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李亚子】
--- 三垂岗遗址 ---
在今天长治市以北约10里处,是浊漳河南源河谷的一条小支流,在小沟的左右两岸散落着果园村、李村和李村沟三个古老的小村落。在这三个村落的中间地带,小河沟的右岸绵延着一座小小的山岗,自东向西突兀着三个相连的小山峰,其山形低矮,方圆狭窄,即便在如此近距城市的平川地带,也不显山露水,这就是著名的三垂岗。
之前的2016年10月,在潞泽寻访数日后,与同行好友“旅行者”在长治分手。我独自一人乘坐公交车前往故驿崇教寺,即路经三垂岗。当时因为返程时间紧,未能下车来登岗一览,遂留遗憾。
谁知一年半后的2018年2月,与好友“齐步走”南下中原,途经潞城,即有机会了却心愿,登上了三垂岗。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李存勖壁画】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古驿道】
三垂岗其实是在历史爱好者中间闻名,一般游人根本不知其所在,也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因此,三垂岗的闻名也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
它所以闻名,是因为在唐末五代,这里发生了两则“晋王故事”。
又因为晋王故事,引的清代一位声名不彰的小文人严遂成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原本应该是同样默默无闻的诗篇。尽管这诗其实写的很高明,甚至可算是“怀古诗”中的精品名篇,但因为作者是个小人物,所以他的诗也无人关注。
三垂岗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这时距离晋王故事,已经八百多年过去了。谁知,这事还不算完,严知县写完这首诗的三百年后,又一位与晋王惺惺相惜的英雄,读出了诗中意味,可谓正中胸臆。他立即挥笔抄录了这首诗。
这一抄,终于抄的三垂岗闻名后世,也抄的小文人严遂成跻身大家,他的诗篇也从此脍炙人口,因为这个英雄就是我朝太祖武皇帝。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李村】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三垂岗北侧】
如此小小山岗,横亘在潞州城北,其高度也就和潞州城墙差不多高,但是要隐藏几万人马,还是绰绰有余的。而且,在近距城市的平地上,突兀这么一块山岗,眺漳水把酒临风,大概也算意境不错。
残唐五代,乱世风烟,英雄小丑,你罢我唱,一片热闹。公元883年4月,李克用率沙陀军收复长安,一溜烟跑到蜀地的唐僖宗下旨,晋封年仅28岁的李克用“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兼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次年十月李存勖出生,沙陀英雄出场了。
在官场上算是春风得意的陇西郡王,其实在战场上并不如意,在与头号仇敌东平郡王朱温的争斗中,基本处于劣势,败多胜少,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也十分憋屈。
打不过朱温是一码事,操练各地的小阿飞们,陇西王还是十拿九稳的。
公元889年陇西王终于拔掉了依附于朱温的邢州孟方立,把潞泽之地拿了过来。
就在此次回军的路上,陇西王置酒潞州城外的三垂岗上,与将士们歇息。席间他听着“百年歌”,感叹此次大胜的喜悦,与将士们把酒言欢。
此时,他看见正在帐下被将士们逗着玩的,年方五岁的李存勖,感慨人生哪得百年蹉跎?自己的霸业,最终要有人来接力,这个儿子行吗?
鼓角灯前老泪多。陇西王大概是因为这几年的征战,有点疲惫了,看着尚不谙人世的小儿稚嫩的脸蛋,落下泪来。严知县所谓“老泪”只是为了渲染英雄氛围,完全属于文青笔墨。此时的陇西王不过34岁,正当壮年时节。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置酒三垂岗”】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主峰】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主峰顶现状】
公元895年7月,凤翔李茂贞伙同匡国节度使王行约等叛乱,构陷陇西王谋反,唐昭宗被迫流落。一怒之下,陇西王兵发长安,很快搞掂三镇,稳定京畿,迎回皇帝。
之后,他派出年仅11岁的李存勖,进京上表,问安皇帝,午门献俘。看着聪明伶俐的小小河东少年,皇帝惊喜不已,抚摸着少年的背说“此儿当亚其父”,意思是,这孩纸或许稍逊他爹。其实,这语气就是典型的“以贬代仰”,因为晋王确实英雄,不能贬低晋王,又要赞美世子,言下之意就是:这孩子将来比他父亲还厉害,“李亚子”这个小名就是打这儿来的。
昭宗皇帝随即下旨,陇西郡王晋爵晋王,李存勖封为晋王世子,并授检校司空领隰州刺史。完了,皇帝还赏赐他一大堆金宝珠玉玩。
唐天佑四(公元907)年4月,梁王朱全忠接受唐末帝的“禅让”,改名朱晃,建国号大梁,改元开平,定都开封。大唐没了......
不过,老朱只是自己过家家而已,蜀王王建、吴王杨行密、秦王李茂贞等均不奉老朱的诏书,他们反而撺掇晋王也称帝。得知消息的晋王,对着大唐的河东监军张承业信誓旦旦“孤终不背唐”,孤一定把大唐还给您!并继续使用“天佑”年号。把个老太监感动的热泪盈眶。
但天不假年,唐天佑5年,梁开平2年正月,53岁的老晋王病逝。临终,他把世子李亚子叫来,交给他三支箭说,有三件事,你得给我办妥。
契丹阿保机,当年在梁王门下碰壁,是孤率先承认他为契丹皇帝,给了他道义上的支持,并与他约为兄弟。但他一直朝三暮四,和朱梁窜通,背后捅我刀子。
幽州刘仁恭,走投无路,是我举他为燕王,但这小子狼心狗肺,居然也背晋投梁。
最后是老朱,当初我救他,他却害我,这二十几年折腾的我好辛苦。今天,我是不行了,但是你,不能让他笑到最后。
说完,老晋王去了。监军张承业代表已经不存在的大唐,见证晋世子即晋王位。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山顶一处背风的土凹】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脚下的李村沟】
老晋王的灵堂里还哭声未泯,潞州前线的紧急战报已经源源送来,梁军围攻潞州已经年余。这次朱三亲自出马,一定要拿下潞州。拿下潞州,就可长驱北上晋阳,直捣河东老巢......
