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Scarpa)

(2007-11-26 20:07:28)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房产

       现在的中国建筑正处于一种大规模建设时期,有点象西方国家的20世纪的大工业化时期。当代的中国建筑继承了当时主流的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密斯、格罗彼乌斯所倡导的设计风格。其实在西方除了这种主流的现代主义外还有象意大利的殿堂级的建筑师Carlo  Scarpa这种现在被称为“晚期现代主义”的代表,象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一样不排斥传统,注意从传统中吸取营养注入到现代建筑中去。意大利的建筑史学家Manfredo.Tafuri称他的特异独行是现代商业文化的反向力。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史学家K.Frampton则表示Carlo Scarpa的建筑是20世纪建筑的分水岭,尤其是他用蒙太奇的手法组合多重元素更是独树一帜。Carlo  Scarpa强调不应把建筑设计当作抽象的图面内容,与施工无关的原则,建筑师应是“工匠中的工匠”。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方案设计与施工设计的脱离,施工与设计的脱离,造成了建筑设计只是纸上谈兵。研究Carlo Scarpa的作品对我们有着比较强的现实意义,帮助我把握建筑设计的本质,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在于建造。

维加墓地Carlo Scarpa的最后一个作品(图一)。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墓园位于意大利北方小城特莱维索附近的桑.维多,基地紧邻桑.维多公墓,约2200平方米,呈L形。墓园外缘由略向内倾的矮墙围合,园内分布了三个中心(图二):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带方亭的水池、坟墓以及小家庙。这个墓园表达了将死亡转向了对生命的回响和召唤。墓园内的大片草坪被抬高了几十公分,这使在园外的人看不到里面而园内的人却能将外面的教堂和田野尽收眼底。园内绿草葱葱,藤蔓蜿蜒,水面明净,睡莲盛开,俨然是一个活泼的园林。斯卡帕将一种对生死轮回的坦然和宁静带给了这个墓

 园,使其成为一曲对死亡的礼赞。

大多数建筑设计是由整体来决定的,部分、细部是寓于整体之中的。设计的开始是由构造出大的体块,再一步步地深入细部设计。而Carlo Scarpa给我的感觉是由细部来决定的,一个细部可能成为他设计的起点,这个细部成为他的作品的统率,平面、立面、剖面在无数次地重复这个细部手法,把特定的细部符号化,当作一个“母题”反复运用,以达到建筑本身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就象古典建筑中的柱廊、拱券一样

被反复运用,给人一种精雕细刻的感觉。在维加墓地中,他将锯齿形的做法(图三)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运用到立面,形成立面的凹凸感,捕捉阳光下的阴影,运用到墙的端部,表现墙的厚度感等。Carlo Scarpa曾说希望他的建筑不通过柱式能给人一种古典的韵味。水,也是Carlo Scarpa反复运用的元素,出现反射、映射等不同的处理手法。生活在威尼斯的他对水有着深深的依恋,并有着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水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结束。

对这片富裕的墓地,Carlo Scarpa并未走一般路径,即塑造一个肃穆的、中心突出的纪念性空间序列,而采用了接近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消除严谨的层次关系,以一种漫游式的布局叙述着一连串的情怀。墓地入口前的那一小片碎石,在宣告着,从这里开始你进入另外一个不属于公墓的领域,这里我想起了Scarpa的威尼斯一宫廷建筑的改造(现是奎瑞尼.史坦巴尼基金会所在地),通过一水池的小桥进入建筑的内部,在那它是水池,隔离两个不同的领地,用小桥来联系彼此之间。在这里,他用碎石取代了水池,用脱离两堵墙面的台阶代替小桥,表示是此地与彼地的中介,标志一个领地的结束,另一领地的开始。正对入口那两个表情神秘性的交织的圆洞,将我们一步步地引入墓园的内部(图四)。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在达到水池的小亭之前,那“神秘的双圆”暗示着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在狭窄的、相对封闭的走道(图五)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的对比之下,显示出达到小亭之后那种空间的开放感(图六),典型的中国园林的先抑后扬的处理手法。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从教堂室外入口到教堂的内部之间设置了迴回的路径,让人走到小教堂,要经过长长的、横线条的水泥铺地,转折之后来到一个半室外的过渡空间,经过一似乎是日本风格的门进入教堂的前奏空间,通过圆形的洞口,才达到教堂的内部,在整个设计中都是有意识地组织、设置一个空间序列。

