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乌金山】
---
寻访乌金山塔林记 ---
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自打一开放,我就得到了门票,所以这个地方并不陌生,几乎同时得知乌金山上有一座塔林存在。因此几年来,一直盼望有机会去现场核实一下这个塔林的状况,并且为此做过两次努力,无奈公交车运营时间不合适,所以就这么一直无限期地拖了下来。今天终于寻得一个机会,急不可耐地前往寻访,可是没料到途中会整这么“辛酸”的一出。乌金山森林公园在晋中市以北20公里处,可谓紧邻大城市,而且这几年宣传建设的如火如荼,区域内非常著名,并非难寻之地。

【乌金山景区大门及九峰塔】
早上7点我们从东观出发,虽说同行的3个人都未去过乌金山,如果按照正常情况运行的话,这个地方不难找。当车行至太谷时,我们没有走208国道奔榆次,而是沿“太(谷)太(原)路”北上,想的是:到指定的路口向东即可进入晋中市,这样可免去城市中烦恼的红绿灯。
结果我们一路闲话中错过了指定路口,直接冲入了太原市,更不幸的是,榆太路正在改造中全线禁行。我们几番周折未能找到返回晋中市的其他路线。无奈之下,只好求助手机GPS导航,现代科技真是高效,GPS系统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了乌金山。
然而,非常麻烦的是,乌金山地域广大,GPS导航系统把我们沿307国道带到了寿阳县境内的乌金山森林公园的北门。当我们回过神来时,已经看到了寿阳县平头镇(我去过两次)的指路牌了。其实一路上,我们就已经担心这个导航系统的“机械化”了---
再高科技它也是个“死”东西,完全不可能恰遂人愿。但是我们自己又找不到路,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
乌金山森林公园的北门距离我们要去的景区很远,而且此门暂时并不售票,管理人员指示我们前往榆次境内的乌金山公园东门。我们只好关掉倒霉的导航系统,摸索着从乌金山东侧的乡镇公路南下,返回榆次境内,等我们经乌金山公园的南门找到公园的东门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围绕乌金山外围转了一大圈,耗时4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到中午11点才找到了原本只有70公里的目标物。唉,这一趟忽悠滴......
【天缘谷景区·“大慧石”刻石·清】
【乌金山·(葱皮)忍冬树】
忍冬花,这个喜欢古文化的人都很熟悉的名字,很多的文物古迹的表面镌刻着忍冬花叶的形象,但是在现实中,我从未关注过这种奇特的乔木。今天在乌金山森林公园里才算认识了这树,其实祁县南山中也有这东西,只是不认识而已。

【乌金山·郭崇礼纪念馆及墓·民国】
乌金山森林公园面积广大,其开放游览的核心区域其实只是东南部一小片,主要景点建设就在这一片,所以附近居民前往游览,都是奔东门内山脚下的游乐城去的,这里距离我们要找的塔林也算是最近的入口。其实只要到晋中市,沿中都路一直北上,不消半个小时即可顺利到达,我们这一圈转的实在冤枉啊。不管怎么说,总算找到了,没白跑就够幸运了。
乌金山景区现行的运营方式和介休绵山一样:车到景区门口停车场,然后购票(门票60元,车票20元)统一乘坐景区公交车去往各景点。由于景点不太多,公交车运营的距离和密度都比绵山要少点。虽然绵山和乌金山现存景点都是新建和臆造的,但是乌金山本来的“文化底蕴”比绵山差的远,而且有价值的遗址遗迹也所剩无几,倒是乌金山外围各村分布着一些较有价值的遗址。
既来之则安之,除了塔林以外,我们还找了其他几个景点,比如郭崇礼墓。这是个英国传教士留在乌金山的遗迹,这个英国绅士曾在山西大学堂任职,西风东渐,广开民智,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后来染病殉职,这样的人纪念一下很值得!新建的郭崇礼纪念馆中,有民国的一座高约1米的锥形花岗岩石塔(上图)。
另外在乌金山的旅游宣传中,还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剁手和尚塔和金指和尚塔。剁手和尚塔貌似找到了(下图),但是新简介碑里只字未提“剁手和尚”这么个名号,而且该塔看上去浓妆艳抹,完全是新建的一个景观,基本不属于我们的寻访范围,为了提到这回事,随便拍了张照片示意。
而那座言之凿凿的八角七层石质的“金指和尚塔”没有找到。据说该塔原在镇寿寺旁,后迁建到“天缘谷景区”,但是没说具体位置,塔林中虽然都是石塔,却明显没有这种外观的石塔。所以也许是我们没找到,也许是已经塌毁无存。暂时存疑。
【乌金山·剁手和尚塔及塑像·现代】

