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荧屏往事--- 我和电视的渊源

(2018-03-07 17:53:21)
标签:

五彩缤纷

电视机

祁县电视台

入场券

我和电视

分类: 闲谈漠论
【荧屏往事】
--- 我和电视的故事 ---
   2018年1月17日晚,祁县广播电视台“昌源河畔”栏目,为我们“最美祁县”微信公众平台录制了一期访谈节目,我们创办“最美祁县”微信公众号的七人小组共同走进祁县电视台演播室,接受采访。虽然由于电视台节目录制日程紧凑,比预定的时间推迟了几个小时,但即便有这么长的时间预备,我们几个人还是有点紧张。在节目录制的过程时有反复,耽误了电视制作人员的不少时间,从晚上20点开始,跌跌宕宕延续了三个多小时,直到晚上23点多才结束。这是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电视台,也是我们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虽然演播的范围有限,但对于一个毫无凭峙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经历和体验。也使我想起了一些早已流逝的,我与电视的一些往事,凭着一些模糊和一些清晰的记忆,把这些经历记下来备忘。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祁县电视台·“昌源河畔”栏目】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荧屏形象·2018年2月】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祁县电视台“昌源河畔”访谈现场】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八十年代国产“KO-23”九英寸黑白电视机·网图】
    电视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传输原理,将实际或模拟的可视画面及伴随的声音作远距离播送的现代技术手段,实用图像与声音同步传输技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诞生。我有幸生活在这个“电的时代”,电流和无线电波原理及其控制技术,从我一诞生即影响着我的生活。因为我们家是本村最早接通电源使用电灯的,这还在我出生之前。
    我最早看到“电视”这种奇妙的音像视频,大概是在1980年前后,当时十岁。我们家的前院邻居家里,由亲戚带来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什么牌子的没记住,当时也不可能想到关心这个。那个可爱的小电视机每天都会演播,但主要是在晚上时分。但是他家的亲戚没多久就回去了,所以没有造成大范围的影响,不过是附近的左邻右舍人家去看,我当然是其中之一。
    麻烦的是,我家与邻家的大门是相背的,他家又在一个小巷子深处,虽然我们两家左右街道都通,但不论从哪边走,去他家都要穿越一条狭窄而幽暗的小巷,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孩来说是很大的困难,因为晚上会害怕,这使我没去看过几次电视。
    后来,还真就因为穿越小巷子去看电视出事了:但不是在他家,时间已是大约三年以后。我们村委会(那时候叫“大队”)买回了一台20英寸(或者是24英寸)的大电视机,每天晚上在大队部播放,世世代代只能看到舞台晋剧的人们,每天晚上风雨无阻地搬着小凳子汇聚到大队部观看,当时正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
    由于日久成了惯例,大人们也都很大意了,有时孩子们会在电视现场睡着。有一次我就睡着了,电视放完被人叫醒时已是人去场空。只好一个人睡眼惺忪的往回走。当路过那个小巷口时,不知道是谁躲着黑暗处,猛的大喝一声。本来就紧张慌乱的13岁小孩哪里经得住这样的玩笑,我当场就“死”过去了......
    幸亏很快被人发现(或者就是吓唬我的人自己惊慌,跑到我家报警。但是至今不知道是谁),我被抱回家里,昏迷了好几天醒不过来,叫来医生也无济于事。眼看要出大事了,我祖母突然想到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招术--- 招魂。她拿着我的衣服,到我被吓死的现场,经过一番祈禳,我居然“活”过来了。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八十年代初期观看电视的场景·网图】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电视剧《霍元甲》·1983年上演·网图】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东观邮电局旧址·现代】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小镇故事”·网图】
    又三年以后的1986年,十六岁的我已经离开本村,去了东观镇上初中。母亲在东观信用社工作,同院里还住着一家在东观邮电所上班的邻家。有一天邻居回来说,有一个电视剧组在他们所里拍电视,而东观邮电所与信用社就是斜对门。
    这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自然会引起人的兴趣,于是我就跑过去观看。我记得当时现场的人并不多,我还能进到拍摄现场的里圈,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电视拍摄。但由于时隔三十多年,当时拍摄的电视剧名字忘了,隐约记得叫“小镇故事”或者“小镇风云”,但是现在网上搜索不到这个电视剧,可能我记错了名字,或者这个电视剧根本就没传下来。
    其实,我与电视的渊源远不止上面讲的这点故事。在我第一次亲眼看到电视拍摄过程后不久,我就有幸走进了电视镜头,可惜只是作为场景的一次经历。1987年秋,我到祁县职中上学,有一天我们班被通知整装带队,前往祁县图书馆拍摄电视镜头,这时候我已经知道“电视拍摄”是怎么回事了。
    祁县图书馆是国家二级图书馆,在山西范围内的影响仅次于省图书馆,和我们学校是隔壁。我们到了现场以后,没让那么多人都进去,只进去不多的一些人。进入到拍摄现场后,我们的任务是装作在图书馆阅览的读者,给“主场”营造氛围。其中我被指定去书柜上拿一本书,然后从镜头前回到我的座位上,仅此而已。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电视镜头中。
    当然,这仅仅是前期现场拍摄,后台的剪辑是另一回事,并不是所有拍到的镜头都会进入电视片中,或许我那个镜头一回去就被切掉了。而且,这次拍摄的其他事项我也一无所知。我们完成任务后,很快回到了学校,没人再关注这件事了。我也至今不知道那次拍摄的什么片子,也从未见过播放。这件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了,但却是我与电视的一次难得的亲密接触。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祁县职业中学·网图】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祁县图书馆·现代】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九十年代山西电视台“五彩缤纷”栏目播放·网图】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三晋文物古迹旅游接力行”的网上信息】

