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135)】
--- 唐河底化石地点 ---
“最美祁县”微信群友“秀才”故籍祁县来远镇唐河底村,几天前,他得知本村一位牧羊人,在放牧时偶拾得一块石头,发图给我看,确定是一块化石。于是我们几个人相约去看看,之前,我在昌源河谷也捡到过一两块孢子化石。昌源河是祁县境内最大的自然河流,诞生于两千五百万年前,因此,祁县的人类历史都与此河息息相关,所以称之为“母亲河”。人类历史之外的自然历史的演化,更多与昌源河相关。这次发现这样完整的远古植物化石在祁县还是首见。经与牧羊人联系先察看了化石实物,然后由他带我们去化石发现的原始地点---
来远镇东鱼沟村唐河底“狼窝沟”,去察看化石发现地的具体地质风貌。

【唐河底化石地点·沟口·祁县来远镇】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狼窝沟”自然风貌】
“狼窝沟”是昌源河支流东鱼沟的一条支沟,位于唐河底自然村以西约5里的东鱼沟北岸,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虽然我们没走到尽头,但从沟岸两侧的山势来看,应该是一条浅沟,纵深不出三千米。
沟口原很封闭,后来修路挖土,逐渐开阔,现在形成了一处宽阔的广场。但是如此浅短的沟壑内,却溪流潺潺,冬夏不绝。特别是这个季节,正是一年中的大旱之际,昌源河已经彻底断流,而此沟中依然有水。
进入宽绰的沟口约百米,沟壑形势突然严峻,两侧壁立数仞。沟内花树毓秀,百草丰茂。沟口悬崖上生长着本地称为“木瓜”的文冠果,以及野葡萄等野生植物,多数是熟悉但叫不上学名的植物,偶有不常见的奇花异草。
沟岸两侧的山体地质是典型的三叠纪红色沉积岩,其上覆盖着第三纪黄土,厚达数米到十数米不等。沟壑内多有远古地质运动造成的横向突然断层,岩石直立裸露,使溪流形成瀑布。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狼窝沟】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野生文冠果及野葡萄】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化石发现地点】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岩石擦伤遗迹】
那块植物化石,发现于沟内约五百米处的沟槽中部。我们到达时,牧羊人指示化石滚落砸压痕迹尚明显清晰。此处两侧山势稍缓,因岩石与尚未发育的沉积层夹杂,使山体松散,多处山体因为雨水冲刷而漫漶为缓坡。
参照那块化石掉落的现场情形推测,它正是从沟壑右侧,高约10余米的一块山体上剥落的。同时掉落的还有几块相同质地的巨大岩石滚落在现场。根据化石上尚且清晰的剥落痕迹来看,这一小块化石极可能就是从这几块岩石中的某一块上溅落的。
这几块淡红色的沉积岩,质地纯净,岩质细密,发育较好。但是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也明显而清晰,一层一层的叠压组合。可惜因为岩石巨大,无法自如翻动,不借助地质工具,也无法打开岩石。
我们攀上推测它掉落的山体上察看,附近山势没有异常,也是三叠纪沉积岩,这就是它的原始地层。我们仔细寻找了化石溅落点周围的绝大部分地表岩石,没有发现它破落的另一半,可能是在滚落的过程中,掉在了现场更远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槽中散落的很多其他质地的岩石上,特别是一块巨大的,已经被河水冲涮了千百万年的砾石上,遍布着其他的植物石化痕迹,多是孢子植物。这也从侧面证明,这里是一处化石密集区。
另外,在另一些砂岩上,也发现多处地质运动导致岩石擦伤的痕迹,十分明显。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砂砾岩】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化石】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砾岩】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页岩中的化石遗迹】

【唐河底化石地点·中生代·苏铁化石】
在“狼窝沟”口的碎石滩中,我们即发现多种沉积岩内蕴含着远古植物的块条状根茎化石。而牧羊人发现的这块化石,经过仔细辨认,认定其为一条苏铁的枝叶化石。
苏铁就是我们俗称的“铁树”,是地球上现存最原始的远古裸子植物之一。苏铁进化于中生代二叠纪(约3亿年)时期,到三叠纪(约2.25亿年)时期达到繁盛,成为当时的植物霸主,是侏罗纪(约1.9亿年)时代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苏铁曾一度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并统治地球植物界两亿多年,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纪(约250万年)的冰川运动中才被大量冻死,随之逐渐缩居到地球的温热地带,而顽强遗传至今。
现祁县行政区域内的地层,由于地质运动强烈,导致断层残缺严重,根据有关地质资料显示,县域内除洞顶山和四县垴残存面积极小的侏罗纪地层外,全境最晚的地层都只到三叠纪。侏罗纪到第三纪始新世之间的这段地层完全缺失,直到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约三千万年)才有覆盖在三叠纪地层上的新生代黄土地层。而这块保存较为完好的苏铁化石,正是祁县这一地质时代特征的佐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