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铺作构件之--- 角神

(2013-10-09 08:22:53)
分类: 闲谈漠论

【角神】

--- 角神有无时代特征 ---

    在我们平时寻访参观的木结构古建筑上,木构铺作层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但是就在这最引人注目的木结构铺作当中,却有一个最不起眼的构件--- 角神。为什么说这个构件最不起眼呢?第一,这个构件由于性质和所在位置特殊,并不是每一组铺作层中都有;第二,该构件与所在铺作层中的其他构件结合程度不密切,常常堕掉无存;第三,该构件的构造作用不大,主要起装饰作用,所以容易给人忽略。而事实上,该构件的存在与否确实对古建筑的影响不大,但它毕竟是铺作层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就我寻访的所见总结一下,看看该构件对我们认识木结构有无帮助。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明·榆次城隍庙山门】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力士”形象的角神一览】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宝瓶”形象的角神一览】

    在公认的木结构经典《营造法式》中作为铺作构件的角神,也像其他构件一样,李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却几次三番地描述了它:《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飞枊》中首次提到了角神“......别施由枊,长同角枊,广或加一份至二份。所坐枓上安角神,若宝藏神,或宝瓶。”《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总铺作次序》“至角各于角枊之上别施一枊,谓之由枊,以坐角神。”《营造法式卷十二·雕作制度·混作》“七曰角神,施之于屋出入转角大角梁之下,及帐座腰内之类亦用之。”《营造法式卷十二·旋作制度》“搘角梁宝瓶......瓶上施仰莲胡桃子,下坐合莲”《营造法式卷二十四·诸作功限一》“角神,高一尺五寸,七功一分四厘。”《营造法式卷二十四·诸作功限一·旋作》“搘角梁宝瓶,每径五寸”《营造法式卷二十八·诸作等第》“角神,宝藏神同。”
    另外,关于“角神”的权威性定义有两条:1、梁思成解释说“宝瓶是放在角由枊之上以支承大角梁的构件,有时刻作力士形象,称角神。”见《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第251页;2、陈明达解释说,角神是“坐于转角铺作由枊平盘枓上,上承大角梁”的构件。见《“营造法式”辞解》第174页。
    从上述引述可以确定:这个构件属于大木作构件,名称就叫“角神”,也称“宝藏神”或“宝瓶”;它所在的位置,是转角铺作的由枊之上,大角梁之下;其用途是“搘角梁”即支承大角梁。(从以上第三条可以看出,小木作帐座上也有这个构件。)
    
    了解了这个构件的含义以后,我们看看这个构件的现存状况如何,然后总结一下它的情况: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构件的历程非常悠久,是完全伴随着我国木结构的历程而发展存在的--- 也就是说,现存历代的木结构上全部有这个构件,从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以降,历代不绝。
    就我见到的而言,通过总结是这么个情况---
    一、从外观形象上,它分为三类:力士形、宝瓶形、异形;
    二、(其中“力士形”角神又分为蹲坐式、盘坐式、跨坐式、站立式);
    三、从构件质地上,它分为两类:木质、泥质(非木结构上有石质、砖质,可能还存在金属质或其他材质类);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奉国寺大殿·辽】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北京天宁寺塔·辽】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青莲寺藏经阁·宋】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青莲寺大雄宝殿·宋】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白玉宫正殿·金】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章耀寺正殿·元】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韩城九郎庙正殿·元】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平遥双林寺大雄宝殿·明】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平遥隆福寺大殿·清】

    具体来看,“力士形”角神现存最早的实例,是在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上,是一个盘坐式的力士形象;“宝瓶式”角神现存的最早实例,在佛光寺东大殿上,是一个八边形带须弥座宝瓶样子;而所谓的“异形”角神是在清徐县清源文庙大成殿上,它就是一截八角形短木(另,在定襄县的宋代关王庙正殿转角铺作上角神的位置上,是安装一个劈竹型耍头。我们无法认定这是不是角神,这个耍头的作用就是顶承大角梁的,但是仅此一例,没见过其他)。

    从质地上看,木质角神是绝对主流。泥质角神我所见仅有三例,均为“力士形”角神,其中两例位于泽州宋代的青莲寺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上,一例位于平遥清代的隆福寺大殿上,时代和地域均相距较远,尽管其形象塑造都细致传神,但是无法做出什么实质性时代特征的判断,因为都是孤例。

