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109)】
--- 东山摩崖造像 ---
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开凿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在北方地区的最高峰是南北朝时期,至唐以后迅速为建造木结构的寺庙和彩塑所取代。因此,即便从整个山西区域来说,隋唐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已经是鲜闻罕见,唐以后更是凤毛麟角。主要地由于整个北朝时期,太原一直是处于北魏“平洛路”和东魏北齐“并邺路”的核心地带,而祁县又距太原近在咫尺,是上述两条“佛教造像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故而北朝造像的遗址残存较多。唐代的太原作为“北京”,虽然也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带,但开窟造像活动已经急流勇退。故而在祁县范围内,现存已明确的16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中,隋以后的仅存一处,那就是东山摩崖造像。
【东山摩崖造像·明·外观】
东山摩崖造像,因其位于祁县来远镇东山村新五科自然村,故也称为“新五科摩崖造像”。该摩崖造像位于新五科村东,一处距离沟底约30米高的悬崖上,有“之”字形小路可攀登而上,形势极其险壮,风景秀丽。
造像方位大致为坐东朝西,仅一龛,高169、深40、底宽120厘米,其形制为“一铺五身”---
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中间佛造像为摩崖浅龛,两侧菩萨及弟子为线刻。中间坐佛结跏趺于覆仰莲花座之上,通高约1.4米,底宽1米;右手施降魔印,左手作禅定印;头顶螺髻密布,双耳长垂朝向前,僧衣右袒半披。
左右两侧靠内侧为二弟子线刻立像,有头光,通高约40厘米,宽15厘米,外侧为二菩萨,高80厘米,宽40厘米,结跏趺于普通须弥座上,头光与背光均清晰。后代抑或是当时,在摩崖外另建有石券窑洞以遮风避雨,故整个造像保存完好无缺。
另外,在造像区域右侧约5米处的崖壁上,还残留上圆下方形小龛两个,但内无造像痕迹,性质不明。整个造像雕凿颇为精细,但石质过于粗糙,严重影响造像效果。
造像区域内无题记,按照上述主佛风格判定,特别是覆仰莲花座的形制,当是明代造像。遗址区域内的其他残迹显示,后代(比如清)曾经对造像进行过泥塑并彩绘。

【东山摩崖造像·明·全景】

【东山摩崖造像·明·各部细节】

【东山摩崖造像·明·线刻菩萨】

【东山摩崖造像·明·线刻弟子】

【东山摩崖造像·明·正面】

【东山摩崖造像·明·外部全景】

【东山造像·明·被盗惨状(2018.1.1拍摄)】
我得知东山摩崖造像的相关信息是在2011年夏天,由于详细信息未知,未能及时前往寻访。两年后的2013年夏,第一次前往寻访,即发现坐佛颈部有盗凿的痕迹;2014年10月第二次重访,一切如旧。因造像保存完好,又是祁县境内唯一的晚期造像,具有较大的文物价值和象征性,唯为其保密,不使外界所知,一直未作任何公开展露,只希望它能存在下去。
2018年1月1日新年伊始,“山人行”走遍祁县寻访小组对祁县来远镇化塔村进行采访时,顺道造访该处摩崖造像时发现,坐佛脸部已经被盗(上图),又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彻底毁灭。采访东山的老乡时得知是2017年夏天被盗的,据老乡说,是两个人驾驶一辆小轿车盗走的,具体情况不明。
既已毁灭,就不存在保密的理由了。今天公开发布在这里,以使尽量多的人得知此摩崖造像的真面目,便于在日后见到赃物交易时能有所警惕,及时报警,遏制罪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