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两岸】
--- 平阳四县胜迹 ---
沁水,一条于史有典、底蕴深厚的小河,两岸风光绰约,景致旖旎,是一片深藏在晋南的仙境。这次旅行,我们不是为了壮丽风光,尽管一路上确实被沁水陶醉着。我们的目的地是平阳府的四县,它们并不都在沁水河边。但是安泽,及其令人有所鼓舞的遗址遗迹,无疑是此行的核心所在,因此以沁水为博文题目,因为安泽段是整个沁水最具魅力的流程。之前也想过到这里来寻访,但是有感这里太“贫瘠”而陌生,迟迟未能行动起来。此次博友“旅行者”要来,正好作伴一游。三天里匆匆走马观花古岳阳,其实是行程匆匆,目标物并不多,仍录见闻以备忘。
【沁水风光·安泽段】

【浮山梁村·电瓶车大叔】
本来目的地是浮山、安泽、古县三地,这三个县域我都是第一次涉足,之前甚至都未路过过。后来回程中,在等待高铁的间隙,又顺道看了洪洞县辛庄的两个寺庙,所以凑成了“平阳四县”。
五月二十四日上午9点从太谷西站出发,10点即到达临汾西站。打车再到临汾火车站广场,正好赶上开往浮山的公交车启动,一分钟没耽误,11点就进了浮山县城。与“旅行者”联系,他正在从翼城北上的路上,为了节省会合的时间,他建议我打车前往今天的第一个目标---
“国保”梁村老君洞。
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现在身在浮山县城的什么方位,但知道去城南边的梁村有一大段距离。顾不上多考虑,就地拦住一辆电瓶车说明意向。司机是位独臂大叔,看到他我一下就想起新绛白台寺的独臂看门老人。司机大叔明确告诉我,他能找到这个地方。
我问一声“路费得多少钱?”“八块。”
“不是!”我不大相信他能找到我的目标“叔,我去梁村老君洞。”
他说“是啊!我知道梁村这个庙。”“八块?那可远着呢。”“是不近,换别人准要你十块,我就要八块。”得!走吧.......
大约20分钟后,我果然到了梁村,我给他10块。他说“谢谢!”。真厚道的老人!

【浮山老君洞及壁画·明·国保】
本来以为我至少下午二点才能到达浮山,还不是老君洞门口,肯定得“旅行者”熬着等我。结果是我在老君洞门口的炎炎烈日下等了他一个多小时,直到下午二点。不过汉王有派,是专车从翼城送过来的,而且口含天宪,老君洞敞开大门欢迎,没白等!
和他一同的是翼城的一位户外朋友陈总,他和我们一块儿转完老君洞,又把我们送到浮山县城边,连饭都没吃就告辞了。虽然已经下午三点多了,有派的汉王仍然惦记着要用膳,吃的是烧麦。据说,现在京城里的烧麦最早就是打这家老店传过去的。这事是不是靠谱先不管,赶紧吃完去下一个目标。
烧麦店就在大路上,吃完饭打门口就拦住一辆出租车,去往城北三公里的诸葛村清微观。有“天宪”在口,我们就是奉旨巡查,谁敢拦阻?
不过,看门的大叔确实是个认真的人,他本来是司机出身,对古建筑这事八竿子打不着。因为看庙,买了不少古建筑书籍,居然成了内行,把他知道的关于这座元代建筑的信息如是奉告我们。

