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行程】
--- 万寿寺遗址及塔林 ---
时隔四年半以后的今天,才发现平山县万寿寺塔林的照片压根就没整理,把这么个目标物给忘了,不过,当初去这里寻访也是偶然。我们那次的行程计划中本没有这个离中心活动区---
正定较远的目标物,后来由于“爱塔”的加入,才临时纳入了我们的行程中,因为他找塔,而且自驾。万寿寺实际上只能叫遗址,因为寺庙常住院已经在清末就完全废弃了,现在游人看到的寺庙是80年代末期屡次新建之物。不过万寿寺遗址上还残留着若干其他古迹,包括一座拱桥,一些碑碣和石刻,还有一座塔林,也就是我们寻访的核心目标,因为这处塔林已跻身第六批“国保”。

【平山·万寿寺遗址及碑碣·唐-清】
【万寿寺遗址·堆积层·唐-清】
平山万寿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以北约20里的林山脚下,始建年代未知,寺庙遗址上存有碑碣三方,均为明清重修时碑记,对寺之沿革记载不详。网上有说建于唐中宗时期的,也有说建于宋代的,估计都是讹抄讹传。不过据该寺遗址上残留的痕迹来看,建于唐(五代)似乎有点道理,比如那个地宫墓室。另外,根据寺院西侧,断崖上暴露的遗址(上图)来看,毁于清代估计也差不多,遗址层内包含的砖石瓦片确实是晚期货。
【万寿寺遗址·古桥·明、清】
【万寿寺遗址·桥拱细部·明、清】
我们现在看到的万寿寺是新建的寺庙,但是万寿寺遗址上历代的残留遗迹还是很丰富的,除了几块明清的碑碣外,还有一座石拱桥和一些奇特的石刻。石拱桥位于万寿寺前方约三百米处的古道上,横跨一条小河沟,现在已经废弃,新修的山路从小桥右侧绕过,所以人们一般看不到这座桥(上图)。石拱桥为单孔,是利用当地的自然片石拱券而成,桥身外侧的发券经过了加工,左右两侧各九块;桥身总长约5米,宽约2米,高约4米;桥身主体保存完好,桥面两侧的螭子石尚完好保留,可见桥面两边侧曾树有望柱和栏板;桥身时代特征不太明显,按照桥身上端斧刃石的特征来看,可能是明代所造。
另外在山门外的高台下两侧,还残留着几件奇特的石刻---
石龟和石兽,石龟雕凿栩栩,石兽风化殆尽,时代不明,看样子都是晚期之作,只是不明白这些石刻的含义。

【万寿寺遗址·石刻·时代不明】

【万寿寺遗址·塔林·全景】
在万寿寺遗址上的所有这些遗迹当中,最有价值的还是塔林。塔林位于万寿寺遗址左侧后方约两百米处的两级台地上,是“林山大万寿禅寺”历代主持的栖身之所,现残存砖石墓塔及遗迹共18座,其中树立状态的墓塔12座,倒毁的4座,以及墓室地宫2座。
这12座完好竖立的墓塔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六角单层亭阁式,从现存状态看,其中有3座--- 1号、2号和9号塔
---是空心结构,其余是实心结构;其中有四座塔失考,而其余八座塔塔主明确(下图);而其中七座塔时代信息明确,全部为元、明两代所作。
【万寿寺遗址·塔林·示意图】

