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浊漳之源---清和观

(2015-11-09 13:39:57)
标签:

清和观

盟约

元代

郭村

宣统碑

分类: 三晋巡礼
【百年宪政“中国梦”】
--- 读清和观碑记 ---
    在行政上属于晋东南(长治市)的沁县郭村镇上有一座著名的“国保”--- 宋代大木结构的古建筑叫大云院,众多的木结构爱好者和“国保”爱好者都闻风而至。而在这座宋代木结构旁边还有一座清代的木结构古建筑叫清和观,主要由于《中国(山西)文物地图册》的信息误导(书中注明是元代古建筑),也由于近距大云院,凡是来到大云院的游者都会顺带看看清和观,我也是这样。清和观现位于郭村大云院右侧的郭村健力宝希望小学院内,实际上是在校园外,但是需要从学校的大门进入。
浊漳之源---清和观
浊漳之源---清和观【沁县清和观·清·所在地郭村小学校】
    在《中国(山西)文物地图册》中载明:清和观(三清殿)为元代木结构,并且院内还有两块碑记,一块是明代嘉靖六年碑,另一块是清代宣统元年碑。我2011年九月来这里时,还不知道以上信息,只是从网上得知了有关清和观的一些情况,所以看完郭村大云院时,也像所有其他游者一样,顺便进来看看清和观。
    实际上,清和观三清殿早在那本“地图册”出版之前就已经焚毁无存了,但是还剩有后殿一座,所以我们都被那“地图册”误导以为这座后殿是元代木结构。而且庙院内那块明代“嘉靖六年碑”也早就不见了,不过清代的“宣统碑”还在。
    我到达清和观时,这庙院里已经成了学校的垃圾场,整个庙院内一片狼藉。被焚毁的那座三清殿遗址还在,只剩下了三堵墙,墙上的壁画痕迹还依稀可见;而那座残存的五间后殿也已经塌毁了两间。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后殿】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后殿梁架】
浊漳之源---清和观
【清和观·清·前檐形制】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前檐枓栱】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后殿左山墙壁画】
浊漳之源---清和观
浊漳之源---清和观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左山墙壁画·细部】
浊漳之源---清和观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右山墙壁画及细部】
    现残留的清和观后殿在“文物地图册”中叫做“黄罗殿”,这个奇特的名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可能是已失的那块“嘉靖碑”中写着这个名字,要不然地图册中肯定杜撰不出这么个名字来。按照殿内残存的道教水陆画来看,估计是玉皇殿什么的。
    现残存的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梁架结构简洁,四椽栿通搭前后檐;前檐耍头的后尾深入殿内,插在从平槫垂下的悬柱中,这种独特的结构在晋东南的清代木结构中十分普遍,比如长治城隍庙献殿、东邑龙王庙山门等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当然在晋东南的早期木结构中,也偶尔有这种形制,比如建南济渎庙,但是早晚期的构件本身就可以分辨,而且这种形制大规模地表现在晚期木结构中。
    清和观后殿最大的价值在于,殿内左右山墙上残留着较为完好的清代水陆画,虽然经过挪作学校的这几十年毫不留情的糟蹋,以及随着今年殿宇的塌毁,大部分的壁画已经被毁,但是仍然残存下来了不少,值得珍惜。
    另外,在后殿的正墙上,以及在完全被毁的三清殿山墙上,也残留着一些清晰的壁画痕迹,特别是已经在雨中被洗涮数年的三清殿墙壁上,残留的壁画明显要比后殿的壁画早些,壁画中的单体人物造型更体形庞大,构图和笔法也更流畅。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烧毁的三清殿·后观】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三清殿·正面情景】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三清殿·残留壁画痕迹】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三清殿·残留的石刻佛座】
    如果仅凭这些壁画,我大概也想不起来为清和观写篇博文,因为我去清和观已经整整四年了。最近这几天,在偶尔整理照片中,又翻出了清和观的图来,看到原图中有几张清和观的“宣统碑”,我是从来都不注重这类晚期碑碣的,但此次却心血来潮地读了一下,读完后颇有几分感慨,这才想起来为清和观写一篇博文。
    这块清代的“宣统碑”树立在已烧毁的三清殿前左墙角处(下图),碑名为《重修清和观记》,刻立时间为大清宣统元(公元1909)年,碑碣为方座笏首青石质,连同掩埋的底座通高约2.5米,碑身鲜亮,保存完好,碑文清晰可读。现将碑文照录如下:
浊漳之源---清和观
重修清和观记
    著雍氵君滩之岁,郭邨社绅士刘君子歧,持清和观旧记谓余曰:斯观肇始于元,系杜公思明奉敕建造。明初红巾扰乱,毁于兵燹,乱定重修,旧碑可考。国初至今二百余年,想亦修补数次,然无碑记可稽。
    兹因甲辰正月九日,后殿忽被火延烧廊房十余间,村众既冒险奔救于前,复协力兴筑于后,富者出资,贫者竭力。不惜费,不畏劳六年之久。万众一心,以共襄成盛举,乐观厥成。今幸工竣,规模复旧,轮奂聿新,不可无记,乞为誌之。
    余曰:当读理祭法,言先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与民则祀之;以死勒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我儒也,未习道家言,乌知所谓“三清四帝二后”者与祀典有合否,而敢为斯观作记哉!
    刘君曰:三清四帝二后,有旧碑在姑第,弗深考。但自有此观数百年,我村人春祈于斯;秋报于斯;定守望条约于斯;议公事、联众志、合群力,亦莫于斯。其始虽名为道观,今实同古人置社之义矣。此众人所以视为要务,不辞劳费而必重修者也。
    余曰:当今国家立宪有期,正地方自治盟约时代,果能借此观,以实行古人置社之义,讲公德、施公益,以培自治社会之基础,则此次之重修,也即谓为预备其公所焉。亦奚不可况,郡西兴仁蒙学,亦借馆于此,则是观之广厦数十间,且可大庇西乡之寒竣子弟,而学界之获益于此观者,已有实惠现象矣!君等重修之意诚在此,而不在彼,余安敢不文辞。刘君颔之。遂不揣固陋而为之誌。
    本郡儒学优廪生分发江苏候补县丞炽如玉焱  撰文
    高等小学堂学生扬名刘?身                书丹
    劳绩奖叙六品衔儒学附贡生刘肇国          篆额
 
