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分出现在阳历9月22日22时49分,秋分来临之早,为116年来之最。上次秋分最早时刻,还要追溯至1896年9月22日21时03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其意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2/0921/20120921093659821.jpg
《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即秋分。 雷始收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杀气:秋属金,金主杀,故称秋气为杀气。
意思是说,这个月进入秋分,开始停止打雷,将要蛰伏的虫类在洞穴四周培土,杀气越来越盛,阳气一天天衰减,河湖的水开始干涸。
从九月初,北方已进入气象学中的秋季,秋分节气到来之前,人们早晚已能感到秋带来的丝丝凉意。作为昼夜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
秋分之后气候干燥,温度明显降低,这种秋燥和寒凉最易伤阴、伤肺。因而秋分时节要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来平衡阴阳,调和五脏。另外,在秋分节气的养生中更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的养护。在平日的饮食搭配上应根据食物的性质和作用合理调配,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的辨证用膳,这也是避免机体早衰,保证机体正气旺盛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医家和养生家之所以重视养护正气,是将其视为机体强壮的根本所在。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多喝水,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淮山药、秋梨、藕、柿子、鸭肉、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清燥之用。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登山、慢跑、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2/0921/20120921093719638.jpg
祭月
鲜为人知的是,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有满月。而祭月无月则会大煞风景。因此,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秋分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即“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体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