    我对文物和旅游的爱好,大约可能就是与生俱来的,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电视上就因为这个事情。1994年七月的某一天,有同事突然问我“你干什么了?”,问的我有点懵圈“我没干啥啊,不是整天和你们一起上班吗?”
    同事说“那怎么山西电视台上点你的名字呢?”他这一说,吓我一跳,山西电视台点我的名......晚上回到家里,母亲才告诉我这件事。
    原来,在之前的一个多月里,山西电视台每天播放一集专题节目,叫做“三晋文物古迹旅游接力行”。而在每期节目的末尾,会留下一道与本期节目有关的问题,让观众参与回答。这大概是最早的电视“有奖竞答”和“观众互动”。
    刚开始观看这个节目,我对节目本身当然兴趣勃勃,但对每期的“互动问题”却没有特别留心。大概看了至少五集以后,突然对这个事情感兴趣了。那时候又没有网络和电脑,所播放的节目可以反复观看,电视节目演完就没了,永远过去了。于是,我就凭记忆,把以前那几期的问题都回忆出来。
    大概一个多月后(我记得这专题片是50集),我一集不落的看完电视节目,而且答出所有问题,然后用信封寄往山西电视台“三晋文物古迹旅游接力行”编辑部。问题在于,他这个观众参与有奖竞答活动,并不是你全部答对就过关了。答对问题,意味着你才取得了抽奖的资格,能不能抽到你还是未知数。幸运的是,我被抽到了。
    于是山西电视台播发了包括我在内的“有奖幸运观众”的名字,并通知我们于八月十五日之前,前往山西电视台领取参加“‘三晋文物古迹旅游接力行’颁奖晚会”的入场券。山西电视台将于八月十五日晚八点,举办一期周末“五彩缤纷”特别节目,就是这个颁奖晚会。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山西电视台“五彩缤纷”大演播厅门券】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自动茶叶筒·“三晋文物古迹旅游接力行”赠】
   我按照山西电视台的通知,向单位请了假。8月14日去领取了入场券,15日晚上我父亲陪我去电视台参加颁奖晚会。因为是晚上活动,他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太原,但是我父亲他进不去,只好就在门口等我。
    晚会上并不是给我们幸运观众颁奖,得奖是那些在创意、组织和拍摄这个专题节目中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我们只是有幸被邀请参加晚会的嘉宾,但我们也领到了一份小小的纪念品--- 一个不锈钢制的自动茶叶筒。茶叶筒上面有一个转纽,每拨动一次就有相同剂量的茶叶自动倒入杯中,很美观的一个纪念品。虽然我一次也没用过,因为我以前从不饮茶,但一直保存至今。
    这才是我生平第一次走进电视镜头中,而且是省级电视台。但是这次体验没什么感觉,因为电视镜头并不是针对我的;也谈不上心理紧张,因为大演播厅里人很多,我们只需按照入场券上提示的位置坐好即可。
    我在现场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但是,据看到电视节目的人说,有一个针对观众席的镜头中有我一闪而过的形象。这是我的名字和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虽然没有什么“感觉”,但也是一次奇特的经历,特别是作为普通人来说。
    十分遗憾的是,据“南坡僧人”--- 一位担任过山西电视台文艺部主任 ---的博客文章里讲,“三晋文物古迹旅游接力行”这个专题片没有保存下来,无法再回味当年的经历。而且那一期“五彩缤纷”特别节目网络上也没有流传,可能也已不存了。
荧屏往事--- <wbr>我和电视的渊源【祁县电视台演播厅录制现场】
    时隔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生平的这么一次特殊经历,就这样被尘封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唯有那个光亮的茶叶筒,和那张已经褪色的入场券保留了下来,是我这次人生经历的见证。
    而作为“我与电视的故事”--- 平生第一次看到电视、第一次看到电视节目、第一次看到拍摄电视节目、第一次走进电视镜头、第一次走进电视节目 ---这样一个与电视渐行渐近过程中的最重要一环,祁县广播电视台给了我“第一次面对电视镜头”的紧张感受。正月初四晚上八点,“昌源河畔”栏目对我们的访谈,正式对外播出--- 我第一次明确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我和电视的故事,因为这个结局而具有了从始至终的完整情节,所以要感谢祁县电视台和它的工作人员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