    总经理例授修职郎增贡生子歧刘肇基;管账姚毓瀛;办木料韩志邦
    后殿内丹青:崔玉昆  崔玉德
    后殿外一切丹青:李常在  王国宾  徒弟玉金
    木工:韩安邦  韩兴邦  侄韩晋卿
    泥工:王至忠  张鸿成  侄张正海
    玉工·石工:郭守仁  郭守义  郭守礼  子郭金富  郭金贵
    主持:岳存福
(碑后开列各类功德主刘姓、霍姓、韩姓、龙姓、姚姓、王姓、周姓、郭姓共100人)
    大清宣统元年岁次己酉小春月吉日立
浊漳之源---清和观【清和观·清·《重修清和观碑记》及细部】
    这篇很普通的碑文,道出了中国人一个千百年来的“中国梦”--- 宪政梦。即便包括尧舜“揖让”在内的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牢固的专制主义历史。一百多年前,个人专制主义发展到清代已经撞上了南墙,“义和团运动”后已经无法维系,腐朽垂死到奄奄一息的清政府终于“答应”顺应世界及历史的潮流实施“宪政”,公元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标志着清政府预备宪政的开始,同时在“新学堂”开始相应的教育。
    虽然满清封建专制主义者根本不愿自动放弃颐指气使的压迫权位,和贪得无厌的剥削利益,仅仅是以“宪政”欺骗国民而最终被武力推翻。但是清和观这篇不起眼的碑文却反映出,从公元1906年到公元1910年短短五年的新学教育,竟然能使得“宪政”思想如此深入到太行山深处的小小山村里,连经受了三千年专制愚民,和两千年儒学浸润的老学究居然都自觉地为“宪政”“盟约”赞美。可见中国人并非想象的那么愚昧无知。
    然而,历史最喜欢与中国人开玩笑,“国家宪政”“盟约自治”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全人类早已公认的“普世观点”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依然是一个不常常出现的白日梦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每当要有一点点“进步”当口,总会“天缘巧合”地出现变故,而“变故”结果又总是无一例外地黑暗掩盖光明、落后代替进步、野蛮战胜文明、暴徒打败君子,难道真是炎黄无德?真令人大跌眼镜。
    呵呵,郭村这个老学究的梦想不知道何日才能“梦”到。
浊漳之源---清和观
          【清和观·清·后殿塌毁前(博友“大风起兮”2010年4月拍摄)】
浊漳之源---清和观               【清和观·清·修缮的情景(博友“热热”2014年8月拍摄)】
    清和观一座名不见经传的破落小庙,告诉了我们一段已经被篡改的一塌糊涂,并且至今被任意涂抹的中国近代“宪政”史。这座破败小庙的后殿在公元2010年四月“大风起兮”去寻访时还是完好的,而我于公元2012年九月去时已经倒塌。不过,这座小庙在公元2014年被修缮,那块碑还在原地。但愿我们的梦能像这座小庙一样,虽然非得等到被烧被毁以后才修,但是总还算有圆满的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