【诸葛村清微观·元·正殿】

【清微观·元·大殿梁架】

【浮山文庙·元·大成殿背影】

【浮山文庙·元·石刻棋子】
浮山文庙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早期文庙之一,说是“国内”也就是省内,全国现存的元代,及以前的早期文庙古建筑全部在山西,最早的是宋代的平遥文庙。但是浮山文庙被搬离了原址,现位于城东。文庙院内是一个小博物馆,只有一堆不太重要的晚期石刻遗存,其中有一副石刻象棋很别致,一枚棋子大约有三百斤?不知道够数不。
浮山县城地理位置极其封闭,大道只通临汾,要去别的地方只能先回到临汾。所以我们紧赶慢赶,到临汾汽车北站时已经下午七点了,开往安泽的客车已经收班了。
汽车站前广场上还有寥寥几个卖水果的摊铺开着,第一家摊铺的主人有联系的拼车业务,而且就是拼往安泽。他得知我们正要去安泽,便开始联系私家车,然后开始等待其他人,最后到临汾鼓楼下回合......后来我们虽然成行了,但到达安泽县城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这样赶,因为寻访任务并不紧张。
一进安泽县城就是汽车站,夜深人静,我们不辩东西南北,也没看到汽车站,就近找一家旅馆休息。第二天早上8点准备出发,店主老板娘得知我们要打车时,主动给我们联系了一辆面包车。虽然要价不高,但是司机比较内向,他自己找不到地儿,还不张嘴问路人,一路上只好我们自己下车去问。不过,他毕竟是本地人,很快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以后的行程就顺利了。下午收工时,我们要了他的名片,以备提供给后来的寻访者,并且向他说明此意。因为经过这一天的行程,他已经熟悉了安泽县的这些重要目标物,下一次有后来者再雇佣他,他就是称职的司机了。

【临汾鼓楼·明-现代·夜景】

【安泽郎寨塔·唐·全景】

【郎寨塔·唐·石刻题记】
安泽县域内有两座古塔都是“国保”,这也是该县全部的“国保”项目。这两个古塔很闻名,有些许寻访者来过,但他们只匆匆看塔,而不关心别的目标物。这两个古塔分布在县城南北两边,距离县城都很远。好在安泽县城位于沁水河谷中,南北向只有这一条大路,想走错都难。
郎寨塔在县南,距离县城更远一些,按照“先远后近”的寻访原则,我们决定先往南走。因为此行的重点就是这两座古塔,所以往南走的首要目标就是郎寨塔。其实,半路上的卫寨村和冀氏镇上都有目标。
之前,即便是郎寨塔跻身“国保”之前,我们就知道它的存在,隐隐约约也认为这是一座好塔。但是究竟怎么个好呢?由于地处偏远,长久以来没人认真关注过它,我也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当走到它脚下时,才清楚这真是座拔乎其萃的优秀古塔。美中不足的是,尽管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它是座唐塔,然而塔身上却没有明确的题记,而这是个重要的证据。

【安泽县马壁乡·路牌】

【海东王家坟·清·墓地大门】
在海东村,其实我们已经找到“海东摩崖石刻”了,就在王家坟之前不远处的河谷之中。鉴于其复杂的路况和形势,主要是我们两个对石刻的热情不很大,就在眼前都没有下决心到河谷中去找。同样放弃的还有上寨摩崖造像。这两处都是北朝遗迹。这也是此次行程中的一大缺憾,只能留待下一次机会了,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
一直到从马壁乡返回的途中,我们才在卫寨村牛王庙停留,急于看到郎寨塔。这是一处元明时期的庙宇,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主要是清代特征。牛王庙就在村口的大路边,过来就能看见它。旁边是一座废弃的古代堡门,现场只剩下石砌的门洞基座了,其上的楼阁已无存,门洞的外额上嵌有“山水绕”红砂石匾。古时候,这个堡门就是进入寨子的大门,门口50米处就是牛王庙。

【卫寨牛王庙·元、明·正殿】

【辛庄王光烈士墓·近代·墓园】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安上老君庙,在沁水的一条大支流---
泗河岸边。从郎寨村返回到冀氏镇南,即向东北方向进入泗河谷地。河边的自然村零零星星分布,被整合成一个行政村---
窑上村,所以过了东唐村以后,泗河沿线的一溜烟村庄都以“窑上村”的名义编排街道门户,我们走一段问一声,一直询问了三次才找到这个安上自然村。
在东唐村的辛庄,司机带我们去参观了一处烈士陵园。出于对内战的厌恶,我们对一些大大小小的所谓“烈士陵园”没有什么感觉。当司机告诉我们这是一处抗倭的烈士陵园后,我们欣然前往。
王光,男性化的名字却是一名女烈士,她是晋南运城人,1943年在抗倭战争中被鬼子杀害,年仅23岁。虽然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壮业绩,但确实是在武装反对军国主义,保卫民族和平自由的斗争中殉国的。我们在她的墓前鞠躬以哀念这位民族的英雄。
安上自然村就是在河边、路边零落地散布着的几户人家,因为正是中午时分,烈日炎炎中,老乡都在家里午休,路边没有一个人。我只好走进老乡的家里去询问老君庙的具体位置。不想,这是一位河南老乡,司机也没完全听懂他的话,我只听清一句“都是疙针(荆棘)”,但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懂了。别费劲问了,照着大致方位上山吧。
村后山坡上,老乡所指的那个方位确实有一处破败不堪的院落,满布荆棘酸枣等带刺灌木。我们费劲走进去一看,显然不是寺庙,是一户废弃已久的民居。想四下里看看情况,确实“都是疙针”,寸步难行,我两只好下山。没走多远,就听见司机大叔在山坡上喊我们,听口气可能是找到了。
于是我们又折上山,循着喊声披荆斩棘,真正的披荆斩棘。就在那处废旧民居的纵深里,坐落着已经大部分塌毁老君庙。

