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雪李陵为国士 岂期武帝有宫刑】
--- 司马迁墓及祠 ---
也正是巧合,晚上读《汉书·李陵传》,手头还有一本小书《细说汉武帝》,这小书的作者,对汉武帝那所谓的“雄才大略”满是崇敬和肯定,而在写到李陵和司马迁的故事时,也“爱憎”分明,指责李陵叛降时,也对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颇有微词。看到这里,便想起之前去韩城寻访司马迁墓祠的往事,找出虽然拍的效果很不好的照片,一看时间居然正好是六年前的今天,不觉得一时感慨!韩城先后去过两次,但司马迁祠墓只去过一次,当时的具体细节已经遗忘殆尽,只记得交通很不方便,我和赵王是打车去的,当时还有点好奇:如此重要的历史纪念圣地,可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头牌,开放也已经多年,居然没有直通的班车。
【司马迁墓及祠·“国保”标志碑】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远眺】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芝秀桥】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芝秀桥桥面】
司马迁墓及祠,也叫作太史公祠,位于秦国韩城以南约10公里,黄河岸边的一块高耸峰台上,孤峰耸立,形势雄伟,气象万千,风景绝佳。峰台前有芝水一条流经,水上建有五孔石拱桥,名曰芝秀桥。跨过石桥就来到祠庙的大门口,牌坊门上写着“汉太史司马祠”。购票进入大门后,是一条砖石铺砌的甬道,路面下凹,曲折起伏,唤作“韩奕坡古道”。
顺古道一直上行,就到墓园的门前。墓园共有两道牌坊门,第一道是木结构,第二道是砖结构;两座坊门随地势高起,眼界大开,周围景致一览无余。
进入第二道坊门,祠庙内是一块不算太大的院落,正面建有献殿,献殿内保存着历代碑碣数十块,其中有两块宋碑,一块是治平元(公元1064)年闰五月,碑文是当时的太常博士知韩城县事写的缅怀太史公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著书虽已先三史,论道如何后六经。因雪李陵为国士,岂期武帝有宫刑。
丛生荆棘迷坟冢,旧画龙池照庙庭。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之长灵。
博文题目即来于此。另一块是靖康改元四月(大约公元1126年)的碑,这碑是司马迁墓祠木结构被传为宋代的主要依据,很多资料都说现存的正殿重建于靖康年间,估计是指这块碑而言,可惜当时没在意这块碑的细节。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大门】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献殿及碑碣】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宋代碑碣】
司马迁(前145-前90年),字之长,按今天的话说,是个官二代,他爹是汉朝的大史官。他也跟着经常能出入官衙府邸,见那些官面人物,但他不是纨绔子弟。后来接他爹的班也做了史官,一直做到中书令,写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太史公书》,后来我们把这本书叫做《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史书,没有这本书的话,我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虽然书中的记载已被证明不是百分百客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和他的书在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权威。
说来也可笑,对这么重要的人物,我们竟然不知道他是哪儿的人,甚至连他的生卒年也是猜的。有人说他是韩城人,也有人说他是河津人,因为就在这座祠庙对面,滔滔大河的那边,晋国万荣县也有一座太史公祠。韩城的这座祠庙中,墓冢是后来修建的衣冠冢,但是这一座祠庙更为人所知。看样子他大约也就是这一带的人,因为虽然跨越两个省区,但这几个地方都近在咫尺,彼此隔河相望。
老司马也是个旅行家,从十岁起跟他爹到了长安以后,陆续转悠了不少地方,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现场他都去过,这也是他的书有说服力的理由之一。如果不是俺们老李家摊上一件大事的话,估计老司马这辈子拿着工资,做个有钱有闲的人没问题。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憋了三辈子没能封侯的李陵,为了给爷爷“飞将军”李广争口气,在得知刘彻又要出兵扁匈奴的时候,他自动请缨要去砍。刘彻当时是派他运粮草,就没答应他的要求。结果他老说,刘彻有点窝火,没好气地说,我的骑兵都派出去了,现在没人给你了。
李陵一时冲动“那算了!我带自己的五千步兵去砍。”结果刚到大漠就和几千匈奴人遭遇。李陵的步兵强弓劲弩,装备精良,三下五除二就把匈奴摆平了。但不幸的是李陵的偏师遇到了匈奴主力,很快就有八万多匈奴人包围上来......连续几天的苦战,虽然杀掉了成千上万匈奴人,但李陵的五千步兵带着的装备和给养也耗尽了。最后有四百人突围,他自己被匈奴人俘获投降。
败兵很快把消息带到了长安,刘彻一听也很震惊。这消息让大家乱哄哄吵的一塌糊涂,都纷纷指责李陵失节。这时候司马迁也在场,刘彻问他这事咋整?他说,以李陵的家风和品行,兵败被俘是真的,但绝不可能投降。所以你先别急着杀他的家人,要留着余地。由于当时确实情况不明,刘彻也不好说啥,但是他仍然对司马迁的辩解不满。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正殿前檐铺作】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正殿内梁架及脊槫构造】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正殿窗棂】
一直到一年以后,刘彻还惦记这事,就派公孙敖去打听一下李陵的消息。出去晃悠一遭,公孙敖回来报告说,我抓了几个匈奴俘虏,他们指证说老李真的投降了,而且这会儿正帮着匈奴练兵呢。听到这个消息,刘彻怒不可遏,马上下令族诛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不能放过......
