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然可畏九龙头】
--- 游台头庙 ---
第一次听说台头庙就是第七批“国保”的公布名录,之前从未听说这么个庙。但是由于第七批“国保”已无门槛可言,纯粹为了凑数而已,所以即便是晋国项下标注着元代的木结构古建筑,也没引起我多大的兴趣。此次河津之行为了行程不至于空泛,刷一刷“国保”也是顺带着可以理解的事情,所以台头庙自然也就划入了行程之中,而且被排到了“预备项目”之中,属于是临时性打发时间的目标,在计划想象中就是临上火车的间隙,跑过去看看而已。不料,计划不如变化,在河津县城里找车的步行中,第一个就撞上了台头庙,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庙令我惊讶......
【台头庙·元·“国保”标志碑】
【台头庙·元·全景俯瞰】
“台头庙”这么个名字真的是让人一头雾水,有些资料上也称其为“抬头庙”,虽然很明显是个俗名,但是怎么也想象不出这名字是个什么意思,在庙里保存的九块碑碣中,年代最早的是明成化四(公元1468)年的《重修台头庙记》,五百五十年前的明代人就叫台头庙,所以咱们也只能跟着这么叫,包括残留的六座建筑: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是大门、二门、献殿、正殿、左灏灵殿和右后土殿。正殿是天贶殿,也就是说,台头庙是个“三神庙”:中间是东岳庙,左边是西岳庙,右边是后土庙。
这种诸神合祀的现象倒是普遍,晋国大地都有,但是把东岳、西岳和后土搞到一块儿祭祀的,我所见还是第一次。当然,既然是“诸神合祀”,把什么神仙弄一块儿都无须考究。甚至还有很多庙干脆叫诸神庙,里面的神仙很多,不止是三个。不过据说,台头庙中祭祀的神仙也很多,只不过在被挪用作粮站的过程中,很多的附属建筑都被糟蹋殆尽,人们不知道罢了。
台头庙座北向南,位于河津县城内新耿大街和龙岗路十字交汇的东北角上,在新耿大街这边临街看不到,但是留着一个大门,可以进入广场;龙岗路那边临街。台头庙是个巨大的庙宇,即便是现今残存的规模,资料说也有20000㎡,由于遗址现场已经改造成了开放的广场,也无法步量,据碑文中的叙述,台头庙还有山门、戏台、钟鼓楼等等众多附属建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台头庙被挪用作学校,大约八十年代初,又被挪用作粮站等公共部门,这种挪用的情况不好褒贬:你说是破坏吧,它最终被留了下来,如果当初不被挪用,也许早就拆了(有一个情况顺带提及,晋国现存的很多重要寺庙文物,都是被挪用才得以残存下来的);你说是保护吧,在被挪用的这六十多年中拆改、破坏、折腾的很多寺庙失去了原状,彩塑、壁画、塔幢、琉璃、雕刻,以及附属的所有小木作都荡然无存了,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不说,构件(诸如下枊、耍头等)还常常被锯掉......总而言之,挪用古建筑这件事就不必歌功颂德了。
【台头庙·元·大门】
【台头庙·元·大门内看二门】
【台头庙·元·大门脊饰】
虽然是无意之间相撞的,但是既然已经看见了,干脆先看看吧。穿过广场长晨练的人群,步入台头庙的一瞬间即被惊呆:残存的六座大型木结构古建筑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广场中间,就算庙宇的整体性已被彻底破坏,单体木结构的体量也着实让人眼开。
由于是一大早就走入,时间还早一点,台头庙的正殿还关着,我向广场的晨练者打听找钥匙,他们告诉我说,庙里有人看守着呢,一会儿就会开门。既然这样,我就先看看大门和二门的情况。
从大门、二门的檐下铺作和内部梁架来看,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元代木结构,因为晋西南(包括韩城)的元代木结构有着惊人的同一性,即便是外行也可以轻易看出来。比如前后檐的移柱造和大额枋;外观三间,内实五间的构造形制(韩城那边所谓的“里五外三”);以及尖锐的五边形琴面枊(这一点与晋中相同)一眼就可认出。这两座前后通畅的大门的木结构形制几乎完全相同,体量都十分巨大,再加上元代典型的“弯材妙用”,柱梁均为自然原木搭架,不刻意加以砍斫取直,气势极其雄伟壮观,无怪乎碑中夸赞“巍然乎可畏,凛然乎可敬”。
大门、二门外观均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梁栿通搭前后檐;前后檐下均为五铺作枓栱;梁架节点上都设有铺作。唯一有点区别的是,大门的内部尽间采用了“分心枓底造”。粗硕的檐柱令人惊讶,比“韩城大额枋”稍逊的是,两座门的前后檐下的额枋都没有通间,大额枋只跨越明间。不过由于使用了“移柱造”,使得明间的跨度较大;次间则使用绰木枋和常规的阑额及普柏枋,相比之下,“韩城大额枋”都是通面阔。
【台头庙·元·大门内部架构】
【台头庙·元·大门枓栱】
【台头庙·元·二门外观】
【台头庙·元·二门梁架】
【台头庙·元·东岳殿前的广场】
【台头庙·元·献殿(清)】
大约等到八点,看庙的大爷打开了庙门,他就住在献殿左边的小便房内。台头庙正殿和献殿之间只有很狭小的一点距离;在正殿和献殿的左右两边各建有一所小院,是庙祝和善人的居住场所,小院子很幽静清闲,有小门通向献殿。
献殿是整个台头庙建筑群内唯一的清代建筑,据碑记所讲,可能是清代道光十(公元1871)年所建。殿前是一个广阔的月台,在月台上再砌筑高约50厘米砖台,然后建造献殿,正殿的台基更高,居高临下,黄飞虎同志很视野开阔,能一目了然观察广场。据《重修台头庙记》所讲,献殿前还有一座大型的乐楼,不过早已被拆除,遗迹全无了。
【台头庙·元·从献殿内看二门】
【台头庙·元·大殿】