Scarpa似乎很关注两个东西之间的衔接。除了上述两个大的方面之外,在水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在小亭和布莱尔夫妇墓地之间联系有一个水渠。在水渠的设计上也比较有意味,大的水池也缓缓引出一个长条形的水渠,在经过一段距离之后它就缩小,在接近主人墓的领地时,有两个小圆铆接。水渠是一种视线的引导,增强了两个中心的联系感,而水渠本身与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有板有眼的。

两段倾斜的围墙的交接也经过了细部的设计。直接是由两块直块夹着中国的“喜”字型漏窗(图七),这是一个比较虚的体量来完成的,避免两个倾斜的围墙直接碰撞的生硬局面。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维加墓地的材料主要是现浇混凝土。Scarpa的混凝土给一种粗中有细的感觉。猛看是拆模之后、未加修饰而留下粗糙的混凝土表面,但细看我们就会看到隐隐约约呈现的是模板的木纹肌理,体现了混凝土的可塑性,同时在一种材料上体现了两种材料的观感。这些混凝土墙面也体现了Scarpa对建造的精心控制,模板拼装方式横竖的变化,在同一块墙面上都体现了模板拼装方式的不同。组成模板的木板大小在同一建筑中都明显有细心的考虑,教堂墙面的模板是由比较小的木块组成,而在其入口处相对较大。这些未加装饰的混凝土墙面,明显可以感觉到那种制作的痕迹。(图八)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混凝土体现木材的肌理,似乎是木板的“石化”。这种类似的手法在威尼斯的宫廷的改造中也用过,在那里是将石才镶上带有凹槽的铜边,如木材一样进行精密的分格、组织,被K.Frampton称为“细木工的石化”。

在大片的混凝土墙面中,同时也点缀着一些光滑彩色的瓷砖,就如一幅比较洒脱的建筑画,用一些精巧的压边而现得精致起来。“神秘双眼”(图一)那一蓝一红的瓷砖,围墙上的边线顶部,侧边都镶着细细一条,创造出新的有意味的细部。这“鱼漂”形式几乎成了Scarpa个人设计的标签,在他的许多的作品出现过不同的变形体,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阴阳”的隐喻,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不息。在围墙的端部、顶部,施以局部鲜艳的颜色也给朴素的混凝土带来欢跃的气氛(图十)。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除了对材料的精心考虑及制作的细心组织之外,Scarpa对一些设计中的基本要素有着独特的表现。墙的剖面化,通过锯齿状的母题,体现墙的厚度感(图九),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简单的一个洞口,由于墙的端部的这种处理,给我们视觉带来了新的刺激。平平的墙面也由于凹凸有序,在简单形体中添加了复杂性,让你轻松整体把握一个东西,又让你不那么容易彻底地弄明白。在踏步的设计中,Scarpa明显地考虑到人走踏步的过程(图十一)。

解读维加墓地(Carlo <wbr> <wbr>Scarpa)

在墓园入口的踏步与两个墙面的脱离,处于略偏左的布置,给我们的行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维加墓地是一个由部分决定整体的建筑,对建筑构成要素,都有着精心推敲,并通过这些深入的有个性的细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整个建筑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谦虚、一种平和、一种亲近但又耐人寻味的味道,没有夸张和标榜,一切都来得那样自然又平静,就像一个有气质相貌却一般的女孩,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永恒的魅力。这,就是真正的建筑。

参考书目:

1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作者 K.Frampton

2.《卡罗.史卡帕 Carlo Scarpa:空间中流动的诗性》作者 褚瑞基

3.《GACemetery Brion-Vega 专辑

4.《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作者 K.Frampton

5.建筑与技术,2003年第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