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晋中”之--- 子洪汤王庙

(2014-02-02 14:50:56)
标签:

宋代

耍头

前后台

子洪

木结构

分类: 名城遗珍

【子洪汤王庙】

--- 半座早期木结构 ---

    我从未看过金庸的任何一页书,尽管他和他的那些书红得发紫,但是从别人的闲谈中记住了韦小宝那句“鸟生鱼汤”的笑话,这四个人我们都“耳熟”但未必“能祥”,就说这个“汤”吧,不知道咋滴就博取了万世不竭之名声。按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靠造反谋取大位的人,开武装夺取政权之先河。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自他以后这么干的人都叫“谋反篡逆”,唯独他这样做叫“革命”。而且纪念他的庙宇还很多,现存最多在晋南一代,那里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既然造反也能流芳于千古,别人都不傻,很多人也学着他借用“革命”的名义这样做。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远景】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俯瞰】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庙院全景】

    在祁县古县镇子洪村西南隅,也存有一座汤王庙,这差不多是晋中区域内唯一的汤王庙了。该庙坐西朝东方位,现存一进院落,南北宽约12㎡,东西纵深约20㎡,总面积约240㎡。庙内除正殿(包括左右挟屋)、北厢房完好以外,其余建筑拆毁无存,但是庙院遗址轮廓大致完好,遗迹可循。

    这座庙虽然残留一半了,但是就在大路边稍远处,却没有什么资料记载,貌似“三普”才给发现了。而且我本人竟然也没留心,一直到2009年才发现这里还有个庙,当时对木结构还一知半解,没怎么仔细观察,后来陆续又来过几次,才发现这庙的正殿前檐铺作居然还是早期遗作,这也是祁县境域内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正殿外观】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正殿前檐铺作】

    现存的子洪汤王庙正殿,至少经过了清代的改造,原本的单檐悬山顶照例被强改为硬山顶(这个破清代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恶心,非得把悬山顶改成硬山顶,到处是这样的例子),不仅如此,内部的梁架也被改过(也可能是日久损毁,不得不重建),致使正殿梁架结构已非早期之作。因此子洪汤王庙正殿的早期特征主要体现在前檐铺作上。

    汤王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后檐可能无铺作,梁架为四椽栿接前剳牵。前檐柱头使用粗硕的大檐额,这种外檐下使用大檐额的形制多为元代及以后所采用,但在宋代木结构中也有一些案例,比如定襄关王庙、祁县兴梵寺等处,总的来说,这种外檐下采用大檐额应是晋国木结构中的中晚期特征。

    而殿内柱上使用大檐额则可上溯到金代,实例也很多,比如榆社福祥寺、佛光寺文殊殿等等,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减柱。“减柱造”虽始于宋代,但是金元时期是这种形制的采用高峰期,现存的金元时期的木结构殿堂很普遍的采用减柱造,而元代木结构中减柱造的实例更是不可胜数。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柱头铺作·华栱卷杀四瓣内(幽頁)】

    既然没有了殿内梁架结构的参考对比,就只能单纯比较铺作上的特征:一、子洪汤王庙前檐铺作共七朵,柱头及补间各一朵,形制完全相同,均为双杪单栱计心造;瓜子栱和令栱均栱臂抹斜,这个特征没有多少时代性,自宋至清均有采用。但是子洪汤王庙铺作的华栱卷头四瓣卷杀且内【幽頁】十分明显(上图),这是《营造法式》中明确规定的做法,此做法集中体现在金代以前的木结构铺作当中,元代以后已不多见。这个特征当中的“四瓣卷杀”被后代继承了下来,但是“内【幽頁】”却没有。

    二、子洪汤王庙的泥道栱上、压槽枋下所施的三重柱心枋上,都隐刻扶壁栱并装散枓的特征,也非元代以后的木结构所采用,而宋金时期的木结构多采用这种形制,其实例也很多,这里就不列举了。

