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爷”是什么神仙】
--- 万佛阁双塔 ---
五台山有一座“五爷庙”最著名,没有之一,五台山“寺塔的海洋”中,任你哪座梵宇华宫都敌不过它,什么举世唐构佛光寺,超级巨刹显通寺,喇嘛天宫菩萨顶。在世俗红尘中作孽作恶的凡夫,即便包括普通的信众,刚说了句“去五台山”,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五爷庙”。任谁到这里来,都少不了要“捐个香火”,一掷千万金者,更是不胜比比。这庙堪称是五台山的“印钞机”,其实它比印钞机厉害的多,印钞机加班加点都不一定能整出那么多的钱。
那这所谓的“五爷”到底是什么神仙?其实,就是个一般庙里都可能供奉的龙王爷而已。神仙大士要解民倒悬,其中之一就是降雨。农耕文明下没有比这更大的事,所以神仙大士就指派龙王负责这事。不想这龙王利用职权,收拢民心,久而久之,大家只知太监,不知皇上了。更有僧俗愚民,恶意宣扬,推波助澜就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万佛阁·明、清·五台山】

【万佛阁·明、清·院内情形】
这个大名昭著的五爷庙,其实没什么光辉历史,在五台山“寺塔的海洋里”是个根本排不上号附属小庙。这个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小庙,原依附台山巨刹大塔院寺,当初只是个僧房院,为了就近礼佛,在院子里建了个文殊阁。因阁内四壁供奉万佛,故名万佛阁,大约在清代才独立成庙。今天所谓的“五爷庙”这名号,其历史不过三十年。
现在的这个五爷庙坐北向南方位,正殿是五龙王殿,殿内供“五龙王”菩萨,殿前尚有献殿,有模有样的,是民国时期改建的。其实,万佛阁附属于塔院寺的时候,是座东向西的方位,院内三檐二层的文殊(万佛)阁才是庙院的正殿,山门朝向大塔院寺的甬道,五龙王殿是其配殿而已。至于那座所谓的“五爷爱看戏”的戏台,是近年才新建的,原万佛阁里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
龙王爷是民俗神祗,民间崇拜龙王爷,是由来已久,因为在纯农耕时代,雨水决定一切,要不全国各地怎么有数不清的龙王庙呢。佛教寺院就是看中了这一条,为了拉拢信众,增加香火,才在寺院中附属龙王殿。但是象五爷庙这样,专门建个戏台,敲锣打鼓愚弄世俗红尘,把个庄严圣境搞的乌烟瘴气,实在有点太过了。
【万佛阁双塔·明、清·全景】

【万佛阁·明、清·右石塔】

【万佛阁·明、清·右石塔塔刹】

【万佛阁双塔·明、清·2004年拍右塔】
现存万佛阁庙院内,除文殊阁和五龙王殿及献殿外,还有两座石塔残留。二塔以东西相距约5米的形态对峙,故称双塔。双塔均为通身石砌,塔高相仿约5米;其形制也基本相同,由方形须弥座、喇嘛式塔身、十三天相轮、宝盖及仰月塔刹构成,只西塔的须弥座宽大一些。以塔刹仰月的朝向参照,两塔均坐北向南,排列在万佛阁院北侧(即大塔院寺脚下)。
因石塔构制简略,塔周身无铭文,其他具有明显时代特征装饰也无多,故建筑年代未知。两塔的细部特征并不一致,可能并非同时建造的。如参照五台山众多的同类石塔来看,大约不外是明清遗物。从塔身细部的少许花纹来看,可能西塔时代较早。此类型的塔在五台山都是舍利塔,因而两塔无疑是万佛阁或塔院寺高僧的栖灵之所。
你要进入万佛阁院内,在西墙处只能看到一座石塔,全院也找不见“双塔”。因为西塔已经被隔离到了另外的一个院子里,因为塔不高,怎么你也看不见。这可能就是现在的“五爷庙”造势的时候隔离开的,而且把东塔直接砌在墙里边了,谁家的庙院会这样布局?你只能爬到大塔院寺的山门前俯瞰,才能看到双塔。
因此,也不妨这样猜测:两塔所在,原是大塔院寺山门脚下的左侧空地,塔院寺原本是要把圆寂僧侣的塔墓建在这里的。但是后来需要建造僧侣宿舍,而不再建塔,已经建造的两座塔就留在了原地,稍后被圈在了万佛阁院子里。
或者,建造万佛阁时原本避开了两塔。按照万佛阁和塔院寺山门的空间距离,两塔根本就在万佛阁院外,是后来的“五爷庙”改造时,才把其中的东塔圈在院子里。而西塔又被见缝插针的建庙圈在了另一个院子里。
不管怎么说吧,现在就这样了,两塔已经在万佛阁院子里了,很多资料也把双塔附属在万佛阁名下,因此暂称其为“万佛阁双塔”吧。

【万佛阁双塔·明、清·左塔】

【万佛阁双塔·明、清·左塔塔座】

【万佛阁双塔·明、清·双塔全貌】

【万佛阁·明、清·大殿及献殿】

【万佛阁·明、清·三大士彩塑】

【万佛阁·明、清·文殊殿内】

【万佛阁·明、清·庙院全貌】
万佛阁在历史的烟云中,迭经人为的破坏和风雨的洗礼,该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现存万佛阁为明代木结构楼阁建筑,楼内原供奉文殊、普贤和观音三大士,及四壁彩塑小佛万尊,后遭毁坏;万佛阁下现存明代“五台山寺庙碑”等三方;清代重修,五龙王殿即为清代建筑;民国时期在五龙王殿前增建献殿,并改变了万佛阁的朝向。上世纪六十年代再遭破坏,三大士及万佛彩塑丧失殆尽。上世纪八十年代,万佛阁再次被改造为“五爷庙”,编造“五爷爱看戏”的神话,修建戏台,并在五龙王殿后增建了文殊殿,殿内供奉着金碧辉煌的三大士金身,据说是明代原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