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117)】
--- 阎维藩故居 ---
古县镇下古县村,是东周至魏晋时期的祁县故城遗址的核心部分,本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优美故事传说的地方。但是在这几十年的变化中,下古县村失去的“历史文化”不少,除了残存着几处清代民居外,历史遗址和文化古迹荡然无存。在仅存的几处民居中,也只有阎维藩故居还些许有点意义。现存的阎维藩故居也早已经被拆的七零八落,仅剩下南院和祠堂还有残留。鉴于其主人的历史声望,虽已不复原貌的故居就作为祁县古民居的一处代表性建筑,记录在此备忘。

【阎维藩故居·清·下古县街景】

【阎维藩故居·清·外观现状】

【阎维藩故居·清·大德恒票号旧址】
阎维藩(1858-1949)字竹圃,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是个手艺人,以给人打造一些金银首饰养活母亲和他兄妹三人。阎维藩10岁才入私塾,但天性聪明,学业精进。可惜父亲很快就去世了,他作为长子,只好接过父亲养家的责任,给村人打短工。
光绪元(1875)年,17岁的阎维藩被荐至平遥蔚长厚票号学徒。这个“蔚长厚”的主要财东你道是哪个?就是大名鼎鼎的毛鸿翙---
就是不服雷履泰的那位爷。不过此时毛鸿翙早已作古,他不知道自己的门下又将出现一个和他一样的金融管理巨头。
此时投身票号茶庄店铺,差不多是当时祁县有为年轻人的主要出路,号称“学而优则商”,这些商家麾下涌集着当时祁县最优秀的人才,少年阎维藩也是这样。
经过七年的“跑街”,24岁的毛头小子出任蔚长厚福州分号的老大。商人有商人的游戏规则和套路,阎维藩当然摸清了这些套路。上任之初,阎维藩就结识了福州都司恩寿,不大不小的一个正四品武官,两人义结金兰。开始“权钱交易”,很为蔚长厚赚来不少银子。商人的目的就是挣钱,不为挣钱反而是不务正业了。
人往高处爬嘛,这都司大人就想升职。想升职就得有前期投资,钱从哪来?阎维藩是银行行长啊。数年之间,阎维藩就给兄弟“投资”了十五万两白银。这事后来被平遥总号察觉了,估计是源于号内矛盾,有内讧,被人添油加醋打小报告了。
按说,在那个“人治”时代,这也不算什么事情,只要不是贪污挥霍,正常的信贷业务中,票号的钱往哪投,怎么投,投多少,本来就是掌柜说了算,要不怎么叫“自主经营”嘛。况且以阎维藩几年来对票号的贡献,区区15万银子算什么。所以,这个事情被固定流传下来,要么是编的,要么是票号内讧。
不管怎么说,阎维藩遇到点麻烦,老大的交椅暂时冻结,还不能离开,钱还没还上当然不让你走了。好在这兄弟跑官成功了,荣升为汉口将军,票号的钱也还上了。阎维藩决定离开蔚长厚。
就在阎维藩辞职途径汉口时,受到了将军兄弟的款待,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同时收到了一份邀请函,聘请他去主持乔家大德恒票号,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聘请。这一去就在晋商界呼风唤雨二十六年不败。与出自毛鸿翙门下一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贾继英就出自他手下。
除了主持票号做生意挣钱外,阎维藩也很重视政治、实业和公益事业。他先后参与过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后山西的一些事务,渠本翘主持的“保矿运动”,他代表大德恒出资三万两白银;以及杨炳主持的祁县民族实业“益晋公司”的资产重组,他是其中最大的股东;他先后入股参与了诸如太原上兰村造纸厂、晋生纺织厂、卷烟厂、面粉厂等省城的实业。光绪三十一年的四川赈灾;民国九年(1920)他出资四千元,在本村兴办了新式学堂等等。
民国十七年(1928),七十岁的阎维藩辞去大德恒和山西省银行的高级职务,退休回到下古县,担任村长。他出资修建了下古县的堡墙。
1937-1945年抗日战争中,大力资助抗日军民,拒出任倭寇的伪县长,坚守了一个中国人的底线。
公元1949年1月13日病故,终年91岁。

【阎维藩故居·清·阎维藩(约1948年)】

【阎维藩故居·清·故居街门现状】

【阎维藩故居·清·院内】

【阎维藩故居·清·正屋】

【阎维藩故居·清·正屋耳房】

【阎维藩故居·清·东西厢房】
现存阎维藩故居位于下古县旧村的正中心路南,仅存故居南(里)院的一半,坐南面北;砖木结构平顶,布局独特。包括南屋八间,北屋已经被现在的主人拆除,改建成了新式住房,其中东西各附有耳房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形制与正屋相同。在东西厢房后面,空出约2米的通道,与正屋的风道相通。
此构造是祁县民居中唯一的一例,设计意图不明。
原故居此院的街门开着西北角,内街门遗址尚存,故在西厢房后的通道墙壁上附建影壁一座,一应雕砖砌筑,华丽精致,基本完好,是院内现存最精美的构筑物。
外院临大街,大门设在院落东侧,已被完全拆除,改建成了村内的小广场,南墙和东墙尚残存一段。
祠堂位于故居斜对面路北的巷子里,坐西朝东为一进三合院,面积约120平米。由于村内的常年占据,构筑物基本保存完好。祠堂院内建有正(西)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砖木结构平顶形制,建筑朴素,质量尚好;祠堂大门被拆改。

【阎维藩故居·清·院内照壁】

【阎维藩故居·清·照壁细部】

【阎维藩故居·清·内院门遗址】

【阎维藩故居·清·外院遗址】

【阎维藩故居·清·外院墙遗址】

【阎维藩故居·清·祠堂外观】

【阎维藩故居·清·祠堂内景】

【阎维藩故居·清·故居及遗址全景】
下古县所在的祁县故城遗址,在康熙版的《祁县志》中已记载“遗址无存”,说明三百多年前的清人已经看不到这个遗址了。现下古县村内最早的建筑不过清代,再早的地面遗迹已不见。传说的祁县古八景之“古县龙槐”就在阎维藩故居墙角处。但已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痕迹全无,仅剩下老乡的回忆。不过,在下古县村域内曾挖出唐代古墓一座,未被盗,有石棺、墓志及其他一些随葬品出土,但后续情况不明。我们到访时,还有该墓中的几个随葬陶器,被搁置在阎维藩祠堂内南厢房的窗台上。墓志存放在县文物局,墓志中提到这里是祁县故城遗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