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后的教室】
---
在介休市堡上巷小学的一次学习 ---
自从1989年4月1日参加了工作,就彻底告别了坐了十年的教室,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六年了。在这四分之一世纪还多的岁月里,虽然由于工作关系(比如开会、进修、业务考试一类)也曾偶尔走进别人的教室,但是每每因为自己业已固定的职业身份,总觉得这教室与我再没有什么切身的联系了,也再感觉不到学校和教室对我的强烈触及,教室在我心里中早已是历史的记忆了。天缘巧合!不曾想,二十六年后的同一天,我竟然能再次走进教室,切身地感受教室里那曾经深刻的记忆。
【介休·火车站】
【介休·堡上巷小学校】
“山人行”群友冯鑫磊老师执教介休市堡上巷小学的美术课,业余时间我们一起去寻访身边的古建筑。美术和建筑本来就是属于一个范畴的,建筑是美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特别是古建筑。所以在请示学校领导之后,他邀请我去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上一节课外课。他认为: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古建筑知识,对于初学美术的小学生们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这个想法我绝对支持,于是我把这件事答应下来。
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能接受的有关古建筑知识的那个层面是很简单的,无须太动脑筋去备课。但是对我来说,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却是人生的一个“第一次”---
从来都是坐在讲台下面听老师讲,包括进入社会以后的成人教育和业务培训,而走上讲台给别人讲,这还是第一次。
“受命”以来这几天,我想的最多的不是讲什么和怎么讲,而是回忆我当初坐在教室里的感觉,可是模模糊糊就是想不太清楚了。不过,我没觉得紧张,因为时间搁的太长了,我想不起教室里的感觉了。倒是冯老师说“讲课需要普通话”让我有点紧张。
【堡上巷小学·下午两点学生们陆续上校了】
【四年级4个班的同学挤在一起听讲】
2015年4月2日下午2:40分,我拿着几页讲稿草稿走进四年级教室。由于四年级有四个班,冯老师想让尽量多的学生们都听听这节课外课,所以只好让四个班,大约一百多名的同学们挤坐在一起。
看着讲台下密密麻麻的同学,我终于想起来当年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情景,因为我个子比较高,所以上学的时候基本都坐在最后一排,离讲台和老师很远。当然,教室本来也没多大,不好好学习,就算坐在第一排也无济于事。
等同学们都坐下来以后,我就开始讲课。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干什么的,这节课外课是怎么个来历,然后按照简单的草稿和课件开始讲中国古建筑的历程,特别是木结构古建筑的基本常识......没觉得怎么样紧张和为难,因为很快我自己就先进入了绚丽瑰伟古建筑殿堂里了。




【第一次走上讲台】
就像当年我的老师讲课一样,我也一边讲课,一边偶尔和讲台近处的同学们轻松交流几句,或者不专注地抬头看看坐在最后排的同学们,或者不经意间看看跟前的小朋友写笔记......
同学们听的很感兴趣,因为这节课和他们以往熟悉的各位老师讲的都不一样,好奇的心理总会表现出这样的情景:不知道他们能否听得懂,但是从一张张的翘起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听的很认真。总之,不知不觉间我讲了大约50分钟,下课铃响了,一节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课基本顺利地讲完了。
看着同学们往教室外边走,我寻思,那时候上一节课很觉得费劲,老长时间以后才能听到下课铃声。而今天,我准备的草稿都没讲完,切头去尾讲了一些比较直观的问题后很快就到点了。我时间掌握的还不错,没有讲剩下半个问题就下课了,哈哈......




【同学们听得兴致盎然】
同样的一节课,在讲台上和讲台下的差别这么大?虽然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我也没讲出什么完整的东西,而同学们也未必听得进去多少,但是这节课外课对于我们双方来说肯定都是印象深刻的:他们第一次知道司空见惯的房子竟然这样复杂而奇妙,在以后的经历中,当他们再看到木结构古建筑的时候,就不会是以前那样的认识了;而我是体验了一个难得的人生经历,这就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