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克鲁故居】
汾河右岸,晋中腹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不仅历史悠久,文物密集;而且人物辈出,群星璀璨。这些祁县籍的人物,以自己汾河水般的淳朴品格和高尚德行,一直在绵绵不断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腾起朵朵浪花,一直谱写着属于祁县这片优美沃土的荣耀和光辉。祁县这些聪明英武的先贤的遗址遗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赖以出类拔萃的理由所在,寻访遗迹,品味历史,感悟记忆,而武克鲁故居正是这样一处深具历史韵味、值得倾心寻访的胜迹所在。作为祁县人,对于英雄武克鲁及其传奇故事并不陌生,2011年5月初夏时节,我和网友“萍聚”骑摩托车寻访了这处早已耳闻的历史遗址。

【武克鲁故居】
【武克鲁故居·街门特写】
武克鲁故居,位于祁县古城以北偏东约15里乌马河北岸的贾令镇夏家堡村,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平房四合院。故居座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两座长条形院落组成,其中西院是正院,保存基本完好;东院是偏院,建筑多已拆毁、残损,废弃很久了。整个院落东西宽约30米,南北纵深约40米,总面积1200平米。故居内现存房屋25间,看上去均为清代的建筑,十足地保留着区域性的原始韵味和民俗风情装饰,是一座非常经典的晋中四合院民居。故居内至今有武克鲁的直系亲人---
他的五弟 ---居住。
【武克鲁故居·偏院】

【武克鲁故居·偏院街门】
【武克鲁故居·偏院街门·门额】
我们到达时故居未开,主人家不在。正是中午时分,地里劳作的村民们陆续回家吃饭了。幸运的是,就在我们徘徊之时,从北街走过来一位中年妇女,她看到我们在武克鲁故居的偏院门口溜达,就主动搭腔,询问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说明来意后得知,她正是故居的主人之一---
武克鲁的侄儿媳妇(但她是武克鲁的小弟家呢,还是小妹家的忘了,好像是武克鲁小弟家的)。而且更巧的是:她和我还有些家族关系---
她是俺们老李家的外甥女,按辈分我还得管人家叫姑姑呢。
哈哈,亲都攀到这个份上了,参观一下“她家”自然不成问题了。可惜她没拿着故居院子的钥匙,我们还是进不去。不过她还是盛情地把我们带到武克鲁故居正院的西隔壁人家,从这家的院子里能够攀到武克鲁故居的房顶上。
而且在故居的院子里有梯子可以下到院子里,她准许我们下到院子里去参观,虽在盛情之下,但是毕竟院子里有人居住,而且屋门还开着,万一产生误会不好,所以我们没下去,只在房顶上转了一圈。