【1号塔·无名塔·明?】
【1号无名塔·塔座细部】
【1号无名塔·塔顶·刹座】
万寿寺塔林中的有五座塔--- 1、2、8、9、12号塔
---塔名失考,而且时代信息也不明,但所幸的是,这些失考塔身上都有较为精致的仿木构部件,如果再参照塔林中那些纪年明确的古塔形制,经过对比就可以帮我们大致推断出这些失考古塔的建造年代。
话虽这样说,但是这一号塔就是个麻烦。其大致的外观形制虽然也是六角单层亭阁式塔,但是塔身上的细部特征和其他的塔还就都不一样。再加上仿木构比较比真的木结构粗糙一些,对比不是那么轻易而准确。当时在现场第一眼的印象我就觉的可能到宋。
这一号塔有两个较为明显的早期特征:一、是塔座上的须弥座壼门。这个壼门做的比较精致,和旁边的二号塔很相似,虽然较二号塔已经稍有些潦草,但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依然不错。更重要的是,塔林中其余(元、明两代)的塔,都不是这个样子。二、是刹座上的山花蕉叶,也是晚期(明、清)古塔上所不见的特征,而且塔林中的其他古塔也没有这样的形制。但塔檐下的仿木构枓栱又显得异常“潦草”繁缛不堪(下图),与塔林中有明确纪年的其他古塔对比,显然不是早期特征,反而和我们常见的明清古塔更相类。所以这个塔不好辨别时代。如果按照万寿寺塔林中,这么多塔的外观形制大致相同的这一特点来看,后代模仿前代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因此我也觉得这一号塔可能是晚期所作,可能是建造时模仿了旁边的二号塔的某些特征,所谓“晚期”我倾向于明。
【1号无名塔·塔檐细部】
【2号塔·泽公和尚灵塔·宋(五代)】
万寿寺塔林中最招眼的是二号塔(上图),颜值非常高,为整个塔林增色不少。因为该塔上有塔铭曰“有唐皇子泽公和尚灵塔”,所以我们简称它“泽公塔”。泽公塔也是六角单层亭阁式空心塔,塔下淤土很厚,看不到塔基塔座的形制,当然也可能它根本就没有基座,是平地直接砌造的。因为塔铭中明确凿刻“有唐”二字,再加上该塔形制古朴,垒造壮美,装饰精致,所以人们理由当然认为这是一座唐塔,网上所见的资料中也多以唐塔称之,不管是否到过现场,并以讹传讹敷衍出千篇一律的“唐太子”故事。
关于那个唐太子的故事就算了,纯属子虚乌有,不必再废话了。我们关心的是这座刻着明确“有唐”的古塔到底是什么时代的建筑?塔檐下精致而逼真的仿木构枓栱本来是最有效的断代参考,可惜这种“不用令栱,华栱直接安替木承托橑檐枋”的形制,就是在真木结构中时代特征也很模糊,其现存的实例从唐、五代、宋、辽、金,甚至是元代都有,所以仅凭这一点也不好判断。从现存的真木结构实例来看,这种形制多集中在宋、金两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宋金的仿木构中也很多,稍远的比如晋国出土的诸多宋、金墓葬中的仿木构枓栱铺作,很近的比如同地域的定州开元寺塔内的枓栱等等。
除了仿木构枓栱之外,塔身装饰的仿木构小木作,比如门、窗等部位的具体形制及图案,与定州开元寺塔几乎如出一辙,当然也与晋国那些(比如汾阳东龙观古墓)宋金仿木构一模一样,包括窗棂和门框等。还有别的实例可举,比如曲阳修德寺塔的门框。
【2号泽公和尚灵塔·塔顶细部】
再有比较直观的特征是塔刹部分,刹座上的山花蕉叶、壼门,以及宝珠下的仰莲瓣等,这些都与上面提到的同地域内的曲阳修德寺塔非常相似,也与(地理上相距不算远的)晋国五台山秘密寺、法华寺塔群中的宋代仿木构部位很相似;值得一提的是,泽公塔的刹座转角倚柱上雕刻的力士,虽然镜头较远,但一看到就让人想起了正定大佛寺内大悲阁佛座下的力士,当然这个力士的对比只是我突发的印象,但是也可以作为参考。
因此说,虽然我列举的这些实例中是有宋有金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寻访中,此类单层亭阁式砖塔,特别是空心形式,金代是很少见,而更多的是指向宋代。另外,泽公塔的外观是六边形,现存唐塔中的六边形外观极少,但是泽公塔塔心室却是方形的,室内的顶部也是唐代惯用的叠涩结顶(下图),可否理解为唐代向宋代的转变?所以综合各方面的特征对比以后,我认为泽公塔很有可能是宋代建筑,当然也可能再早一点点。
【2号泽公和尚灵塔·内部·叠涩穹窿顶】

