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古迹备忘录(20)】
---
峪口东岳祠 ---
2011年11月8日下午,我们一行三人离开南居村真武庙后,继续前行,径直来到峪口村冯鑫磊姑姑家。稍微歇息片刻,就在冯鑫磊的姑父引导下,去寻访一处被峪口村的老乡唤作“岳石庙”的古迹。之前,虽然路过峪口村不止一次了,但是一直没看到位于山顶的“岳石庙”。南出峪口村一里,过峪口水库涉到伏西河西岸,有一条正在开辟的森林消防通道蜿蜒升入山间。由于道路刚刚开辟,路况崎岖且坡度很大,我们只好弃车步行上山。我禁不住山路折腾,还没走几步已气喘吁吁,就打起了退堂鼓,但他们几个坚持要我上山,只好艰难跟进......
【山路上的柿子】

【峪口村·东岳祠·明】
经过约30分钟的艰难步行来到了山顶,这个不高的山顶平坦宽阔,形似高台。在高台的正中间又凸起一座广约百余平米、高越五米的小平台,“岳石庙”就建在这个小高台上。在庙前的广场上,胡乱扔着五、六个方形碑座,旁边扔着两块残碑,其中一块只剩半截,另一块只剩一角。半截碑上碑文清晰,正反两面均有字;左上角残留的落款时间是大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距今近450年。
岳石庙座北向南,遗址范围内尚有东厢房基址保存完好;现仅存正殿一座,整个建筑由砖石垒砌而成;面阔三间约5米,进深一间约3米;前檐有仿木构枓栱已残毁,但能看出些许明代特征;门额上有石匾残留,但风化不可辨;殿顶为砖砌拱券式,门窗外观亦砖石拱券而成,窗棂和门框皆为石构,门板已失。
殿内四空,有新设的灵位,大约由于年久失忆,村民们也搞不清这庙祭祀的是什么神仙,胡乱写个“供奉老祖之位”的牌位。正殿内原本可能有彩塑和壁画,现已完全无存,但是我们从殿内打扫的乱土堆中找到一小块彩塑残片(下图)可为证,由于残片太小无法判断时代特征,但彩塑颜色鲜亮,显系石色颜料,可以推测不超过明代。
【峪口村·东岳祠·彩塑残片】

【峪口村·东岳祠·石匾】
【峪口村·东岳祠·仿木构枓栱】
【峪口村·东岳祠·正殿内景】
【峪口村·东岳祠·碑座】
【峪口村·东岳祠·石碑之一·明】
参观期间有两位村民也尾随而至,询问寺庙名称,村民只说是“岳石庙”,但是这个名字显然是小名,肯定不是正式名字。于是我们开始认真查找碑刻,院子里的残碑上正反两面均密密麻麻刻录了很多四百多年前出钱修庙的“功德”人名(上图),而关于寺庙的情况却只字未提。
好在正殿内有一块石碑保存完好(下图),虽断为两截基本不影响阅读,但现场阅读吃力,从碑文中得知:该山名叫“兴圣山”,庙曰“东岳圣帝行祠”,道场名“悟真洞”等信息。另外碑文中尚有“大明万历四十七(公元1619)年二月”字样,虽然这块碑没找到落款,仍可以确定是公元1619年以后(可能是清代)的重修碑记。这样就基本搞清了这座连村民也不知道是什么庙的古迹。
【东岳祠·石碑之二·明】
【峪口村·东岳祠·背景】
【俯瞰峪口村】
【峪口水库】
【水墨夕阳图】
【峪口村·照壁·清(道光)】

【峪口村·古松·宋】
在兴圣山脚下的峪口村西南村角,残存一座砖砌的大照壁,照壁通身砖砌,底层为须弥座;壁正中辟有土地庙一座,保存基本完好。在峪口村西遗有一株巨大油松,树龄约1000年,虽然已被晋中市园林局立碑保护,但是原本郁郁葱葱的大树,不知什么原因于近年枯死,很可惜。另外在巨松身后伏西河西岸的丘陵塬上,有一块巨大的河水切割突出部,那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峪口遗址”所在,由于下山来已经傍晚五点多了,我们没去参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