    从其外观来看,“力士形”角神,虽然从辽至清也历代有实例遗存,但是每一代仅有一两例,根本没有总结对比的可能,自然也就无法总结出什么时代特征。即使是“宝瓶形”角神,其形象也相差甚远,完全无一雷同,即便是同时代、同地域,甚至是同一座木结构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宋代的晋祠圣母殿,上檐转角上是一个“八边形鼓腹宝瓶”,而下檐却是一个“讹角方形鼓腹宝瓶”。仅此可见,角神这个构件的时代性特征不强,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时代特征。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佛光寺东大殿·唐】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球形)·闸口白塔·五代】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华林寺大殿·五代-宋】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晋祠圣母殿上檐·宋】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晋祠圣母殿下檐·宋】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
【角神(葫芦瓶)·佛头寺大殿·宋】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会仙观三清殿·金】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紫云观玉皇殿·元】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苏州轩辕宫正殿·元】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崇善寺大悲阁·明】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宝瓶)·平遥永福寺正殿·明】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异型角神·定襄关王庙·宋】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异型角神·清源文庙·金】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异型角神·韩城普照寺大殿·元】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异型角神·韩城法王庙大殿·明】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异型角神·资福寺藏经楼·清】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异型角神·尊胜寺十二角殿·民国】

 

    事实上,我们平时考察的木结构当中,很明显存在这么一个情况:由于角神这个构件体型很小,而且与铺作中的其他构件(其实它只与由枊和大角梁结合)的结合程度太松散,最容易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更由于角神的构造作用有限--- 角神的构造作用主要是“搘角梁”,但实际上,它支承角梁的作用是极其有限,更多的仅仅是为了装饰而已,特别是诸如青莲寺、隆福寺那样的泥质角神,不用说支持大角梁,它自身的稳定都是个大问题。《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阳马》“造角梁之制”中根本未提及角神这个构件 ---即便角神被破坏,也丝毫不影响整个木结构的稳定,所以它也不会得到及时的修复和补制。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角神的位置是空着的,其实并不是没有角神,而是掉了。角神掉毁了,而由枊上的平盘枓还留着(下两图),或者即使平盘枓也掉了,但是由枊上的凹槽也很清晰地存在。
    但是角神掉了以后,影响木结构的美观,所以“好事者”或者计划重修时,也会考虑补制,因为上述同样的原因,补制角神不影响木结构的稳定,容易操作。所以就可能造成了我们见到有“异形角神”的情况。
    当然,所谓的角神“异形”也不完全是因为后来补制造成的,有些木结构在设计施工时就规划了角神这个特殊构件的形象和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韩城几处木结构上的角神最为奇特。比如韩城普照寺大殿的转角铺作上,在由枊上置一顺身枓(而非平盘枓),顺身枓上置一截替木承托大角梁;而如韩城弥陀寺、法王庙等木结构,其角神设置更奇特而复杂,由大角梁垂下一条虚柱,用由枊直接穿在虚柱上稳定。这两种特殊形制的角神,尤其是普照寺的角神,尽管也无法断定就是原装,但是很明显,这些角神的--- 支承大角梁 ---构造作用是突出的。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掉落·应县木塔·辽】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角神掉落·广胜下寺山门·元】

    正因为如此,才导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状况:一方面见到的角神数量不多,另一方面见到的角神形象五花八门,无一雷同。而且,我们也无法确定现存的角神是不是原装;相反的是,很可能这些角神是后来补制的。即便能确定它就是原装,也无法以角神的面目来确定其本身的时代,更不用说其所在的木结构的时代!

    因此,综合上述各种实例,通过总结对比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存的角神很少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换句话说,“角神”是整个铺作层中时代特征最模糊的构件,我们无法根据角神的形象来判断木结构的时代。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扛坐神·应县木塔·辽】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扛坐神·隆兴寺大悲阁·宋】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
【扛坐神·平遥清凉寺正殿·明】
铺作构件之--- <wbr>角神【扛坐神·净信寺大雄宝殿·明】

    在涉及“角神”的定义中,陈明达的《“营造法式”辞解》中有一条“扛坐神”解释需要讨论一下,他是这样定义的:“扛坐神,转角铺作由枊平盘枓上的坐角神,又名宝藏神或宝瓶。”(该书第166页)。那么这个“扛坐神”是个什么构件呢?

  《营造法式卷二十四·诸作功限一·雕木作》“帐上”条中提到了这个构件,这也是全书中唯一提到“扛坐神”的一处,原文是“扛坐神,高七寸,四功。”我们从《营造法式》原书中无法判断这个构件的形象、位置及用途,所以理解陈明达的这个定义有点吃力。但是从这个构件名称在《营造法式》原书中出现的位置,特别是它在“帐上”这个条目中与“缠柱龙”“虚柱莲花蓬”“龙尾”“嫔伽”等小木作构件列为一档,并且是“雕作”中,隐约可以肯定它应当是属于小木作构件的,但是陈明达为什么把它解释成“角神”呢?这个事情只能存疑,根据各自的理解做个自己的结论,我理解这个“扛坐神”可能是指佛道帐座上的装饰性力士(或其他)形象(以上四图)。

    【备注】:博文中所配发的“角神”图片,并非我见到的全部,更不是现存木结构的“角神”全部,由于博文篇幅所限,只挑拣历代的一些比较直观、细致、典型的列举而已。文中之所以说“角神现存数量不多”是与木结构的现存数量对比而言,并非指它的绝对数量。本博文的思路缘起得益于博友“风雨行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