【3号塔·云峰和尚灵塔·明(宣德)】
【4号塔·妙云大和尚灵塔·明】

【5号塔·洹公和尚灵塔·明(宣德元年)】
【5号塔·洹公和尚灵塔·塔铭】

【6号塔·灯公庵主塔·元(大德元年)】
【6号灯公庵主塔·元·细部特征】
至此,除1号、2号塔颇须思量外,万寿寺塔林中剩下的十座古塔中,其外观形制几乎完全一样,大同小异,非常适合对比,因此也不难推断。其中纪年完全明确的是3、4、5、6、7、10、11号塔,前三座是明塔,后四座是元塔;剩下的8、9、12号三座塔通过对比,基本能够确定是元代所建。这十座古塔的造作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时代越晚的越粗糙,这也是很多古建筑共有的时代传承特征,特别是塔身上的仿木构部件。

【7号塔·龙公禅师寿塔·元(至大三年)】
【7号龙公禅师寿塔·元·塔铭】
那么在万寿寺塔林中全部七座元塔(包括3推断的元塔)中,要数7号塔的造作最为精致,该塔的双层圭角须弥座,和塔檐下的仿木构枓栱非常精致美观,包括塔身主体部分全部是磨砖对缝砌造。在塔身正面的上部镶嵌青石质塔铭一方,字迹清晰落款明确:
林山大万寿禅寺龙公禅师寿塔
海为龙世界,山是佛家乡,显而不露,隐而弥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具斯妙用者其熟欤?我佛海湛然。大师讳海龙,本贯嘉阳人也,童真祝发灵根贵异,觉性非常,温和可比东风秀丽,真同桂。年十有三,遂礼本院主持灯公菩萨为师。弱冠游学,讲肆研味,教秉厥后。随师行缘往复京城十有余年,僧?三万,名播四方,可谓时非待取,果必从因。承圣庵西云二总统加以锡号,蒙大元帝师法??赐曰吉祥,宣授提点主管院门。年近六旬,心欣祖道,志业宗秉,幸遇总统休岩大禅师,发明心地,启悟真源,辅弼丛林,兴隆梵刹,忘形荷众,苦己利他,以平稳行于心,以柔和服于众,营治寺事,缁素顺从。门众福坚等,以师年高,议建寿塔。持师行状,来谒云山,辞不惑免且摭其实而为铭曰:伟哉龙公,海量宽洪;灵苗秀发,不犯春风;游学讲肆,荷负院门;迎人待客,文质彬彬;随师行缘,十有余年;冲开碧落,撞破青天;年将耳顺,参究禅源;休岩室内,密授心传;师百年后,无缝塔就;木马奔驰,泥牛哮吼;门徒孝师,师恩深厚;勒铭于石,永传其人。慈云山主持庵主祖宣撰。至大三年岁次庚戌仲吕月门众建。
另外,在该塔背面又镶嵌一石碣,上面书写为龙公建塔的门徒30人的名号,以及本县石匠乔璧玉的姓名。这是整个万寿寺塔林中最详尽的一块塔铭,从该铭文可以看出这样的历史信息:在龙公禅师主持的元代至大年间,是大万寿禅寺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7号龙公禅师寿塔·元·塔身细部】
【8号塔·无名塔·元?】
【9号塔·无名塔·元?】
【9号无名塔·塔身细部·元?】

【10号塔·云公长老塔·元(大德十一年)】
【10号云公塔·元·塔铭及塔身细部】
【11号塔·宝公宗主塔·元(大德十一年)】
万寿寺塔林中的第11号塔,塔名是“宝公宗主塔”,建于元代大德11(公元1307)年,比始建于元至大三(公元1310)年的7号塔只早3年,同样是一座造作精致的元代实心塔,虽然塔座被掩埋看不到,但是塔檐下的仿木构枓栱一样斫造精致,正嵌塔铭曰:
真定路平山县林山大万寿禅寺宝公宗主塔铭
原夫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珠在渊,而光自媚,玉隐石,而润必彰,则有宝公欤!公幼年舍家,师训经业,壮岁荷负,山门有声,表仪出众,忠厚行心,遐迩擅信,无不钦慕焉!亨年纵心,精神清泰。徒门窃言:师安虑危,宜预寿塔乎?咸曰甚善。即时命工,不期塔毕。俾予作铭,自念当家甲乙,僧俗同流,莫敢固辞。偈曰:真俗同刘意趣深,壬寅癸卯两皆金。吾兄寿塔先成也,免致临时向外寻。莫教飘入眼,持地出还难。
时大德十一年季秋癸卯日门徒同建·宣授诸路释教都总统庆寿寺退堂休岩誌
【11号宝公宗主塔·元·仿木枓栱】