    三、还有一个貌似地方性早期特征需要一提,即在耍头和衬枋头之间使用花心枓的特征(下图)。宋以前的木结构上,衬枋头大多不出头,而在耍头之上装花心枓与令栱两端的散枓共同承托橑檐枋(形成了类似清代木结构中所谓的“一斗三升”),这是基本做法。也有衬枋头出头的,但是较少,比如晋北的崇福寺弥陀殿。但是衬枋头出头,并且与耍头之间加装花心枓的例子,我仔细总结了一下,均出自地理上的晋中一带,并且实例众多,时代从宋至明不绝,比如宋代的有沁县大云院、寿阳普光寺;金代的有阳曲不二寺、汾阳太符观;元代的有介休回銮寺、晋祠二郎庙;明代的有太原崇善寺、平遥普照寺等等,几乎遍及地理上的晋中。

    但是这种形制里面的情况吧,我归纳了一下,数量大多集中在金代,尤其是晋北的金代木结构上很多;在晋中最集中的则是平遥,金元时期较多;而晋南(特别是早期木结构云集的潞泽地区)几乎不见这种形制。因此这个形制可能有一定的地域性,这个区域大致在晋中,以及与晋中相接的行政上的晋北和晋南一代。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

【子洪汤王庙·铺作耍头与衬枋头】

    另外,这个区域内的这种形制当中,还有个共同点就是:耍头多为蚂蚱头,衬枋头多为卷云头,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子,但偶有相反,即耍头为卷云状,衬枋头为蚂蚱型。子洪汤王庙即符合大众化形制。

    如果不要单纯地观看这个形制,而是着眼于整个铺作层考察的话,印象就更为深刻一点,那就是铺作用材粗犷硕大,不似明清等晚期那样纤细柔弱。这个铺作用材的外观形象如果不经过准确测绘的话,也不成其为什么“依据”,但我们看到的早晚木结构中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这样。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前檐铺作里转】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扶壁栱】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梁架】

    虽然子洪汤王庙正殿的梁架已经是清代所改建,基本没有了早期特征,但是殿内遗留的柱础看样子可能是原装的(下图),晋中区域内元代以后的木结构中,基本没有这样的“平板柱础”,这个虽然没有仔细核实,但凭印象可以说一句。但是檐柱下的柱础却变成了蹩脚的石鼓型,这个事情暂时不大清楚,可能外边的比里边的风化、碱化程度较大,所以里边的柱础没有更换。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殿内柱础】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

【子洪汤王庙·残留碑碣】

    在子洪汤王庙院内,残留四方石碑,均为笏首方座碑,其中有两方完全风化,字迹已脱落无存;其余两方可以释读,一方是清代的,一方没有落款,都是“功德铭”,没有什么历史价值。

    在汤王庙山门遗址前约50米处,残留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状,南北宽约8米,东西纵深约5米,残高约1.2米;台面上铺砖,以砂条石剪边,较为精致。村民说这是戏台遗址,而且据说拆毁这座建筑也就10多年前的事情。但是较为奇特的是,这座基址的形状一点都不像是戏台,倒更像一座门坊--- 首先它纵深太浅,如果演戏,甚至无法划分前后台;其二它面向寺庙的一边居然建着一道通彻左右的斜坡,这是戏台中没有见过的形制。但是要说它是门坊,也不合适,因为它离开寺庙太远了点,而且汤王庙山门的遗址尚可循,没办法,就当是戏台吧。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子洪汤王庙·戏台遗址】

“发现晋中”之--- <wbr>子洪汤王庙

                     【子洪汤王庙·大殿后观】
    通过横向对比大致可以得出,子洪汤王庙应该是一座经过拆改的金元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祁县现存木结构古建筑的数量不少,大约百余座,但是元代以前的却很少,与相邻的太谷、平遥行成了刺眼的对比。从县志上有明确记载的寺庙名录来看,祁县的早期寺庙并不算少,何以今天成为从整个晋国来说都如此落后的“贫困区”呢?留存的这“半座”汤王庙看来也值得珍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