【安上老君庙·金、元·外围】

【安上老君庙·金、元·山墙梁架】
老君庙现存两进院落,由于荆棘过于密集,根本无法看清寺庙轮廓,勉强可以走到正殿跟前。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前檐插廊;正殿的右手两间已完全塌毁,左后一间的梁架也基本倒塌,但山墙上的构架还能看清(上图)。
从残留的状况来看,前檐柱有侧脚,角柱有生起;普柏枋单薄,和阑额均于角柱上出头,但腐朽严重,出头形制已不知;只有柱头铺作而无补间,柱头铺作较为奇特:斫造精致的琴面假枊里转为骑槽檐栱,耍头和衬方头后尾均深入内柱;檐柱较细,也不直展,柱头无卷杀;特别是柱础为六边形平石(只能看见一个)。
现存的大殿左槫缝梁架为三椽栿对前剳牵,内柱砌筑在墙内不可见;三椽栿与平梁均为原木直梁造;但是塌毁的右槫缝平梁掉在现场,为砍斫规整的矩形梁;平梁下均有铺作,为驼峰上设大枓承托,但是平梁尾的大枓下只衬一截圆形短木;前槽柱头叠压着剳牵、衬方头后尾、四椽栿头和平梁头,极其杂乱。
诸多迹象表明,该殿经过了后期的改造。但砌在左山墙内的梁架却完好保留,还能明确地看到脊槫下的构造为:平梁上直接树圆木蜀柱,柱脚无合踏支撑(这个可能是山墙内的简易做法);蜀柱头上置大枓,以实拍栱(栱臂斜杀)加无卷杀替木托脊槫,无丁华抹颏栱;叉手粗犷抵脊槫下方。这些形制特征与晋东南诸多实例相似,比如陵川白玉宫、龙门寺山门,及西溪二仙庙梳妆楼等,而这些木结构均为金代遗存。
但是,老君庙正殿塌毁严重,无法看清完整的构架,加之改造痕迹明显,不好确定就是金代形制,但其上限不晚于金是大致明确的。

【安上老君庙·金、元·前檐铺作】

【安泽县·荆村】
找到安上老君庙后,复按原路返回冀氏镇。至此,南线主要目标已经完成,此时是下午三点。然后马不停蹄,途径县城向北,最北端的目标物是“荆村大庙”。可惜经多个老乡指正,所谓“荆村大庙”已完全覆灭,不复存在,老乡还给我们指出其遗址。
荆村就在岭南村纵深处,前往荆村的路上,今天的第二个主要目标---
麻衣寺塔已经遥遥在望。因此从荆村返出,直接就到麻衣寺塔所在的山脚下。麻衣寺塔位于岭南村西的山顶上,粗看一眼即知此项任务的严峻......
汽车只能行驶至半山腰处的麻衣寺遗址,剩余的山体需要双脚去征服。岭南村开办了“乡村生态游览”,村内满挂红灯笼。麻衣寺塔作为主要景观,修建了大约五百级登山台阶,倒是不用怕找不到塔。可惜这台阶沿60°以上的山体直上,头顶是古塔,脚下就是沁河......这一番折腾,到塔下半小时楞没缓过劲来。