其实,在后来的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这种兵败被俘,进而投降的事件,其中也有很典型的诸如李陵这样的例子。西魏大统十五年,王思政在颍川之战中被俘投降,但是宇文泰怎么做的呢?他不仅没杀王思政留在西魏的子孙,反而都给这些孙子们封侯。
宋真宗咸平二年,云州观察使王继忠被俘投降,王继忠是真宗在潜邸的旧人,他投降你说真宗心理是什么想法。反正真宗不但没有杀他的家人,而且还把他的四个儿子全封了官。辽宋和好以后,每次使辽,真宗都让使节给王继忠带一份礼物。
可见刘彻心胸远不够宽广,他那所谓的“雄才大略”无非是残民以逞而已,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迁是对的:当李陵在匈奴营拒不投降之时,他忽然得知自己的家人全部被刘彻所杀,他这才投降。那个帮着匈奴练兵的人确实姓李,但叫李绪。
即便如此,李陵也没有死心塌地投降匈奴。后来匈奴人扣押了苏武,他们得知李陵和苏武是好朋友,就让李陵去劝降。结果,这两哥们喝了一顿酒,李陵才把心中的怨气告诉了苏武。再后来,刘彻已经死了,苏武被放回,人们才知道了这件事的全部真相。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正殿后观】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正殿后的墓冢及墓碑】
李陵真投降以后,有一次见到了汉使,对汉使说,我以五千步兵横行大漠,杀敌几万,哪里对不起国家了,怎么能把我的全家都杀光呢?汉使告以真相。李陵这才知道是因为李绪为匈奴练兵,被别人误当作了自己,惹怒了刘彻。于是,李陵寻机杀掉了这个李绪,以泄私愤,但已经于事无补。刘彻小肚鸡肠的卸磨杀驴,导致如此的后果。
汉昭帝即位以后,大将军霍光和上官桀把持了朝政,这两人都是李陵的铁哥们。他们马上派使者去找到李陵,让他回来。李陵此时已经在匈奴被封王,妻子儿女也一大堆了,他对汉使说“算了!我已经穿胡服了,再换汉服吗?不用再丢一次人了。”
就这么一档子事,本与老司马没什么相干,他和李陵非亲非故,完全是出于公心如实回答皇帝的问话,竟然被害的这么惨!
这时候的大汉早已是船破屋漏,虽然表面还保持着惶惶不可一世的样子,其实在刘彻好大喜功、残民以逞的所谓“雄才大略”下,文景之治的富盈已是昨日黄花,公开的买官卖律,也填不起巨大的经济无底洞。可惜,老司马作为官二代,大概一天到晚尽看书了,瑞士银行的存款太少,连自己的宫刑都买不掉。
其实,何止是老司马和老李是受害者,号称“雄才大略”的刘彻纯粹就是白脸,翻脸不认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就是他所谓“识才驭才”之术,他手下的历史名人确实不少,但是善终的不多。汲黯曾经劝刘彻,说你这样杀人,人才都快被你杀完了。刘彻怎么回答的?他说,人才?能为我用的才是人才,不为我用,难道还白养着他吗?你瞅瞅,这就是刘彻所谓的雄才大略。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墓冢上的砖雕】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墓祠后外】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搬迁来的其他附属物】
【国保·司马迁墓及祠·祠台远眺】
太史公留给我们的书,里面所叙所述是否“正确”根本无关紧要,从他的书里面我们要读到的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帝王观”,更不是什么歌功颂德的“历史观”,我们要从他给我们记录下来的脚印中看到一个方向,一个历史的走向!就像太史公长眠着的这条大河一样,虽然曲折起伏,百转千回,时而喑呜,时而咆哮,但依然浩浩荡荡裹挟着浑浊的水流,势不可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