【武克鲁故居·屋顶俯瞰】
【武克鲁故居·街门内景】
【武克鲁故居·南房(武克鲁居室)】
武克鲁生前共有兄弟姐妹六个:武克鲁排行老二,名武师曾;大哥叫武效曾;三弟叫武法曾;四弟叫武譔曾;五弟叫武志曾;小妹叫武耀曾,他们的父亲名叫武汝翼,字佑民。他们一家人就生活在这个院子里,从故居现存的两块门额---
正院内门额曰“振家声”、偏院街门额曰“谦受益”--- 可以看出武克鲁一家是典型的儒学传家。
武克鲁故居的布局是:正屋五间,明间单开门,进入屋门之后左右各一个卧室;正屋与东西屋之间是风道;东西屋各六间,每两间是一个房屋,总共六个房屋;南房也是五间,中间的三间是房屋,左边一间是茅房,右边一间是门道。投笔从戎之前,武克鲁就生活在故居的南屋里。
【武克鲁儒裝·戎装形象】
武克鲁(1921.11-1945.6),原名武师曾,乳名“曾兴儿”,又名武克虏(据传说“武克虏”这个名字是他参加抗倭战斗后自己取的,即“克服倭虏”之意,后来在“一颗子弹打鲁村”的战斗以后,同伴们就改叫他“克鲁”了,之后他便以这个名字被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上),今祁县夏家堡村人。
公元1937年11月8日倭鬼攻占了祁县城;1938年夏天武克鲁参加了白晋游击队,投入了抗击倭寇的武装斗争中;1941年秋担任祁县独立营的连长;1944年就任祁县县长兼祁县独立营营长。期间参加破袭白晋线、截击同蒲路、围攻子洪口、强攻古县镇、伏击峪口村、奇袭鲁村站等战役,他指挥若定,作战勇敢威震敌胆,为巩固和创立祁县抗倭根据地建立了卓越功勋。1945年6月6日在外出执行任务后,从县城返回来远根据地途中,因叛徒出卖在闫家山被倭寇包围,后力斩数敌而竭以身殉国,年仅24岁。武克鲁的英年折戟是无比的不幸,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保持了一身清白,能以“伟大民族英雄”的盛誉永远流芳!
武克鲁的遗体被安葬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今天祁县城内的烈士纪念碑上有武克鲁的简要传记;在祁县九沟风景区内建有“武克鲁纪念馆”。
【武克鲁的委任状】
【墙雕的武克鲁形象】
【九沟风景区内的“武克鲁纪念馆”】
谒武克鲁故居
诗论义礼胆才豪,敌忾伏蝗著战袍。游泮师曾勤攥笔,僇倭法戚勇挥矛。
元山折戟须三祭,鲁邑夺殳只一刀。旧宇空闻乌啼咽,入汾回马水萧萧。
【注】:
诗论--- 诗,《诗经》;论,《论语》。
义礼---
义,即“六义”,语出《毛诗大序》:故《诗》有六艺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礼,即“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这里均代指儒家经典。
忾--- 忾,愤恨。
蝗---
指倭鬼。倭鬼一向自称“蝗军”。
著--- 同“着”,穿戴、穿着。
游泮---
泮,泮池,文庙中的泮池俗称“学海”,这里指学校,我国古代士子入塾上学称“游泮”。典出《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师曾---
武克鲁的本名,其意是以曾文正公(曾国藩,清代大儒,中兴名臣)为入仕的榜样。这里用“师曾”一词,不仅指武克鲁本人,也借其字面的意思---
向曾文正公那样治学入仕。师,效法。
僇倭--- 僇,“戮”的异体字,杀伐。僇倭,即杀鬼子。
法戚--- 法,效法、学习;戚,即戚继光,字元敬,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将。
元山--- 元觉山,即闫家山,武克鲁殉国之地。
折戟--- 戟,一种长柄兵器。折戟,比喻遇难。典出唐·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三祭--- 晋中一带有在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三节祭祀先祖先贤的习俗,故称为“三祭”。
鲁邑---
即祁县峪口乡鲁村。公元1942年正月十六夜,武克鲁率独立营的10名班长排长连长,从当时峪口驻地的田家庄出发,乘夜奇袭了鬼子在鲁村的据点,由于他出其不意、巧妙伪装,仅仅用20分钟的时间就达成了战斗效果。在整个战斗期间,他们只开了一枪,就俘获倭伪15名,缴获各种枪支17支、子弹四箱。这就是流传已久的“一颗子弹打鲁村”的传奇故事。据说这次战斗以后,他就叫“武克鲁”了。
夺殳--- 殳(shu书),一种木制长柄兵器。夺殳,从敌人手里夺取兵器。
一刀--- 比喻开了一枪。
旧宇--- 即武克鲁故居,在祁县贾令镇夏家堡村,主体部分尚保存完好。
乌啼--- 乌,乌鸦,这里代指鸟类。典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回马---
即乌马河,也名五马河,《祁县志·舆地志》记载:回马谷水,一名五马河,源出太谷东南回马谷,流经县北,西合昌源河入汾。武克鲁的故乡夏家堡就在乌马河北岸。
【解意】:
(因为武克鲁既会读书,也会打仗,于是就使用古代的服饰和兵器,对比和模仿古人的行为,力求用我国古代的儒将风度来描述他)
武克鲁原本是想按照“家风”的要求,做一个像曾文正公那样的一代名臣的,所以他勤奋求学,且成绩优异;但是倭鬼的入侵打碎了他求学入仕的美好愿望,于是敌忾同仇的他,不得不褪下儒冠穿起战袍,投笔从戎。而他的理想也就由效法“曾文正”优学致仕,变成了效法“戚少保”挥矛灭倭。一“刀”制敌足以证明他的胆略和才智,可惜出师未捷,就在马上要看到同胞灭倭胜利的时候,他却以身殉国了。如今栖身于“邯郸陵园”的他,不知道是否还享有后人这种“一年三祭”的缅怀,而萧萧乌马河畔的故居已经沉寂在了鸟鸣乌啼的幽静之中,有几人去凭吊呢……
加载中,请稍候......