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遥古城--- 尹吉甫墓及庙

(2013-12-22 18:29:36)
标签:

明代

诗经

打仗

城墙

历史

分类: 锦绣晋中

【尹吉甫墓及庙】

--- 《诗经》很远,平遥很近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很近,近在咫尺;而最迟成书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至少2300年)的《诗经》却很远,远的难以想象。去过平遥不止一次,看过《诗经》也不止一次,但是把离我这最远和最近的两件事物联系起来的是一位至少2800年前的古人--- 尹吉甫。对这么一个早期的历史人物,我本人是知之甚少,但是《诗经》中提到了他,而且近在咫尺的平遥也有他的遗迹和传说,这就是位于平遥古城上东门内外的尹吉甫庙及墓,以及东城墙上残留的尹吉甫点将台。今天浏览博客时突然听说尹吉甫竟然有“中华诗祖”之称,确实吃惊不小,因为我从未听过这个说法。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县保”标志碑】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墓·明】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神道碑·明(万历二十五年)】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墓碑?·民国?】

    平遥古城及周边区域遗留着密集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而每天的游人也数以百千计,但是却没几个人关注过“尹吉甫墓及庙”,好像也没有什么诗人、词客把这里当做“诗词圣地”来祭拜和崇拜,看来这个“中华诗祖”有点寂寞。我本人也去过平遥很多次了,第一次是二十七年前去的;但尹吉甫墓及庙只去过一次,时间是三年前。

    现存的尹吉甫墓、点将台和庙由东向西,呈一字排列在平遥古城东城墙内外:墓在城墙外50米处,点将台在城墙上,而庙在城墙内50米处。

   

    尹吉甫墓现存墓碑两块(一块残缺)和封土堆一座:墓碑完好者为神道碑,碑文内容为“周卿士尹吉甫神道”,刻立时间是明万历二十五(公元1597)年,另一块残碑也在墓园附近,仅存“之墓”两字。很多资料上都提到民国二十一(公元1932)年,驻守平遥的国军陆军第412团团长章极宇,曾在尹吉甫墓前增刻墓碑一通,所以猜想可能就是这块残碑,因为除了那块万历神道碑,墓地中没有其他石刻了。尹吉甫墓封土堆高约三米,直径约6、7米,是后来堆积的,周围高约一米的砖墙。

    另在墓地的左角,树立一块“县保”标志碑,此外再无他物遗存。

    但是在平遥县博物馆的展室中,陈列着几件破碎的陶片,说明牌只注明是“尹吉甫墓地出土陶片”,而未注明时代(下图)。这几个破碎陶片是尹吉甫墓地(或其范围内附近)出土的大概不假,因为这几件展品早就陈列着了,而不是后来“为了争什么”才放入的。另外,从陶片的形态看上去,好像也不是晚期的物件。尹吉甫所在是西周时期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那时候陶器依然是日常生产生活的主流器物,只是比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更精致一些,而这些陶片看上去符合这个特征。

    不过,这些陶片也不一定与“尹吉甫墓”有什么关系。这个事情我猜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在晋中盆地内,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后的古文化遗址分布很密集,可能“尹吉甫墓”正好位于某一处遗址之内;二、这些陶片也可能就是墓中的随葬品,在国朝那段疯狂的岁月里,像“尹吉甫墓”这样近在人们视线里的“四旧”绝对是无法幸免的,肯定遭到了彻底的摧毁,这样墓中的随葬品就可能重见天日。但是此墓究竟是不是尹吉甫的墓就无法知道了。(明代是个很喜欢“附和”历史的时代)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墓地遗物·时代不明·平遥县博物馆藏】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平遥城墙·东门“点将台”外观】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平遥城墙·东门“点将台”·全景】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平遥城墙·东门“点将台”内侧】

    尹吉甫庙在城墙内北侧,座北向南,原为二进院落,现仅存山门、前院东西窑洞式厢房各三间,以及三开间五椽进深大殿一座。其中山门和厢房为原来的旧物,正殿是后来搬迁别处的建筑修复的,构造一般,应当是清代建筑。此外,庙院内残留各类石刻10余件,其中只有正殿前廊下一块明嘉靖十三(公元1534)年的“有周卿士庙记”保存完好,其余石刻均损毁,有几块碑座和碑首也可能是从别处移来的。

    还有资料记载,在尹吉甫庙内(或其西侧附近)曾有过一座叫做“卿士书院”的文化建筑也是用来纪念尹吉甫的,但现在已经遗迹全无了。

    所谓尹吉甫点将台,其实是东城墙上一块宽阔的平台,左右两侧均突出城墙外而形成一座方形高台。据传,这就是尹吉甫“点将台”原址,原是一座荒芜的土台,明代修筑城墙时按照原址把这座“点将台”与城墙建在了一起。从现存规模和状况来看,这座巨大的平台确实可以在防守作战时,用来设立临时指挥所调兵遣将。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庙·清·外观】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庙·正殿及梁架·清】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庙·右、左厢房·清】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庙·残留柱础·明以前】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庙·残留碑碣残件·清?】

    平遥古城内有关尹吉甫的遗迹就是这些,从文物本身来看,这些都属于价值一般的普通文物,所以并未引起旅游开发者和游人的注意。即使在今天,平遥古城内的游人每天数以万计,但是没几个人知道这些遗址的存在。

