,故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在夏至日吃面尝新习俗,谚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此风至今尚存。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天气越来越热,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夏至除了清淡饮食,要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泻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家居户型风水诊断活动:
结缘热线:400-600-3879
前一篇:教你打造护住财运的风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