【麻衣寺塔·宋、金·远景】

【麻衣寺塔·宋金·塔身造像】

【石渠二郎庙·清·外景】
石渠村就在麻衣寺塔脚下的沁水宽阔的河湾中,从左右两边均能进入村中,村里有座二郎庙有一定的名声。主要也是因为顺路,我们就到了庙前,庙门关闭,但门上留着看庙人的电话,“旅行者”随即与之联系。看庙人很客气,但此时不在村里,要半个小时以后才能返回。
看着修整的崭新的外观,和硬山式大殿,估计时代不会早于明。后来爬门缝里看到前檐下的铺作,基本判断是清代遗构。此时已是下午六点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决定放弃此庙。
不过,在二郎庙前方百米处,倒是有一座古朴的寺庙。问询老乡,都说是民居,这显然是因为寺庙废弃已久,庙里很早就住人了,老乡可能不知道这是寺庙。从正殿现存的状态来看,前檐下置有硕大的枓栱,绝不可能是民居的形制。殿中的梁架结构与晋南明清时期的寺庙一模一样,指定不是民居。这一点,从外观上即可看出。

【石渠古庙·明、清·正殿】

【高壁三教庙·元-清·正殿外景】
今天的最后一站是位于安泽城北的府城镇高壁村,据资料显示,该村残留着两座寺庙分别是三教庙和通玄观。到村内找老乡一打听,这两庙还都在。我们进村时正好走村中间的街道,一座在左,一座在右,但是老乡已经搞不清楚哪个是通玄观,哪个是三教庙了,可见废弃年久了。
三教庙在右侧一座废弃的大杂院里,配殿还在现场塌毁着,看样子倒塌不久。正殿尚完好(上图),殿门紧锁。从窗户上即可看见里面装了顶棚,虽然早已七零八落,但足以挡住照相机的镜头,于是也不用费劲去找人开门了。
从前廊外观的构制来看,清代无疑。但极粗壮且弯曲的大梁直接伸出前廊里,这个是没见过的形制。看样子,该殿的原状并没有前廊,是后来改成了这样子。鉴于屋内梁架看不见,故暂时不好否定资料上说的元代可能性,存疑。
最可惜的是通玄观,资料显示其年代为元,但是现场的蛛丝马迹根本否定了这个不确的结论,从残留的檐柱及铺作可以看出,该建筑金代无疑。在大殿的右手间,残存石碑一方曰《通玄观记》,紧靠墙壁树立着,能看到的这面没有题记落款,但碑文有“大朝得天下”等语,语境一看就是大元国口气,估计资料上所言之元即从此而来。
但这块碑保存极其完好,背面还有内容,从墙缝中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是一块晋南地区现存最普遍的,宋金时期的“牒刺”,虽然落款看不清楚,但最迟金代。我们能看到的正面,是元代利用旧碑背面补刻的,故而元代的内容朝外。
然而,就这么一座珍贵的宋金木结构,特别是在象安泽这样的文物贫困区,竟然得不到任何的珍惜和保护,已经完全塌毁,只剩下后代改造过的前檐了,可鄙可恨。

【高壁通玄观·金-明·庙院情形】

【通玄观·金-明·《通玄观记》局部】
今天(5月25日)的行程结束,由远及近的走来,虽然总的行程轻轻松松,但是今天的行程满满实实。尽管收工停车的地点就在安泽汽车站,但还是迟了一步,开往临汾的客车已经收班了。我们原计划晚上要赶到古县的,车站旁的小店主告诉我们,还会有长治开往临汾的客车途径,于是我们就在站前广场的路边等着。
等了不大一会儿工夫,我们决定不这么赶了,明天早上再走。我们等车的路口对面就是昨晚我们入住的旅馆,近在咫尺,何必这么紧张呢。于是,我们又回到这个旅馆继续住一夜。
第二天早上五点天刚亮,我就醒来,忽然想起昨天的行程还漏了一处---
道德村伯王庙,有明代壁画。“旅行者”还在熟睡中,我出了旅馆,对面的早餐店居然已经开门营业了,这么早。我走进早餐店询问老板道德村在哪儿?结果他说,在高壁村隔壁。你看看,昨天只要再走一步就能到,可惜忘了....由于时间太早,大家都在睡觉。街上连晨练的行人都没有,哪有出租车,只好作罢。
就在对面的早餐店里吃过早餐,还不到六点,我又返回旅馆,迷迷糊糊一直挨到八点多,“旅行者”才起来收拾妥当。我们到了车站买了票,9点发车。安泽-古县还没有直达车,需先感到古县旧县镇,然后公交车或拼车前往古县。

