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顽石空灵之--- 铁笔书成

(2013-09-13 21:41:11)
标签:

修道院

碑碣

明清

李氏

民国

分类: 名城遗珍
【石头上的记忆】
---  祁县古碑碣统计 ---
    碑碣,原本是两个概念,如今已经合二为一,是指镌刻文字、图画或造像的石质纪念物或标识物。由于其历史久远,数量众多,价值突出,因此碑碣是我国石刻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确认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是秦代的“李斯刻石”;最早的图案或造像石刻,则久远在旧石器时代;东汉以后碑碣刻石日益发展,到魏晋时期佛教繁荣,出现了专门的“造像碑”。由于石质碑碣坚硬,较其他材质更易于流传,其中特别是文字碑碣历来备受人们的重视,自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流传以来,历代著有许多有关碑碣文物的资料。然而自国朝以来,此类文物却遭到了灭顶之灾,被破毁无数。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寻访碑碣】
    近年以来,各地又陆续整理出不少碑碣资料。祁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类文物遗存较多,其中也包括各类碑碣石刻,但是由于国朝以来剧烈的人为破坏,这些珍稀的传世石刻被毁损无数,如今侥幸残留下来的碑碣已属寥寥。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在我走访的过程中,只能草草留个影像记录,实在做不到详细记录,因为祁县现存的碑碣,基本无人管护,任其风雨侵蚀,有些已经模糊,非拓摹无法释读;有些被掩埋半截,无法挖出;有些碑面朝下,以一己之力不能翻动......现就初步境况归纳总结一下,以作留念。即便有朝一日毁损,也知道它是个什么样子,个人能力所及,仅此而已。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祁县古碑碣一览表】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西建安·集胜寺戏台】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西建安·《口口口口镇集胜寺碑记》·明?】
    在近年中亲历、甚至目睹的碑碣遗失(被毁)事件已经很多,其中最可惜的要算祁县城赵镇西建安戏台上残留的碑碣遗失(被毁):公元2010年3月13日我拍摄西建安戏台时,看到戏台上残留着大约六块碑碣(上上图,戏台边沿垒砌四块,地上隐约记得扔着两块),当时注意力只在于拍戏台,因此对这一堆碑碣关注不够,只草草拍摄了几个特写即离开了。
    回来之后整理图片,发现拍的碑碣上有些重要信息(上图,该碑记载了西建安“集胜寺”的沿革),所以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情。但是由于极度的粗心大意,三年间竟未在回访,直到今年三月去寻访时,这些碑碣已经不翼而飞,只留下一块残碑(下图)被弃之垃圾堆上......诸如此类,不止一桩。
    更不可原谅的是,十年前在大义村后街,无意路过时看到四块墓碑,上前细观竟然是俺们老李家祖坟上的,当时情况特殊没来及救护,现在也遗失(被毁)了......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西建安·残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来远镇·造像残碑·北朝?】
    由于历史的沧桑和人为的破坏,祁县境内现存的碑碣已基本没有早期之作,几乎全数的明清所遗。我估计,上面提到的西建安戏台碑碣群中,可能有一块早期(比如金元时代),但仅是印象,没有证据。
    其中在祁县来远镇某地,遗留残碑一截(上图。我未到现场,托朋友拍的),该碑四面造像,其中左侧面造像较为完整,从风格上判断,可能是北朝遗存,这是祁县境内现存最早的碑碣实物。
    另在南山幽仙寺遗址上,残留一大型碑碣(下图),该碑残高185CM,宽125CM,厚26CM,其中赑屃碑座长120CM,宽100CM,高70CM。螭首已破碎,正中有造像,按照其风格判断,可能是宋代遗物。如果判断正确,这是祁县已知文字碑中残留的最早实物,但是该碑由本地砂石雕造,碑面已经完全风化。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幽仙寺碑·宋?·背面】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麓台山庙碑·明】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戴氏家族墓碑·明】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戴氏家族墓碑·明】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戴运昌墓碑·局部·明】
    上表中所列的除“幽仙寺遗址碑”以外,全部是明代以后的碑碣,这些碑碣中包括记事(圣旨)碑、公德碑、告示(乡约)碑、纪念(誓词)碑、后土碑、墓碑等。其中价值最高的当属“戴氏碑(上三图)”“万历圣旨碑·李熹碑(下图)”“九汲教堂碑(拉丁文)”“谷恋渠图碑”“国军(誓词)纪念碑”等几块,其余均为普通碑刻。
    戴氏墓地遗址上共残存有四块碑刻,其中一块是后土碑(已失,我存照片。另万圣宫和晓义墓地也各存一块后土碑),后土碑上只写“本山后土之神位”,体量较小。其余三块碑均为高大墓碑,石质一般,开裂破缺严重,现场无法流利识读,尽管旧版《祁县志·艺文志》上载有这些碑文,但是无法比对,一时无法识别三块碑的主人究竟是戴氏哪位。其中位于墓地西南角的碑刻,是祁县现存最高大的碑碣(上数第二图)。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李熹墓碑·“万历六年圣旨碑”】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万历六年圣旨碑”细部】
    “万历六年圣旨碑”又名“诰(李)熹并妻”碑,碑座已失,碑身碑额保存基本完好,碑额上篆书“奉天诰命”四字,碑文清晰可读。“圣旨碑”记述了明万历年间,祁县籍工部郎中李熹的德行政绩,并敕封李熹的正室夫人为“孺人”,及敕封李熹的继室夫人为“宜人”的历史。这是我明确看到的祁县唯一的圣旨碑(上图)。该碑现位于祁县镖局博物馆院内南墙下,无任何防护措施,任凭日晒雨淋。
    在祁县昭馀镇九汲村“山西修道院遗址”上,残留一块拉丁文碑刻(下图),该碑原属于九汲村天主教堂,上世纪60年代那段不堪的岁月里,九汲村山西修道院及天主教堂遭到疯狂的破坏,碑刻被砸碎掩埋。上世纪90年代初,重建天主教堂时掘出该碑的两块残石,2004年10月粘合后树立于教堂北墙角。这是已知祁县境内唯一的“外文碑”。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九汲村“教堂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拉丁(罗马)文“教堂碑”·细部】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谷恋渠图”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谷恋村·《院宪通饬兴修农田水利条示》·清】
    在祁县现存的碑碣中,明确有六块民俗记事碑,都是关于清代至民国村民修渠铺路等“村约乡规”的内容,分别位于子洪村、贾令村、王贤村、谷恋村等地。其中位于贾令镇谷恋村真武庙内的《院宪通饬兴修农田水利条示》碑保存最完整的,记事尤祥,并附有谷恋村“渠图”,这是祁县境内现存唯一的“地图碑”。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贾令村·《铺路?饬等村重立碑记》·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谷恋村·“高公之墓”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子洪村·《重修石佛岩禅道记》·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塔寺村·观音庙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集林坪·《重修关帝庙碑文》·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紫金山碑廊·清】
    紫金山白龙庙碑廊下,存有新旧碑刻共17通,其中有新碑两通,其余15通均为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重修白龙庙的记事碑和功德碑,这些碑刻述及祁县、榆社、武乡三县村民不断整修白龙庙的事实,这些碑刻证明,紫金山白龙庙的产权是三县共有的。另外在白龙庙中尚存时代不明的摩崖刻字一方,及刻字石柱两根。
    白龙庙碑刻不仅是祁县境内现存碑碣的最集中之地,也是祁县境内现存唯一的“外地碑刻”,这些碑碣对研究紫金山及白龙庙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紫金山·《(武乡县)重修白龙庙碑记》·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子洪村·汤王庙碑·明、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任村关帝庙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上庄村·幽仙下寺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张庄村·延寿寺碑·民国】
     前朝未逝,祁县境内现存前朝碑碣共9通,其中,较有价值的是存放于东观镇张北村的《重修延寿寺碑记》两通(上图),该碑上述及参与延寿寺重修中捐款的商号数十家,既有祁县本地驻扎的,也有驻扎全国各地的祁县籍商号,这些商号的名录对于研究祁县及山西晋商历史有着较大的价值,这两块碑至少说明在民国十三(公元1924)年时祁县及山西晋商依然生意兴隆。
    更有趣的是,碑文中不仅述及“帝国共和”“欧风东渐”等民国风气,而且作者的落款中依然写明“前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赏戴花翎”等前朝荣誉,对研究清末民初的那段“杂乱”历史也颇有意义。

