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故里】
--- 娄烦寺遗址、经幢及石塔 ---
在晋国原平市以北三十里许的滹沱河左岸,有一座在宗教界非常著名的寺院---
娄烦寺,确切地说,应该是娄烦寺遗址。这“娄烦”是个很古老的名字,原本是一群人的族名,到今天演变成了一座城市的名字。但是在魏晋前后一段时期里,“娄烦”是一片很广泛的地域之名,包括今天的原平市和娄烦县都在这个范围内。因此《高僧传·释慧远传》中说“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这句话里的“娄烦”具体是今天的哪一个地点,搞不大清楚了。但是原平市茹岳村的这座娄烦寺遗址,一直被传为释慧远故里。因和慧远大和尚挂了勾,这个不为一般寻访者所知的娄烦寺遗址其实很著名。

【娄烦寺·清·娄烦寺旧迹】

【娄烦寺·清·旧娄烦寺山门】
很多资料都言之凿凿说,娄烦寺创于东晋。这表述方式一听就有问题,至少不是释慧远那会儿的说法,那时候这一片大概是赵王石勒的地盘,所以八成是后人敷衍的。
现存娄烦寺遗址上,残存最早的遗物仅是唐代的一截经幢而已。释慧远二十岁以后才皈依佛门,之前还是一个好学生。所以,即便这里真的是释慧远家,按照释慧远的生年说这庙创于东晋也不严谨。
不管怎么说吧,释慧远被誉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初祖,他的出生地有这么个寺庙遗址也确实值得大书。其实,净土崇拜并不是始于慧远大和尚,至少他师傅道安和尚就已经醉心于研究净土宗了。慧远从二十出头追随师傅在恒山出家,后来南下襄阳。被秦王苻坚堵在了襄阳,道安没办法,只好随秦王去了长安弘法,而慧远跑掉了。本想一口气奔到岭南的,结果走到庐山就不走了。这就是传至今天的庐山东林寺,被认为是净土宗祖庭的来历。
秦王苻坚崇拜的道安不得了,据说发兵包围襄阳就是为了请到道安和尚。但当时秦军并未抓到道安,道安已经跑了,是襄阳守将朱序把道安逮着了关在襄阳的。结果这朱序他自己也被秦军拿了,但这家伙后来在淝水之战中一举成名,把秦王给坑了。

【娄烦寺·清·道安、慧远师徒】
《释慧远传》中并未说慧远大和尚和这个娄烦寺有什么瓜葛,是娄烦寺遗址上残存的一块大清康熙三十八(公元1699)年《重修娄烦寺碑记》中说,“....传谓东晋慧远禅师演教于此”可见康熙那会儿的人就是约摸的说这事了。因此,娄烦寺创建于东晋的说法,估计就是打这儿来的。
算了!这事也没法较真了,就算能较出真来,也没什么意义了,因为现存的娄烦寺完全是新建之物。其原址上仅存的构筑物是一座小小的清代山门。我觉得那也不一定是山门,最有可能是钟楼或鼓楼。另有几截经幢和石塔构件,就是我们要说的重点东西。

【娄烦寺·清·《重修娄烦寺碑记》】

【娄烦寺·经幢·唐】

【娄烦寺·经幢·唐】

【娄烦寺·经幢·唐】
可见的资料上均说,娄烦寺遗址上残留有唐代的经幢,特别是有关山西古塔的诸多资料上都说,娄烦寺遗址上还残存有金代的“李秀塔”一座。我们此次针对滹沱河两岸的寻访行程,把这个明知道已经是遗址的娄烦寺列入,就是奔这个石塔来的。
在娄烦寺遗址新建的大殿一侧偏僻角落处,我们果然看到了三截经幢(或石塔)的构件,以及一截雕造精致的经幢华盖。
由于时间紧促,石刻构件风化开裂严重,我们未及现场仔细识读题记。为了不至于回去以后还稀里糊涂,我们至少找到了所言经幢是唐代,石塔是金代的直接落款,和间接证据,大致搞清楚了这几个石刻的基本情况。
唐代经幢题为“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奉为国敕修·大王李”,幢身上未找到直接落款,但题记中有“垂拱三(公元687)年”字样,幢身第二面题有“代州都督府尚书口”的字样。其中特别是幢身上一幅保存完好,雕造精美,唐风浓郁的菩萨线刻,说明所谓的唐代经幢就是这个石头无疑。
唐代经幢的旁边有一截完全相似的石刻,我们仔细围观,虽未找到“李秀”或“李秀塔”的字样,但是落款为“峕金大定十四(公元1174)年”找到了。而且题记中的名款均为“李某某”或“李君某某”。
其中有些字样,诸如“李福迁至代州”等表述,明显是塔主的行实来历。另外在题铭中还有“武皇陵前”字样,这个“武皇”就是晋王李克用。但是,无论是娄烦寺遗址还是“李秀塔”,均距离代县七里铺晋王墓很远,因此这表述的应该是另外的事。但肯定与塔主“李秀”相关。
这两截石刻均为石灰岩雕凿而成,残高约1.2米,8边形,无疑是唐代经幢和金代石塔的主体部分。
此外,旁边还有一截高约50厘米,更加粗壮的石刻构件。其上也有线刻造像和少量题记,但字迹已开裂不可卒读,从线刻造像精致度和风格上推测,当为更晚遗物,比如明代。娄烦寺遗址、唐代经幢及李秀塔的大致情况就这样。

【娄烦寺·李秀塔·金】

【娄烦寺·金·李秀塔细部】

【娄烦寺石塔·明?·塔身一段】

【娄烦寺石塔·明?·细部】

【娄烦寺·经幢构件·唐?】

【娄烦寺·清·外观】
虽然基本可以确定我们看到的这几件石刻,就是此番要找的目标物。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是草草搜索了一下新建娄烦寺的外围近点,除在寺院左侧墙外尚存一座新建的喇嘛塔外,脚步所及范围内,别无它物了。
娄烦寺遗址从2006年开始,历时六年,由五台山和尚主持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娄烦寺就是这次建筑的新物,确实金碧辉煌,投资巨万。可惜,真正有价值的这几件石刻却被扔在一边,任由风霜雪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