    关于尹吉甫在平遥的传说,早已是耳熟能详了。甚至有人干脆把平遥城墙的历史让尹吉甫牵引到了西周时期,主要是说,平遥城墙是尹吉甫修造的。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天方夜谭,之所以津津有味地咀嚼,那是为了增加平遥城墙作为旅游目标物对游人的吸引,充其量也就是导游的一段口禅而已。

    不过,既然流传了这么多年,只要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的长篇大论找个“理由”--- 这传说恐怕不是空穴来风。这也是我们常常念叨的一句是非难定、若有若无的历史“猜想定律”。

 

    这个传说不是今天产生的,与我们现代人无关,至少也是明代“好事者”给我们留下的“故事”。不过今天也有“好事者”愿意沿着明代人的“想法”走下去,把这个故事发扬光大,于是千方百计找论据来证明这事是真的。但是,尹吉甫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连周武王我们都知之甚少,更何况还是尹吉甫这样的一个“小人物”,西周哪来的那么多资料供我们采用啊!

    故而找来找去,无非就是《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六月》诗中的那么一句“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古汉语中“大”和“太”是相通的,因此“大原”这个词也可以解释为“太原”。哈哈!这下好了,西周很远,但是太原很近啊,假如尹吉甫要是在“太原”打仗的话,那么在平遥驻军,虽然不敢说肯定,但也很有可能啊!于是,尹吉甫修造平遥城的传说就有了“历史依据”......

   

    不过,话又说回来,故事归故事,传说归传说,平遥人只讲“故事传说”,至少我本人从未听见平遥人讲“尹吉甫是平遥人”。

    反倒是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一直在挑唆(平遥)“争夺”尹吉甫--- 什么曹操诸葛亮,什么罗贯中,甚至孙悟空这样杜撰的猴子,还有潘金莲、西门庆这样的货色都争的鼻青脸肿,你们有这样高尚的人物,为何不争呢?看看吧,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这么不要脸。经过一番挑唆,果然有地方蠢蠢欲动了,关于“争夺”尹吉甫而参与群殴的先后有什么河北南皮、四川泸州、湖北十堰等等。

    其中,湖北十堰嗓门最高,长篇大论中列举了一大堆“理由”,大多是从诸如清代的县志一类可靠性很有疑问的文献中摘抄的字句,自己看看都站不稳,哪能服人?于是搬出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段,颇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口气说,郦道元可不是湖北人,他的话是有说服力的。可怜郦公那样严谨的科学家,以实际见闻客观地描述的当时情景,却被他们用来干这个勾当,悲哀啊......

    不过,如果他们一定要认为距离尹吉甫已经至少两千多年以后的“明清资料”有说服力的话,平遥古城尹吉甫庙内的这块《重修周卿士尹吉甫庙记》(下图)倒是一个相当有力的“证据”,不过,这个证据不是指向湖北,而是四川--- 在该碑文中,明代人以“坚定的语气”说“吉甫江阳(四川泸州)人”。呵呵,但愿蜀国人抓住这根稻草。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

【尹吉甫庙·“有周卿士庙记”---《重修周卿士尹吉甫庙记》】

平遥古城--- <wbr>尹吉甫墓及庙【尹吉甫庙·“有周卿士庙记”·明】

    至于“中华诗祖”这个事情,我是真的第一次听说,不知道是哪个权威给尹吉甫将军兼诗人戴的高帽。不过我看了看他们的“理由”,也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同样几乎全部出自《诗经·大、小雅》之中,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来自《诗经》中“小雅·六月”“大雅·崧高”和“大雅·烝民”等诗篇,特别是在这三篇诗歌中直接出现了“吉甫”的名字,因此被众口一词地用来描述尹吉甫如何的“文武全才”,据说,甚至有人干脆咬定整个一部《诗经》都是尹吉甫写的--- 《诗经》是尹吉甫的个人诗集。

    我们来看这三篇诗是怎么说尹吉甫的(这三首篇幅都很长,原文就不抄录了):

    “小雅·六月”这一篇,是《诗经》中唯一一篇全文描述尹吉甫“薄伐猃狁”经过的诗篇,诗中明确写道“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意思就是说呀,尹吉甫能文能武是众位大臣、诸侯的榜样啊!从这个诗句可以认定,尹吉甫是会写诗的。

    “大雅·崧高”一篇是写“申伯”的,内容基本和尹吉甫无关,但是其中有这么一句“吉甫作诵,其诗孔硕。”意思是说,尹吉甫把“申伯”的威武雄壮写成了诗歌(也有解释为尹吉甫吟唱申伯的威武),歌词(声)很动人呀。
    “大雅·烝民”一篇是写“仲山甫”的,内容也与尹吉甫无关,但是诗中也说了这么一句(和“崧高”口气完全相同)“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而且,与“崧高”不同的是,这一句还曾被东晋那个著名的“咏絮才”谢道韫引用过。

    很明显,从后面这两首诗描写的口气来看,显然是有某人写了这两首诗,并说明这两首诗中描写的事情曾被尹吉甫歌颂过,而不能说明这两首诗是尹吉甫本人写的!道理很简单,李白写诗也不可能这样写“我李白写的这首诗啊,很动人呀!”,谁也不可能这样写诗。因此,这三首诗最多只能说明尹吉甫不仅会打仗,而且会写诗。

    尹吉甫既会打仗,也会写诗,看来都是靠谱的,但是“中华诗祖”这样的帽子戴在头上恐怕不大合适,说《诗经》是尹吉甫的“个人诗集”更是无稽之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