     最值得珍惜的前朝碑碣是残留在“国军169师抗战陵园遗址”上的三方纪念碑(下图)。其中一方为纪念碑,另两方为“誓词碑”,这三块碑虽然简略,却铭记着一段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悲壮宏伟的血色记忆。这是祁县境内现存唯一的前朝“官方遗迹”。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来远村·“国军抗战碑”·民国】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来远村·“国军学员誓词碑”·民国】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来远村·“誓词碑”局部·民国】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九沟风景区·赑屃·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麓台山庙·赑屃·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麓台山庙·碑额·明?】
    现存较为完好的祁县碑碣其形制多为“方座笏首碑”(下图),除戴氏墓群的三块大碑和幽仙寺遗址碑(均残损)以外,还残留几个清代所作赑屃和螭首,其中乔家大院内的一块墓碑存螭首为青石质;九沟风景区内残存着祁县唯一一个完整的赑屃碑座;在来远镇麓台山庙内,残存较为完好的赑屃碑座及螭首各两个(上两图),均为砂石质雕造,风化已很严重。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梁村·洪福寺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塔寺村·观音庙碑·清】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垒砌在水渠中的碑碣】
顽石空灵之--- <wbr>铁笔书成
【《重修镇河楼碑记》·上世纪90年代】
    祁县碑碣文物的家底(就我所见)大致如此,因为这些碑碣为可移动文物,在人为的破坏中,也可能被移作他用而不可见了。另外,在参阅我能接触到的零散资料中,有两则关于祁县墓志铭的资料,一则是公元1973年春发掘的东观镇白圭村北齐韩裔墓,墓中出土青石墓志铭及墓志盖各一方,题曰“齐故特进韩公之墓志”(有释文);另一方情况不明,据说是城赵李氏墓志。
    此外,在祁县现存的寺庙内,还存有新镌的碑碣大约15通。这些碑碣大部分是“功德碑”一类,并记述了近年乡民集资修缮寺庙的事件。但其中不乏个别歌功颂德、欺世盗名的掩耳盗铃之作,令人嗤之以鼻,疯狂的破坏糟蹋、恶劣的玩忽职守从不见谁人承担责任,尽点份内的义务倒不忘勒石,希图传之后世。一边捣毁别人的公德,一边刻写自己的“公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