幸有名将李嗣昭苦苦支撑,近乎弹尽粮绝,求援加急不断送到太原。老晋王派出老将周德威增援,但被梁军堵夹城外,无法接近城垣。这支援军就这样疲老城外,仅仅只对潞州守军起到点心理安慰。
24岁的小晋王甫一即位,就面对如此局面。小晋王毕竟是天生将才,他稍一冷静就给朱三来一个欲擒故纵。他置奄奄垂死的潞州于不顾,召回了周德威的援军。
此时,晋阳城正疯传老晋王的弟弟李克宁叛乱,给朱三造成了错觉,以为小晋王召回前线援军,肯定是晋阳内讧的形势紧张。朱三松了一口气,潞州已指日可下,他也就不必亲自在前线耗着了,于是,御驾回到了开封。
不想,小晋王召回周德威后,详细了解了前线的战况,调整部署,亲率精锐,星夜兼程赶赴潞州。在拂晓氤氲的笼罩下,晋军前出至三垂岗下。
再赴故地,望着晨气迷离的三垂岗,李嗣源(即后来的唐明宗)对晋王说,二十年前就在这里,先王对殿下曾寄予厚望。言毕,李嗣源和周德威率先向梁军发起攻击...
在晋军的突击下,毫无防备的梁军阵脚开始动摇,城内李嗣昭知道援军已到,亲率守军,四门大出,内外夹击。一阵混战后,梁军一万余众被斩阵前。主帅招讨使康怀英仅以百余骑冲出天井关,逃回开封。副招讨使符道昭以下三百余将校悉数被俘。
刚回开封,屁股尚未坐热的朱阿三就得到了潞州败报。他感慨地说了句“生子当如李亚子”,我他妈真姓猪,瞅瞅我这帮败家子....(此语新、旧五代史上均无载,出自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潞州一战,战略的天平开始向晋王倾斜。此后,踌躇满志的晋王,在老监军张承业的监护下,败梁、退辽、灭燕,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唐天佑19年(河东年号),公元922年,晋王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告天即位,以宗室的身份恢复大唐。次年10月,唐军拿下开封,朱梁灭亡,可惜老监军张承业没看到这一天。小晋王把三支箭送回老晋王陵前,祭告老监军说,把大唐还给您。(公元1999年张承业墓在交城被发现)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此时的晋王,被一支流箭击中,那他将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神武的皇帝,远比周世宗和周武帝光辉的多。可惜集权专制的腐蚀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没有“普世”根本制度的约束,人性中的全部丑恶,在集权专制下会被尽数释放出来。没被流箭击中的晋王,最终也由此沦落为历史的笑谈....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遥望漳泽电厂】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荒草古道】
今日的工业雾霾,正如昨天的历史烟云,严遂成格律铿锵的诗篇中,隐隐散出的刀枪的砍杀声,飞箭的呼啸声,将士的觥筹碰击声,夹杂着陆机的“百年歌”声,飞荡在三垂岗上...
虽然时值黄昏,但漫步在三垂岗荒草迷漫的古道上,不经意间,发现远近高下散落着零星的陶片。虽然陶片散落的不很密集,但足以说明这岗上有一处古遗址。
仔细比看捡拾起来的陶片,虽然破损严重,体型太小,但是坚硬的陶质,干净的陶体,均到的火候,以及整齐有序的绳纹,说明这处遗址的时代不太遥远。
带回几片捡拾的陶片比对,显然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相去甚远,又明显不如秦汉陶片成熟,与祁县较晚期的遗址陶片对照来看,三垂岗遗址的时代应在商周时期。参考三垂岗同地域附近的,浊漳南源右岸分布的古遗址,比如壁头遗址、马庄遗址、西旺遗址等推断,三垂岗遗址的时代为东周的可能性最大。
原来三垂岗不仅是一处古战场遗址,还是一处古人类遗址。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来不及向四面山坡搜索,故未找到遗址核心区,及其他遗迹。
回来查阅手头资料,包括《中国(山西)文物地图册》,发现三垂岗遗址未被任何资料著录。网络资料中,也没有描述三垂岗古遗址的文字。看来,我这篇博文可能是最先提到“三垂岗遗址”的文字。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现场陶片】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陶片】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器物口沿残片】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山岗入口处的教堂】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李村沟的一座现代桥】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老槐森森古驿道】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山岗下的集市】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果园村小景】

【三垂岗遗址·东周、五代·三垂岗怀古】
即便在今天,三垂岗下的上党北上晋阳的古驿道,依然顺着浊漳河岸延伸,只是蜿蜒的土路变成了笔直的柏油大马路。
在三垂岗以北,李村沟至马厂一段,马路的两边栽种着密集的槐树,即使是冬日的枯枝,依然阴翳蔽日,古朴苍凉。这些老槐显然年代晚近,但却装扮出历史现场的一种动人氛围。而古老的李村和李村沟,这些指意隐约的村庄,不知道与当年的晋王是否有着某种关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