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盼团圆
(2010-09-21 13:41:35)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0/0921/20100921100247989.jpg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盼团圆"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天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许是中秋将近的缘故,望着天上那轮即将圆满的明月,便不由自主的思念起小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度中秋的热闹场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诗句,用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上一点也不夸张。皓月当空,静谧的秋夜,花草之间流连的虫鸣鸟叫,身在浮华的都市,片刻的安静更加激起了那些身在异国他乡,而不能回家团圆的游子们的思乡之情。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的历法,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又据宋朝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故谓中秋。”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书.太宗记》曾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可见,早在唐朝年间,中秋节就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像春节那样具有团圆意义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赏月是人生的一大趣事。一年当中可能会有很多次的月圆之夜,而唯独中秋的月亮又圆又亮,并时刻牵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中秋节,这个具有团圆意义的节日,早已根深蒂固的埋藏在那些期盼团圆的人们心里了。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古代帝王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最早的可能算是《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隋唐时期的盛世鸿儒《五经正义》的作者孔颖达疏云:“祭日于坛谓春分也;祭月于坎谓秋分也。”“祭日于东,周朝旦之时,是为外;祭月于西,乡夕之时,是为内。”从这可知古人在秋分时节祭月之礼俗。从时令上来说,中秋又可称为“秋收节”,预示着辛苦了将近一年的谷物到了秋天也就快要收获了;从渊源上说,春秋时期,古代帝王又有“祭月节”的礼制,祭月的时候如果无月的话,不仅大煞风景,而且意头也不好,所以把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因为,从科学角度观察来看,秋季的时候,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影响月明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如此一来,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就会显得格外的清新,天空跟以往相比洁净了许多,此时的月亮,看上去就会又大又圆,正是赏月、祭月的最佳时机。正如古诗中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0/0921/20100921100346798.jpg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盼团圆" />
在我国这个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不同的民族及不同的地理环境位置,决定了过中秋的习俗也就不同。不过,通常不变的就是赏月之时,月下和亲人共享月饼。说起月饼,就不得不想起了那动人的美丽传说——嫦娥奔月,嫦娥是神话人物后裔的妻子,美貌非凡,情急之下误服了后裔让她保管的不死药之后,一人飘飘荡荡飞往了月亮之上,那寒冷清寂的广寒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的真实写照。于是,嫦娥吩咐后羿,在八月十五的月圆之时,用面粉把饼做成团团圆圆之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连续呼喊她的名字,到三更时分,嫦娥就会从月中飞来,回到家中,与后羿夫妻团圆。虽说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也恰巧表明了世人期盼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露。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才在民间广为流传,心灵手巧的糕饼师傅,会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从此以后,月饼就成为受到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皓月当空,又是一年中秋时,在人们尽情地享受了其独特的诗情画意外,不免也会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伤感。中秋是全家团圆的日子,董易林在此首先祝福那些因其他原因,不能回家过节的游子们,愿他们中秋佳节快乐!无论茶是浓是淡,让清香永驻心间;无论距离是近是远,让记忆彼此相连;无论联系是多是少,让祝福就不改变。最后,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