【12号塔·无名塔·元?】
【万寿寺塔林·砖塔遗址·时代不明】
除这12座较为完好地竖立古塔外,在塔林中还有两座倒毁的砖塔,和大约两座残坏的石塔(上下图)。砖塔遗迹较为明显,位于八号塔右方。现场散乱的青砖和丝毫没有轮廓的残留痕迹显示出,这两座塔不是自然塌毁,至少也经过了人为的破坏。由于仿木构部件已经不存,无法判断塔的年代。而两座石塔也只剩五块构件,从构件的散乱方位判断,分属于两座塔,也可能是三座。构件时代特征模糊无从判断,感觉是明清遗存。
【万寿寺塔林·石塔遗迹·时代不明】
【万寿寺塔林·地宫一·唐?】
【地宫一·唐?·内景】
万寿寺塔林中除16座砖石塔及其遗迹外,还暴露两处墓室地宫,1号地宫在1号塔右前方,2号地宫在3号塔左前方。两座地宫早年均已被盗,破坏严重。其中一号地宫墓道口和墓室内均有壮硕而精美的仿木构枓栱,很明显的特征是:枓栱铺作占到整个柱高的一半,而且内外仿木构中都有比较形象的劈竹枊,加之墓室内虽然断续,却很清晰的壁画判断,确有可能是唐代所遗。而塔林前的“省保”标志碑上也注明是“唐太子墓”。
一号地宫的墓道口的仿木构枓栱中,在正中的补间位置赫然装斜栱一朵。这是一朵真正意义上的“斜栱”,而不是敦煌壁画中表现的“华栱斜置”,如果能确定这是一座唐墓的话,这是我见到的最早的斜栱实例,事实上我在以前的文字中就已经引用过了。
二号地宫的仿木构程度过低,墓道口只砌出粗略的门框,而墓室内也只在分间的小龛上使用了“把头绞项造”的简略仿木构。但不论是整个墓室内部分间形制,还是小龛山花向外的形制,以及不多的仿木构,都和一号地宫的形制极其相似,虽然稍显粗糙。
另外,在二号地宫中有一个小细节甚至比一号地宫还独到,那就是在墓门内左侧的一间小龛中,用墓砖简单地砌出一张桌子,桌子上还摆放着砖雕一只酒(茶)壶和一个酒(茶)杯,这个细节容易使人联想到晋西南一带,以及汾阳东龙观出土的宋、金墓中的一些常见情形。总之,我觉得二号地宫虽晚,但也可能到宋、金时期,而不会太晚。
【万寿寺塔林·地宫二·时代不明】
【地宫二·内景·时代不明】
两座地宫虽然都位于塔林中,但是规模比较大,我们联系到定州的净众院塔基地宫来看,虽然净众院塔基地宫的规模与此相当,但是净众院地宫中并没有如此丰富的仿木构细节,所以这两座地宫很有可能是墓葬的地宫,而不是墓塔地宫。有些寺庙中的僧人圆寂后也使用墓葬埋藏,而不一定都建塔,因此我觉得这两处地宫也可能属于万寿寺。
【万寿寺遗址·塔林一角·唐-明】
【万寿寺遗址·塔林一角·唐-明】
因为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少晋国以外的寻访,特别是没有太多接触过与万寿寺同地域的古塔及墓葬地宫的经历,所以在对比判断万寿寺塔林及其地宫形制的过程中,因见识有限难免失误,只作为一家之言列出,仅供诸位同好参考。这也是我在晋国以外所见的第二处塔林和墓葬地宫。在截止目前为止,极其有限的寻塔经历中,这算是最丰富的一次了。所以即使已经时隔四年半了,还是尽量整理出来写下,以免以后会忘的更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