【乌金山·塔林·金-清】
镇寿寺塔林,是我们此次行程的核心目标,就是为她而来,这也是乌金山景区内现存最有价值的历史遗迹之一。塔林位于水晶院东侧“天缘谷”景区入口处,位置隐蔽但是很好找,就在旅游山路的左侧。网上相互抄袭的关于乌金山森林公园的文字中,都提到了这个塔林,而且有的还附有实景照片,但是照片的画面只是塔林的一角,文字都是照抄景区简介牌的几个字,对塔林的基本状况语焉不详,寥寥几句且拙劣不堪。
此次通过我们的仔细查访拍摄,镇寿寺塔林现存树立状态的墓塔19座,另有几个散乱的构件,墓塔大部分有铭文存在,但是风化严重,释读困难。其中,有清晰年号的墓塔四座,金、元、明、清各1座,具有清晰塔名的只有1座,另外,尚有几个墓塔虽明显有年号题款,但是无法看清。
这些墓塔都经过了修整,所以外观都很完好,但是构件搭配明显有误,有些构件显然是临时找来拼凑的,而且并非墓塔构件,甚至还有木结构建筑构件,总的看来镇寿寺塔林还是有价值的。找到塔林,我们乌金山的行程就算圆满了。
另据网上抄袭资料讲,镇寿寺尚存宋代石刻造像10尊,但我们只找到了塔林,连镇寿寺遗址都没找到,更不用说石刻造像了,所以这个目标只能留待下一次。
【乌金山塔林·藏春宝塔·元(至正十年?)】
【乌金山塔林·无名墓塔·金(皇统元年)】
【东左付村·圣安寺·明】
【东左付村·圣安寺壁画·清】
从晋中市区前往乌金山的道路上,左右分布的村庄内几乎都有寺庙存在,而乌金山专用旅游路途经的东、西左付村内各有一处较为重要的古建筑,即东左付村的圣安寺和西左付村的张氏宗祠。乌金山旅游公路正好从两座古建筑中间穿过,在车里即可看到。
这两处古建筑我几年前都寻访过了,此次途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张氏宗祠为民国建筑,是一座大型家族祠堂,原本就保存较好,一来年代晚近,二来尚有子嗣后代维护,现已被修缮一新,看样子也开放了,祠门大开,有人进进出出。
隔路相望的圣安寺就没这么幸运了,依然是一片狼藉。以前曾是村里的羊圈,羊粪遍地,潮湿不堪,如今恐怕也还是老样子。圣安寺为明代建筑,大殿内残留着精美的大型壁画,且保存基本完好,价值较高。另外尚有碑碣、石刻等附属物若干。
圣安寺就位于如此“大操大办”的大景区门口,却是这副样子,无人问津。可见当局开发乌金山森林公园,其实并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文化”建设,仅仅只是为了卖门票赚钱而已......
【西左付村·张氏宗祠·民国】