【古县城貌】

【热留关帝庙·明·全景】

【热留关帝庙·明·鸱吻】
行程还算顺利,刚到旧县镇,就有私家车开动。到了古县城里还没走几步,就有出租车主动搭腔,也没怎么讨价还价就成交了。此时是上午10点多。我们今天的主要目标是位于古县以北约五十里外的古阳镇热留关帝庙。
古县是个和安泽一样的小县,布局和形制也一模一样,县城及其主要交通线顺着一条(洪安涧河)河谷南北走向分布着。我们的目标远离县城,但是道路还算好行。到达热留村时,关帝庙正好开着,我们随即很顺利地完成任务。
在返回县城的途中,不经意间的一瞥,居然发现一座古桥。的哥通情达理,不仅停下来让我们看桥,还载我们到古桥所在的下冶古村转了一圈,并且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岳阳县故城遗址。我们看的这座三孔石拱桥就是古岳阳城北门外的石桥,果然,就在桥头街口的旁边,还残留着一段(大约20米的)完好的古城墙遗址。

【岳阳故城遗址·唐-清·岳阳桥】

【延庆观·明-现代·院景】
此行最可笑的故事发生在古县延庆观,这是一座被完全重建,丝毫没有“如旧”的现代建筑群。诸多相关资料上都著录着这个“古迹”,当然,这些资料著录的时候它确实是一处古迹,但十年前就被完全拆除重建了。
即便如此,大概是为了装一下脸面,撑一撑门面,因为古县在文物古迹方面实在是太“穷”了,名副其实的叮当响。因此,延庆观依然被公布为“市级文保”,而且依然被著录在一切有关资料中,这个还能理解。
最不可思议的是,古县人解释这个“延庆观”的来历,居然把现在连中国都不是的西辽给找了出来,因为西辽耶律大石使用过“延庆”年号:始建于北宋宣和二年,建成于西辽延庆元年,故名延庆观......
我们无意再取笑这个不过脑子,自作聪明的解释,匆匆看了看观中残留的几尊明代的石刻造像就离开了。
这时“旅行者”正好接到朋友的电话,约去临汾一聚。按照我们事先的言定,我也该回程了,此次行程至此结束。在古县汽车站门口,小分队就地解散,他登上了开往临汾的客车,而我坐在了去往洪洞的车上。此时是下午1点。

【延庆观·明-现代·古柏】

【辛村娲皇庙·明、清·梳妆楼】
一点都想不到古县拼车的效率如此之高,而要价又如此厚道---
从古县汽车站门口告别“旅行者”即刻出发,到洪洞西客站时还不到两点,五十公里只多不少的行程要价只20块,如此效率为我节约了两个小时。
我此行当时,本来就有意连洪洞也一块完成,因为时间足够。但是晋南高温(实际上不比晋中高,因为在家时不动,而出门是折腾)确实有点受不了,况且此时已经是满身汗渍了。所以想想还是算了,作为补偿,在等待高铁的间隙,我打车去辛村造访了娲皇庙和玉皇庙两处。
有关洪洞的行程本早在三年前就该付诸了,但不巧那年正好遇上罕见大雪,计划被打乱,我和老扁去了韩城新绛,洪洞计划被搁置起来,一直到今天。这几年中,这个行程被“热热”和“小虎”先后诉诸了行动。所以除广胜寺外,这是我第二次造访的洪洞文物古迹。

【辛村娲皇庙·明、清·梳妆楼远眺】

【辛存玉皇庙·元·大殿】

【辛村玉皇庙·元·元代壁画】

【洪洞西客站】

【太谷·朱家堡戏台·清】
说话间还在洪洞玉皇庙观看元代壁画,一小时之后,我已经坐在家里喝茶了。此次行程除安泽有过规划外,其他地方都是临时拼凑而成,没有任何准备。当初就是想着跟汉王打酱油的,所以时间短,区域选择随意,自然也没什么惊喜收获。这几年因为高铁的便利,连续几年往晋西南出击,加上之前的几次慢车,致使临汾区域内,同蒲铁路以东的地区已经全部造访过了。而顶尖文物高端区---
晋东南却没去过几次,这种情况自己都感到惊讶,怎么会这样。每次出发,多自太谷,朱家堡戏台十字歇山顶,来回路过很多次,今天停下来拍一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