【台头庙·元·正殿侧观】
从献殿里就能看到大殿的前檐,但是当我看到大爷打开了大殿以后,又回到他那小院里了,顿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没顾得上细看大殿的前檐铺作,就三步并作两步赶进殿里去拍梁架,不想,大爷只是进去拿笤帚要打扫大殿,所以他很快就返回了大殿里,突然看见我在里面,稍有一下惊讶。我却心跳不已,只怕他会赶我出去,至少阻止我拍照。不想,大爷看见我在里面拍照,不仅没呵斥,反而主动和我打招呼,然后扫地去了,等我拍完照片出来,大爷就在献殿里和我聊上了,把他知道的一些有关台头庙的传说讲给我听。可惜我对这些附会的传说不感兴趣,基本没有采纳。
【台头庙·元·大殿梁架】

【台头庙·元·大殿梁架(系头栿构造)】
【台头庙·元·丁栿和角梁后尾构造】
【台头庙·元·平梁下构造】
【台头庙·元·脊槫下的构造】
台头庙大殿为一厅堂式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规格和大门、二门一样,也是两条四椽栿通搭前后檐,殿内无柱;但梁架简洁规整,全不似大门、二门的粗犷随意;檐柱栌枓内只以实拍栱承四椽栿;平梁下以掏瓣驼峰承皿版(我觉得可能不是皿版)加大枓托平梁头,以令栱和短替木托平槫;驼峰压在丁栿尾上。其形制极其古朴,粗看上去的第一感觉就绝然不是元代常见的构造,唯一感觉稍有“欠缺的”就是平梁两头没有托脚木。
山面丁栿的出挑形制与四椽栿完全一样。转角处里转在实拍栱上出一跳角华栱承托大角梁的后尾,大角梁后尾搭放在丁栿中间位置,以“溜肩”驼峰压住大角梁后尾,和平梁下的形制一样,只是驼峰式样有别;在驼峰上设皿版,承大枓托住系头栿,形制极其规整简洁。
脊槫下的构造也显得很古朴,单材襻间加令栱连身对隐的形制,实在太熟悉了,晋东南的宋、金等早期木结构几乎全是这个样子;细长的讹角方形蜀柱和不用丁华抹颏栱的形制也与晋东南宋、金也如出一辙;但叉手斜撑脊槫位置的表现,明显要稍晚些。
大角梁后尾的这种处理方式,地域性不强,我对比了一下与台头庙同地域的其他木结构,还真有一模一样的实例,比如韩城紫云观三清殿,以及近在咫尺的本地的樊村戏台;而与晋中的比如平遥先师庙戏台,太谷光化寺正殿等,则明显有所区别,其中与晋祠献殿也一模一样,可见这个形制也有一定的地域性。
令人不解的是,同属“晋南”的晋东南,现存的宋、金、元木结构当中几乎没有一例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完全一样的惟有武乡会仙观的中殿,而武乡只是行政上属于晋东南长治,地理上也接近晋中和晋西南。不过,连同上面所举晋中的那些实例一起,大都是元代建筑,只有太谷光化寺、晋祠献殿属宋金,而樊村戏台仅仅是明代。可见如果不是晋东南木结构的地域性太强,那么说明这个形制虽然承继的很早,但表现的很晚。
在早期的木结构当中,大角梁的后尾和丁栿后尾是相交于平梁的驼峰下的,比如五龙庙、南禅寺、镇国寺、佛光寺、金洞寺、原起寺、离相寺等,这些唐五代及北宋早期的木结构大角梁处理方式是很一致的。而台头庙等这种处理方式,明显是上述极早形制的延续和退化。因为殿宇的空间所限,大角梁后尾不能伸出太长直接搭在四椽栿上。
上述情况看起来比较混乱,早晚期形制都有,因此我怀疑这个梁架可能被改过,台头庙有案可查的修缮共有五次,其中咸丰五(公元1855)年的修缮动静比较大。在梁架上存在最明显的扰动痕迹是,后檐柱头栌枓内的实拍栱非常粗糙,与前檐斫造精致的风格截然不同,几乎就是一截原木未经任何加工直接使用。但是这也明显不是清代的惯常做法,只能说明梁架被改动过。
【台头庙·元·前檐角柱铺作】