【西左付村·张氏宗祠·木质旗杆·民国】
【北六堡村·灯三楼·清(现代)】
小时候常听祖父说,我家老房子对面的沙堰底曾有一座叫“灯三楼”的建筑,当时我就已经对古建筑有所偏爱,所以曾几次问他“灯三楼”是哪几个字?但是祖父也搞不清这几个字怎么写,只好不了了之......
今天在榆次开发区北六堡村的一个小十字街西南角,看到一座可谓是传说中的“灯三楼”(上图),其实就是一座民俗小庙,也叫“灯三庙”。小庙只有一米见方大小的空间,庙高与村民的房屋相等,大约四米。庙内分三层,自下而上分别供奉着五道爷、关老爷和观音菩萨。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灯三楼”的实景。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灯三楼(庙)”,半辈子了才搞清楚这个事情。
不过,我觉得“灯三楼”这个名称估计有误,“灯三”两字不一定是这么写的,很可能是村民按照读音随便拼凑了这两个字。因为,第一“灯三”两字明显不是神仙的名号,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两个字的组合也没有任何含义;第二,这么小的庙大约也不可能有什么碑刻存在,其名称的传承不大可能有历史依据,仅靠口口相传而已;第三我祖父是个“有神论者”,各路神仙他都熟悉,尚且不知道是哪两个字,现在的村民大约也不太可能知道。


【北六堡村·贾氏宗祠及照壁·清-民国】
从乌金山下来的回程途中,我想顺便再看两个目标物,但由于没这个准备,我也记不清这两个目标物的名称和具体地址,只隐约记得其中一个在北六堡村。于是,我们便一路往北六堡方向进发,很快就找到了这个村。可惜我记错了地址,回来以后才看书才知道,我要找的是“四明楼”---一座明代的纯木结构楼阁,而她在南六堡村。
在北六堡村我们看到了贾氏宗祠,俗名叫“贾继英祠堂”,后来几经询问村民才得知,我要找的另一个目标“灵真观”是在附近的上营村。之前,在榆次“三普”的资料上偶见灵真观玉皇殿的远图,看上去有些古朴,我怀疑这可能是一座早期木结构,所以一直惦记着过来看看。呵呵,今天看到了,原来是一座明清木结构。
就这样,灵真观是找到了,但我没能看到四明楼,有点可惜,下次继续吧。
【上营村·灵真观·明、清】
【上营村·灵真观·前后院·明、清】
【上营村·灵真观·玉皇殿·清】

【路遇·徐沟“灌肠”】
在驶上108国道徐沟段时,眼前又出现了一道新景观---
徐沟人把卖“灌肠”的地摊摆在了国道上。呵呵,清徐人对这条“污染大路”还是很倚重的,先是卖陈醋,继而卖葡萄,这会儿又卖灌肠,都是清徐特产。
“徐沟灌肠”是区域内很著名的一种小吃,祁县也有的“西炮灌肠”,只是徐沟灌肠更著名一些。这种小吃用荞麦面做成,大致程序是这样:把磨好的荞麦面用水调成稀糊状,同时放入盐、五香粉、香油等佐料;然后盛入小碟中;再放入蒸笼蒸熟即可。这种食品冷热皆可食用,是晋中一带非常受欢迎的时令小吃,百吃不厌。
这种食品的原料和做法,晋中各地是完全一致的,徐沟灌肠之所以著名的奥妙在于他冷食时搁的汤料和别处不一样。比如祁县、太谷冷食灌肠时,都是很简单的用稀释的醋、蒜末和香油等作佐,我们都称之为“水灌肠”。而徐沟灌肠冷食时,汤料却调的非常丰富,除了上述稀释陈醋、蒜末、香油以外,还有芝麻酱、打卤汤等等。
【夕阳西下的归程】
乌金山森林公园虽然在区域内已有一定的名气,但主要是山脚下的一个游乐场吸引小孩,为了带小孩们去玩,大人也不得不前往。再加上景区内古木成荫,山环水绕,凉爽异常,确为一处消夏避暑胜地,所以乌金山似乎颇有些名声。但是该景区尚在建设之中,大量建筑一些光鲜亮丽的仿古建筑,然后售卖高额门票,不仅破坏森林植被,而且给消费者很大的负担,未必是什么好事。另外景区内的基础设施也缺乏,既没有管理人员现场引导,也没有标识牌的明确指示,景区公交车司机是游人最容易接触到的,但是他们对景区内的目标物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所以,这样的景区,附近的居民可以带孩子去凑凑热闹,远处的专业寻访发烧友建议忽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