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周日京城淅淅沥沥下了一天的雨,话说昨天最高气温还是22度,隔天气温骤降了十多度,给人两个季节的感觉。真是老话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呀!”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2/1022/20121022093453856.jpg
赶得也巧,10月23日周二既是九九重阳节,又是二十四节气的霜降。这很难得,上次两节相逢还是在1993年
,一般来说,十九年一遇,下次要等到2031年了。
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它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
民间常有“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在少数民族居集地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了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又该如何使自身这一有机的整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使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二点。其一,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其二,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而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认为,世界上一切物质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由此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中(春、夏、长夏、秋、冬)为秋,在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肺,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此时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并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2/1022/20121022094108269.jpg
饮食养生学侧重于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滋养五脏六腑并预防疾病。因此,在传统养生学中,食物也根据其“性味归经”而分为了不同的类型。
“霜降”后一般是进补的好时候,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适宜的食物有梨、苹果、橄榄、白果、芥菜、洋葱等。这些食物有生津润燥、止咳平喘、清热化痰、固肾补肺的功效。此时应少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及各种冷饮等,以免伤肺引发疾病。忌强刺激、暴饮暴食,还要注意胃部保暖。“春天吃花,秋天吃果”,白薯、山芋、山药、藕、荸荠,都是这个时节适宜吃的食物。此外,还可以多吃些百合、蜂蜜、大枣、芝麻、核桃等食物,也很有保健效果。
此时节正值秋冬过渡之际,一天中温差变化很大,天气更加寒冷,气候日趋干燥,“霜降”前后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高峰,为预防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有哮喘发作史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对呼吸道的刺激。其次,还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增加抗病能力,广播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登山等都是比较适宜的运动方式。霜降后要减少秋冻,尤其要注意下肢的保暖。
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但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冷为准。常言道:“出门需防三、九月”,“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因此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
秋冬过渡时节,不仅在户外要注意防寒保暖,在家也要随时预防感冒着凉。如可用冷水洗脸以加强自身的抗寒能力;勤晒被褥让紫外线杀菌;多喝热水促进新陈代谢;多吃御寒食物以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