【狐突庙·正殿转角铺作·宋·清徐】
【龙门寺西配殿·五代·平顺】
如果单看梁架结构,显得比较混乱。出殿来观察檐下的铺作,更是令人惊讶,一看铺作首先想到的就是龙门寺西配殿(上图):梁头在实拍栱上出跳,没有令栱,用散枓加替木直接承托橑檐枋。从天台庵,到善化寺观音阁,再到定襄关王庙,这种直接以散枓加替木托橑檐枋的形制,几乎没有一例是晚期的,所见最晚的一例是新绛白台寺的法藏阁(剳牵枓口跳),也是明确的金代木结构。
但是从外檐看的更明显的是,台头庙正殿的前后檐铺作不一样,前后檐的转角铺作是一样的,柱头铺作明显不同,后檐的柱头铺作看上去已经不是梁头出跳,可能是实拍栱出跳了(由于重修以后构件进行了做旧处理,看的不是很清楚),虽然不用令栱的这个形制没变,但是已经不是散枓加替木,而是交互枓加替木了,因为中间出了一个小小的耍头(下下图)。
这样的形制又和清徐宋代狐突庙搞的一样了,只是耍头小一点而已。事实上,台头庙和狐突庙的梁架也极其相似,因为从未进入过狐突庙大殿内,印象淡漠。但是大角梁的后尾处理上,狐突庙使用的抹角枋,这个从狐突庙的后檐柱头可以看出来(顺便提一句,祁县兴梵寺宋代大殿的后尾处理也使用了抹角枋,但是这个殿清代重建了)。
此外,还有一些微小特征也有显示,比如普柏枋出头较长,这个虽然没有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现存的早期木结构当中,并非所有的普柏枋出头都一样。第一眼看上去明显“超长”出头的,比如应县木塔、太符观正殿、定襄关王庙、万荣稷王庙、高平开化寺、青莲寺大殿等等,也几乎没有一例是晚期的。
总之,经过这么多的比较,虽然台头庙大殿上的局部特征早晚期兼有,但是很明显的是,它不仅与晋中、晋东南、晋西南几乎所有的元代木结构都不同,而且和它前面的两座元代大门的构造也完全不同。显然,综合来看,认为台头庙大殿是元代木结构是没有说服力的。由于纯粹是眼观,很多具体的细部特征不是很明显清晰,所以我大致倾向于认为它至少是宋代建筑。
【台头庙·元·前檐柱头铺作】
【台头庙·元·后檐柱头铺作】
【台头庙·元·灏灵殿】
【台头庙·元·灏灵殿梁架】
【台头庙·元·灏灵殿前檐铺作】

【台头庙·元·灏灵殿·后檐转角铺作】
在台头庙大殿的左右两侧,隔着小院还分别建有西岳庙灏灵殿和后土庙圣母殿两座相同性质的建筑。这两座建筑形制和大门、二门基本一致,屋内也是四椽栿通搭,但是在前檐下插了廊,而且前廊的特征明显是晚期,可能就是清代维修时改建的。不仅加设了前廊,而且把原殿的前檐也完全改变了,不过原来前檐下的枓栱还在。看梁架形制和檐下的原铺作,特别是后檐的铺作,基本也算是元代建筑。其中与同地域(比如新绛、韩城等地)、同时代的其他元代木结构相比,最明显的相同之处,就是设在脊槫和平槫下的连接构件不是用顺身串,而是用枋,地理上的晋中元代木结构中也有相同的例子。
【台头庙·元·圣母殿】
【台头庙·元·圣母殿壁画】

【台头庙·元·《重修台头庙记》(明)】
【台头庙·元·后观】
【台头庙·元·全景鸟瞰】
尽管有诸如五龙庙、芮城城隍庙、太阴寺这样的优秀木结构,但总的印象中,晋西南一直被认为是宋金木结构存留较少的区域,尤其是第七批“国保”的公布,晋西南差不多元代及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几乎被一网打尽了,这也是运城能一跃而成为晋国拥有“国保”数量最多的地区的原因,但是台头庙的建筑居然如此的精湛,绝胜河津第一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这个大殿真的是宋代建筑,那么以台头庙四座元代木结构,加一座宋代木结构的如此规模,且单体建筑体量相对较大,独步河汾也不算为过了。原本计划是顺带的目标物,竟然成为我此行最大的惊喜所在,台头庙跻身第七批“国保”实在是有点太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